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海鴻 胡 峰
古云梯關探秘
◎ 龔海鴻 胡 峰
“自古黃河十八彎,歷史上有個云梯關,云梯關,真古老,相傳周朝建,嘉慶重修好……”這首在黃河故道流傳的民謠中所說的云梯關,位于今天的響水縣黃圩鎮(zhèn)境內(nèi)。史書記載,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時間里,作為歷代海防重鎮(zhèn)、交通要沖、河防險要、宗教圣地和商貿(mào)集散地,云梯關被歷代皇帝視之為掌上明珠,它背靠黃河,雄視黃海,史家稱其為“江淮平原第一關”,但這座千年古關究竟建于何時,至今仍是個迷。我們帶著好奇和疑問,探訪了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關遺址。
現(xiàn)在的黃圩鎮(zhèn)位于響水縣城的最西南端,東距黃海約80公里。然而,從宋朝黃河改道南行開始,這里就是黃淮入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云梯關就設在這里,由于云梯關面海控河,因此,它既是交通要沖,更是海防重地。
由于云梯關位置特殊,水路運輸極為有利,常有龐大船隊出入云梯關??凇C髑逯H,這里更是蘇、魯、遼民間海運通道。當時還建有大小碼頭若干,貨物裝卸十分繁忙。1971年,建造翻水站的時候,在王碼頭、楊碼頭之間的工地,掘土10米深處時,還發(fā)現(xiàn)了沉船物件等。
到了元代,北京成為都城,漕糧運往京師主要通過海運,云梯關也成了漕運的重要關口。當時的漕糧運往京師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是蘇州的漕糧起運時走太倉縣的濟河港入海,經(jīng)海門縣水路抵達淮安,再經(jīng)淮河到達云梯關入海北上;二是江南其他地方的漕糧都集中到揚州,然后再裝船北下射陽湖,通過云梯關入海抵京。據(jù)記載,每年經(jīng)過云梯關運往京師的漕糧達數(shù)百萬石。
從明隆慶年間起,由于黃河帶來大量泥沙,加上海岸線東移,入??谥饾u向東推移,至清康熙年間,黃河口淤至八灘(今濱海縣境內(nèi))以下,云梯關漕運經(jīng)歷500多年后終于廢止。但云梯關的使命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它不僅是海運、漕運的要沖,更是軍事要地。尤其到了明清兩代,歷代帝王更是在此派出重兵把守,嚴防外寇入侵內(nèi)陸。
明初,洪武帝在京師和全國各地設置衛(wèi)所,一個衛(wèi)的總兵力為5600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設置內(nèi)外衛(wèi)329個,其中就有一個大河衛(wèi)。明成祖時,內(nèi)外衛(wèi)增設到493個,其中仍有大河衛(wèi),衛(wèi)所就設在古云梯關,一直到清代中前期,云梯關仍有重兵布防,維系著海疆安全。
探訪中,我們在云梯關村看到了一本《楊氏宗譜》,其上記載,嘉靖年間云梯關守將楊茂,是北宋名將楊五郎的后代,楊茂殉國后,朝廷又委派楊氏后人駐守云梯關。我們了解到,今天的云梯關遺址附近居住的大部分還是楊氏后裔,祖先楊茂英勇殺敵的故事不僅記在楊氏后人精心保存的族譜里,還在楊氏家族及當?shù)孛耖g廣為傳頌。
此外,史上云梯關一帶制鹽業(yè)也曾經(jīng)盛極一時,淮河兩岸集市旺盛,往來客商眾多,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民間流傳“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由此可見當時的淮河兩岸,尤其是下游入??谠铺蓐P一帶豐饒富庶,全國知名。
“云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這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在云梯關發(fā)出的感慨。經(jīng)過幾百年和淤沙填積,海流的再搬運,海岸線逐漸向東延伸,至清代康熙年間,??谝延稍铺蓐P下移五十余里。到咸豐十五年(1855),黃河北歸由山東入海時,云梯關距??谝堰_130多里,云梯關由原來的關隘變成了陸野。由于徹底失去了關防功能,這一年,清政府正式撤銷了云梯關。云梯關,這個千百年來被歷代帝王視之為珠的古關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湮沒在朝代更迭的洪流中。
云梯關村的邢漢文老人曾是黃圩鎮(zhèn)文化站站長,退休后他和本村的楊朝高老人一起從事云梯關資料搜集和遺址保護工作,兩位老人告訴我們,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云梯關不僅僧侶住寺誦經(jīng)念佛,而且還有私熟在此開館,邢漢文和楊朝高等人小時候就曾在這里讀書玩耍。
