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秦故事的文本演變及其文化內(nèi)涵

      2016-02-12 10:14:49許中榮
      天中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蘇秦

      許中榮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蘇秦故事的文本演變及其文化內(nèi)涵

      許中榮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蘇秦作為戰(zhàn)國時期合縱家的代表,其讀書人的身份定位、“落魄—發(fā)跡”的傳奇經(jīng)歷以及世態(tài)炎涼的體驗,在其后底層文人那里引起強烈的共鳴,而被代代演繹。運用中國敘事文化學的研究思路對蘇秦故事進行梳理,不僅可以發(fā)覆這一故事的演變軌跡,更能透過故事的演變一窺掙扎在底層的讀書人的“心史”,為寒士文化的探究提供一個新的案例。

      蘇秦;故事演變;中國敘事文化學;寒士文化

      作為戰(zhàn)國時期合縱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從“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崛起而“扶軾撙銜,橫歷天下”[1]25的傳奇經(jīng)歷賦予其故事極大的發(fā)揮空間。蘇秦的讀書人角色、變泰發(fā)跡與后世寒士的身份定位和期許形成強烈的共鳴,常被后世文人作為自況的對象。另外,蘇秦發(fā)跡前后炎涼世態(tài)的強烈對照也深深地觸動著士人的心靈。其中,蘇秦故事最具特色的就是對作為讀書人的寒士命運的關注,而這一主題也構成了蘇秦故事的內(nèi)核。所以,梳理蘇秦故事的流變對于我們探討寒士心態(tài)及其文化的遞嬗和其所獨有的美學品格都有比較重要的意義。蘇秦故事貫穿戰(zhàn)國迄今的兩千余年,遍布史傳、詩文、筆記、小說、戲曲諸種文類。本文試圖運用中國敘事文化學的研究思路,細致地爬梳歷代蘇秦故事文本,從敘事演變軌跡中探求寒士在不同時代文化背景下面目各異的彰顯,從而深化對蘇秦故事的解讀。

      一、蘇秦故事的文本演變

      蘇秦故事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策》,在該書卷三有對蘇秦發(fā)跡前后幾個關鍵情節(jié)較為細致的記載。其后,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辟《蘇秦列傳》與《張儀列傳》,在這兩篇列傳中,司馬遷并未對《戰(zhàn)國策》已有蘇秦故事予以較大改動,僅在其基礎上增加了蘇、張二人師事鬼谷子、智激張儀、知恩圖報以及遺計報仇等諸多情節(jié),形成蘇秦故事“師事鬼谷—落魄返家—家人冷落—發(fā)奮讀書—六國拜印—智激張儀—衣錦還鄉(xiāng)—知恩圖報—遺計報仇”的基本框架。另外,此時期存世的還有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著錄的蘇秦游說諸侯的15篇說辭。

      西漢中期到魏晉南北朝,蘇秦故事并未引起更多的關注。此時期涉及蘇秦故事的作品除京房《別對災異》《漢書·嚴助傳》以及傅干《諫曹公南征》、西晉左思《詠史詩八首(其八)》、北周庾信《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其二)》等詩文從《戰(zhàn)國策》《史記》中蘇秦故事載記取典外,還有對蘇秦多譏刺語的作品開始出現(xiàn),如漢詩《箜篌引》、魏曹丕《煌煌京洛行》、西晉傅咸《縱橫篇》等①。此外,南北朝時期神鬼之說與佛教的盛行,也在蘇秦故事的流傳中留下烙印。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張儀、蘇秦二人,同志好學,迭剪發(fā)而鬻之,以相養(yǎng)。或傭力寫書,非圣人之言不讀。遇見《墳》《典》,行途無所題記,以墨書掌及股里,夜還而寫之,析竹為簡。二人每假食于路,剝樹皮編以為書帙,以盛天下良書?!保?]103另外,還有鬼谷子夢中授書蘇、張的故事,載于五代杜光庭《錄異記》以及北宋晁載之《續(xù)談助》、南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等書,明代余邵魚《春秋列國志傳》及其改編本均受其影響。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也有關于蘇秦冢(卷二)、蘇秦金(卷三)的記載,都是在前代史傳記載中師事鬼谷子、千金拜相故事基礎上神鬼、因果的附會增飾。

