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婧
?
政治文獻翻譯中“融通中外的新表述”之“表”——以《習近平關(guān)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日譯為例
李鈺婧
(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天津 300204)
《習近平關(guān)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外宣效果受到譯文、受眾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入手,通過對日本政府工作人員的問卷調(diào)查,針對其日譯版譯文的可讀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進行了考察,以期為政治文獻對外翻譯及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借鑒??疾旖Y(jié)果顯示,日譯版整體來說非常成功,但在一些翻譯方法及技巧上仍存在可以改進之處。
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問卷調(diào)查;中譯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shè),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為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shè)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譯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正確、正面地翻譯并傳達出中國的新概念、新范疇至為重要。
首先,要明確表述內(nèi)容的文本特征。德國功能主義翻譯學派創(chuàng)始人賴斯(Reiss,1971)根據(jù)布勒(Karl Bühler)的語言功能論,把文本類型分為三種,即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而賴斯同時認為,某一特定文本的文本功能通常不是單一的,不同的文本功能可能同時存在,或者在文本的不同階段出現(xiàn)。從這一分類來看,以領(lǐng)導人系列著作與講話為代表的政治文獻不單純屬于其中任何一種類型,而是屬于以信息型為主、操作型為輔的復合型文本。雖然表情型功能雖不占主要地位,但政治文獻中也有感染性強的文章,同樣要進行相應(yīng)的翻譯處理。在界定了文本類型的基礎(chǔ)上,要在“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翻譯中解決“述”的問題即要通過翻譯使“述”保證準確、忠實,以將原文信息充分傳達給目的語受眾,充分體現(xiàn)文獻中所蘊含的態(tài)度、主張,實現(xiàn)文本的信息型功能與操作型功能以及表情性功能的綜合實現(xiàn)。
其次,“新表述”更要“表”得清楚,“表”得順暢。在2013年的首屆“中國政治話語傳播研討會”(陳亦琳、李艷玲,2014)上,與會代表認為:“目前我國的對外宣傳呈現(xiàn)自話自說、自我欣賞、自娛自樂的現(xiàn)象,雖然國人能懂,但不能讓世界聽懂。對外傳播的思維、觀念顯得陳舊,傳播方式概念化、理論化,慣用政治口號,平實生動的語言不夠?!保赘t,2014)筆者認為,要以“內(nèi)外有別、外外有別”為原則,跳出完全對應(yīng)、字字忠實的傳統(tǒng)翻譯觀,以貼合目的語受眾的習慣與需求的表達方式實現(xiàn)譯文的表情型功能,關(guān)注受眾的意義認知與美學欣賞,有針對性地制定最適合目的語受眾的譯文,不自說自話,不“以一敵萬”。
本文擬以《習近平關(guān)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的日譯版為考察對象,通過對日本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問卷調(diào)查,針對日譯版譯文的可讀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進行了考察,提出政治文獻中譯日做到“新表述”的路徑。
