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婷
(江西科技學院,南昌 330098)
供應鏈信息共享與績效關系研究綜述
梁華婷
(江西科技學院,南昌 330098)
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的企業(yè)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協(xié)調與合作是其重要內容,而信息共享是供應鏈協(xié)調與合作的前提條件與重要基礎。眾多學者從實證研究與建模分析的角度研究了供應鏈信息共享與供應鏈績效之間的關系。本文從供應鏈信息共享的研究內容、供應鏈績效評價等方面對供應鏈信息共享與績效關系進行研究綜述,并討論供應鏈信息共享與供應鏈績效關系的進一步研究內容。
供應鏈;信息共享;績效;綜述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yè),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chǎn)品以及最終產(chǎn)品,最后由銷售網(wǎng)絡把產(chǎn)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wǎng)鏈結構。[1]如今市場上的競爭不再是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是達到協(xié)調和集成公司內部和公司之間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前提條件,而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已經(jīng)成為供應鏈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供應鏈績效影響重大。[2]
信息共享是供應鏈合作與協(xié)調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信息共享影響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尤其是對于降低供應鏈庫存成本,減小牛鞭效應具有很好的效果,[3,4,5]促進供應鏈成員信息共享不僅能夠更好地利用資源和降低供應鏈費用,也能夠更好更及時快速地響應客戶。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衡量供應鏈存在價值的重要標準,信息共享與供應鏈績效之間的關系為供應鏈信息共享以及供應鏈企業(yè)的合作與協(xié)調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jù)。因此,本文就供應鏈信息共享與績效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分析,并且探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1 關于供應鏈信息共享的相關研究
供應鏈信息共享是指供應鏈中合作伙伴之間共同擁有知識或行動,使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供需信息可以無縫、流暢地在供應鏈中傳遞,從而整個供應鏈能根據(jù)顧客需的需要而步調一致,形成更為合理的供應關系,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huán)境要求。從目前學者對于信息共享的研究來看,主要可以歸結為幾方面內容:共享什么、與誰共享、共享方式、影響因素及措施等。
共享什么事實上就是供應鏈信息共享內容,涉及到共享信息的分類。Lee和Wang(2000)討論了被共享信息的不同類型以及它們的潛在利益。Huang等人(2003)把信息分成了六大領域,分別是:產(chǎn)品、過程、庫存、資源、訂單和規(guī)劃。Emily R.Liu(2003)則將共享信息分為一般生產(chǎn)信息和規(guī)劃信息等六大基本大類:庫存管理信息、產(chǎn)品信息、訂單信息、生產(chǎn)管理、服務和支持信息、供應鏈規(guī)劃和聯(lián)合業(yè)務規(guī)劃。
與誰共享實際上是信息共享的伙伴,學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是信息應該在供應鏈上、下游之間多大的范圍內進行共享,二是供應鏈各個階段包括哪些合作伙伴與供應鏈結構有關。[6]Cooper等人(1997)認為企業(yè)應該仔細決定與供應鏈中哪些伙伴集成,并且其提出集成水平依賴于公司能力、產(chǎn)品復雜性以及公司文化等各種不同的因素。Walter等人(1999)、Lau 等人( 2002)以及Smaros等人(2003)都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出供應鏈上不同層級的信息共享的合作伙伴所能得到的收益程度不同。
目前供應鏈信息共享的方式主要是依據(jù)先進的技術手段,包括EDI、數(shù)據(jù)庫、信息平臺等,孟園對這三種不同模式進行了分析與比較,指出了不同信息共享模式的共享內容、共享范圍、共享結構以及技術支撐手段等內容。[7]
關于信息共享影響因素及措施的研究,李家清(2008)指出信息共享成本、信息共享可能帶來的商業(yè)秘密泄露與利益分配不均等都會影響信息共享程度。[8]葉飛,李怡娜,張紅,雷宣云(2009)以及閭海鑫, 李尚, 吳君民(2012)認為供應鏈信息共享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供應鏈合作伙伴、信息標準化水平、信任關系、供應鏈文化等。[9,10]
2. 2 關于供應鏈績效
研究供應鏈信息共享與績效關系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供應鏈績效的評價,很多學者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定的績效評價模型。Robert S.Kaplan (1992)等人提出了“平衡記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簡稱BSC) 評價體系。[11]此后,學者施家芳,Kleijinen J.P.C.,馬士華等將“平衡計分卡”的基本原理運用到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并結合供應鏈特點建立了供應鏈平衡計分卡的評價體系。[12,13,14]Lummus等人(1998)從供應、管理、交貨運送以及需求管理等四個方面列舉了供應鏈績效的主要考核目標。[15]同年,Beamon認為供應鏈績效評價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兩類,并且歸納總結出了供應鏈建模時的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成本、顧客滿意度、響應度、成本和顧客響應度、成本和活動時間以及柔性等六個方面。[16]徐賢浩等人(2000)在分析了現(xiàn)行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在衡量供應鏈績效時應遵循的5 項原則以及能反映整個供應鏈業(yè)務流程績效的評價指標。[17]馬士華教授(2000)等提出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一般性統(tǒng)計指標主要包括客戶服務、生產(chǎn)與質量、資產(chǎn)管理與成本等四個方面。[18]供應鏈研究的權威機構PRTM在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中提出供應鏈績效評價的11項指標。[19]Andreas(2003)從系統(tǒng)動力學、運籌學、信息技術、物流、市場營銷、組織和戰(zhàn)略等六個不同的視角對供應鏈的績效評價進行了詳盡的研究。[20]Gunasekaran(2004)等引入了一個能夠促使對供應鏈管理績效測量和規(guī)則的重要性進行較好理解的框架。[21]