      唐宋時期,據(jù)粗略統(tǒng)計《全唐詩》《全唐詩補編》至少存詩46首,《全宋詩》《全宋詞》也至少存詩59首、詞6首涉及蘇秦故事。上述詩詞幾乎都是以蘇秦自況心跡,或為對蘇秦落魄的喟嘆,或為對六國拜相自我期許的高吟。在史籍方面,北宋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記載蘇秦故事,皆以《戰(zhàn)國策》《史記》為本。

      元代中期出現(xiàn)《凍蘇秦衣錦還鄉(xiāng)》雜劇,該雜劇對人物身份做出調(diào)整,把蘇秦、張儀定位為農(nóng)家子。另外,該雜劇對蘇秦故事最大的情節(jié)變動為逆用歷史記載中蘇秦智激張儀入秦事,而為張儀“冰雪堂”智激蘇秦入趙[3]242-268。據(jù)《全元戲曲》所載,有6篇雜劇提到“凍蘇秦”之典,可作為蘇秦故事在當時傳播情況的注腳②??赡艹霈F(xiàn)于元末明初的尚有南戲《蘇秦衣錦還鄉(xiāng)》,或已佚,明成化年間有據(jù)之改寫而成的《凍蘇秦》傳奇,亦不見。今存《凍蘇秦》傳奇的改寫本《金印記》。該傳奇以濃重筆墨突出家庭內(nèi)部的緊張關系,并把蘇秦落魄歸結為公孫鞅的妒賢嫉能。其后,高一葦改編《金印記》重訂為《金印合縱記》,根據(jù)史傳插入智激張儀情節(jié)[4]。此時期蘇秦故事在小說中亦有演繹。嘉、隆間,余邵魚編纂《列國志傳》以及明末馮夢龍據(jù)之修訂為《新列國志》均涉及蘇秦故事;乾隆年間蔡元放增刪潤色為《東周列國志》,整合史傳、傳說,說部中的蘇秦故事于此定型。其后不久,楊庸“取馮夢龍《新列國志》要刪為書”而成《東周列國志輯要》。嘉慶間還有楊景淐參考《列國志傳》增飾而成的《鬼谷四友志》,集中演繹鬼谷子四位弟子孫龐、蘇張故事,此書多從前代史傳、小說雜合情節(jié),并未出離《東周列國志》的故事框架。

      綜上,由于蘇秦故事的典范性,歷代史傳、詩文、筆記、戲曲、小說等對之都有或繁或簡的記載,實難以盡數(shù)統(tǒng)計。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記載蘇秦故事較為完整的史書有5部,筆記3部,戲曲存3部、佚2部,小說有5部。另外尚有散見于諸種文類的難以計數(shù)的蘇秦故事典故。史傳及其“典故”對蘇秦故事起了維穩(wěn)故事內(nèi)核的作用,主要在大傳統(tǒng)層面接受與傳播;戲曲、小說則從小傳統(tǒng)層面對蘇秦故事進行變形與再創(chuàng)作,大大豐富了蘇秦故事的文化內(nèi)涵。不過,蘇秦故事在這兩個層面的接受與傳播歷來共享著同一故事內(nèi)核,即訴說著寒士蘇秦的心聲,這也是本文所要論述的中心。

