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漢代對羌的多元民族管理建置

      2016-02-13 11:30:08安梅梅李曉東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都尉后漢書羌族

      安梅梅,李曉東

      (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略論漢代對羌的多元民族管理建置

      安梅梅,李曉東

      (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漢代對內(nèi)徙羌族部落主要采用屬國、護羌校尉和道的管理建置,這種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系統(tǒng),職責和權(quán)限也不同,相當于郡縣二級制的管理模式。其適應了當時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適應了漢代羌族部落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水平不一的現(xiàn)狀,體現(xiàn)了漢代對羌民族政策的靈活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漢代;屬國;護羌校尉;道;建置

      羌族是我國西部古老的的民族之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過非常重要的貢獻。兩漢時期,隨著羌族的內(nèi)徙及中原王朝向羌地的擴展,漢羌關系呈現(xiàn)紛繁復雜的局面。近年來學術界對漢代羌族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且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民族管理建置的角度論述漢代對羌實行的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并分析其實施的原因和特點等。

      漢代對羌族的民族管理建置,最具特色的主要有三種,即屬國、護羌校尉和道,現(xiàn)對其進行簡要介紹。

      (一)屬國

      屬國是漢代政府對歸附少數(shù)民族部落實行的一種地方民族管理建置,《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元狩二年,……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shù)萬,號稱十萬。既至長安,……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以來降之民徙置五郡,各依本國之俗而屬于漢,故言‘屬國’也。”[1]卷111,2934由此可以看出,屬國的特點是屬國居民“因其故俗”,即在接受漢朝政府管理的前提下,允許其保留原有的生產(chǎn)、生活習慣和部落組織,屬國由政府派屬國都尉領護。漢代設置的與羌族有關的屬國如下:

      1.安定屬國(亦稱北地屬國或三水屬國)

      《漢書·地理志》:“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三水,屬國都尉治?!保?]卷28下,1615即三水縣是安定屬國都尉的治所。三水縣原屬北地郡,在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時由北地郡分出后劃歸安定郡,所以安定屬國也稱北地屬國或三水屬國。

      西漢時,安定屬國管理的民族既有匈奴族,也有羌族?!逗鬂h書·盧芳傳》:“盧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常以是言誑惑安定間。王莽末,乃與三水屬國羌胡起兵?!保?]卷12,505-506東漢時,安定屬國管理的民眾除匈奴之外,大多數(shù)是羌族。據(jù)《后漢書·西羌傳》等資料記載,很多羌人散處于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郡。

      2.金城屬國

      《漢書·宣帝紀》: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夏五月,羌虜降服,斬其首惡大豪楊玉、酋非首,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保?]卷8,262《漢書·趙充國傳》:“羌若零、離留、且種、兒庫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首,及諸豪弟澤,陽雕、良兒、靡忘皆率煎鞏、黃羝之屬四千人降漢?!踔媒鸪菍賴蕴幥肌!保?]卷69,2993《資治通鑒》:“昔先零作寇,趙充國徙令居內(nèi),宣帝時,趙充國擊西羌,降者三萬余人,徙之金城,置金城屬國以處之?!保?]卷56,1807由此可以看出,西漢金城屬國設置于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主要是為了安置歸降的罕開、煎鞏、黃羝、先零等西羌部落,大概有三萬多人。

      3.張掖屬國

      《漢書·匈奴傳》:昭帝元鳳二年(前79年),“單于使犁汙王窺邊,言酒泉、張掖兵益弱,出兵試擊,翼可復得其地?!瓘堃刺?、屬國都尉發(fā)兵擊,大破之?!保?]卷94下,3783此處的“屬國”即張掖屬國。

      西漢時張掖屬國管轄的民族有匈奴、羌、義渠胡、月氏等。東漢時張掖屬國的民族成份也很復雜,有匈奴、羌族、盧水胡、義渠、秦胡等。其中,羌族的人數(shù)在張掖屬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逗鬂h書·段熲列傳》:“明年春,余羌復與燒何大豪寇張掖,攻沒鉅鹿塢,殺屬國吏民,又招同種千余落,并兵晨奔熲軍?!保?]卷65,2146由此可看出,張掖屬國中的羌族人數(shù)也不在少數(shù)。

      4.廣漢屬國

      廣漢屬國是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為安置參狼降羌而置的,其屬國居民主要是羌人。《后漢書·安帝紀》:永初二年(108年)“十二月……廣漢塞外參狼羌降,分廣漢北部為屬國都尉?!保?]卷5,211

