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宗教祭祀中的土司武舞體育研究

      2016-02-12 03:21:59李雨衡
      浙江體育科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鍋莊東巴土司

      李 瑩,李雨衡

      (1.云南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

      ·民族傳統(tǒng)體育·

      宗教祭祀中的土司武舞體育研究

      李瑩1,李雨衡2

      (1.云南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土司統(tǒng)治者以武舞體育活動為傳承本族宗教信仰的載體,一方面為了順應土民的宗教信仰,祈福求平安;另一方面樹立威信,籠絡百姓,使治下百姓服從統(tǒng)治。文章以納西土司的東巴跳、土家族土司組織擺手舞、藏族土司舉辦鍋莊舞、傣族土司舉辦嘎光為例,深入調(diào)查宗教祭祀中的土司武舞體育的起源、形態(tài)、發(fā)展歷程,進一步揭示土司武舞體育運動的功能特征及歷史地位。

      宗教體育;祭祀;土司武舞體育

      0 前  言

      宗教儀式為土司武舞體育文化發(fā)展提供平臺,反過來土司宗教儀式又以武舞活動延續(xù)土司文化。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傣、苗、藏、彝、壯、土家等少數(shù)民族世居于此,其民風民俗千姿百態(tài),風格古樸,且人人能歌善舞。在宗教祭祀中保存著眾多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武舞體育形態(tài)。例如納西土司以東巴跳為祭祀主體、重慶土家族土司組織擺手舞、藏族土司舉辦鍋莊舞、傣族土司舉辦嘎光儀式。土司統(tǒng)治者以武舞體育活動為傳承本族宗教信仰的載體,一方面為了順應土民的宗教信仰,祈福求平安;另一方面樹立威信,籠絡百姓,使治下百姓服從統(tǒng)治。

      1 宗教祭祀中的土司武舞體育項目調(diào)查研究

      1.1東巴跳

      東巴跳起源于東巴經(jīng)中的武士祭喪儀式。東巴跳作為納西族的宗教祭祀武舞,與東巴教徒的信仰永世存在。土司統(tǒng)治時期,每當納西土司要進行招魂驅(qū)妖、超度亡靈、祭祀教主等重要祭奠、節(jié)慶活動都要跳五方大神之舞——東巴跳。東巴跳最初起源于以東巴經(jīng)中的“單怒”儀式(意為武士祭喪儀式),“單”在東巴經(jīng)中的意為“英勇、勇敢”,在這指戰(zhàn)場上擊敗仇敵,以“驍勇”著稱的武士。當武士死后,要舉行以“單怒”為主要跳法的“戰(zhàn)爭東巴跳”儀式,場面異常蕭瑟,常使觀看者面面相覷,斂聲屏息[1]。具有歷史意義的東巴經(jīng)書記載了千百年來東巴教曾在納西土司歷史上經(jīng)歷的興盛與衰落。東巴教是東巴跳的載體,提倡以東巴跳為祭祀的核心儀式。納西土司對東巴教的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東巴跳的興衰,所以土司制度與東巴跳的發(fā)展歷程有著密切的關系。

      有諸多文獻記載了納西土司對東巴跳的影響:“元代土司祭祀頻繁,東巴在土司統(tǒng)治起著重要的作用,東巴教被各地納西土司的首領所重視。為了輔助土司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東巴教主跟隨土司統(tǒng)治者輔佐土酋(土司),化謀獻策;而土酋(土司)借以教徒宣揚宗教意志為手段,愚弄欺騙勞動人民,達到他的政治野心的擴展[2]?!痹谠了緟^(qū)東巴教徒地位很高,納西土司常與東巴教主商量軍機大事,這時的東巴顯然列于決策之中。