      二、戰(zhàn)國到西漢初期:知識階層的興起與蘇秦故事的生成

      在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由于文獻散佚等諸多原因,今日可見的蘇秦故事主要記載于《戰(zhàn)國策》《史記》兩部史傳中。我們在上述歷史敘述中可注意到二者之間明顯的承繼關系,司馬遷在承襲《戰(zhàn)國策》歷史敘述的同時又增添了自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與想象③。在《戰(zhàn)國策》中蘇秦落魄歸家后家人對其不予理睬,而在《史記》中則增添了“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5]2241的細節(jié)描寫。除此之外,在衣錦還鄉(xiāng)情節(jié)中,我們也可找到相似的歷史敘述,《戰(zhàn)國策》中蘇秦感慨:“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1]25而到了《史記》中,司馬遷卻在此處之后又綴上“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5]2262一句,進一步凸顯蘇秦依靠“游說”而發(fā)跡的自負心態(tài)。

      從《戰(zhàn)國策》“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的史家論斷中,我們可注意到蘇秦故事于其時代的象征意義。戰(zhàn)國時期,社會階層出現(xiàn)較大流動,表現(xiàn)為上層貴族的下降與下層庶民的上升兩種趨勢。對庶民而言,一條上升的途徑是依靠軍功;另一條就是憑借知識、學術而仕進。此種情況在春秋末至戰(zhàn)國時期多有案例?!墩撜Z》中子夏所說“學而優(yōu)則仕”即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另外《史記》里李斯所說的“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可作為這一時代風氣的生動注腳。類似于蘇秦、寧越、李斯等憑借“知識”而改變命運的,還可舉出張儀、范雎、虞卿等人。及至漢初這種現(xiàn)象也并未發(fā)生重大變化,《史記》記載主父偃“結發(fā)游學四十余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5]2961,與蘇秦、李斯等人的心態(tài)如出一轍。這種以知識謀求上升的社會風習給庶民提供了競爭的平臺,但同時也造成了讀書人之間殘酷競爭的局面?,F(xiàn)實中的“上升”也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簡單,畢竟能夠脫穎而出的只是其中的極少數(shù)。

      如果對比此時期諸多憑借知識而發(fā)達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nèi)松?jīng)歷有驚人相似之處。而這些人之中最具傳奇性的當屬蘇秦,從落魄至極的“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經(jīng)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刻苦攻讀,終佩六國相印。落魄與發(fā)跡二者之間的巨大反差突出的正是知識改變?nèi)松膭恿???梢哉f,《戰(zhàn)國策》和《史記》對蘇秦故事的記載,盡管在細節(jié)上有一些差異,但其核心理念卻表現(xiàn)得相對一致,即對于“游士”現(xiàn)象導致的這種社會階層變動的生動涵括。

      三、西漢中期到魏晉南北朝:蘇秦故事的轉向、低潮及其文化成因

      從西漢中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蘇秦故事的文本留存可見,這一時期蘇秦故事的出現(xiàn)頻率相對偏低,且對蘇秦的態(tài)度與《戰(zhàn)國策》《史記》有相當大的差異。東方朔在《答客難》中向往蘇秦時代的同時,不得不面對“時異事異”的現(xiàn)實。其實這種現(xiàn)實的變化并非從漢武時期才始現(xiàn),只是此一時期該現(xiàn)象更為凸顯而已?!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鳌分休d秦昭王躊躇滿志之時已有“厭天下辯士,無所信”的舉動,可見這一“時異事異”與政治背景的密切關系。秦統(tǒng)一六國,“處士橫議”就已不適合大一統(tǒng)君主政治的需要,而且“從社會秩序中游離出去的自由分子無論如何總是一股離心的力量,這和代表‘法律與秩序’的政治權威多少是處在相對的位置”[6]80,統(tǒng)治階級從而對游士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漢初采取的“封建”制度給游士現(xiàn)象提供了回光返照的機會,但不久后,漢武帝元朔二年下“推恩詔”削藩,游士現(xiàn)象也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統(tǒng)治階級從大政方針上對游士采取高壓態(tài)勢,這種政策情隨事遷就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集體無意識,如漢詩《箜篌引》“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京房的《別對災異》“內(nèi)為蘇秦之行,外似夷齊之語”以及魏曹丕《煌煌京洛行》“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等都對以蘇秦為代表的游士采取了貶抑態(tài)度。