《習近平關(guān)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以下簡稱《摘編》)的日譯版2014年由中央編譯局組織翻譯,外文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一次系統(tǒng)對日翻譯習近平同志關(guān)于“中國夢”的重要論述,有助于日本受眾全面地了解“中國夢”提出的背景、內(nèi)涵和意義。通過對日譯版的受眾調(diào)查可知《摘編》日譯本已經(jīng)充分做到了對于信息的準確與忠實,對文本的主要功能把握較為準確,對“新表述”中的“述”傳達較為充分。但對于“新表述”中的“表”仍有值得商榷與改進的地方。
筆者認為,“表”有三個層面。第一層“表”的是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法。在構(gòu)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融通中外是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也是構(gòu)建過程中的指導原則。漢語有著自成體系的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法,“在許多中國人的觀念中,華麗抒情的文體和熱情奔放的語言具有文采和感染力”(陳小慰,2007)。即便是嚴肅的政治文獻,也不乏氣勢恢宏的排比、頗接地氣的比喻、字句工整的對仗等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法。同樣日本也有著自己所熟悉并習慣的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法,與漢語的華麗鋪陳相比,日語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樸素、務(wù)實。如果不考慮兩種修辭傳統(tǒng)的差異,不去了解目的語受眾的語言習慣、表達方式、思維方式,翻譯的傳播效果勢必會打折扣。正如“你們想說的都說了,我們想知道的還是不知道”(吳奇志,2008)。
第二層“表”的是情感與態(tài)度。語言有了表現(xiàn)形式與修辭手法,就可以傳達語氣,繼而傳達語氣中所承載的情感、態(tài)度。莊重嚴肅的政治文獻雖不能與生動優(yōu)美的文學文本同等視之,但在翻譯中仍需在修辭上如履薄冰,步步為營。在現(xiàn)代西方修辭理論框架中,翻譯作為一種交際行為也高度重視修辭。美國著名修辭學家肯尼斯·伯克把修辭學定義為“使用語言來形成態(tài)度和影響行動”,政治文獻的翻譯當然也不例外。不僅如此,筆者認為,以政治文獻翻譯為代表的外宣翻譯恰恰應(yīng)是最需要以“合適的修辭與表現(xiàn)形式”去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文本。因為修辭是“關(guān)于語言使用者如何在口語和寫作中更有效的使用語言,通過各種語言手段更有效地勸說、影響讀者,以達到思想認識上的高度同一或統(tǒng)一,盡可能完滿的達到交際目的的藝術(shù)”(宋平峰,2011)。在政治文獻中,有關(guān)作者、發(fā)言者的情感、態(tài)度與主張的表達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目的的基礎(chǔ)上,用符合目的語受眾期望、價值尺度及接受限度的方式將我們的立場與態(tài)度不被扭曲地傳達出去,如何“把剛性的國內(nèi)政治話語轉(zhuǎn)變成柔性的學術(shù)話語,轉(zhuǎn)化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實際做法和生動故事”(張崇防,2013),是我們在翻譯過程中不可忽視的。
第三層“表”的是信息與內(nèi)容。在此層面中,“表”與“述”是分不開的。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過程中,貼合政治文獻翻譯目的的中國故事應(yīng)是我們今后重點譯介的內(nèi)容?!胺钦位恼蝹鞑ゲ拍苋〉米詈玫膫鞑バЧ?,正是通過各種各樣的中國故事,政治文獻想要傳達的內(nèi)涵才可潤物細無聲。陳小慰(2016)認為,在具體操作層面,譯者可作兩方面的考量:一是努力使譯文話語以目的語受眾為轉(zhuǎn)移,在話語內(nèi)容、訴求策略、構(gòu)建方式和美學手段上與受眾建立認同;二是通過有效說服誘導使受眾至少在熟悉的話語中,在愿意傾聽的基礎(chǔ)上接受譯者加以影響的內(nèi)容,實現(xiàn)譯文的修辭目的?!斑@是譯者積極主動挖掘譯語修辭資源之為,目的是以符合受眾預期的說服手段,向其呈現(xiàn)黨和國家及領(lǐng)導人通過翻譯希望傳遞、溝通、宣傳的內(nèi)容,而不必有‘不忠’的負罪感和道德的壓力與困惑。”(陳小慰,2016)