      明代東巴教在土司政權(quán)中逐漸喪失地位,東巴跳也隨之被遺棄。著名的納西木氏土司——木曾,在他承襲了司職后“醉心佛乘”,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麗江修蓋龐大的漢傳佛教寺廟群。對東巴教采取了排擠政策,主動引入佛、道教等外域宗教與本地東巴教并駕齊驅(qū)的在納西族土司地區(qū)傳播,以此壓抑和削弱東巴教在納西族中的影響勢力,導致東巴教徒社會地位逐級下降。深究東巴教在木氏土司社會地位逐漸走向衰亡的內(nèi)在原因,其實還是因為東巴教對木氏土司政權(quán)帶來威脅?!稏|巴經(jīng)》有記載:“東巴教傳統(tǒng)的神, 主神是指土酋和官,笨神是指東巴教徒[3]。”土司和教主都尊為“神之列”,兩者的地位趨于平等。東巴祭師與土司頭人地位同等的特權(quán),再加上其參政職能、世襲制度,嚴重妨礙了土司的獨統(tǒng)意志,威脅到土司的集權(quán)組織。木氏土司只能對東巴教采取壓抑和削弱的措施,限制其發(fā)展,這樣無疑也對東巴跳發(fā)展造成一定的負影響。根據(jù)永寧土司傳統(tǒng)法規(guī):土司家庭的長子承襲土司職務,掌管政治大權(quán);次子承襲喇嘛寺“堪布”一職位,掌管宗教大權(quán),土司家族實行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而當?shù)亍斑_巴”(東巴)卻成為不脫離生產(chǎn)的農(nóng)民,變成了被統(tǒng)治階級一員[1]。因此,納西土司對東巴教勢力進行削弱和壓抑,無形中對東巴跳的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的阻礙甚至停滯作用。

      清初,云南境內(nèi)各種矛盾迅速激化。麗江木氏土司迅速走向衰落,納西土司勢力退出歷史舞臺。抑制東巴教的土司王朝崩潰,在納西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東巴教終于回歸,東巴跳又在納西人民的信仰中被世代相傳下來。

      綜上所述,東巴跳在土司制度影響下,此消彼伏。隨著土司統(tǒng)治者的重視而繁盛,忽視而削弱。在木氏土司家族統(tǒng)一納西地區(qū)之前,“東巴教”是遍布整個納西族地區(qū),而且還具有相當高的地位,而木氏土司統(tǒng)一納西地區(qū)之后,它就逐漸的從統(tǒng)治階層淪為平民百姓。但是東巴跳還是借助民間這快肥沃的土壤生存了下來,東巴教的教義和它的整套思想意識,仍然在納西族民間占有著主要地位。這也是東巴教一直保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東巴跳的發(fā)展史看,在土司統(tǒng)治期間由于土司的主觀意識,東巴跳曾被推崇過,被削弱過,因此說納西土司對東巴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諸多重要的影響 。

      1.2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在土司時代擺手歌隨擺手舞而生,擺手舞因擺手歌而得名,它以特殊的形式記載了土家族起源、民族遷徙及歷史變遷,用一系列身體動作記憶和傳承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戲劇、軍事、體育、藝術等文化精華與民族文明。

      擺手舞的發(fā)源與土家族土司慶祝戰(zhàn)爭勝利頗有淵源。據(jù)說:“在古代戰(zhàn)爭中,土司王為誘敵深入,指令眾百姓跳舞唱歌,當敵人被引來觀看歌舞時,土司王便派人將敵人捉住,為紀念土司王欲擒故縱的勝利,便興起擺手之舞[4]。”據(jù)此也說明土家族擺手舞起源于戰(zhàn)舞,與土司歷史息息相關。隨著擺手舞代代相傳,土家族土司賦予其“祭祀先人、求福娛神”的宗教服務功能。