      5.蜀郡屬國

      蜀郡屬國是為了安置青衣道夷、旄牛夷等設置的。管理的民族成份很復雜,有羌族、有夷族,也有漢人?!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安帝永初元年,蜀郡三襄種夷與徼外污衍種并兵三千余人反叛,攻蠶陵城,殺長吏。二年,青衣道夷邑長令田,與徼外三種夷三十一萬口,赍黃金、旄牛毦,舉土內(nèi)屬。安帝增令田爵號為奉通邑君。延光二年春,旄牛夷叛,攻零關,殺長吏,益州刺史張喬與西部都尉擊破之。于是分置蜀郡屬國都尉,領四縣如太守?!保?]卷86,2857

      (二)護羌校尉

      護羌校尉是漢朝政府為了管理羌族事務而設置的一種地方民族管理建置,《后漢書·百官五》:“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西羌。應劭《漢官》曰:擁節(jié)。長史,司馬二人,皆六百石?!薄笆剐倥欣蓪⒁蝗?,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護南單于。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增之,掾隨事為員。護羌、烏桓校尉所置亦然?!保?]志第28,3626《后漢書·西羌傳》記載護羌校尉的職責是“持節(jié)領護,理其怨結(jié),歲時循行,問所疾苦。又數(shù)遣使驛通動靜,使塞外羌夷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備。”[3]卷87,2878由此可見,護羌校尉是秩比二千石的官職,其下設有長史,司馬和從事等職。護羌校尉由漢朝廷直接任命,且“持節(jié)”,要定期巡視各羌部落,處理羌族部落之間及其與郡縣吏民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詢問并解決羌人的生活困難。對于塞外不服從漢政府的羌人部落,必須經(jīng)常派人去偵查刺探,掌握他們的動態(tài),并及時通報給周邊各郡縣長官,使其有所防范。

      (三)道

      道制也是漢朝政府管理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地方民族管理建置,相當于縣級行政區(qū)劃。如《漢書·百官公卿表》:“列侯所食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保?]卷19上,742-743《后漢書·百官五》:“凡縣主蠻夷曰道。公主所食湯沐曰邑??h萬戶以上為令,不滿為長。侯國為相。皆秦制也?!保?]志第28,3623《漢舊儀》:“內(nèi)郡為縣,三邊為道,皇后、太子、公主所食為邑?!保?]卷下,82

      漢代設置的道主要分布于西部氐羌聚居區(qū),在西漢設置的32個道中,屬于氐羌聚居區(qū)的有18道,即武都郡的平樂道、故道、嘉陵道、下辨道、遁成道,廣漢郡的剛氐道、甸氐道、陰平道,越嶲郡的靈關道,蜀郡的湔氐道,嚴道、天水郡的綿諸道、戎邑道、豲道、略陽道,隴西郡的氐道、狄道、羌道。在東漢設置的19個道中,屬于氐羌聚居區(qū)的有13道,即漢江道、湔氐道、靈關道、綿虒道、甸氐道、陰平道、嚴道、剛氐道、豲道、狄道、武都道、羌道、故道。

      由以上可以看出,漢朝政府對羌族實行的是不同于郡縣制管理的多元民族管理建置,盡管這種多元民族管理建置都是為了更為有效地管理各地的羌人部落,但這些民族管理建置又有著各自的特色和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各自的管理系統(tǒng)不同

      屬國的管理系統(tǒng)中有屬國都尉、丞、候、千人,下屬有九譯令。《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保?]卷19上,735護羌校尉也設置吏,開府辦事,其屬吏有長史、司馬、護羌從事等。道和縣在行政建制上似乎沒有明顯差別?!逗鬂h書·百官五》:“每縣、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保?]志第28,3622在道令、道長之下,與縣一樣置丞、尉等佐官。

      屬國的管理系統(tǒng)中是盡可能地保留了被管理民族原有的組織機構(gòu)等,具有很高的自治權(quán)。而護羌校尉和道的管理系統(tǒng)則更趨向于郡縣制的發(fā)展模式,說明漢朝政府對護羌校尉和道的管理更為直接。

      (二)級別不一

      屬國都尉是領護屬國吏民的最高軍政長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都尉是由郡尉演變而來的,“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兩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保?]卷19上,742屬國都尉的級別略低于郡太守,郡太守是秩二千石,屬國都尉是秩比二千石。護羌校尉也是秩比二千石,略低于郡太守?!逗鬂h書·百官五》載:“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保?]志第28,3626道與縣的行政長官一樣,也稱“令”和“長”。現(xiàn)存漢代封泥有“青衣道令”、“剛羝道長”、“故道令印”、“靈關道長”等。[6]582

      由此可以看出屬國都尉和護羌校尉都是略低于郡太守、秩比二千石的官職,而道的建置則相當于縣級機構(gòu)。所以,漢朝政府雖然對羌實行的是多元民族管理建置,但這種多元管理建置的級別也是相當于郡縣二級制的管理模式。

