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許亞龍
(天水師范學院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人性訴求的多維鏡像
——韓少功《日夜書》解讀
王建斌,許亞龍
(天水師范學院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對人性的理性觀照與冷峻思考,是韓少功創(chuàng)作一貫堅持的內在追求與藝術品格。《日夜書》承繼并拓展了新時期以來知青文學敘事的視角與限度,以“食”、“色”、“情”、“愛”等人性訴求的書寫為線索,形成了一種線性與網(wǎng)狀共生的敘述模式。
食與色;情與愛;人性;網(wǎng)狀結構
20世紀60、70年代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造就了知青文學?!爸辔膶W”為當代文學帶來了一系列具有文化反思意味的主題,如“這一代人的怕和愛”、“為了忘卻的紀念”、“時代與人性的共謀”等。韓少功的《日夜書》無疑再一次打開了文化反思的閘門,而閘門開啟之后,無論“罪與罰”有多偏狹,“潘多拉的盒子”有多虛妄,也無論“諾亞方舟”有多遙遠,我們都有必要重新面對,并重新認識人性。《日夜書》共51章,每章沒有固定的題目,但縱觀全文,可分為四大板塊:“食”、“色”、“情”、“愛”。食與色相生相克,指向人性的裂痕;情與愛相伴相隨,指向人性的彌合。在食、色、情、愛與非常時代的“規(guī)訓”下,知青們的人性訴求變得更為錯雜。
《禮記》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薄睹献印じ孀釉弧吩唬骸笆成?,性也。”食、色作為人倫的基點,具有本源性?!度找箷肥紫葞覀冞M入了一個食、色為本的“白馬湖世界”。
食和色作為人的最本能的欲望,源于人的身體需求,如小說所述,“人只能活在自己的身體里”,身體的秘密用文學來表現(xiàn)時“顯然不宜止于春宮詩和紅燈區(qū)一類通俗話題,而應轉向每一個人身體更為微妙的變化,轉向一個個人性的豐富舞臺?!保?]270食物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食物需求是人性最初的表現(xiàn)。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知青們下鄉(xiāng)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腸胃問題”,姚大甲為鄉(xiāng)婦設計刺繡圖案,得到的回報是“糯米粑”,“我們”受了刺激,“爭相立下大誓,將來一定要狠狠地一口氣吃上十個肉餡包子”。[1]5同時,在白馬湖知青的生活是簡單反復的體力勞動:“在缺少金屬機械和柴油的情況下,兩頭不見天,摸黑出工和摸黑收工是這里的常態(tài)。墾荒、耕耘、除草、下肥、收割、排幘、焚燒秸稈等,都靠肢體完場,都意味一個體力透支的過程。”[1]9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卻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條件不可謂不艱苦。
從下鄉(xiāng)到回城,隨著時空的轉換,知青們對食欲的體驗,經(jīng)歷了從饑餓感到富足感再到獵奇感的變化。新時代的萬哥“顯然已從企業(yè)家轉型為活命家”,他告誡陶小布:“從你的疲憊嗜睡可以看出,你肯定腎虛,還缺硒。從你的臉色就可以看出,你肯定缺少維生素B2和B7.”[1]164不過,這種變化又是復雜的,賀亦民即使發(fā)家致富了,在口味上依然不改“窮人的重口味”,在一定程度上,“口味與身份”的關系是穩(wěn)定不變的:口味成為個人歷史的象征。
從食到色,小說中有一段精彩的類比:“自傳統(tǒng)的禮教或宗教坍塌,隱私漸成熱點,涉性的文字滿大街,幾近狂轟亂炸和暴飲暴食的程度??上У氖?,很多人看了百部以上粉色的電視連續(xù)劇,聽過無數(shù)粗鄙話的黃段子,也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包括不知‘泄點’與‘醉點’的區(qū)別——這樣說吧,作為描述高潮的概念,這里說的‘泄點’,相當于飲食中的‘吃飽’,與人的生物性更為相關;這里說的‘醉點’,相當于飲食中的‘吃好’,與人的文化性更為相關。一般來說,后者比前者更難抵達,也更具幸福感的指標意義?!保?]74可見,韓少功不認同弗洛伊德理論所描述的,為了達到快樂就必須使自己的性本能任其發(fā)揮。后文接著寫道:“無視文化對情欲的深度影響與制約,把人描寫成千篇一律的發(fā)情機器,是不少研究者和寫作者的粗心——哪怕他們一直在疾呼‘回到身體’,甚至有一種露陰癖式的文化興趣。”[1]75食色的基本需求需要道德的制約,從易卜生到魯迅都有此認識,韓少功延續(xù)了這種觀點。