      東漢末,荀悅鑒于黨錮“處士橫議”的現(xiàn)實,在《漢紀》中痛斥“三游”(游俠、游說、游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當時某一部分人對“游說之士”的心理,作為“游說之士”典型的蘇秦在此種社會思潮下難逃指摘。另外,魏晉南北朝為政局極不穩(wěn)固的時期,渴望太平的心態(tài)又不自覺地放大了對“游說之士”的反感。所以蘇秦在該時期多呈現(xiàn)為“無信”“巧佞”形象,發(fā)憤苦讀的蘇秦形象很大程度上被遮蔽。

      蘇秦故事在此時期陷入低潮或還受到門閥制度的影響。隨著王朝的政治穩(wěn)固,西漢中后期的士人已不同于戰(zhàn)國至漢初的“游士”而成為具有深厚社會基礎的“士大夫”。雖然西漢中后期仍推行“不辨士與庶族”的選士制度,但這種新興世家大族的出現(xiàn)無疑會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觀念到東漢更加深入人心,據(jù)史傳記載,光武帝就已表現(xiàn)出不甚重視單身士人轉而倚重有宗親勢力者的傾向[6]268。東漢中后期此種觀念更加普遍,“選士而論族姓閥閱”(《意林》卷五引《昌言》)已成俗例,“法禁屈撓于勢族,恩澤不逮于寒門”(《后漢書·文苑傳》),雖未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程度,但其形成的社會心態(tài)無疑對蘇秦故事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造成影響。在這種社會心態(tài)中,接近“寒士”身份的蘇秦往往作為企圖突破這一現(xiàn)狀的“野心家”出現(xiàn),避而不談或者貶抑之就很容易成為蘇秦故事在此時期不得不面對的兩個選擇④。

      另外,我們還可注意到該時期蘇秦故事的另一轉向是仙佛觀念的滲入?!堵尻栙に{記》記載蘇秦金、蘇秦冢即已沾染佛家色彩。東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一則鬼谷子夢中授書蘇、張的故事,《全宋文》卷44收錄袁淑《真隱傳》一篇,與《拾遺記》所載故事有一定承接關系,尤可關注者為遺書責備二人的敘述,表現(xiàn)出出世態(tài)度的逐步增強。聯(lián)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此類蘇秦故事并非空穴來風,其原因不僅與門閥制度造成的庶族士人積極進取心態(tài)的低迷、政局動蕩殺戮之風大盛有關,也與士人受到玄學影響,“抑志身退”,轉而追求山林之樂的心理有關。

      四、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推行與蘇秦故事的潤色

      唐宋時期,士人參與政治的熱情空前高漲,科舉制度的推行為寒士出將入相提供了可以期許的舞臺,所以由寒門而發(fā)跡的蘇秦就與此時的士人跨越時空產(chǎn)生了心靈的共鳴。

      以唐人為例,高適《九日酬顏少府》“蘇秦憔悴人多厭”;李白《別內(nèi)赴征三首(一)》“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薛令之《草堂吟》“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男兒立志需稽古,莫厭燈前讀書苦。自古公侯未遇時,蕭條長閉山中戶”。諸多詩作大都表達了類似“讀書當許萬戶侯”的心聲。唐代仕途的開放為“大量處于文化邊緣的、出身低微的士人進入現(xiàn)實政治生活參與權力與利益的角逐”提供了機會[7]93。李白那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高度自信,正可作為盛唐士子入世熱情的腳注。士人之入世熱情反映在蘇秦故事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上,便是對蘇秦拜印、衣錦還鄉(xiāng)的文學想象。

      科舉雖為士人提供了參與權力與角逐利益的機會,但相對及第、發(fā)跡而言,更多的卻是落第、不遇?!皯驯Ю?,郁郁適茲”的自我期許與“不得志于有司”現(xiàn)實之間的反差,卻仿佛大多數(shù)士人難逃的宿命。因此,蘇秦故事的“落魄”以及“衣錦還鄉(xiāng)”無疑給士人提供了最好的自況模板。