隨著綠色供應鏈的發(fā)展,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研究。Salem等利用差距分析方法建立了定量分析框架來評價已有供應鏈中綠色的程度, 測定目前供應鏈與理想(或目標) 的綠色供應鏈之間的差距, 然后再通過計劃、執(zhí)行、資源安排等手段與策略來降低或縮短差距。[22]申成霖等在Salem 的基礎上就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問題進行了討論。[23]方青等(2006)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相關原則,并且構建了由七個一級指標組成的績效評價體系。[24]黃國青等(2007)構建了由賬務價值、客戶服務、成本費用、業(yè)務流程和環(huán)境績效五個一級指標構成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25]
綜合學者的研究,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指標選擇大都包括需求響應速度、成本、顧客滿意度、柔性、信息技術等方面進行。
2.3 供應鏈信息共享與績效的關系
很多學者就供應鏈信息共享與供應鏈績效的關系展開了相關研究。Aviv 和Federgruen(1998)發(fā)現(xiàn)在供應商管理庫存條件下信息共享能夠節(jié)約平均2%的系統(tǒng)成本,而信息共享條件下的物流合作則還會節(jié)約成本近4.7%。[26]Lee H(2000)年通過量化證明了在二級供應鏈中需求信息共享的價值,而且結果顯示信息共享使得庫存降低、成本減少。[27]同年,Cachon G和Fisher M(2000)研究結果顯示:完全信息共享平均能夠降低2.2%的供應鏈庫存總成本,最大降低12.1%,信息共享最大可以節(jié)約供應鏈總成本的35%。[28]馬祖軍,代穎,武振業(yè)(2003)和廖諾、徐學軍(2007)都指出供應鏈銷售數(shù)據(jù)信息、需求預測信息以及庫存信息的共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信息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牛鞭效應,同時還將降低牛鞭效應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模式分為EPOS、E -Shopping、VM I、CF、CP和CPFR六種。[29,30]
總的來說,一類觀點認為信息共享對于供應鏈績效產(chǎn)生正向影響關系。吳軒洪,陳薩(2004)通過兩階段供應鏈模型的建模分析得出結論:信息共享對維持供應鏈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具有重要作用。[31]李培亮,黃立平,周歡,袁勝軍(2007)以由一個制造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為例,總結出供應鏈信息共享不僅可以提高整條供應鏈的利潤水平,而且也可以分別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潤水平。[32]葉飛、徐學軍(2009)也通過對廣東珠三角地區(qū)的141家企業(yè)的實證調查研究,提出信息共享對企業(yè)運營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33]田志勇,陳蕾,霍靈瑜(2013)還通過經(jīng)濟學的模型對于信息共享的績效進行了有效分析,定量化證明了信息共享對于供應鏈績效的正向影響關系。[34]
然而,并非所有的學者都認為信息共享對于供應鏈的運作總是有益的,不少學者認為不同情況下的信息共享對于供應鏈的績效影響不同,供應鏈上各成員從信息共享中所享受的利益也并非總是均衡的。趙麗娜,李培亮(2011)通過對由制造商和零售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的建模研究分析中發(fā)現(xiàn),當供應鏈上僅制造商能獲得共享信息時,制造商和零售商由于共享信息使得雙方均受益;當供應鏈上僅制造商和參與信息共享的零售商能獲得共享信息時,零售商受損非常嚴重。[35]李壯闊,周淑彬(2011)以廣西自治區(qū)區(qū)域為調查范圍,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供應鏈伙伴之間的信息共享對企業(yè)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36]而曾敏剛,吳倩倩(2012)對廣東省珠三角地區(qū)162家制造企業(yè)為調查對象的實證研究中,卻發(fā)現(xiàn)低層次的供應鏈信息共享對供應鏈績效無顯著影響,總結出企業(yè)只有高度重視信息共享的類型和內容,進行高水平的信息共享才會對供應鏈績效產(chǎn)生正向影響。[37]
縱觀相關文獻的研究,目前供應鏈信息共享與績效關系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大致能夠給供應鏈帶來怎樣的績效影響,但是這些研究都還不夠深入,僅僅停留在概念化的層面,因此關于供應鏈信息共享與績效關系還存在以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
(1)具體研究什么樣的信息共享對于特定結構的供應鏈能夠提升供應鏈績效。學者在研究中一般提出在特定情況下信息共享能夠帶來正面影響,但是對于具體什么類型的信息共享能給相應的供應鏈帶來正面績效影響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只有更具體深入地進行研究才能給供應鏈管理帶來更大的參考價值。
(2)信息共享程度與供應鏈績效的具體關系研究。不同的信息共享程度對于供應鏈的合作與協(xié)調程度不同,而這是否會對供應鏈績效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影響有多大,是否呈一定比例的線性關系,這也是當前學者研究的不足之處。
[1] 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
[2] 萬筱寧,孫新宇,孫林巖.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與合作[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03(1):30-33.
