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昌李尾咕
(1.閩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2.閩北職業(yè)技術學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明代建陽刊通俗小說及其版式特點*
劉連昌1李尾咕2
(1.閩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2.閩北職業(yè)技術學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概述了明代建陽書坊在歷史演義、公案和神魔等題材小說刊刻的情況,分析了明代建陽刊本小說在版式類別、版面編排、插圖等方面的風格特點,揭示了建陽“上圖下文”等版式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合理性。證實了建陽書坊在通俗小說刊刻中與金陵、蘇坑等刻書中心的不斷交流與互相促進,以及對通俗文學的發(fā)展進程做出的巨大貢獻。
建陽小說版本特點
建陽刻書始于五代,經(jīng)宋、元二朝的持續(xù)發(fā)展,至明代迎來了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經(jīng)過一百多年休養(yǎng)生息的中國,在生產(chǎn)技術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巨大提高,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在江南地區(qū)開始萌芽發(fā)展,人文思潮廣泛傳播,閱讀通俗小說成為了人們娛樂的重要方式。“小說以其形式的自由、活潑和語言的淺近通俗而被廣大市民所接受,并成為他們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的食糧,這就為書坊主們大量刊刻通俗書籍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契機?!盵1]建陽書坊主們在通俗文學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以敏銳的市場嗅覺,從小說熱潮初始便介入小說刊刻與創(chuàng)作,并不斷創(chuàng)新版式。建陽所刊刻的通俗小說數(shù)量居全國之首,以小說為代表的通俗讀物刊印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jīng)、史、醫(yī)書等傳統(tǒng)書籍的增長速度。筆者擬從建陽小說版式特點來探討明代建陽小說在當時全國出版市場上的競爭力,并請教于專家學者。
明代建陽刊刻小說約有120余種,主要小說題材有歷史演義、公案和神魔3種。
1.1歷史演義小說
建陽書坊主創(chuàng)作歷史演義小說最早可以追溯到熊大木,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應“眷連”(親家)楊涌泉之邀,撰寫了《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亦稱《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此后熊大木又接連撰寫了《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全漢志傳》和《南北兩宋志傳》等歷史演義小說。
余象斗(1561~1637年)是明代建陽刊刻小說最多的書坊主,“從萬歷十六年(1588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50年間刻書凡50多種,主要以通俗小說等民間通俗讀物為主,僅現(xiàn)存其刊刻的通俗小說就有20種之多?!盵2]余象斗輟儒鋟笈后于萬歷十六年(1588年)刊刻了其首部作品,即歷史演義小說《京本通俗演義按鑒全漢志傳》,見其族叔余邵魚《列國志傳》銷路一直不錯,余象斗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和萬歷四十六年(1618)兩次對《列國志傳》進行修訂編創(chuàng),增加評語后刻印,銷量日增。
此后余象斗又刊印《按鑒演義帝王御世盤古至唐虞傳》《音釋補遺按鑒演義全像批評三國志傳》《新鐫全像東西兩晉演義志傳》《北宋志傳通俗演義》《新刊采史鑒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新刊按鑒演義全像大宋中興岳王傳》《按鑒演義帝王御世有夏志傳》《全像演義皇明英烈志傳》和《新刊出像補訂參采史鑒南宋志傳通俗演義題評》等歷史演義小說,講述了夏、商兩朝及之前的中國歷史故事。
在所有建陽刊歷史演義小說中,《三國演義》被刊印次數(shù)最多,現(xiàn)存建陽刊本《三國》達24種之多,其中刻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的建陽刊本《三國》有15種,占明代建陽《三國》刊本的60%。
1.2公案小說
余象斗編撰的第一部公案小說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的《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后又創(chuàng)作第二部《皇明諸司公案》,這兩部公案集由宋代轉(zhuǎn)向明代,關注點從歷史轉(zhuǎn)向現(xiàn)世,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余象斗云:“非如包公之捕鬼鎖神幻妄不經(jīng)之說也。……使執(zhí)法者鑒往轍之成敗,而因此以識彼,識細民之情偽,而推類以盡馀”[3]
余象斗為建陽書坊小說刊刻開辟了新的題材。此后,建陽書坊刊刻了《新民公案》《杜騙新書》《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宋提刑洗冤錄》《詳情公案》《名公案斷法林灼見》《律條公案》《詳刑公案》《明鏡公案》等大量公案小說。
1.3神魔小說