      與唐代士子張揚、極端化心態(tài)相比,宋代士人更多了一份成熟的內(nèi)斂。如果說唐代士子在“不遇”之時尚且不忘“腰間各佩黃金印”的話,那么宋人對蘇秦故事側重點的書寫則出現(xiàn)了微妙的變化,他們對蘇秦落魄的書寫不再如唐人那樣充滿奮發(fā)的激情,而是呈現(xiàn)出低迷的情調(diào)。如蘇軾《浣溪沙》“誰憐季子貂裘敝”;吳禮則《鷓鴣天》“自憐季子貂裘敝,來與機云相對閑”;張榘《賀新郎》“季子貂裘塵漸滿,猶是區(qū)區(qū)羈旅”;劉辰翁《金縷曲》“風雨斷魂蘇季子,春夢家山何處”等,大都彌漫著凄涼悲楚的音色。在宋人詩詞中突出了蘇秦故事“憐”及“二頃田”兩個要素?!皯z”字的強調(diào)無疑表達了宋人現(xiàn)狀與蘇秦故事的“同情”,是現(xiàn)實心境的托古?!岸曁铩钡膹娬{(diào)則凸顯出宋人追求穩(wěn)定、保守的價值取向,前引張榘、劉辰翁、陸游等人的詩詞都把蘇秦故事中的舊貂裘情節(jié)與“家”“羈旅”聯(lián)系起來,這與《戰(zhàn)國策》《史記》等早期文獻中蘇秦羞于回家的情節(jié)大相徑庭,即使在唐代“舊貂裘”也多是強調(diào)“不遇”而未如此凸顯其與“家”的聯(lián)系,可見這是宋人對蘇秦故事的新創(chuàng)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晁補之《視田五首贈八弟無斁》中的“蘇秦不愿印,乃在二頃田”,直接顛覆《史記》中“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的蘇秦形象。

      當然,唐宋時期蘇秦故事主要存在于詩詞的“用典”之中,呈現(xiàn)出片段化、碎片化的特點。不過,如把這些零散于唐宋詩詞中的蘇秦故事的遺存融會起來,可注意到在充滿個性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也呈現(xiàn)出一種時代的共性。唐代蘇秦故事多關注蘇秦故事的“落魄”與“衣錦還鄉(xiāng)”情節(jié);宋代蘇秦故事更多關注蘇秦故事的“落魄”與“家”“羈旅”的關系,甚至凸顯了“二頃田”在蘇秦故事中的意義。雖然用典多根據(jù)的是大傳統(tǒng)中的史傳敘述,發(fā)揮空間有限,但是唐宋詩詞對蘇秦故事的頻繁引用維持了蘇秦故事作為“俗典”的傳播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唐宋士人融合己意與時代普遍心態(tài)對蘇秦故事中的某些前代未曾強調(diào)與凸顯的情節(jié)要素反復皴染,形成了新的敘述語境。這一敘述語境一方面來自大傳統(tǒng)中的史傳敘述,另一方面也與小傳統(tǒng)中的民間話語有著若干微妙的聯(lián)系,元明時期蘇秦故事的編纂與想象就是順承這一思路而來并發(fā)揚光大的。

      五、元明清時期:民間語境下的蘇秦故事及其逐步定型

      元明清時期詩詞文章中的蘇秦故事多沿襲大傳統(tǒng)敘述中的蘇秦形象,并未出現(xiàn)較大變化。然在作為俗文學的戲曲、小說中,蘇秦故事卻基于民間話語的改編與增飾而有了質(zhì)的飛躍。蘇秦故事較早出現(xiàn)于元代中期的《凍蘇秦衣錦還鄉(xiāng)》雜劇,該雜劇上承蘇秦、張儀為同學以及“智激”情節(jié)的史傳敘述而又有較大變動。凸顯“世態(tài)炎涼”是該劇的主線,情節(jié)的改編也主要圍繞其展開,突出了倫理親情在蘇秦故事中的位置。除了緊緊圍繞蘇秦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展開故事,該劇還基于前代蘇秦、張儀為同學關系的載記,大膽想象其為“異姓兄弟”,并逆用蘇秦智激張儀的情節(jié)而創(chuàng)“冰雪堂”一事,這正是建立于民間話語中對結拜兄弟之間關系思考的再創(chuàng)作。