為了檢驗《摘編》日譯版的“表”的效果,筆者選取了15個例句,在日本木津川市政府進行了實地問卷調(diào)查。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日譯版實現(xiàn)了文本的信息型功能,使原文的信息得到了忠實的表達,受眾的可理解性與可接受性較高。而另一方面,譯文中有些“表”述照搬了原文中的修辭手法,在可讀性上仍存在可以改進的地方。
(1)私は中華民族の偉大な復興を?qū)g現(xiàn)することこそが、中華民族が近代以來抱き続けてきた最も偉大な夢である、と考えている。
(2)これは、現(xiàn)代における中國の人々の理想を十分に具現(xiàn)するとともに、たゆまず進歩を追求する先人たちの栄えある伝統(tǒng)も十分に反映している。
(3)わが國の青年世代は必ず大きな可能性にめぐまれ、かつ必ず大きな成果をあげられると思う。これは「長江は後の波が前の波を押して流れる」という歴史の法則であり、「新しい世代は古い世代よりも立派になる」という青春の責任でもある。
(4)経済?社會の絶え間ない発展を基盤にして「共同富?!工讼颏堡浦鴮gに前進していく必要がある。
(5)わが國の労働者階級は、歴史的使命感と責任感を強め、自分の仕事に立腳しつつ全局を視野に入れ…
(6)実踐が十分に立証しているように、中國の特色ある社會主義は中國共産黨と中國人民の団結(jié)?邁進?勝利を促す旗印である。
(7)理想は人生の方向を指し示し、信念は事業(yè)の成否を決める。理想と信念がなければ、精神は言わば「カルシウム不足」となり、もろくなってしまう。
(8)愛國主義を核心とする民族精神と改革?革新を核心とする時代の精神で民族全體の「気力」を奮い立たせてい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9)労働者階級は我が國の指導階級であり、我が國の先進的な生産力と生産関係の代表であり、わが黨の最もしっかりとした、最も信頼できる階級的基盤である。
(10)実際からかけ離れて業(yè)績の大きさのみを盲目的に競ったり、人的?財?shù)馁Y源を浪費して「イメージづくりプロジェクト」や「業(yè)績づくりプロジェクト」を行ったりしてはならない。
(11)中國の夢はつまるところ人民の夢である。それゆえ、しっかりと人民に依拠して実現(xiàn)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ず、絶えず人民に幸福をもたらすもの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2)事実が雄弁に物語っているように、中國を発展?安定させ……中華民族の偉大な復興を?qū)g現(xiàn)するには、中國の特色ある社會主義を揺るぐことなく堅持し、発展させてい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のである。
(13)全黨の同志が未來を展望して銘記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のは、青寫真を現(xiàn)実化するにはまだ長い道を歩まなければならず、長期にわたって粘り強く努力していく必要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14)われわれは中華民族の優(yōu)れた文化?伝統(tǒng)を決して捨ててはならない。それどころか、しっかりと引き継いで大いに発揚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5)全國各民族人民は、使命を胸に刻み、みなの心を一つにし、力を合わせて、十三億人の頭脳と両手で何にも負けない無限の力を集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本次調(diào)查中受眾對譯文的整體評價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受眾均認為《摘編》日譯版譯文質(zhì)量較高,在可理解性與可接受性上效果較好;(2)因提前告知了受眾所調(diào)查的內(nèi)容為中國政治文獻,雖整體上譯文的表述風格較為嚴肅生硬,但受眾表示可以接受,也就是說,譯文在文體風格上是符合受眾預期的;(3)部分受眾表示對于有些修辭與表達,若仔細思考雖可以大致理解,但卻有破壞閱讀興致的可能,故在可讀性上仍有提高的空間;(4)譯文中帶有中國特色的語匯異化程度較高,對于部分照搬原文的表達方式,受眾感受到的是濃厚的異國特色。這種表述也許會使受眾在剛接觸譯文的瞬間就產(chǎn)生些許不適感。而筆者預想的可能會引起受眾質(zhì)疑的地方并非百分百命中,如例(11)~(15)中對于“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的考察結(jié)果與預想不同,受眾并未針對此處有過多的不同意見。有些在問卷中沒有被著重標出的地方卻讓受眾產(chǎn)生了疑問。由此可見,非母語者與母語者對日語修辭的理解程度是有差距的,這可作為后續(xù)的深入研究課題。
