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康
張郁文與《木瀆小志》
◎陳健康
木瀆,別名瀆川,胥江,雅稱香溪,位于蘇州古城西部,地處太湖流域,素有“吳中第一鎮(zhèn)”、“秀絕冠江南”之譽。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zhàn)敗,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吳王夫差為取悅西施,“得越貢神木,將筑姑蘇臺,積材三年,連溝塞瀆”,木瀆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以吳國故都設(shè)立吳縣,木瀆隸吳縣。三國時,木瀆已是三吳重鎮(zhèn)。東晉時司空陸玩為陸遜后裔,曾建宅于靈巖山館娃宮舊址,后舍宅為寺,木瀆成為佛教勝地。宋代,據(jù)《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設(shè)木瀆鎮(zhèn),屬吳縣,鎮(zhèn)以瀆名”,當時木瀆已是蘇州城西諸鄉(xiāng)鎮(zhèn)的中心。至明代,木瀆為吳縣六鎮(zhèn)之一。清朝中葉,木瀆已是吳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揚繪有一幅乾隆年間姑蘇繁華風貌的寫實性圖卷《盛世滋生圖》,其中木瀆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滴跞文涎埠颓×陆希看纹夷緸^,為這里的山水風光而傾倒。
張郁文(1863—1938年),又名學文,字壬士,晚號閹如。吳縣胥口下場村(今屬藏書鄉(xiāng))人。光緒年間廩生。其祖父張光階對史地頗有研究,曾撰有《遼金元史地略》。郁文從小勤奮好學,年少時隨父寓居木瀆馮桂芬家,遍覽馮家藏書,學識大長。他為人忠厚樸實,秉性剛直,博覽群書,學識深廣,工詩文、善操琴。
張郁文受祖父影響,亦愛史地,尤好“元史”。曾歷游名山大川,東瞻泰山,謁孔林、孟廟,南泛圣湖,上廬山,西溯開封、洛陽,窺黃河鐵橋,俯仰伊闕龍門,考察其山川風物,作游記詩文甚多。
張郁文曾擔任吳縣修志局采訪員,因感于“木瀆既無舊志,而縣志所載又百不及一”(《木瀆小志·序》),遂爬梳載籍,采訪羅遍,獨力成之。民國七年(1918)編撰成《木瀆小志》6卷,民國十年(1921)出版問世。
張郁文還著成《元史地理通釋》凡4卷。還著有《靈巖山志》《火天居筆記》,并協(xié)助同里郭紹裘先生輯印《木瀆詩存》,還曾校補徐傅的《光福志》。
張郁文熱愛鄉(xiāng)村教育。民國初年,曾在木瀆吳縣第六高等小學擔任校長,文史地一人兼授,蘇州東吳大學屢聘不就。1928年,在藏書廟內(nèi)開辦小學堂,自任名譽校長。張郁文還熱心慈善事業(yè),曾出面籌資鋪筑胥江北塘。
張郁文晚年暮景凄涼,獨子夭折,慟哭過悲,雙目失明。心情抑郁不暢,于1937年歸寓故里下場村,于次年1月謝世故宅,享年76歲。其墓原葬于腎口下麓山橫河頭,1974年由其孫張家潤遷葬于藏書善人橋西民主村大湯廊。
張氏門生吳昔芾等為頌揚其業(yè)績,收集其藏書與遺著,在木瀆建成壬士圖書館(即吳縣圖書館的前身)。
《木瀆小志》所設(shè)門目,卷首:凡例、地圖;卷一:區(qū)域、都圖表、選舉法、山、水、古跡;卷二:人物(名臣、孝子、逸民);卷三:人物(文學);卷四:人物(列女、方外、工伎);卷五:寺觀、祠廟、冢墓、物產(chǎn)、風俗;卷六:藝文、雜志、題詠駢言。卷前有吳蔭培、郭紹裘兩序,末附《光福諸山記》一卷?!赌緸^小志》記事止于清末,全書約八萬六千字。
由圖1 可知,響應(yīng)曲面較為平緩,隨著時間上升,硬度值變化不明顯;但隨著功率的增大,硬度值變化則較為明顯。因此,功率的變化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較大,說明交互作用比較明顯。