      土家族土司很重視當?shù)氐臄[手舞儀式。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土家族土司區(qū)均舉辦祭祀性的擺手舞儀式。儀式開始由土司頭人、梯瑪、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土王廟或擺手坪進行祭祀儀式,然后跳擺手舞、唱擺手歌。大量的古籍資料記載了永順、保靖、龍山、古丈、酉陽等土司區(qū)舉辦擺手舞的情景?!洱埳娇h·風俗志》載:“土民祭祀土司神,舊有堂日:擺手堂,供土司位,陳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畢,披五花被,錦帕裹首,擊鼓鳴鉦,舞蹈唱歌……歌時男女相攜,翩然進退,稱為‘擺手’[5]?!边@段史文向我們陳述了土司區(qū)在逢年過節(jié)時,土民設擺手堂,為已故土司陰署供以牌位,通過跳擺手舞對土司先人的牌位表達敬奉之心,也是土司舉辦擺手舞儀式的原因之一?!侗>缚h志·卷二》載:“元末保靖為安撫……使正月初間,男女齊聚歌舞名曰擺手[6]。”在《永順府志》中對當時的擺手舞也有記載:“土司各寨,凡百戶之鄉(xiāng),皆建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間鳴鑼擊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此俗猶存;土王祠,闔縣皆有,以祭歷代土司,俗稱土王廟;永順宣慰司380峒均修筑土王廟,定期祭祀[7]?!毕鄠饔理樞克緟^(qū)舉辦擺手活動對周邊土司區(qū)的巨大影響,于是土家族各級土司衙署都效仿舉辦擺手活動。形成土司村寨每年均要在各自的土司陰祠前面舉辦“小擺手”活動;每隔三年,土司衙署組織各州司、各旗和各個村寨土民匯集司城,舉辦規(guī)模宏大的“大擺手”活動;年年如此,形成定制。土司舉辦擺手活動期間,聲勢浩大,土民擺手唱歌、擺手跳舞,參與者往往通宵達旦,不知疲也。通過擺手儀式在以往的血緣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認同。據(jù)史料記載,公元940年,土家族土司彭土愁與楚王馬希范在溪州結(jié)盟鑄銅柱為記,永順城郊存石刻,古詩云:“千秋銅柱壯邊陲,舊姓流傳十八司。相約新年同擺手,春風先到土王祠?!惫艜r認為相約擺手是最高待客禮節(jié),對土家族來說意義非凡。在酉陽土司古城(現(xiàn)今后溪鎮(zhèn))調(diào)研時,對后溪鎮(zhèn)土家族老人湯必進行訪談,老人介紹:“酉陽土司別墅‘飛來峰’建于明代,是土司的娛樂場所。土家節(jié)日時,土司攜帶家眷、乘船而行,來到‘飛來峰’共度擺手,聲勢浩大,以示聲威顯赫。”后人有詩云:“飛來峰畔蕩清波,響遏行云擺手歌”、“土王宮畔水生波,一片纏錦擺手歌”,這些詩句表明歷代土家族土司舉辦擺手舞的熱鬧情景(“土王”就是指土司)。以上古籍史料說明在土司統(tǒng)治期間,擺手舞備受土司重視,土司統(tǒng)治者為傳承延續(xù)千年的擺手舞做出了貢獻。擺手舞儀式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符號,也是土司宗教祭祀文化。土家族的擺手舞與土司制度有較深的淵源,可以稱之為宗教祭祀中的典型的土司武舞體育。

      1.3鍋莊舞

      藏族土司對于當?shù)靥赜械拿褡逦湮琛伹f舞具有特殊的情感寄托和認同。在封建土司社會,鍋莊舞是土司祭祀的主要方式,肩負宗教文化傳播的使命。“鍋莊”是藏區(qū)廣為流傳的民族武舞,藏語稱其為‘果卓’,意為圓圈歌舞。”。鍋莊舞是藏族同胞祭祀習俗、歷史文化的縮影重現(xiàn)。

      趙昌毅,韋曉康等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變遷的成因與發(fā)展策略》一書中整理了甘孜藏族18個地區(qū)的鍋莊形式,其中“白玉燈籠鍋”、“德格卓欽”、“康定木雅鍋莊”三類鍋莊舞與各地藏族土司有較深的淵源:“‘白玉燈籠鍋莊’公元7世紀,德哥土司為顯宮廷繁榮,組織白玉燈籠地方頭人創(chuàng)編燈籠鍋莊,一舉奪冠,即更名為‘卓欽’,意為‘大鍋莊’;‘德格卓且’起源于公元7世紀嶺·格薩爾統(tǒng)治時期,主要流行于德哥麥宿地區(qū)及白玉燈籠地區(qū)初期主要為土司貴族表演,故又被稱為藏族宮廷舞;‘康定木雅鍋莊’始于唐代,在明正土司執(zhí)政時達到鼎盛時期,作為木雅文化發(fā)祥地及核心區(qū)的康定盛行此舞[4]?!痹谑妨嫌浭鲋懈首尾刈宓牡赂缤了緞?chuàng)編了“卓欽” 鍋莊、嶺·格薩爾統(tǒng)治時期發(fā)明專門為土司衙門表演的“宮廷鍋莊”、明正土司推動“康定木雅鍋莊”發(fā)展??梢姴刈逋了緦﹀伹f舞的發(fā)明與發(fā)展都做出了不小貢獻。

