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法是有待支點的杠桿
賈西津在《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撰文指出,慈善法是一部以“發(fā)展慈善事業(yè)”為立法目的的促進性法律。它采用了“大慈善”概念,涵蓋較廣義的慈善事業(yè)領域,涉及公募資格、多元捐贈、慈善信托、公開透明、政府促進等方面內容。但由于稅法和慈善立法之間的不對接,慈善法中的核心概念“慈善組織”缺乏實質性法律內涵,促進性政策沒有相應的著力點。要使慈善法成為撬動慈善事業(yè)的杠桿,還有待稅法對慈善組織免稅內涵的有效跟進,后者又有賴于對公益慈善認知的深化及立法體系自身的制度協(xié)調。從操作意義上講,一個合適的方式是稅法設立稅種、稅率、免稅原則等,針對相應的原則,專門的法律界定具體范疇。比如,公益慈善是不是一個免稅原則,免稅的稅種、稅率是多少等,應由稅法給出;公益慈善的組織形式、法人表現(xiàn)、認定條件、登記管理等,由公益慈善的立法具體規(guī)范。二者的對接,應在法律內涵上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