《木瀆小志》書名由李根源題寫。李根源(1879—1965年),字印泉,又字養(yǎng)溪、雪生,號曲石,別署高黎貢山人,云南騰越(今騰沖)人,近代名士。著有《吳郡訪古記》,主持民國《吳縣志稿》編撰,還著有《曲石文錄》《景邃堂題跋》《曲石詩錄》《雪生年錄》等。
《木瀆小志》序一作者吳蔭培(1851—1931年),蘇州人,字樹白,號平江遺民。光緒十七年(189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歷官京兆、禮部、福建鄉(xiāng)誠考官。曾自費至日本考察。又上女子師范幼稚園、戲劇改良五事疏,為清廷采納。曾任吳縣普濟堂董事十年。1916年任修志局總纂。
序二作者郭紹裘,蘇州人,字退耕、諸生。早年曾師從俞樾。光緒末年以通判之職隨伍廷芳公使遍游美、墨、秘、古等國。
(一)《木瀆小志》的特點
1、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
《木瀆小志》共有立傳人物(不含名錄)168人,其中有各種手工藝者。古跡記館娃宮、郊臺、姑蘇臺等50余處。冢墓記伍員、錢元璙、朱長文、韓世忠,范成大,唐寅、金圣嘆、顧廣圻等名人墓冢50余處。山記靈巖山、赤山、焦山、馬鞍山等20座,其中以靈巖山尤為著稱,上有館娃宮、琴臺、石鼓等古跡10處。水記太湖、胥江、香水溪等14處,附有詩文。寺觀記靈巖寺、寒山寺、白云寺等23座。
《木瀆小志》“其文約而賅,其事博而確。而于山川道里之遠近,古今名勝之興廢,大必親歷其境,博訪周咨,斟酌盡善?!薄赌緸^小志》網(wǎng)羅文獻豐富,重于考錄,文字嚴謹,是研究木瀆及周邊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2、編寫體例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
自明永樂十六年(1418)頒降《纂修志書凡例》到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的《修志事例概要》,均對省至縣志的體例、篇目等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
《木瀆小志》的篇目體例對府縣志“尤多規(guī)仿”,但在局部上又有所變通和改革,如沒有建置沿革、地理星野、戶口田賦等府縣志常見的門類,增加了反映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的都啚表。張郁文在凡例中規(guī)定:“鄉(xiāng)土事實范圍狹小,凡已見府縣各志者,不妨少略,他處須較舊志加詳。”“古跡全錄。凡第宅園林并入焉?!薄八掠^有興有廢,略加刪汰,祠廟冢墓以正誤補遺為主。風俗與各處大同小異,不煩贅?!庇纱丝梢姡瑥堄粑膶Ωh志的體例并沒有一味“規(guī)仿”,而是有所選擇和側(cè)重的。同時期由陶惟坻修,施兆麟纂的《相城小志》,編寫體例就是參照張郁文的《木瀆小志》。
3、體現(xiàn)了作者張郁文的新思想和新觀念
《木瀆小志》為張郁文私人編撰,不需要經(jīng)過官方的審驗,所以作者個人的新思想、新觀念在書中有明顯表現(xiàn)。書中記載有蘇南抗倭、太湖地區(qū)抗清的史實;對手工藝者和工藝技術(shù)都有著較為詳細生動的記敘,如塑像巧匠袁遇昌、銀器高手朱碧山、碾玉妙手陸子剛等;清末受西方先進科技影響,木瀆當?shù)剞k學校、小火輪、郵政分局、電燈廠等事件,書中都有反映。
(二)《木瀆小志》的版本
《木瀆小志》有六卷附光福諸山記一卷的稿本,蘇州圖書館存。三益堂張虹淵抄本,南京圖書館存。民國十年(1921)蘇州華興印書局鉛印本,四冊六卷首一卷附光福諸山記一卷,中國國家圖書館存。民國十七年(1928)蘇州觀前街利蘇印書社鉛印本,兩冊六卷首一卷附光福諸山記一卷,中國國家圖書館存。
《木瀆小志》資料豐富而翔實,是一部質(zhì)量上乘的志書,也是木瀆當?shù)貙氋F的文化遺產(chǎn),為后人修志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