      史記文獻中關于土司跳鍋莊的記載不計其數(shù),如:《清史稿·樂志》載 “鍋莊司舞十人,每兩人相攜舞,一服蟒袍戴翎,掛珠,斜黃藍二帶,交如十字……[9]”文中蟒袍戴翎者便是土司頭人,以上記載說明土司曾親自參與鍋莊舞,身臨其境的參與促進了鍋莊舞在民間的開展。成臻銘認為“捕役行刑官土司科巴,除擔任信使星夜兼程為土司送信外,既要為耕種土地,……還要陪土司跳鍋莊[10]?!苯ǖ隆|周所著的《索觀瀛傳》中,記載了土司索觀瀛時期的慶典盛況:“西藏卓克基土司索觀瀛,為慶祝、感謝皇帝頒賜土司官職,每年九月在寺廟舉行大型的祭典法‘斯古仁欽莫’……祭法當日,索觀瀛土司及家眷穿戴皇帝賜予的官帽及襲衣,在完成一系列儀式后,以觀看全民鍋莊舞為當日壓軸節(jié)目[11]。”大鍋莊也可稱為“甲清尕”(俗稱大鍋莊):“是古時專為土司頭人舉辦各種慶?;顒訒r的‘盛會鍋莊’舞。如過藏歷年、辦喜事、建新房,接送土司上層人物及貴客時跳‘甲清尕’[12]。”土司區(qū)內(nèi)的盛大節(jié)日祭祀活動都離不開鍋莊舞。筆者到甘孜康定縣康巴明正土司府衙進行實地調(diào)研時,采訪當?shù)厝罕?據(jù)口述資料整理):“藏歷水龍新年,康巴每代土司頭人都與土民共慶鍋莊,白天舉行跑馬射箭,表演牦牛舞、熱巴舞等活動,晚上舉行鍋莊舞”。由此可見,藏族土司與藏族男女老少一樣,對流傳于藏區(qū)的鍋莊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及特殊的民族情結(jié)。鍋莊舞的輻射區(qū)域逐漸擴大到四川的阿壩、甘孜、云南的迪慶、青海的玉樹和甘肅的甘南州等藏族土司區(qū)域。

      藏族鍋莊舞傳承了藏民族在歷史演變中不能用文字和語言表達的民族個性和內(nèi)在氣質(zhì);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表現(xiàn)形式都是藏族人們的生活縮影,不僅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還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同時土司在藏族鍋莊舞的發(fā)展史上也是一筆濃墨重彩,可以說鍋莊舞是傳承藏族文化、土司文化的共同載體。

      1.4嘎光舞

      嘎光是傣語發(fā)音,“嘎”為跳或舞之意,“光”為鼓或聚攏之意。嘎光中的“光”指象腳鼓。在西雙版納景谷、勐臘等傣族地區(qū)也有直接把象腳鼓舞稱為嘎光的說法。嘎光用漢語直譯為:以象腳鼓、擦等民族打擊樂伴奏,傣族群眾圍著鼓跳舞的集體舞。有些傣族地方還稱為 “跳鼓舞”、“跳擺”、“寧擺”、“凡光”等。據(jù)《云南民族志叢書》記載:“在西南邊疆土司地區(qū)有兩個支系的嘎光舞。孟卯、麓川(瑞麗、碗町)一帶‘傣德’支系跳的嘎光是象腳鼓樂手站在舞場中央原地伴奏,眾人圍圓圈踏節(jié)拍而舞;而干崖(現(xiàn)盈江)、南甸(現(xiàn)梁河)‘傣勒’支系跳嘎光時,象腳鼓樂手位于舞隊之首,引導舞隊進人舞場后,才到舞場中央伴奏[13]。