根據(jù)后人復原的晚清古云梯關圖來看,這里曾是一組蔚為壯觀的建筑群落,以佛教廟宇為主體且千百年來香火不斷的佛教圣地。古云梯關最前邊是前大殿,即海神廟。據(jù)已發(fā)現(xiàn)的斷碑“重建云梯關海神廟”,可辨碑文記載,古代原有海神廟早已廢圮,老人記憶中的海神廟乃清朝康熙年間重新修建的。云梯關每年的四月八廟會,便會云集四方信徒前來燒香禮佛,八方游客前來觀光攬勝。據(jù)記載,南天竺僧伽亦曾在云梯關附近活動。
至今,在淮安市漣水縣境內(nèi),還有一座小橋,名曰“化龍橋”,這座橋與古云梯關有關。康熙年間建禹王廟時,曾在碑文中記載了建禹王廟所用銀兩的具體數(shù)字,不久被官員暗中鑿毀,因為建筑經(jīng)費被官員貪污近三分之二,鑿毀數(shù)字以混淆視聽??滴醯鄣谝淮文涎驳浇郑ń窕窗玻┰麃碓铺蓐P巡視,地方官員怕露馬腳,于是在漣水城西建一座小橋,起名曰“化龍橋”,然后放風說“要去云梯關,必過化龍橋”,于圣體不利,康熙帝居然也輕信了鬼話而不敢前去。
在云梯關至今還流傳著左宗棠勘察云梯關的佳話。光緒十年(1884)正月,西風大作,淮水泛濫,兩江總督左宗棠專程到云梯關看了禹王廟。據(jù)《阜寧縣志》記載,左宗棠在視察中,當時阜寧知縣由浙江余姚人阮本焱代理,阮雖出身卑微,卻不肯趨炎附勢,阜寧是個窮地方,如接待左宗棠講究排場,肯定要勞民傷財。
左宗棠到達云梯關那天,阮本焱只身坐了一條小船去迎接,對左宗棠說:“阜寧是窮鄉(xiāng)僻壤,水患連年。今左大人來,諸從官以百數(shù)十計,方舟亦百余,阜寧僅馬工大王廟可作行館,頹屋三間無以避風雨,奈何?”左宗棠知道他說的是實話,就沒有為難他,叫隨從一律不要登岸,就在云梯關入??诳辈煲环?,然后返舟停泊到安東縣佃湖。臨去時,左宗棠高興地對阮本焱說:“知汝居官清正,吾不忍加責,望勤政不怠?!弊笞谔淖吆蟛痪?,阮本焱正式升為阜寧知縣。
禹王寺(上圖) 天王殿(下圖)
隨著歷史的變遷,云梯關不復往日盛名,但它在歷史上所作貢獻不可磨滅。作為交通要沖,它為推動沿海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海防關隘,它為抗御倭寇做出過重大貢獻;作為險要河防,它為防治水患提供過有益的借鑒,作為古隘勝地,它為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曾譜寫過輝煌篇章。據(jù)專家考證,我國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過第二個像云梯關這樣集海防、交通、河務、宗教、文化和旅游為一體的多功能古關遺址。
云梯關為何人建于何時,現(xiàn)在仍是個求解的迷,有人認為是周朝時就已經(jīng)建好。清河督靳輔在《開辟河口》一書中也提及:“云梯關者,不知起自何時,乃黃淮二瀆,所由以入海者也,往時關外即海?!倍鴵?jù)《阜寧縣志》記載,“宋元以前,北沙即為??冢渣S河奪淮合流入海,淤沙漸漲,有土套(河灣)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關?!?/p>
據(jù)《史記·東越列傳》《戰(zhàn)國策》《竹書紀年》《晉書孫恩傳》等古籍記載,云梯關當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淮河水勢浩蕩,舟楫便利,在這里建立關卡,征收關稅,鞏固國防,以便通商航運,因此,云梯關是歷代海防關卡國門之一。至今,云梯關附近的“大關”“錢碼頭”“王碼頭”等村莊名稱,就是歷史的見證。關于古云梯關的記載和傳說,最早可上溯到大禹治水時期。相傳,云梯關乃大禹治水的最后一站。到漢唐時,云梯關已經(jīng)成為商運、漕運要道。
建國后,當?shù)剞r(nóng)民在云梯關遺址附近挖出了十多塊石碑。其中有一塊嘉慶十年(1801)為紀念重修禹王廟,由朝廷欽差大臣馬慧裕手書、淮安府知府周兆龍銘刻的石碑,上書“古云梯關”四個隸書大字。1987年,當?shù)卣藿俗o碑亭,將這塊“古云梯關”石碑重新樹立了起來,1990年,古云梯關遺址被鹽城市人民政府列為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4月至5月間,鹽城市考古工作者一行4人專門來到古云梯關遺址進行考古調(diào)查,歷時38天。在云梯關遺址地下4.5米深處分別發(fā)現(xiàn)了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房屋遺址及明代早期的陶瓷,進一步佐證了已搜集到的相關史料的真實性。
2007年1月,古云梯關復建工程正式啟動,2010年禹王廟、望海樓等主體建筑群基本竣工?!笆濉逼陂g將加快實施云梯關城、濕地公園、海神廟及古淮口文化博物館、民俗文化村等重點項目,打造集文化體驗、生態(tài)游憩、農(nóng)業(yè)休閑、養(yǎng)生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文化生態(tài)旅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