明代神魔小說目前可考刊本有27種,其中建陽刊本為16種,占總數(shù)的59%。明代神魔小說流行始于金陵世德堂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所刊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此后建陽書坊主快速進入神魔小說的刊刻和創(chuàng)作領域。
余象斗編撰了《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又稱《北游記》)和《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又稱《南游記》)兩部神魔小說。但建陽神魔小說的創(chuàng)作主要為江西籍文人,以吳還初和鄧志謨最為杰出。吳還初于萬歷年間創(chuàng)作了《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天妃娘媽傳》2卷和《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4卷,共3部神魔小說。鄧志謨于萬歷年間創(chuàng)作了《咒棗記》《鐵樹記》和《飛劍記》各2卷,共3部神魔小說。
建陽萬歷年間刊刻的原創(chuàng)神魔小說還有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釋厄傳》10卷、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2卷、楊致和《唐三藏出身全傳》4卷、朱開泰《達摩出身傳燈傳》4卷、朱名世《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4卷、安正堂《鐘馗全傳》14卷、朱星祚《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6卷。建陽穆氏還在崇禎年間刊刻《關帝歷代顯圣志傳》4卷。
在明代講史、公案、神魔和世情四大小說體裁中,建陽書坊主唯獨對世情小說極少涉足。世情文學對經(jīng)濟繁庶之地市民極具誘惑力,建陽小說編創(chuàng)者基本來自貧窮的農(nóng)村,對世情小說多無創(chuàng)作體驗,再加上程朱理學在建陽一帶的廣泛傳播,使建陽文人學者多以撰寫世情作品為恥,因此,建陽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幾無涉足世情小說也就在情理之中。
2.1版式類別
2.1.1二節(jié)版
二節(jié)版即把書的版面分為上下兩欄,在上版框下約5厘米處加一道橫欄線,將版面分成上下兩欄。二節(jié)版式刊印最節(jié)省版面,建陽絕大多數(shù)小說為二節(jié)版式,其中以上半頁插圖下半頁文字的形式最為普遍。
建陽書坊將二節(jié)版式不斷創(chuàng)新,書林刻書家熊飛的雄飛館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將《水滸傳》和《三國志演義》在一本書中合刻,上欄刻《水滸傳》,下欄刻《三國志演義》,稱為《合刻三國水滸全傳》或稱《英雄譜》?!队⑿圩V》每頁下層版面約為上層版面的二倍。這種將兩大奇書合刻的做法在全國書坊中此前并無先例,因此《英雄譜》一上市便奪人眼球,銷售一空,此后又多次重刊。
2.2.2三節(jié)版
在兩節(jié)版式的中間再加一道欄線即成為三節(jié)版,如余象斗于萬歷年間刊刻的《京本增補校正全像水滸志傳評林》即為三節(jié)版,上欄鐫簡評,下欄刻正文,中間刻插圖。余象斗刊《新刊京本校正演義全像三國志傳評林》《音釋補遺按鑒演義全像批評三國志傳》也是三節(jié)版式。余象斗“評林體”《三國》中將書頁分為三部分,上欄鐫“名公批評圈點”,下欄刻小說正文,中間刻插圖,并將三節(jié)版作為銷售亮點廣為宣傳。他在《三國辯》中曰:“坊間所梓,《三國》何止數(shù)十家矣,全像者止劉、鄭、熊、黃四姓。宗文堂,人物丑陋,字亦差訛,久不行矣。種德堂,其書板欠陋,字亦不好。仁和堂,紙板雖新,內(nèi)則人名、詩詞去其一分。惟愛日堂者,其板雖無差訛,士子觀之樂然,今板已朦,不便其覽矣。本堂以請名公批評圈點,校正無差,人物字畫各無省陋,以便海內(nèi)士子覽之?!盵4]
余象斗在三節(jié)版中引入的“評點”改變了以前通俗小說只“注”不“評”的缺點,對識字不多的閱讀者有很大幫助。此后,在《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等通俗小說中余象斗也采用三節(jié)評林版式。三節(jié)版小說的成功引得建陽其他書坊也紛紛效仿,如楊氏四知館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刊《鐘伯敬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熊佛貴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刊《音釋評林演義合像三國史傳》也均采用評林三節(jié)版式。
2.2版面編排
建陽刊小說為了壓縮成本,在字體編排上往往比較局促。如忠正堂熊佛貴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刊《新鋟音釋評林演義合相三國志傳》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字。劉龍?zhí)锟缎落u全像大字通俗演義三國志傳》正文半頁十五行,行二十五字。閩建書林鄭少垣聯(lián)輝堂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刻印明羅貫中撰《新鐫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半頁十五行,行二十七字。書林鄭世容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刻印明羅貫中撰《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半頁十五行,行二十七字。
建陽不少書坊為了節(jié)省成本,還大量采用“匠體”字(即今仿宋體),字體為正方形,橫細豎粗,以提高刻工的效率。為了提高刻字速度,建陽小說的刊刻中還大量使用簡體字,以加快刊印速度,節(jié)約成本。
2.3插圖
2.3.1上圖下文式