本次調(diào)查中,所有回答者都認為,譯文整體可理解性較高,可接受性較好。在設(shè)置的15個例句中,23名回答者對譯文提出質(zhì)疑的占總數(shù)的約26%,明確提出不明白、難以理解的占12%,部分回答者表示容易看懂,沒什么不理解的,文章中雖然有些地方異國特色較明顯,但有很多稍加思考可以理解。由此可見,《摘編》日譯版的譯文質(zhì)量是相當高的。受眾的不同意見集中在譯文的修辭與表達方式上,可以歸納為三類?!霸凇庑N近’已經(jīng)深入人心的今天,有些問題已不是問題,但對有些問題的討論仍在繼續(xù)。議論不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如何做的問題。比如,如何將我們自身的需求與目的語受眾的需求結(jié)合起來;如何深入了解外國讀者的感知力、判斷力、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如何提高宣傳技巧等。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提高外宣效果面對的課題。”(吳奇志,2008:17)
1 中國特色修辭方法的直譯
此類例句代表的是“融通中外的新表述”中“表”的第一層。為了以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語言感染聽眾,政治文獻中隨處可見中國式的獨特修辭。但許多中國特色的說法和表達體現(xiàn)的只是修辭的差異,不可一廂情愿地簡單硬譯和保留,強求目的語受眾理解和接受,否則結(jié)果往往可能事與愿違。政治文獻的一個特點為大量使用隱喻美學手段,在不違反受眾預期,不對其構(gòu)成閱讀局限的情況下,直譯能夠在保留原文修辭特色的基礎(chǔ)上,增加對受眾的潛在影響力。但在直譯可能與譯語文化或語境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則需要考慮換用其他美學修辭手段或舍棄喻體作釋義處理,直接明示出隱喻內(nèi)涵。(陳小慰,2016)
在本次調(diào)查中,回答者反映部分語句的直譯痕跡較重。它們或是行文重復,或是直接沿用了漢語慣用的比喻手法,有些例句因沿用了漢語原文的語序等,使日語譯文指代不清,產(chǎn)生困惑。例如,大部分回答者對例(1)中的“偉大な”表示不解,認為這個詞不像是日語,“偉大”連續(xù)使用有些啰嗦。對于例(3)中“長江は後の波が前の波を押して流れる”,回答者有的表示后面有解釋性文字,前面的直譯可以省略,最好在前面加上“就像中國古語所說的”之類的解釋性語句,否則不明白在說什么,影響閱讀體驗?;卮鹫哒J為,例(12)中的“雄弁に”可以省略。以上兩例顯示,在政治文獻的日譯中,貼近受眾的表達習慣,根據(jù)情況舍棄漢語原文中的華麗修辭,對于充分實現(xiàn)“融通中外的新表述”之“表”有著重要意義。例(6)中的“旗印”和(7)中的“カルシウム不足”也受到回答者們不同程度的質(zhì)疑,認為譯文中的表達不符合日語的習慣,漢語風格太過明顯,不利于閱讀的順暢與對譯文的正確理解。
2 詞匯背后的情感與態(tài)度
在“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的“表”中,詞匯背后的情感態(tài)度、聯(lián)想意義需要慎之又慎。本次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部分譯文的詞過于直譯,不能使受眾正確、正面地理解要傳達的信息,反而產(chǎn)生了誤解與困惑。如對于例(5)中“階級”一詞,回答者的意見基本一致,即是否可以理解為歧視某個群體,這個詞用在人身上感覺別扭,難以接受。此回答直接觸及了政治文獻翻譯最為敏感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若將容易引起受眾誤會的譯文推介出去,不僅不能顯示出我國制度的先進性,反倒會使受眾產(chǎn)生更多的警戒與偏見。對于例(11)中的“なければならない”,部分回答者認為帶有太強的政治色彩,建議換成其他更客觀的表述。
王平興(2013)指出,檢驗譯文的重要依據(jù)是對方國家的語言實際,“某個詞語用法和搭配是否正確,主要看英語國家的人們是否使用,是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語境中使用,所表達的意思是否與我們的譯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相一致,未見使用的則要看是否符合英語習慣”。政治文獻日譯版也要根據(jù)日語的實際,參考相關(guān)平行文本,以符合日語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制定譯文,方可通過“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糾正外界對我國的誤解與歪曲,樹立我國的正面形象。