[3] Lee, H L and S. Whang.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20(34):373-387.
[4] Xu, K,Y Dong, et al. Towards Better Coordin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01,37(1):35-54.
[5] Yu Z, H Yan, et al.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with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01,101(3):114-119.
[6] D Amours, S, B Montreuil, et al. Networked Manufacturing: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58:63-79.
[7] 孟園.供應鏈信息共享模式及其比較分析[J].物流科技,2008(3):112-114.
[8] 李家清.基于供應鏈的信息共享研究[J].情報雜志,2008(5):94-97.
[9] 葉飛,李怡娜,張紅,雷宣云.供應鏈信息共享影響因素、信息共享程度與企業(yè)運營績效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09,6(6): 743-750.
[10] 閭海鑫,李尚,吳君民.供應鏈信息共享的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信息化,2012,08(15):103-104.
[11] Robert S.Kaplan, David P.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 70(1):71-79.
[12] 施家芳,張媛.關于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探討[J].北方經(jīng)貿,2004,(6):88-89.
[13] Kleijnen J.P.C., Smits M.T. Performance metric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03, 54(5):507-514.
[14] 馬士華,李華焰,林勇.平衡記分法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03,7(4):5-10.
[15] Lumm us R R, Vokur 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 [J]. Product ion and Inventor yManagement Journal, 1998,(3):49-58.
[16] Beamon B 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55:281-294.
[17] 徐賢浩,馬士華,陳榮秋.供應鏈績效評價特點及其指標體系研究[J]. 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14(2):69-72.
[18] 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342-346.
[19] PRTM. So or model [EB/ OL]. http://www.supplychain.org/html/soor-overview,cfn,2000-05-15.
[20] Andreas Otto, Herbert Kotzab. Does Supp ly Chain Management Really Pay? Six Perspectives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Managing a Supply Chai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 144(2):306-320.
[21] Gunasekaran. 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3):333-347.
[22] Salem Y Lakhal, Souad H Mida. A Gap Analysis for Green Supply Chain Benchmarking [ C ]∥ Proceeding of the 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3:45-54. [23] 申成霖等.基于差距分析的綠色供應鏈標桿測評[J].南開管理評論,2004, 7(5):81-86.
[24] 方青,鄧旭東.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商場現(xiàn)代化,2006(483):116-117.
[25] 黃國青,華鳳燕.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模型研究[J].工業(yè)工程,2007,10(1):116-121.
[26] Aviv Y, Federgruen A. The operational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programs[R].Washington: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8.
[27] Lee H, So V K, Tang C.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 level supply chain [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5):626-643.
[28] Cachon G, Fisher M. 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shared inform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8):1032-1048.
[29] 馬祖軍,代穎,武振業(yè).用信息共享抑制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2003,38(2):204-207.
[30] 廖諾,徐學軍.降低牛鞭效應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模式研究[J].軟科學,2007,21(3):9-11.
[31] 吳軒洪,陳薩.網(wǎng)際時代供應鏈信息共享的有效性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4,27(8):160-163.
[32] 李培亮,黃立平,周歡,袁勝軍.信息共享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7,43(5):219-221.
[33] 葉飛,徐學軍.供應鏈伙伴關系間信任與關系承諾對信息共享與運營績效的影響[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8):36-49.
[34] 田志勇,陳蕾,霍靈瑜.信息共享對供應鏈影響的經(jīng)濟學模型分析[J].物流研究,2013(11):49-51.
[35] 趙麗娜,李培亮.Bertrand競爭下的供應鏈信息共享研究[J].企業(yè)經(jīng)濟,2011(4):102-104.
[36] 李壯闊,周淑彬.供應鏈伙伴關系及信息共享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0):70-71.
[37] 曾敏剛,吳倩倩.供應鏈設計、供應鏈整合、信息共享與供應鏈績效的關系研究[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12, 17(4):8-14.
The Review on Research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erformance
Liang Hua-t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98, China)
As a new kind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dea and management wa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an’t do without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s premise condition and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for supply chain. Many scholars hav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modeling analy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from the research content,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o on. Furthermore, it also discusses the further research conten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 performance; review
F274
A
1672-6286(2016)7-0058-6
梁華婷,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供應鏈管理、物流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