隊長吳天保威逼知青萬哥與“他不小心把肚子搞大”的瑞姑娘結婚,后來面對萬哥的離婚坦白,直呼:“你是嫌瑞妹子不標致?瞎了眼呵。她奶子砣砣的,屁股大大的,一看就是個生崽婆,哪一塊膘不好?賊養(yǎng)的,你看我家里那個苦瓜臉,胸脯像個搓衣板,還經(jīng)常病在床,我不是也沒離嗎?告訴你,標致不能當飯吃。上了床,燈一黑,都一樣?!保?]80在他看來,萬哥所謂夫妻間的“共同語言”簡直不值一提。吳天保與萬哥的婚戀觀體現(xiàn)著城鄉(xiāng)差異,像吳天保這樣的個體似乎更加真實?;爻堑馁R亦民追求與妻子的兩性快樂,在性方面,恰如對食物的獲取,同樣經(jīng)歷了從饑餓感到富足感到獵奇感的變化,“他征服的不僅是一個身體,還有一種身份和有關身份的想象,一種社會和歷史中的心理幻境?!保?]84
無論是吳天保、萬哥、賀亦民,還是陶小布、馬楠,都逃不掉食與色所形成的人性枷鎖。??略谛越?jīng)驗史中寫到:“我們看到夫妻關系已經(jīng)拜托了婚姻功能,丈夫的人為權威和家務的合理管理的束縛,從而表現(xiàn)為具有自身力量、問題、困難、責任、利益和快感的一種特殊關系?!保?]可見,無節(jié)制的食色追求必然會導致人性的裂痕,這在文本中有清晰的表現(xiàn),例如,吳天寶只是單純?yōu)榱松媾c繁衍,他沒有所謂的“醉點”;賀亦民的“醉點”可以說已經(jīng)是一種“爛醉”;馬楠年輕時遭遇的強暴經(jīng)歷成為她非正常情欲觀的根源。要彌補這種種裂痕,一方面需要道德的自律與宗教的勸誡。另一方面,小說給出了情與愛的解決方式。
情與愛之所以能彌補人性的裂痕,是因為情與愛相對食與色來說更加理性:“所有的‘癮(別稱為癡、迷、狂、癖、控等)’,無非是某些感官發(fā)達,又有某些感官關閉,對某些事物高度敏感,同時對某些事物低敏度,從而變異了人們的心理,滑向理性的瓦解——假如這個理性存在的話?!保?]151于是,缺乏理性的偏執(zhí)狂們通過各種方式尋求“生存安全感”、“社會承認感”,來彌補“七情內傷”。進而,小說舉出了蔡海倫、馬楠、萬哥和馬濤的例子,來說明“七情內傷”防治“神志病”的重要性。
筆者所述之“情”,特指知青與親人、朋友和環(huán)境之間的感情;愛,特指知青與情人或夫妻之間的感情。就情來說,知青們即使是時隔多年,依然眷戀著白馬湖那片凈土,在郭友軍等人的張羅下,“白馬湖知青回城后的每年聚會,依照老習俗是定在大年初四?!泵磕甑木蹠闪寺?lián)系感情的紐帶,“大家也是被白馬湖粘合在一起的?!比欢皬陌遵R湖走出來的這一群要曖昧得多,三心二意得多。他們一口咬定自己只有悔恨,一不留神卻又偷偷自豪;或情不自禁地抖一抖自豪,稍加思索卻又痛加悔恨?!保?]180知青們不僅難以割舍彼此,也難以割舍那個時代。那是一個物資匱乏卻精神高昂的時代,“少年男女糾合成群”,他們崇拜格瓦拉和甘地,為了理想“緊緊握手,吟詩贈別,嚴肅論爭”,那個年代“任何人憑借一首《國際歌》,都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找到同志”。[1]85精神的充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身體的疲乏,“這些《國際歌》的兌換品和增加值溫暖旅途?!鄙踔潦侨伺c動物都充滿了溫情,白馬湖有一只入室偷食的猴子——毛臉,“混跡于人群中,它不免人模人樣?!彼鼝酆染疲八坏┫胗懳覀兊母吲d,特別是想喝酒時,就傻乎乎地鞠躬和扣頭,活像一個驚慌失措的老地主?!保?]247這種種情,夾雜了知青一代的苦澀,作為經(jīng)歷了文學尋根思潮的韓少功,再次用文學書寫時代記憶時,難免表現(xiàn)出對文學尋根的熱情。
就親人、夫妻之間來說,生死離別無不牽動著由“愛”所生成的聯(lián)系。陶小布久病離世的母親,尸體在火葬場“飄出一道薄薄的青煙”,“最后完全消散在藍天”。妻子馬楠躲到汽車里放聲大哭:“她是哭母親這一次不僅帶走了愛,也帶走了自己的全部委屈——或者說與委屈等值的愛,讓她哭得如此孤單?!保?]149梁隊長三十歲那年,到兩個妹妹的養(yǎng)父母前,雙膝跪地,接回了妹妹。由此夫婦兩獲得了村里人“蹺一根拇指”的贊揚,因為它們“硬是把兩個妹妹養(yǎng)大,讓他們補讀了幾年書,還給小妹治好了癩子,把她送去省城治好了眼疾?!保?]241待她們成人,風風光光地給嫁了出去。于是“兩個妹妹出嫁時都是哭得昏天黑地,哭得送行的女人們無不撩起袖口或衣角暗自拭淚。”陶小布用一輩子的愛來呵護孩子氣的馬楠,馬楠因為年輕時遭受強暴而不孕,于是敏感而多疑:“她對我多看兩眼的那些封面女明星也警覺萬分”,“似乎怕我一轉眼就去雜志里偷情”,只是因為陶小布不同意她數(shù)落電視記者的言辭,便“哇的一聲哭著跑出門”。為了找她,家里的水壺燒透了底差點釀成火災,陶小布丟掉了幾乎所有證件?!斑@亂糟糟的一切后果,就是她快意的懲罰?就是她不屈不饒的愛呵愛?”[1]160可以設想,沒有陶小布的愛,馬楠將不知如何彌補喪失母愛導致的人性缺失。