      兩個支系的嘎光舞都是一種即興表演的自娛性舞蹈,人們隨著象腳鼓聲自由舞蹈,氣氛熱烈歡快,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跳嘎光舞時,彎膝動作具有典型的傣舞 “三道彎”的特點,節(jié)奏舒緩,舞姿輕盈優(yōu)美。據(jù)史料記載古老的 “嘎光舞”還融合了孔雀舞、象腳鼓舞[14]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傣舞融合于嘎光中表明大象、孔雀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地位高貴神圣,因而嘎光舞還承載著傣族人民的精神信仰[15]。

      嘎光曾在傣族土司地區(qū)盛行不衰,與當?shù)氐拇鲎逋了居兄芮械年P聯(lián)。關于傣族土司舉辦嘎光儀式的史料記載較多。據(jù)《德宏土司專輯》載“嘎光多在宗教節(jié)日舉行,傣家以趕擺賧佛為最大功德。清代普洱府、永昌府土司地區(qū)每到傣歷新年(農(nóng)歷十月是傣歷元月),土司便舉行盛大的趕擺嘎光,屆時各處撫夷、練目等大小頭目帶兵聚于司治[16]。”《梁河縣志》載:“民國8年遮孟連佛塔落成,土司主持坐大擺,邀請周邊土司及佛爺來參加嘎光聚會[17]?!薄赌仍蚀鐾趺厥贰酚涊d:“勐連土司刀派森當年專設嘎光樂隊,每逢“潑水節(jié)”刀土司來勐連之芒朗寨舉辦嘎光,芒朗寨就必須負擔土司一行的車馬行轅。芒朗土司樂隊表演嘎光(后人稱土司宮廷舞蹈)成為每次趕擺的重頭戲。每當敲起象腳鼓、大铓鑼,跳起舞姿優(yōu)美的孔雀舞、象腳鼓舞、嘎光舞,便呈現(xiàn)一派喜慶和團結(jié)的景象[18]”。據(jù)石裕祖的《云南民族舞蹈史》記載,約在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冬,時任騰越廳同知的廣東人黃炳堃在赴中緬邊界的猛卯(今之瑞麗)、隴川一帶時,觀賞了傣族的嘎光跳擺。他在其《南蠻枝詞·猛卯安撫衙齋觀跳擺》一詩中具體描述了清光緒時期這一帶傣族人民“跳擺”的精彩場景:“擺夷跳擺眾夷舞,大擺小擺多莫數(shù)。莽(铓)鼓同擊聲不同,小鑼清脆大雄古[19]。詩中記載了規(guī)模很大的嘎光集體歌舞場面。據(jù)李思聰《百夷傳》載:”樂有三,日百夷樂、緬樂、車里樂?!嚴飿氛?,車里人所作,以羊皮為三五長鼓,以手拍之,間以銅鐃。銅鼓、拍板,與中國之樂無異。其鄉(xiāng)村飲宴,則擊大鼓、吹蘆笙,舞牌為樂[20]?!泵鞔嚴?當時的土司宣慰司所在地)所作的羊皮長鼓,長三五尺,以手拍之,就以現(xiàn)今象腳鼓一致??梢钥闯龈鹿庵械奶鴶[、象腳鼓舞、孔雀舞在土司地區(qū)流傳久遠。

      在實地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傣族土司、土民都熱衷于嘎光。課題組于2014年7月至芒市孟卯調(diào)研,在孟卯通過當?shù)伢w育局的聯(lián)系,找到了“傣德”支系嘎光舞傳承人——葉小團。據(jù)葉小團敘述:“她曾聽當?shù)氐睦先苏f,孟卯土把(土司)召氏一族,平時兇神惡煞,但新年潑水節(jié),召老土司爺必會做擺焱佛,抬出土司府內(nèi)的象腳大鼓,由管佛寺的‘波占’組織大家跳嘎光,整個寨子的男女老少都聚在奘房一起共度節(jié)日?!笨梢?,當時土司舉行嘎光聚會已形成孟卯土司的民間習俗。”在德宏州梁河縣采訪前任文化館館長李永爽老者, 老者介紹:“在以前南甸人都知道老土司龔政的六小姐襄政,愛跳傣舞,被稱為‘嘎光公主’。由于邊疆傣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階級實行嚴格的等級內(nèi)婚制土司,六小姐襄政嫁于戶撒土司為印太?!贝蠡楫斎赵凇兜潞曛菸氖?》中記載“引車入,舉家涕泣以送,縢母擁女登車,諸縢女皆涕泣就車。內(nèi)擊象腳鼓、吹蘆笙送之。外發(fā)炮,開中門(及土司衙署前大院內(nèi)中間楹門)。外舅贈婿女象牙三支、鼓三吊,上馬,奏樂,施歸第[21]?!庇捎诹〗阆矏鄹鹿馕?,其外舅在大婚時贈送象腳鼓三支,還贈象牙三支,意為聯(lián)姻之親,堅如象牙。在傣族土司史上嘎光與土司制度形影相伴。