      (三)職責不一、權(quán)限不同

      屬國都尉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屬國吏民、抗擊外族的入侵、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反叛。漢代護羌校尉位尊權(quán)重,在特定時期,護羌校尉要比郡太守擁有更大的權(quán)限,有時可統(tǒng)率數(shù)郡太守對羌進行軍事行動。如護羌校尉傅育曾號令隴西、酒泉、張掖諸郡太守,統(tǒng)領金城、漢陽二郡的士卒,討伐燒當羌。[3]卷87,2882在道內(nèi)的羌民,漢政府對他們的管理幾乎等同于漢族。如道丞和道尉的職掌是“丞置文書,典知倉獄”,“尉主盜賊。凡有賊變,主名不立,則推索行等,案發(fā)奸宄,從起端緒?!保?]志第28,3626即道丞和道尉可處理當?shù)氐闹饕讣拦芾硐碌那济袢绻|犯了漢朝法律或發(fā)生民事糾紛,要由道丞和道尉等按照漢朝法律程序來處置。

      由此可以看出,屬國都尉和護羌校尉的級別雖然相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護羌校尉的權(quán)力在某種程度上要高于屬國都尉,護羌校尉對羌的管理更為具體和直接,而道對羌族的管理到了后期已經(jīng)趨向于縣的管理,即管理形式類似于縣。

      漢代對羌實行多元民族管理建置,是由當時漢朝的民族關系、羌族的分布狀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一)其適應了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羌族歷史悠久,據(jù)《后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保?]卷87,2869三危,一般認為在今青海省河曲,即在阿爾瑪卿山、西傾山及其以北地區(qū),這里是秦漢時期羌族活動的中心。從西漢開始,羌族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內(nèi)徙。首先是居住在湟水流域的研種羌的酋豪留何,于景帝時要求漢朝允許他們率部入守隴西塞。漢朝將他們安置于狄道、安故、臨洮、氐道、羌道等地?!把蟹N留何率種人求守隴西郡,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至臨洮、氐道、羌道縣?!保?]卷87,2876西漢一代,內(nèi)附的西羌主要被就近安置在隴西、金城等郡。另外涼州也有羌人,如東漢建武九年(33年),司徒掾班彪上言:“今涼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發(fā)左衽,而與漢人雜處……”。東漢時,羌人的內(nèi)徙次數(shù)和人數(shù)更多,內(nèi)徙地區(qū)也不限于沿邊郡縣,安定、北地、上郡、甚至三輔地區(qū)和河東郡都有羌人徙入。[7]53

      總之,羌族經(jīng)西漢與東漢一二百年的遷徙,散布于隴右、河西,甚至關中等廣大地區(qū),而在西部地區(qū)較為集中,人數(shù)也比較多。因此,在漢代就形成了羌族部落眾多、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點。羌族的這種分布格局不同于漢代北方的匈奴等族比較集中的特點,也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部落聯(lián)盟或政權(quán)。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漢朝政府只能從實際出發(fā),在不同時期根據(jù)不同的情況設置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建置來管理歸附和內(nèi)徙的羌人。即對歸附的羌族部落實行屬國制的管理,對內(nèi)徙于邊郡的人數(shù)較多、且比較分散的部落派護羌校尉領護,對分散于郡縣內(nèi)相對比較集中的羌人部落設置道。

      (二)適應了漢代各羌族部落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水平不一的狀況

      《后漢書·西羌傳》描述的羌族的基本情況為:“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chǎn)牧為業(yè)。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鐘號,十二世后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釐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不立君長,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報,以力為雄。殺人償命,無它禁令?!詰?zhàn)死為吉利,病死為不祥??澳秃唷m婦人產(chǎn)子亦不避風寒。性堅剛勇猛?!保?]卷87,2869由此可以看出,羌族最早的社會經(jīng)濟主要是以畜牧業(yè)為主,盡管西漢時羌族進入長城之內(nèi),逐漸走上了由畜牧為主并向農(nóng)牧兼營轉(zhuǎn)變的道路,但相較于專門從事農(nóng)業(yè)的漢族來說還是有差別的,這種經(jīng)濟上的差別表現(xiàn)在社會文化風俗等方面也是尤為突出的,特別是羌人部落眾多,各部落之間又征戰(zhàn)不休,羌人性格堅剛勇猛、比較好戰(zhàn)等。這種社會生產(chǎn)和文化風俗方面的差異決定了漢朝政府必須對其采取不同于漢族編戶民的管理制度,而且羌族各部落之間又有許多的差異性,這種部落之間的差異性也決定了漢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部落的羌族必須區(qū)別對待,實行不同的民族管理建置。