      《凍蘇秦》雜劇建立了其后蘇秦故事的基本框架與故事主線,元末明初有《蘇秦衣錦還鄉(xiāng)》南戲以及之后據(jù)之改編的明傳奇《凍蘇秦》,以上兩種均佚,今存改自《凍蘇秦》傳奇的《金印記》。該劇承《凍蘇秦》雜劇所建立的“醒炎涼世態(tài)”[8]1主旨,進一步凸顯蘇秦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從敘述結構來說,《金印記》在周氏、蘇秦雙線結構的運用上受《琵琶記》影響較大,“一年奉親,一年奉君”的“忠孝”妥協(xié)或許也與“全忠全孝”的蔡伯喈有著某些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戲曲“俗”的底層士人心態(tài)的真實的充滿矛盾的一面。其后據(jù)之改編的《金印合縱記》對《金印記》情節(jié)又有所變動,按照史傳記載增加了張儀的戲份,融入蘇秦智激張儀的情節(jié),以及或受朱買臣故事的影響而設置蘇秦拜相后著敝衣歸家以增飾其戲劇性的情節(jié)。

      從上可見,蘇秦故事戲一直圍繞家庭矛盾展開敘述,突出“世態(tài)炎涼”,劇作者緊緊扣住蘇秦“讀書人”的身份,以蘇秦自況心跡,為讀書人吐氣。這是元代科舉不興,落魄書會才人所具有的掙扎于“百無一用”與“皇天不負讀書人”的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苦悶心態(tài)的折射。

      與戲曲中蘇秦故事的尚“俗”有所不同的是,明清小說中的蘇秦故事受到復古文學思潮的影響,從嘉、隆年間余邵魚的《春秋列國志傳》到明末馮夢龍修訂的《新列國志》,再到乾隆年間蔡元放增刪潤色的《東周列國志》,呈現(xiàn)為一步步接近史實的趨于“文雅”傾向,這一傾向把蘇秦故事所彰顯的寒士氣息又打回史傳原形。不過,打回原形的蘇秦故事不管怎樣也早就沾染上了演變過程中濃厚的蘇秦形象寒士化的氣息,以及圍繞家庭矛盾展開敘述的故事結構。

      總之,元明清三代是蘇秦故事趨于穩(wěn)定的時期,在戲曲領域蘇秦故事趨向于小傳統(tǒng)的民間化敘事,在詩詞文章中依舊維持著穩(wěn)固的大傳統(tǒng)敘述,而小說則雜糅了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雙向影響,呈現(xiàn)出復雜的敘述格調(diào)。不論如何,至此,蘇秦故事以讀書人的命運為故事核心,圍繞家庭矛盾展開敘述的故事框架卻趨于定型,其后的蘇秦故事幾乎再也沒有越出這一故事模式的。

      概言之,作為歷史人物的蘇秦,其故事在《戰(zhàn)國策》《史記》中雖為“事實”,但其傳奇性的經(jīng)歷為后世蘇秦故事演繹提供了巨大的發(fā)揮空間,尤其是作為發(fā)憤讀書者形象出現(xiàn)的蘇秦,在歷代故事演變過程中和底層讀書人的現(xiàn)實處境與自我期許產(chǎn)生共鳴,被賦予寒士文化的內(nèi)涵。蘇秦故事在演變過程中受到政治環(huán)境、宗教滲入及科舉制度的影響與制約,作為具有象征意義的表現(xiàn)底層讀書人心理訴求的故事,其內(nèi)核為文人代代相傳并賦予新的文化意蘊。對蘇秦故事進行梳理,不僅可以發(fā)覆這一故事的演變軌跡,更能透過故事演變一窺掙扎在底層的讀書人的心史,為寒士文化的探究提供一個新的案例。