情與愛高于食與色,它們彌補了人性在食色誘發(fā)下的裂痕,指向人性的彌合。弗洛伊德認為:“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大多數(shù)人身上都存在著一個極限,一旦超過這一極限,他們的天性就無法適應文化的要求;任何人如果想要變得比他們的天性所允許的更加高尚,就會患上神經(jīng)病?!保?]知青一代遭遇食物匱乏、情感缺失、性愛異化的臨界,回城后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了彌補。同時,新的彌合又帶來了新的裂痕,人性如同綠洲又如同荒原。
從《馬橋詞典》到《暗示》,韓少功都在探索獨特的“詞典寫作”,陳思和認為,“詞條展開的敘事形式與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發(fā)表某種評論的欲望是分不開的,當感性的藝術形象不足以表達作家對形象的特殊理解,他必須使用個性化的議論加以補充,而詞條展開的敘事形式尤其適用于某些理性較強、希望通過對語言本身的重新解釋以改變某些既定思路,從而改變讀者對小說的常規(guī)理解的作家?!保?]無疑,韓少功有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他不避諱地說《暗示》“寫著寫著就有點像理論了”。[5]《日夜書》探索了一種詞條與敘述互補的寫作方式。敘述時間在小說中自由穿行,線性的敘述作為主線,網(wǎng)狀敘述補充了線性敘述,敘述時空依據(jù)敘述邏輯自由轉換。所謂線性指敘述基本按照“食”、“色”、“情”、“愛”的次序進行;所謂網(wǎng)狀指小說所運用的“元敘述”方式與敘述干預策略的運用。正如敘述者自言:“我醒過來,再次醒過來,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還得從頭說起。我得防止自己像一個夢囈者那樣把事情說亂。”[1]9生活本身就是零散的:“因為我獨自一人靠近上帝時(就像現(xiàn)在,在深夜的鍵盤前,在遠處有輪船低鳴之際)心中閃爍的更多是零散往事,是生活的諸多碎片和毛邊,不是某種嚴格的起承轉合?!保?]239當然,小說作為語言藝術,文字的線性閱讀方式?jīng)Q定了小說敘述必須遵循必要的邏輯,不同作家的敘述邏輯取決于其敘述內容與藝術創(chuàng)造。
結合上文論述,我們看到《日夜書》呈現(xiàn)出這樣的文本敘述結構:食——停頓——色——停頓——情——停頓——愛。小說中的三次停頓在深層內蘊的表達上形成了鋪展與漩渦的敘述特質。在對人性的鋪展敘述下,又不能讓人性過于偏狹,需要如漩渦般的聚合,于是巧妙地設置了三次停頓。第11章的詞條依次是:泄點與醉點、關于N、關于安燕、關于姚大甲、關于吳天保、關于賀亦民。第25章的詞條依次是:準精神病、關于蔡海倫、關于馬楠、關于萬哥、關于馬濤。第43章的詞條依次是:器官與身體、關于腿和腰、關于手、關于腦、關于舌、關于耳、關于心(或X)。小說的網(wǎng)狀敘述對應了人性的網(wǎng)狀形態(tài)。
同時,與鋪展與漩渦的敘述特質對應的敘述功能分別是間離與曖昧。這體現(xiàn)在主客體關系上,所謂主體指個體的人與整體的人性,所謂客體指個體的人的生存環(huán)境與人性所面對環(huán)境時的主動適應。主動和被動的適應都取決于主體的身份,知青們即使主動地去融入農村,依然保留著最初的隔膜。如小說所述:“當時的鄉(xiāng)都稱‘公社’。這個公社的知青散落在山南嶺北,總是在趕集時才集中出現(xiàn)于小鎮(zhèn)。操一口外地腔,步態(tài)富有彈性的,領口綴有小花邊但一臉曬得最黑的,或腳穿白球鞋但身上棉襖最破的,肯定就是知青崽了。他們堅守一種城市的高貴(小花邊、白球鞋等),又極力夸張一種鄉(xiāng)村的樸實(最黑的臉、最破的棉襖等),貴族與乞丐兼于一身,有一點自我矛盾的意味,似乎不知該把自己如何打扮?!保?]96可見,知青們對白馬湖的認同感是逐漸淡化的,他們仿佛夾在城市與農村之中,農村有激昂的夢想,城市有離不開的現(xiàn)實價值。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始自文化大革命前夕,這是一個喧嘩與騷動的年代,強大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左右了個人的命運,所謂的“差別”并沒有被消滅,下鄉(xiāng)知青個性的被壓抑注定了去政治后的釋放。