      (三)體現(xiàn)了漢代對羌民族政策的靈活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漢時期,羌人地處西部邊郡,部落分散,人口較多,但始終沒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部落聯(lián)盟或政權(quán)。因此,面對這些部落松散且分布廣泛的羌族,西漢政府必須要根據(jù)其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民族管理政策,如對主動歸附的羌人實行自治程度較高的屬國制管理,對分散于邊郡且比較強大的羌人部落派護羌校尉持節(jié)領護,對集中于縣的一些較小的且聚居的羌人部落實行類似于縣的道制,這些多元民族管理建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西漢在處理羌人問題時政策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也體現(xiàn)了西漢對待羌人問題的包容性。而且這些對羌的多元民族管理建置的實施,確實在西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漢時期,西部邊郡地區(qū)相對來說較為安定,這使得西漢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去對付北方的匈奴,很好地達到了其“隔絕羌胡”、[3]卷87,2876穩(wěn)定邊疆的目的。東漢建立后,雖然繼承了西漢時期對羌的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屬國制、道制和護羌校尉等建置仍然存在,但東漢對羌各部落已不再是積極的“捬循和輯”、懷柔籠絡,而是消極的分化離間、侵奪奴役乃至殘酷殺戮。[8]因此,東漢時期,爆發(fā)了多次大規(guī)模羌人起義,起義的原因看似與羌人不堪地方官吏和豪強的壓迫有關,實際上與東漢政府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以往對羌的多元民族管理政策有很大關系,如東漢政府不顧當時羌人的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狀況,強征羌人出兵作戰(zhàn)、強迫羌人內(nèi)徙等。這些做法都與東漢政府想更進一步地控制羌人有關,但這反過來又加速了東漢政府的滅亡。因此,這又從反面說明了漢對羌實行多種民族管理建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有正確認真地貫徹執(zhí)行好的民族管理政策,才會避免產(chǎn)生更多的民族問題和民族沖突,才會更加有利于漢羌關系的持續(xù)良好發(fā)展。

      綜上所述,漢對內(nèi)徙的羌族采取了屬國、護羌校尉、和道等不同的民族管理建置,這種多元化的民族管理建置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系統(tǒng),職責和權(quán)限也不同,相當于郡縣二級制的管理模式。其適應了當時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適應了漢代各羌族部落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水平不一的現(xiàn)狀,體現(xiàn)了漢代對羌民族政策的靈活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種多元民族管理建置的管理模式,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吳式芬,陳介齊,輯.封泥考略[M].北京:中國書店,1990.

      [7]李吉和.先秦至隋唐時期西北少數(shù)民族遷徙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高榮.論兩漢對羌民族政策與東漢羌族起義[J].廣東社會科學,1998,(3).

      〔責任編輯艾小剛〕

      Absract:It mainly took the adminisrative system of the Vassal State,Hu Qiang Xiao Wei and Dao to Qiang in Han dynasty.These multi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had their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and authorities,it was equal to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wo counties system.It adapted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Qiang’s big scattered and small settlement,and also adapted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 of Qiang’s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it reflected the ethnic policy's flexibility,diversity and inclusion to Qiang in Han dynasty,and had certain rationality.

      A Discussion on the Multi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Qiang in Han Dynasty

      An Meimei,Li Xiaod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Han Dynasty;Vassal State;Hu Qiang Xiao Wei;Dao;System

      K232

      A

      1671-1351(2016)04-0060-04

      2016-05-11

      安梅梅(1978-),女,甘肅秦安人,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民族管理體制研究(13CMZ011)”、2014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漢代隴右地區(qū)的民族管理建置研究(2014A-105)”及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天水師范學院“隴右文化學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都尉后漢書羌族
      克己奉公
      宋朝駙馬都尉研究1
      理縣蒲溪村羌族釋比戲文化初探
      兩漢三國時期丹陽都尉考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東吳尚方鏡銘中的尚方與都尉
      大眾考古(2017年9期)2018-01-16 18:44:32
      “駙馬”一詞從哪來?
      王符生平簡述——《后漢書·王符傳》釋讀附拾遺二則
      56 個民族56 枝花羌族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3
      羌族釋比文化略述及其保護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區(qū)為例
      泸水县| 襄樊市| 大田县| 革吉县| 安吉县| 清涧县| 河间市| 宁明县| 门源| 松桃| 隆安县| 大田县| 健康| 深州市| 竹山县| 南宁市| 佛学| 获嘉县| 宜都市| 廉江市| 扎兰屯市| 西丰县| 资阳市| 盐亭县| 萨迦县| 贵州省| 宁明县| 五家渠市| 白朗县| 新津县| 郓城县| 康平县| 密云县| 山阴县| 禄丰县| 清丰县| 怀仁县| 房山区| 徐州市| 留坝县|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