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天工開物》的工藝美術思想
      ——兼論其對明代工藝文化的影響

      2016-02-13 03:12:20
      天工 2016年3期
      關鍵詞:上海古籍出版社造物手工藝

      文 吳 玢

      淺析《天工開物》的工藝美術思想
      ——兼論其對明代工藝文化的影響

      文 吳 玢

      《天工開物》作為我國古代一部技術性總結的著作,蘊含著豐富的工藝美術思想。就書中有關手工藝的制作記載,概括出其具有“天人合一”的造物觀、實用與審美的統(tǒng)一觀以及“和合”為美的至善觀。它是我國最早在書中繪制插圖的文獻,所闡述的工藝美術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設計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一定的地位,并由于其兼具繼承性和獨特性,對明代的工藝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工開物》;工藝美術;影響

      《天工開物》成書于我國17世紀的晚明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顆明珠。書中記載了大量手工業(yè)生產技術史料,都是由作者宋應星通過實踐考察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并配備工匠操作步驟插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手工藝發(fā)達盛況。該書雖然作為一部科學技術總結著作,但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和文化史上都閃耀著光芒。探討其造物活動和美學觀、設計制作原則,對促進我國當代工藝美術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一、“天人合一”的造物觀

      天與人的關系學說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不斷綿延發(fā)展,從哲學層面已然滲透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卻折射出了一種新型的天人關系,即“天人合一”,這在明代的手工業(yè)領域是一次獨特的創(chuàng)新。在宋應星筆下,天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天道,而是可被人們認知的,自身具有一定運轉規(guī)律的自然界?!白鹬靥旃ぃ_物成務”①楊維增:《天工開物新注研究》,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第402頁。,開篇即畫龍點睛地指出《天工開物》一書的主旨,并貫穿全書始終?!疤旄驳剌d,物數(shù)號萬”②(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8頁。,萬物皆因天而成;但是自然界卻“事亦因之”,正常有序地運行,“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③安小蘭譯注:《荀子·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09頁。。不僅如此,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亦是源于大自然的造化,“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天與人相互影響,派生出世界萬象。

      作為一部關于工藝造物和國計民生的技術性總結的著作,《天工開物》充分體現(xiàn)了“物因人造,事因人成”的造物觀點?!疤焐骞纫杂瘛雹埽鳎┧螒侵?,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甘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37頁。,為人類造物提供了原材料,并“頤養(yǎng)遍于天下”⑤(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4頁。。而“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借木石,而后傾注而出焉”⑥(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膏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8頁。,主觀能動性卻成為溝通自然界與人類造物之間的橋梁,是為“人工之巧”。書中大量記載了晚明時期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質材料的加工過程與生產過程,所有這些都需要人類發(fā)揮聰明才智,從大自然中汲取養(yǎng)分,再加以豐富創(chuàng)造?!疤鞂O機杼,傳巧人間”⑦(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乃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51頁?!傲加耠m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⑧(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珠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4頁。,無論是織造技藝還是美玉雕琢,宋應星均對能工巧匠極盡贊美。更是主張充分利用舊物造新物,“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內為墻腳,則亦有磚之用也”⑨(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陶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81頁。。

      《天工開物》所折射出的天人觀,是在尊重自然界變化規(guī)律的前提下,發(fā)揮“人工之巧”,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在造物工藝過程中不逾越自然界的承受限度。首先,強調節(jié)約能源,廢物再利用。比如“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起再造,名曰還魂紙”⑩(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殺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2頁。;再比如“凡雙繭并繅絲鍋底零余,并出種繭殼,皆緒斷亂不可為絲,用以取綿”等,都是充分利用廢棄邊角料再造利用,既節(jié)約了能源,又創(chuàng)造了財富。其次,在造物過程中,要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道,掌握并順應自然界運行法則,防止資源過度開采,使其有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在《珠玉》篇中,作者曾提出“珠徙珠還”定律:“凡珠生止有此數(shù),采取太頻,則其生不繼。經數(shù)十年不采,則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孫而廣孕寶質?!雹伲鳎┧螒侵?,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珠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2頁。人在自然界中與天的關系既不是對天的臣服,亦不是主客二分,而是既感恩于自然之天無私的物產奉獻,亦主動掌握自然之天的運轉規(guī)律,發(fā)揮人工智巧,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在生產實踐中,珍惜生產原料,廢物再用,以加強有限資源的保護力度,使天人之間和諧共生。