      據(jù)史書中記載象腳鼓原是官府用于召集應征人員入伍參戰(zhàn)的戰(zhàn)鼓。用以體現(xiàn)體魄強壯、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氣概。在戰(zhàn)事頻繁的年代,土司帶土兵征戰(zhàn)凱旋歸來,傣族群眾就敲起象腳鼓,在象腳鼓的召喚下,村中的百姓,不論男女老幼,都會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紛紛跳起嘎光歡迎土司以及士兵榮歸故里。以上記載說明土司在慶功歡娛、趕擺賧佛之時,都會舉行嘎光活動, 土司地區(qū)流傳 “聽到象腳鼓響,腳板心就發(fā)癢”俗語[15]。土司頭人通過舉辦嘎光儀式,順應民俗,增進群眾感情,嘎光在土司地區(qū)深入人心。

      可見,傣族土司區(qū)曾經(jīng)常開展節(jié)令性的、民俗性的、祭祀性的、娛樂性的嘎光武舞活動,形成了土司區(qū)較強的民族文化認同,換言之,土司地區(qū)長期規(guī)律的舉行嘎光儀式性活動,對土司社會起到了持續(xù)的示范作用,一直被模仿與傳承下來。嘎光成為傣族土司特有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久盛不衰。

      2 土司宗教制度保證武舞體育的社會地位

      民間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更是一種悠久的文化遺存,每一民族因其特殊的自然、文化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民間信仰。據(jù)考證,每一民族的民間信仰基本上都會伴隨祭祀某一特定的神靈,或為祈福酬神,或為驅(qū)鬼免災。但無論是祈福還是亡靈祭祀,都需要肢體動作來表達,此時的身體活動就以少數(shù)民族武舞的身影出現(xiàn)。到了元明清時期,封建的土司社會被統(tǒng)治者注入了宗教“靈魂[22]”,于是“天賦神授”君權(quán)思想就深深存在于愚昧的土民心中。

      土司統(tǒng)治者需要宗教作為精神武器,來整合社會意識和信仰體系,實現(xiàn)各民族、部落的統(tǒng)一,達到鞏固自身政治地位的目的。于是歷代土司都重視宗教信仰的建設,土司都親自參與或主持祭祀、祈福儀式,土司虔誠積極的宗教態(tài)度,使土司宗教武舞體育有了堅強的后盾支援。史料記載:明代孟連土司派4個土目頭人,前往勐安瓦(緬甸古都,南傳上座部佛教圣地),迎來佛經(jīng)和佛像[14],從此佛教信仰傳入西南邊疆傣族地區(qū)。傣族土司對佛教的大力倡導,實際上是利用宗教從精神上控制民眾。成臻銘學者在《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書中提到:戰(zhàn)爭與祭祀在土司區(qū)是至關重要的兩件大事,土司區(qū)大都臨時設立軍事指揮官和祭祀官。在卓克基長官司,每個龍壩額設藤牌手200名,800名藤牌手均由百姓擔任。官寨或喇嘛寺平視念大經(jīng)時,藤牌手進行操練表演,以壯其威[10]。土司對祭祀的重視,顯現(xiàn)土司區(qū)敬神、畏鬼、辟邪的心理特征。歷史還記載:納西土司要招魂驅(qū)妖、祭祀教主、超度亡靈等各種重要節(jié)慶祭奠都有東巴跳;土家族土司賦予擺手舞“祭祀先人、求福娛神”的宗教服務功能,在位土司每三年都要在老司城舉辦大擺手活動一次。擺手活動期間,人們擺手唱歌、擺手跳舞,共同進行封建宗教祭祀儀式[10];另外在藏區(qū)土司社會,鍋莊舞是藏族土司祭祀的主要方式,肩負宗教文化傳播使命,逐漸成為藏族同胞祭祀習俗、歷史文化的縮影重現(xiàn);傣族土司區(qū)長期規(guī)律地舉行祭祀性的嘎光儀式久盛不衰。以上記載充分表明土司頭人本身具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對宗教大力倡導,這種積極態(tài)度是試圖利用宗教思想麻痹民眾,實現(xiàn)剝削階級的專制統(tǒng)治。宗教得到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和護佑,在傳播的過程中,又反過來竭力維護階級社會的秩序制度[22]。這種互補關系,表明宗教在土司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