“明代建陽書坊刊小說版本現(xiàn)在大約120種,其中至少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上圖下文版式?!盵5]“上圖下文”版式中,插圖約占頁面的1/3至1/4版面?!吧蠄D下文”是明代建陽刊本小說的標志式版式,不少無法查明出處的建陽版小說因此得到確認。建陽書坊早在宋代已有“纂圖”“互注”等形式,元至治年間建陽虞氏書坊刊刻的《全相平話五種》已采用上圖下文版式。明代建陽小說“無書不圖”,頻頻出現(xiàn)“出像”“出相”“全像”“全相”“圖像”“偏像”等字眼。鄭振鐸評曰:“建陽版的書,總是以有插圖為其特色之一?!盵6]
明代建陽小說插圖并無自己的獨立藝術追求,插圖“以圖佐文”,始終圍繞小說內(nèi)容進行,簡單稚拙,人物造型簡略,缺乏對人物細節(jié)的刻畫。蘇杭、金陵等地的插圖則精美細膩,富有表現(xiàn)力,常獨立于文本之外。這與明代建陽小說讀者定位息息相關,建陽小說價格低廉,主要為中低收入群體服務,讀者文化水平不高,識字不多,與小說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插圖使讀者即使有不認識的文字,也能通過直觀性的配圖揣摩作者想要表述的意思。金陵、蘇杭等地刊刻的小說多以中高端讀者群為主,其插圖檔次自然要與文人雅士藝術欣賞水平相符。
萬歷前期,建陽本小說多以“偏像”為主,即在小說中每隔數(shù)頁才有一張插圖,如閩建書林《新刊通俗增演忠義出像水滸傳》、梵蒂岡本《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等?!捌瘛北境杀据^低,熊沖宇的《三國志演義》僅有插圖130幅,而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余象斗刊《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傳志傳評林》,每頁均配插圖,全書共有插圖一千余幅。該書上市后受到極大歡迎,其他書坊主群起效仿,此后建陽小說多以“全像”刊本來取悅讀者。全像版式還出現(xiàn)“嵌圖式”等版式創(chuàng)新,如建陽書林劉榮吾藜光堂刊本《鼎鐫全像忠義水滸志傳》,在插圖兩側(cè)及插圖下方均排滿文字,圖片嵌入文字之中,讓讀者耳目一新。
2.3.2全頁版式
建陽書坊主在刊刻銷售圖書中,也不斷學習金陵、蘇坑等地刻書風格,刻印一些不同于建陽傳統(tǒng)風格的通俗小說。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楊涌泉清白堂刊刻熊大木撰《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全部采用全頁整幅插圖,甚至使用“雙面連式”圖,使岳飛高大偉岸的形象更加凸顯。熊龍峰4種小說和余氏萃慶堂刊鄧志謨的《飛劍記》《鐵樹記》《咒棗記》等小說也多用整幅插圖和“雙面連式”圖。整版巨幅插圖相比“上圖下文”版式而言,對繪刻水平的要求更高,如建陽吳觀明本《三國演義》的整版巨幅插圖出自劉素明等著名繪刻高手,熊飛雄飛館的《英雄譜》則由劉玉明等名家繪刻。
建陽插圖全頁版式經(jīng)歷了從“單頁插圖”向“全頁巨幅”版式的轉(zhuǎn)變,插圖占版面的比例不斷增加,插圖也不斷從簡單向細膩轉(zhuǎn)化,并與金陵、蘇杭等刻書中心插圖風格趨于融合。
小說的繁榮是明代中期經(jīng)濟社會高度發(fā)展的產(chǎn)物,建陽書坊主們在明代嘉靖、萬歷時期開始的小說熱潮中始終站在小說出版前沿,不斷創(chuàng)新小說刊本版式和內(nèi)容,滿足了中低階層市民的文化需求。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市民們無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濃郁而迷茫的詩情,無心于細細品味那空靈、含蓄、主觀性強烈的美學形態(tài)與藝術形式;他們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節(jié)的綿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調(diào)熱烈地滿足感官享受的緊鑼密鼓?!盵7]
建陽刊小說的版式特點的形成既受傳統(tǒng)因素的影響,也被當時市場需求左右,至明萬歷后期,隨著人們在通俗文學領域消費的不斷升級,建陽小說版式已越來越難以適應,建陽書坊主們也開始接受蘇杭等地小說版式,這種融合一直持續(xù)到建陽刻書在明清易代戰(zhàn)亂中消亡。
[1]謝水順.福建古代刻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37.
[2]肖東發(fā).明代小說家、刻書家余象斗[J].明清小說論集[M].第四集.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67.
[3]周越然.書與回憶[C].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45.
[4]陳翔華.雙峰堂本批評三國志傳.三國志演義古本叢刊五種[M].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5:5.
[5]涂秀虹.上圖下文:建陽刊小說的標志性版式[J].福建論壇:社科版,2009(12):79-83.
[6]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鄭振鐸全集[Z].卷14.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54.
[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167.
劉連昌男,1973年生,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建本古籍文化。
李尾咕男,1969年生。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本文化。
G25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建陽刻書文化”(JAS151095)。
(2016-09-06;責編: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