馬克斯·韋伯認為,思想、環(huán)境與利益之間是相互滲透的,思想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完全獨立的,也不是完全派生的?!度找箷肥且徊客肝鋈诵陨疃鹊男≌f,它把人性置于復雜的時間、空間、環(huán)境、政治以及文化維度中,展示了人性的復雜性和變異性,將普遍的人生經(jīng)驗置于特殊的時空之中,引發(fā)了對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
關于平衡點。人性有沒有它應該的位置?從小說中可以看出,知青們下鄉(xiāng)的初期,無論在物欲還是精神兩方面,其人性訴求相對處于平衡狀態(tài),與普遍的人性走向契合,從而形成了平衡點。不得不說在食色的物欲無法獲得滿足時,是情愛精神的強大彌補了物欲的缺失。當然這種平衡是短暫的,它注定要被各種決定人性的因素打翻。人性很難有應該的位置,只能是短暫的平衡。
關于拐點。農村對知青們意味著什么?北島、李陀等編選的知青回憶錄《七十年代》在扉頁上寫著:“八十年代開花,九十年代結果,什么事都醞釀于七十年代。”[6]開花和結果的正是人性這棵大樹,它盤根交錯、枝繁葉茂。農村不只意味著一次體力釋放,更代表著精神的洗禮和人性的累加。
關于高點?,F(xiàn)代人的人性訴求緣何顯出病態(tài)?知青們回城之后,人性呈現(xiàn)出種種復雜性,每個人似乎都患上了種種現(xiàn)代社會?。盒“沧影惭嗟男允芘叭∠?,姚大甲的偽成年傾向,賀亦民的疤子傾向,蔡海倫的偏執(zhí)傾向,馬楠的神經(jīng)質傾向,馬濤的警覺傾向等等。關于這種現(xiàn)代社會病,海德格爾曾提及“科技阱架”,上山下鄉(xiāng)時代抑制了知青們的人性訴求,人性從本質上是追求“超常規(guī)變化”的,這迎合了返城后的改革時代,人性訴求走向客體化、符號化,達到夾雜意志、欲望的高點。
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時間所決定的年齡會影響人性的表達。小說敘述是從知青們青年時期開始的,結束于其壯年時期,人性訴求的走向是逐步向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性變得復雜,人的需求也在不斷攀升。
生存環(huán)境決定人性的表達。知青們的一生經(jīng)歷了“下鄉(xiāng)-回城”的轉變,可以看出,下鄉(xiāng)前知青們在城市的生活無論是物欲還是精神上都是比較充盈的,城市里不僅有相對完善的餐飲、醫(yī)療、教育條件,而且在親人身邊能夠獲得必須的情愛滿足。下鄉(xiāng)后,農村生活相對單調,迫于環(huán)境的壓力,知青們的人性訴求隨之降到了低點。知青們返城后恰逢改革開放,由此,人性的表達重新走向高點。
知識和文化決定人性的表達。作為女權主義者的蔡海倫單身了一輩子,她笑點太高,“一輩子沒笑過幾次”,什么問題都是女權問題,男人只能是臭男人。女權主義帶來的只是偏狹的兩性對立,知識在人性面前的虛妄一覽無遺。賀亦民外號疤子,沒讀過多少書,在慘遭電擊無數(shù),麻木暈倒無數(shù)次后,用“一種無法言傳的猜讀法”跟蹤世界最新技術,首創(chuàng)了全球K型水表,當博士前來取經(jīng)時,他憋出一句:“你們呀,就是書讀的太好了?!辟R亦民的“成功”是對知識的反諷,也是科技發(fā)展的悖論,他的技術發(fā)明更是簡易與復雜的哲學悖論。大道至簡,舉重若輕。
政治意識形態(tài)決定人性的表達。馬濤因為一次政治糾紛而被判決:“反黨、反社會主義、反無產(chǎn)階級司令部”,他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受難者”。他自信自負、崇尚自由,“因一個觀點上的分歧,他就與名流教授翻了臉”,差點退學,“他不習慣被別人支使的溜溜轉”。作為“新人文主義者”的馬濤,他遭遇的是自由的困惑,[7]自由的限度恰恰是人性的限度,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被放大的時代,馬濤更加無法逃出人類的先天閾限,他的“逃離”,意味著永遠無法回到故鄉(xiāng),他的身后是“茫茫大草原,路途多遙遠……”