      總之,土司地區(qū)宗教制度得到了全民化的實施,為土司武舞體育的發(fā)展保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宗教觀念支配下,各項祭祀武舞體育活動,成了土司區(qū)各種祭祀、祈福、娛神道具。宗教祭祀儀式滲透到人們的各項生產(chǎn)活動中,土司武舞體育的祭祀功能不斷強化,成為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儀式,原始宗教推動了民族武舞體育的流傳和發(fā)展。土司利用宗教儀式中身體活動延續(xù)土司體育文化,利用精神信仰促進土司體育心理傳承,客觀上宗教儀式為土司武舞體育發(fā)展提供時機,土司宗教制度也確實保證土司武舞體育的社會地位。

      3 土司武舞體育具有強大的宗教功能

      土司統(tǒng)治者擁有一套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政權(quán)機構(gòu),而土酋(土司)借以教徒宣揚宗教意志為手段,大力宣揚宗教思想,利用宗教法規(guī)迷惑麻痹百姓,愚弄欺騙勞動人民。以宗教中逆來順受、消極厭世的偏頗思想,來控制百姓意識。把宗教信仰當作鞏固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工具,從而達到擴展其政治野心的目的。正是在這種社會變革機制中,土司武舞體育的宗教功能應運而生,且得到土司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和護佑迅速傳播開來。也正因為這樣,土司武舞體育扮演宗教儀式的主角,在傳播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都在維護土司階級統(tǒng)治制度,最終為土司剝削階級的專制統(tǒng)治保駕護航。

      土司以宗教信仰為工具控制百姓,以土司武舞體育承載宗教儀式,以此來達到最終政治目的。例如孟連宣撫司法規(guī):哈謝勐——宗教節(jié)日的規(guī)定,傣歷新年,應該舉行三天三夜的活動。玩藤球,賽龍舟、采山花團拜[25];納西土司需要招魂驅(qū)妖、祭祀教主、超度亡靈,以及各種重要節(jié)慶祭奠中都要跳五方大神之舞——東巴跳。各種祭祀還神為大眾祭神、祭田、祈福、除邪,保佑治下百姓衣食無憂。統(tǒng)治者借由宗教力量來收買人心,獲得土民的信任和支持。土司對本民族宗教的廣泛崇拜,使得宗教活動流行,從而對推動土司武舞體育文化的發(fā)展[26]。

      土司對宗教的大力倡導,主觀上是利用宗教從精神上控制民眾,客觀上卻極大地推動了土司武舞體育的發(fā)展。土司舉辦宗教祭祀為土司武舞體育活動提供了固定的活動場所、活動人群和經(jīng)濟基礎,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土司武舞體育項目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宗教祭祀保障了土司武舞體育地位,土司武舞體育也顯示出強大的宗教祭祀功能。因此,土司武舞體育的宗教功能有利于土司制度的推廣執(zhí)行。

      4 小  結(jié)

      土司武舞體育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輕而易舉地得到統(tǒng)治者的扶持。在宗教祭祀過程中,土司統(tǒng)治者廣泛宣揚封建專制思想,借由人們的民族宗教信仰來操控治下百姓。土司在各種頻繁的宗教祭祀典禮儀式中以民族武舞為宗教祭祀的表現(xiàn)形式及工具,通常先融入土民百姓的生活習俗,在宗教觀念支配下,通過祭祀儀式再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最后進入人們的精神領域,最終深入民族深層意識,形成根深蒂固的道德習慣。

      [1]杜長亮,王慧勇,李曉華.東巴跳源考與屬性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5):123-125.