      二、實用與審美的統(tǒng)一觀

      人們在造物過程中,往往是把實用與美觀合二為一,這就決定了工藝美術是實用藝術與審美藝術相融合的藝術。這并非簡單地相加和并列,而是相輔相成的。作為一件工藝品,它首先必須是在日常生活或特定場合中使用的物品,即強調其實用性;其次,在實用的前提下,工藝品還要尋求其觀賞性與藝術性?!拌T器之意本在服用,其或施以文鏤,巧其形制,以求美觀,在作器者庸或于潛意識之下,自發(fā)揮其愛美之本能,然其究極仍不外有便于實用也?!雹诠簦骸肚嚆~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第314頁。郭沫若先生的這一番話深刻反映了工藝美術實用與審美相統(tǒng)一的性質。

      作為一部較為全面記錄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主要反映的是生產生活用品和用具,這些都是當時社會不可或缺的實用物品,這說明在晚明時期,受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當時的手工藝制作仍以實用為首要目的,即使在工藝制作中提倡美觀,但也與現(xiàn)代意義上純手工技藝的審美要求有很大區(qū)別。

      “工藝美學思想的形成和內容不僅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凝結?!雹蹚堅剑骸丁纯脊び洝档墓に嚸缹W思想》,《山東社會科學》(濟南)2005年第6期。從《天工開物》一書中所記載的百余種工藝制作技術來看,其審美價值傾向總是伴隨著器物的使用而展示的。由于中國古代社會重農主義思潮嚴重,民以食為天,因此“貴五谷而賤金玉”④(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8頁。,追求日用為道的人性觀。而這一思想觀念反映在書中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章節(jié)的編排,以“乃?!睘榫硎?,以“珠玉”結尾。從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來看,手工藝制品最先滿足的就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此外,明末處于社會大動蕩時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人們的思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因此宋應星就提出了手工藝制作要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在《陶埏》一章中作者就回顧了陶瓷的發(fā)展歷史,并闡明每個時期都有屬于自己的器物,呈現(xiàn)出不同時代的工藝制作水平和鮮明的風格。

      但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導致晚明社會又形成了求美尚奢的審美取向和消費主流?!短旃ら_物》序中曾言:“幸生圣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游薊北,為方萬里中,何時何物不可見見聞聞?!雹荩鳎┧螒侵?,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8頁。商業(yè)貿易繁榮興盛,以景德鎮(zhèn)陶瓷為代表的手工業(yè)生產“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⑥(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陶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80頁。,技藝純熟并追求華美時尚,由單純的實用器物開始向工藝品轉變,品質有了高低檔的分類,即將賞玩收藏與日常使用的功能分開了。再加上明代中晚期匠戶制的改革,以銀代役,減輕了工匠與雇主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這也為晚明追求奢侈物品提供了可能。工匠們以藝博名,不斷鉆研創(chuàng)新,更是造就了晚明時期工藝美術領域的新氣象。

      三、“和合”為美的至善觀

      “百工造物,最為重要的兩點,一是規(guī)矩制約,遵法守儀,即日用之道之‘中’;二是盡其能,顯其才,以達至善,如此,才能完成材美工巧的日常用品制作?!雹呃钛┢G:《〈天工開物〉的明代工藝文化》,博士學位論文,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晚明時期,雖然使用的工具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對工匠而言,造物仍需遵循以往之法度,“百工惟信而守之”⑧(明)王艮撰,陳祝生等校點:《王心齋全集·語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頁。。而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所奉行的思想理念卻是“和合”。

      “和”意為和諧,“合”意為聯(lián)合,“和合”連用就代表著不同要素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和諧的系統(tǒng)。在中國古代,“和合”的思想廣泛存在于造物技藝、行為方式和心理活動等層面,影響了士人對“美”的追求和闡述。如先秦孔子主張“文質兼?zhèn)洹雹購堁鄫胱g注:《論語·雍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78頁。,要求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而墨子崇尚“先質而后文”②(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反質》,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16頁。,實用為先,文麗在后。此外,《考工記》中首次提出了“和合”為美的論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③聞人君:《考工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7頁。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手工藝技術的一個制作原則或者衡量標準?!昂秃稀彼枷胍苍凇短旃ら_物》中有所反映,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點:

      1.設計上遵循“合禮”

