張自永
(贛南師范大學教師,江西 贛南 341000)
《十送紅軍》的民歌屬性再探討
張自永
(贛南師范大學教師,江西 贛南 341000)
以《鎮(zhèn)巴歌謠·十送》為基本歌本、以贛南客家采茶調(diào)《長歌·送郎調(diào)》為母體的紅色經(jīng)典歌曲《十送紅軍》登陸央視《中國民歌大會》,再次引發(fā)社會對《十送紅軍》的關(guān)注和討論,通過對該期節(jié)目的回顧,再次探討《十送紅軍》的民歌屬性。
十送紅軍;民歌;贛南
2016年10月2日至9日,中央電視臺制作的民歌競技類節(jié)目《中國民歌大會》在綜合頻道(CCTV-1)黃金時段首播,并在綜藝頻道(CCTV-3)重播。該節(jié)目以“講好中國故事,唱響時代贊歌”為主題,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線,以中國民族民間原生態(tài)歌曲為內(nèi)容主體,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shù)的魅力,是紀念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之作。
《中國民歌大會》包含“河水天上來”,“長歌萬里行”,“共飲一江水”,“大海故鄉(xiāng)情”四期,每一期分上、下共8集。其中10月7日播出的第三期“共飲一江水”(下)總計68分鐘,分別有貴州、安徽、江西、重慶四支代表隊。代表江西隊的是贛南“長征源合唱團”,播出時間為25:04-38:34,時長13.5分鐘。
贛南“長征源合唱團”演唱的是贛南采茶調(diào)《送郎調(diào)》,屏幕上明確標明“贛南采茶調(diào)《送郎調(diào)》是民歌《十送紅軍》的曲調(diào)原型”,由饒春蘭整理,董成廷編曲,張紅英演唱,內(nèi)容如下:
一送呀格郎啊,送到里格大門前,一條里格大路,只顯里格郎眼簾,滿路個鵝卵石,實難走,郎要亂踩亂石直向前,潛入里格敵區(qū),為黨去戰(zhàn)斗,道路里格雖險,定能里格走到邊。
一送呀格郎啊,送到里格蓮池邊,滿池里格嬌艷,爭開里格并蒂蓮,我倆里格別后,莫忘介蓮池,戀介嬌蓮出污泥身不染,為妻我在家,你莫牽掛,斤斤里格重擔,我會里格挑在肩。
這首贛南采茶調(diào)演唱中間穿插兩首江西興國民歌,分別是饒春蘭填詞、劉凱歌演唱、董成廷編曲的《快快報名當紅軍》和《革命意志不動搖》。
《快快報名當紅軍》
哎呀嘞,韭菜開花是一條心,當兵就要當紅軍呀,快當紅軍去鬧革命,受苦的窮人就要翻身,為了解放全中國呀,哎呀,你就曉得同志唉,快快報名當紅軍。
《革命意志不動搖》
哎呀嘞,革命就不怕艱與勞,千斤重擔敢呀挑,為了人民得解放,甘流血汗就志氣高,即使妻離又子散呀,哎呀,嬌妻哎,也得要革命意志移動不動呀搖。
最后,張紅英、劉凱歌、長征源合唱團演唱了《十送紅軍》的最后一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該曲著作信息表述為:朱正本、張士燮、張岳整理,董成廷編曲:
十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個)搭高臺;臺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龍(里格)畫鳳放呀放光彩。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這臺(里格)名叫(介支個)望紅臺。這臺(里格)名叫(介支個)望紅臺。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黃玉英教授在現(xiàn)場點評時指出:“江西是革命老區(qū),蘇區(qū)人民當年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因為當時的紅軍主力部隊,有大部分是來自贛南的客家子弟。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幾乎每一里路都倒下了一位紅軍戰(zhàn)士。隨著大型電視劇《長征》的播出,它的主題曲《十送紅軍》也走進了千家萬戶,傳遍了大江南北。它那個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贏得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這一首紅色經(jīng)典革命歌曲《十送紅軍》,它的源頭和娘家,應該是在江西的贛南,是根據(jù)贛南采茶戲的一首傳統(tǒng)曲牌《長歌·送郎調(diào)》改編而成的,唱的也是‘十送’,但是送的是表哥。其中《十送表格》的第一段:‘一送里格表哥,格子里格柜子邊,雙手里格拿到介子里格兩掉錢,一吊里格拿你格支里格零星用,還有一吊,拿給你做盤錢?!男珊褪图t軍幾乎一樣,只是歌詞改編了。在這一塊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民間歌謠和紅色歌謠,一直演繹和傳送許多動人的故事,我想借此機會向我們蘇區(qū)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也讓蘇區(qū)精神永放光芒?!?/p>
“《十送紅軍》的源頭和娘家是贛南采茶戲傳統(tǒng)曲牌《長歌·送郎調(diào)》”的論斷,是黃玉英教授對客家民歌深入研究的客觀見地。關(guān)于贛南采茶戲,節(jié)目組認為是江西省贛南的漢族戲曲劇種致以,它是在當?shù)孛耖g燈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礎(chǔ)上形成為戲的。
但是,《十送紅軍》是否屬于民歌?它的作者又該如何界定?作為百度百科詞條的“十送紅軍”,對這首紅色經(jīng)典歌曲的詞曲作者仍流露出質(zhì)疑,坦言“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chuàng)歌曲。”這不容忽視,也不能不讓人產(chǎn)生擔憂,民歌和編創(chuàng)之間的鴻溝,何以跨越?其“民歌”的合法地位身份依然未被確立。
筆者曾在《地方文化研究》撰文《十送紅軍的文野之辨——兼論民歌的界定標準》[1],集中探討了1961年《十送紅軍》問世后的“民歌”之爭,指出爭辯的焦點,不僅在于朱正本是否以贛南采茶戲《長歌》曲牌為基本母體進行編曲,亦在于張士燮是否套用了1958年《民間文學》刊載的《鎮(zhèn)巴歌謠·十送》。
筆者堅持認為,在民歌的界定過程中,曲調(diào)應視為是主要參照依據(jù),歌詞則必須符合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1958年刊發(fā)的《鎮(zhèn)巴歌謠·十送》[2]是1961年成稿的《十送紅軍》的基本歌本、主要來源,而《十送紅軍》曲調(diào)的母體是贛南客家采茶調(diào)《長歌》,但帶有張正本“改編”的成分,它包含了贛南、漢中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也只有基于這樣的客觀事實判斷,民歌才能堅持其所具有的民俗學和音樂學雙重意義身份,也才能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寶庫和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藝術(shù)精品。
[1]張自永.十送紅軍的文野之辨——兼論民歌的界定標準[J].地方文化研究,2014,(3):96-103.
[2]富饒.鎮(zhèn)巴歌謠·十送[J].民間文學,1958,(11):17-18.
[3]余詠宇.給中國民歌下個定義[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4,(3):1-8
[4]孫偉.十送紅軍的歷史真相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2).
[5]許文言.為<十送紅軍>正名[J].人民音樂,2004:14-15.
[6]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集體創(chuàng)作.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J].解放軍文藝社,1962:25-34.
張自永(1986-),男,河南淮陽人,研究方向:客家民俗與社會,贛南師范大學教師,客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課題《“十送紅軍”的民歌屬性研究》(主持人張自永)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