      [2]郭大烈,楊世光.東巴文化論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32.

      [3]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編委會.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趙昌毅,韋曉康,趙志忠.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變遷的成因與發(fā)展策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49,88.

      [5]龍山縣志編撰委員會.龍山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717.

      [6]保靖縣志編撰委員會.保靖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7][清]張?zhí)烊?永順府志[M].乾隆28年刻本.張?zhí)烊?永順府志[普通古籍].清乾隆28年(1763).

      [8]史仲文,胡曉林,祁慶富.中華文化習俗辭典·文化習俗[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12.

      [9]陳萬鼐.〈清史稿·樂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10]成臻銘.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404,424,321,263.

      [11]建德·東周.馬爾康文史資料第二輯索觀瀛傳[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2.

      [12]見馬廷中.卓克基地區(qū)土司文化與旅游發(fā)展[J].民族學刊,2012,(05):30-36.

      [13]章忠云.云南民族志叢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14]曹成章.傣族村社會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6,159.

      [15]張延慶.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188.

      [16]德宏州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德宏土司專輯[M].德宏: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97:131.

      [17]梁河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512.

      [18]召罕嫩.娜允傣王秘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87.

      [19]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20][明]錢古訓,李思聰.百夷傳[M].古籍.

      [21]政協(xié)德宏州委員會.德宏州文史4南甸土司龔綬[M].1985.

      [22]趙世林.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81,167.

      [23]龔蔭.中國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6):614.

      [24]和志武.《東巴教和東巴文化》,轉(zhuǎn)引自郭大烈,楊世光.東巴文化論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3.

      [25]孟連宣撫司法規(guī)[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33.

      [26]石江年,趙世林.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45.

      Wu Dance Sports Research on Religious Worship in the Toast

      LI Ying1,LI Yu-he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yies, Kunming 650031, 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nan University of Normal, Kunming 650031, China)

      Toast the ruler in Wu dance sports activities as the carrier of inheriting the family religion, hand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native people of religious faith, pray for peace. On the other hand, establish credibility, to win over the people, make people obey the rule under. In this paper, the Naxi toast to the Dongba jump, Tujia Waving Dance, Tibetan toast toast organization held Guozhuang dance, Dai Tusi held GA light as an example, the origin, form,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religious worship toast Wu dance sports, reveal the function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toast Wu dance sports.

      religious sports; sacrifice; toast Wu Dance Sports

      1004-3624(2016)05-0053-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3年西部項目《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土司體育文化研究》(13xty008)階段性成果

      2016-05-23

      李瑩(1982-),女,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

      G812.4

      A

      猜你喜歡
      鍋莊東巴土司
      口述史視域下的鄉(xiāng)城鍋莊研究
      “鍋莊”與“達爾尕”:他者話語與民間表述
      云南省檔案館館藏《東巴經(jīng)》
      云南檔案(2021年1期)2021-04-08 11:01:14
      “土司文化圈”的內(nèi)涵、特征與意義
      Fort Besieged
      白地吳樹灣村汝卡東巴經(jīng)《內(nèi)內(nèi)抒》片段譯釋
      鍋莊舞與學校體育文化融合研究
      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探尋東巴源
      中國西部(2016年1期)2016-03-16 07:56:10
      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視角看鍋莊舞的活態(tài)傳承
      邢台县| 五峰| 沁源县| 长寿区| 曲靖市| 黎城县| 满城县| 天气| 肥城市| 田林县| 东方市| 措勤县| 龙胜| 黄龙县| 翼城县| 图片| 万年县| 库伦旗| 延吉市| 普兰店市| 长汀县| 杭州市| 航空| 夏津县| 临朐县| 武陟县| 东辽县| 安泽县| 合阳县| 溆浦县| 嘉荫县| 临沭县| 黔东| 郧西县| 太谷县| 汉阴县| 开封县| 西贡区| 砀山县| 龙陵县|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