      《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百工造物”,大到舟車珠玉,小到衣食住行,無一例外都要求時間、尺度、樣式達到精準,保證品質,并格外強調每一步,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謹遵法度,講求“中”的態(tài)度。而在中國古代,儒家孔子推崇中庸之道,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以禮治天下。“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④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昭公二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457頁。,遵禮定制,嚴格按照具體工藝制作程序,并且講究等級森嚴,不同等級的人所使用的器物規(guī)格不同。一旦在設計制作上確定了“合禮”,則器物的成型必然會達到“和合”。

      2.工藝上講究“巧和”

      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工序復雜繁多,需要每一位工匠盡其能,顯其巧,方能最終實現(xiàn)“至善”。在古代,提起“工藝”,往往聯(lián)想到“百工巧藝”,正所謂“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工藝品的制作,從“巧和”理念出發(fā),通過“巧和”的方法程序,最終達到“巧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指《天工開物》記載的工藝中,在器物的取材、結構、外觀包括質感上進行設計時,尤其重視其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這種思想不僅是宋應星所提倡的,并且也是衡量當時純熟的手工藝制作的審美評價準則——功能、造型以及藝術鑒賞合一。

      3.敘述上追求“和合”

      《天工開物》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最早從宏觀上對各部分的生產過程予以詳盡的描述,包括原料的使用、消耗,設備零件的構造、尺寸以及器物的成品率,并且繪出大量工藝制作圖。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一次在著作上追求“和合”的思想:定量描述。在涉及器物的技術指標(如長寬高、重量、容積等)和工藝的制作契合(如火候、用量等)上注重協(xié)調一致,有關工匠的操作插圖畫面逼真,前后連貫,真可謂是空前創(chuàng)舉。此外,這本書也被賦予了一定的美學特色,充分繼承了《考工記》中所謂制作精美產品的四個要素:時、空、材、工。即好的材質是要給人以美感,不同材質在質地、紋理和色澤上有所不同,再加上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才能達到美學上的至善。

      四、對明代工藝文化的影響

      《天工開物》是宋應星通過對晚明時期手工業(yè)技藝進行實踐觀察,并加以科學的記錄、整理而成的。透過文中詳盡的敘述,清晰地勾畫出了明代工藝美術的面貌:由“先質而后文”轉向“文質兼?zhèn)洹?,達到實用與審美的統(tǒng)一性。晚明時期,商品經濟活躍,工匠輩出,手工業(yè)發(fā)達,工藝美術逐漸開始追求精致華麗,就某一特定手工藝而言,《天工開物》雖然在深度上不及以前的手工藝專著,但在廣度上卻遠遠超之,特別是對金屬工藝的描述填補了科技史上的空白;并且繪制了大量工藝制作插圖,更有助于后人探討當時的手工藝發(fā)達盛況。明代的工藝文化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造物傳統(tǒng),同時又隨著明代社會變遷而有著自身的特性,《天工開物》正是這兩者結合的產物??梢哉f,《天工開物》是明代手工藝文化的總結,它的出現(xiàn)說明了手工藝制作行業(yè)在當時社會占據(jù)著一定的地位,更是晚明實學思潮的體現(xiàn)。

      [1]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M].潘吉星,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聞人君.考工記譯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

      [4] 張越.《考工記》的工藝美學思想[J].濟南:山東社會科學,2005(6).

      [5] 李雪艷.《天工開物》的明代工藝文化[D]. 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2.

      吳玢,女,27歲,湖北襄陽人,碩士學歷。2014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學史?,F(xiàn)在在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

      猜你喜歡
      上海古籍出版社造物手工藝
      新時代古籍“深度影印”的實踐與思考
      全國新書目(2024年6期)2024-01-01 00:00:00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發(fā)覆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鄰父伐樹
      “與造物游”: 第二屆晚明藝術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美育學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5:46
      造物新語——重組材料與構造
      造物美學
      以木造物
      中華手工(2017年7期)2017-08-08 21:04:15
      手工藝·溫州發(fā)繡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52
      走近手工藝人
      中國三峽(2016年10期)2017-01-15 13:59:47
      大埔县| 苗栗市| 大同县| 新田县| 长寿区| 青州市| 永春县| 韶关市| 融水| 塘沽区| 竹溪县| 延边| 旬阳县| 大同市| 商河县| 象州县| 湾仔区| 崇义县| 九寨沟县| 离岛区| 蒙自县| 本溪| 新竹县| 通榆县| 龙陵县| 延长县| 德钦县| 洛扎县| 合作市| 娱乐| 霍邱县| 桐庐县| 喀喇沁旗| 宜州市| 塔城市| 鹤庆县| 丽江市| 宜宾县| 石狮市| 大理市|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