      注釋:

      ① 對蘇秦持貶抑態(tài)度的論斷,在《荀子·臣道篇》即已出現(xiàn)。歸其為“態(tài)臣”者流,蓋緣于作為游士身份的蘇秦“巧敏佞說”的特征與儒家“信義”觀念不同之故,這也說明蘇秦身上本就存在兩個矛盾面。在治世中,作為苦讀發(fā)跡的蘇秦容易成為接受主流;在亂世中,其巧佞無信的一面則更容易遭到關注。

      ② 這6篇雜劇為金仁杰《追韓信》、蕭德祥《殺狗勸夫》、高文秀《誶范叔》、無名氏《風雪漁樵記》《張千替殺妻》以及作者有爭議的《裴度還帶》。

      ③ 裴登峰《士人“精神勝利法”與〈戰(zhàn)國策〉的娛樂性質(zhì)》(《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冬之卷)一文通過細讀“托擬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策》文”對《戰(zhàn)國策》的“自我情結”予以發(fā)覆,足以成說。從這個角度看,其與《史記》編纂過程中司馬遷的“自我感情投射”相通,說明蘇秦現(xiàn)象是當時有一定代表性的現(xiàn)象和心態(tài)。

      ④ 本節(jié)以上論述多有參考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一書的相關論斷處,特此說明。

      [1]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M].賀偉,侯仰軍,點校.濟南:齊魯書社,2005.

      [2] [晉]王嘉.拾遺記[M].齊治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3] 王季思.全元戲曲: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4] 孫崇濤.《金印記》的演化[J].文學遺產(chǎn),1984(3).

      [5] [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2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8] [明]佚名.金印記[M].孫崇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責任編輯 劉小兵〕

      The Textual Evolution of Su Qin's Story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XU Zhong-ro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mbined vertical faction, Su Qin's identity of a literati, the legendary “down-up” and the experience of sweetness and bitterness in his life are interpreted by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ombing Su Qin's story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we can find the evolution track of his story, and have a glimpse of the “heart history” of a literati struggling in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It can be a new case for the study of the poor scholar culture.

      Su Qin; story evolution;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poor literati culture

      I206

      A

      1006-5261(2016)03-0020-05

      2016-03-10

      許中榮(1988—),男,山東聊城人,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蘇秦
      蘇秦刺股
      幼兒100(2020年32期)2020-12-02 06:15:34
      為什么用二百五罵人?
      “二百五”的由來
      “羞辱”之恩
      雜文選刊(2018年1期)2018-01-09 18:42:49
      為什么用二百五罵人?
      奧秘(2016年12期)2016-12-17 15:50:24
      蘇秦“錐刺股”苦讀
      引錐刺股
      從《史記》到《凍蘇秦衣錦還鄉(xiāng)》看敘事焦點的轉移
      蘇秦:我是導演,我怕誰
      百家講壇(2012年12期)2012-02-11 11:49:17
      蘇秦之得,與蘇秦之敗
      中外管理(2009年10期)2009-10-22 09:12:58
      嘉善县| 泌阳县| 永新县| 桃园县| 邵东县| 克山县| 澄江县| 益阳市| 蓬莱市| 武乡县| 红桥区| 罗源县| 镇坪县| 积石山| 百色市| 固安县| 孙吴县| 丰城市| 西昌市| 高清| 崇义县| 龙口市| 昌江| 临清市| 大洼县| 开鲁县| 贵港市| 平安县| 怀安县| 呈贡县| 科技| 邯郸县| 莆田市| 镶黄旗| 四川省| 临沧市| 绥德县| 靖州| 南投市| 哈尔滨市| 镇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