3 字面?zhèn)鬟_的信息與內(nèi)容
“融通中外的新表述”中“表”的第三層即最為核心的信息與內(nèi)容。在2013年的首屆“中國政治話語傳播研討會”上,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總編輯王剛毅、中國譯協(xié)副會長陳明明等專家建議,要建立翻譯文件概要的策劃機制,在起草中文全文的同時寫好中文概要,翻譯好外文簡讀本,便于向國際社會推出我們的核心觀點。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張志洲也認為,要對政治話語進行分類,分清哪些是適合對外傳播的,哪些是不適合對外傳播的,尋找有說服力的對外傳播內(nèi)容。
對于例(3)中的“青春の責任”和(14)中的“発揚”,受眾均表示不明白什么意思,指出不是自然的日語。而對于例(4)中的“共同富裕”更是不理解,認為若不進行內(nèi)涵上的解釋與加譯,則易理解為日語中的“相互扶助”。單憑譯文回答者并不能了解共同富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shè)計師鄧小平在前人探索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改革開放實踐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理論,無法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受眾中國制度的精髓。國外受眾同國內(nèi)受眾不同,不同國家、民族、宗教的受眾有著各不相同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習慣,要堅持“內(nèi)外有別、外外有別”的原則,加強受眾研究,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語制宜,了解受眾,贏得受眾,最終引領(lǐng)受眾才能實現(xiàn)政治文獻的精準和正面?zhèn)鞑ァ?/p>
在政治文獻對外翻譯中需要“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應(yīng)“新”、“表”、“述”各有側(cè)重,又不可分割。具體來說,“新”體現(xiàn)在翻譯意識與翻譯理念、傳播策略與傳播手段、實踐方式與研究視角。仲偉合(2015)曾提出,當今的翻譯行業(yè)已經(jīng)產(chǎn)生出六種變化,即翻譯由譯入為主轉(zhuǎn)為譯出為主,翻譯內(nèi)容擴展為所有的實用文體,翻譯主體由單打獨斗轉(zhuǎn)為團隊合作,翻譯方式發(fā)展為人機互動,翻譯隊伍逐漸走向職業(yè)認證,翻譯研究呈現(xiàn)多學科視野。這從各個側(cè)面印證著當今翻譯研究中的新氣象。而通過翻譯構(gòu)建的“新表述”則更要“新”得有主動性、針對性。作為譯者,翻譯意識與翻譯理念要緊跟前沿理論,始終以受眾及跨文化交際原則為指導,加強與國外譯者的合作,以最恰當?shù)牟呗灾贫ǔ鲎詈线m、最自然的譯文,努力做到“心中有譯象,下筆無譯腔”。傳播出版工作者要貼合當今世界通訊信息手段的發(fā)展,緊跟時代潮流進行多平臺、多渠道的傳播工作,積極進行中國與目的語國家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溝通與合作,有的放矢,打有準備之仗。研究者要將傳統(tǒng)翻譯研究與最新的大數(shù)據(jù)手段相結(jié)合,開拓視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翻譯過程進行宏觀與微觀的研究與分析,并要與譯者(有些情況下翻譯研究者并非譯者)團結(jié)一致,合力譯出最佳譯文,改進現(xiàn)有問題,促進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結(jié)合《摘編》的日譯問卷調(diào)查可以看出,功能主義翻譯的跨文化交際理論至為重要。
“表”體現(xiàn)在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法、情感與態(tài)度、信息與內(nèi)容。正如前文所述,在構(gòu)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進程中,比起其他文本的翻譯,政治文獻恰恰是最需要以合適的“表”來進行傳播,從而樹立中國正面形象的文本。要想“表”得準確、清楚、正面,譯者需在不斷充實外語知識的同時,對于漢語的鉆研與學習同樣不可忽視。一個好的譯者首先是一個好讀者、一個好作者。雙管齊下,雙語齊修,才可在翻譯過程中游刃有余。從《摘編》日譯版來看,正確使用日本受眾熟知的比喻、熟知的語言習慣才能體現(xiàn)出最佳的翻譯效果。
“述”體現(xiàn)在翻譯對象的選擇與取舍、原文內(nèi)容的內(nèi)涵與目的、譯文承載的功能與效果。外宣翻譯,尤其是政治文獻的翻譯,對翻譯對象是全譯還是節(jié)譯,是直譯還是意譯,都須以翻譯目的與目標受眾為指導原則。從對《摘編》的日譯版受眾調(diào)查可以看出,根據(jù)受眾文化的理解程度,適度的減譯、改譯、注釋,充分活用各種翻譯手段與策略,譯與介相結(jié)合,實現(xiàn)譯文在目的語中承載的功能,達到良好的翻譯與傳播效果。
本文就《摘編》的日譯版是否實現(xiàn)“表”展開了受眾調(diào)查,并進行了分析,驗證了諸多學者提出的政治理論翻譯應(yīng)注意的問題。限于篇幅所限,本文未能就“表”的翻譯提供更合適的譯文。問卷調(diào)查的人數(shù)和調(diào)查項目還顯單一,這都需要進一步完善。理想的中國政治文獻的外譯,應(yīng)本著跨文化原則和受眾視角,以新的問題導向、研究視點為指導,“表”得貼切,“述”得生動,才能更好地發(fā)出中國聲音,完成世界表達,樹立我國正面形象。
[1] Reiss, K. 2000.[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 陳小慰. 2007. 外宣翻譯中“認同”的建立[J].中國翻譯, (1): 60-65.
[3] 陳小慰. 2012. 翻譯教學中修辭意識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3): 86-90.
[4] 陳小慰. 2016. 政治文獻翻譯中的“修辭觀”[M].中譯外研究, (5): 29-40.
[5] 陳亦琳, 李艷玲. 2014. 構(gòu)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中國政治話語傳播研討會綜述[J].紅旗文摘(文化版), (1): 27-29.
[6] 鞠玉梅. 2007. 關(guān)于中西修辭學傳統(tǒng)的思考[J].齊魯學刊, (3): 79-83.
[7] 劉亞猛. 2004. 追求象征的力量:關(guān)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8] 劉亞猛. 2010. 當代西方修辭研究的兩個特點及其緣由[J].當代修辭學, (2): 12-21.
[9] 劉亞猛. 2014. 修辭是翻譯思想的觀念母體[J].當代修辭學, (3): 1-7.
[10] 宋平峰. 2011. 西方修辭學翻譯視域下的讀者意識[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 47-50.
[11] 王平興. 2013. 關(guān)于黨政文獻漢譯英的詞語搭配和語義韻問題[J].中國翻譯, (3): 71-77.
[12] 吳奇志. 2008. 艱苦而深刻的轉(zhuǎn)變——與外宣專家沈蘇儒一席談[J].對外傳播, (11): 16-18.
[13] 張雯, 盧志宏. 2012. 中西方修辭傳統(tǒng)與外宣翻譯的傳播效果[J].上海翻譯, (3): 38-40, 78.
[14] 仲偉合. 2015. 對翻譯重新定位于定義應(yīng)該考慮的幾個因素[J].中國翻譯, (3): 10-11.
(責任編輯:于 濤)
H315.9
A
1008-665X(2016)4-0008-04
2016-07-01
中央編譯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委托項目“習近平系列著作日譯研究”(16CGWT01);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對外宣傳中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以《今晚報》日譯為例”(TJWW15-026);中央編譯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傳播學視角下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外翻譯研究——以受眾接受為中心”(15C03)
李鈺婧,女,博士生,研究方向:漢日翻譯實踐、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