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是一場龐大的“遷徙”運動,知青們從城市到農村的轉移,是地理位置的轉移,也是一次心理位置的轉移。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本身帶有極強的理想主義色彩,理想主義潛藏于人的精神“原鄉(xiāng)”,當代文學充滿著對“原鄉(xiāng)”的種種書寫:阿來的創(chuàng)作是為“帶著原鄉(xiāng)人驅之不散的懷鄉(xiāng)情結,尋找新的文化精神家園?!保?]李銳筆下的厚土、舊址,有著對古老文明的烏托邦想象。莫言的原鄉(xiāng)夾雜了無盡的童年記憶,同時有著文化傳統(tǒng)的承載。白馬湖作為韓少功的原鄉(xiāng)記憶,回得去的是記憶,回不去的是白馬湖:“小船搖,槳聲響,/湖面閃閃是月光。/兩腿泥,一身汗,/天涯游子夢故鄉(xiāng)?!保?]229種種原鄉(xiāng)的書寫,映照著人性的多面與復雜。在現(xiàn)代性的話語下,人性似乎永遠處在十字路口:站立著危機四伏,踏出去滿是泥濘。
韓少功說:“生活不過是一個永恒的謎底在不斷更新著它的謎面,文學也不過是一個永恒的謎底在不斷更新著它的謎面,如此而已。”[9]也可以說,時代不過是一個永恒的謎底在不斷更新著它的謎面。有學者指出,文學的本質是“展示人的生存狀況;它的最高宗旨是維護和實現(xiàn)人的自由與解放;它不僅表現(xiàn)人的不自由和爭取自由的外在行動,也表現(xiàn)人因喪失自由所致的內心痛苦與焦慮。文學以展示人性的深度為最高目標。”[10]《日夜書》以“食”、“色”、“情”、“愛”的人性書寫為基線,在人性與時代的復雜關系中反思歷史、正視人性。從《日夜書》的寫作中,我們看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理性與想象力在它們各自達到巔峰時的相互結合可以閃爍出何等恢弘的文學光輝。我們也看到了人性面對時代和文化,在其喪失理性時可以表達出何等奇異怪逆又堅挺溫暖的繁冗景象。
[1]韓少功.日夜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2]???性經(jīng)驗史[M].余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8.
[3]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152.
[4]陳思和.馬橋詞典: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J].當代作家評論,1997,(2).
[5]韓少功.暗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
[6]北島,李陀.七十年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
[7]蔣承勇.普羅米修斯:自由的困惑——人與文化之起源詩性解說[J].外國文學,2000,(3).
[8]覃虹.舒邦泉.空靈的東方寓言,詩化的本體象征——評《塵埃落定》的藝術創(chuàng)新[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1).
[9]韓少功.進步的回退[M]∥韓少功自選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414.
[10]蔣承勇.西方文學“人”的母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責任編輯王小風〕
An Interpretation of Han Shaogong’s Book of Days and Nights
Wang Jianbin,Xu Yalo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In Han Shaogong’s writings,rational care and clear thinking about human being have always been writer’s inherent pursuit and artistic style.Book of Days and Nights inherits and develops literature of the educated since the new period in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norms,and forms a net-structured narrative pattern.
sex and food;affection and love;net structure
I206
A
1671-1351(2016)04-0099-05
2016-05-11
王建斌(1974-),男,甘肅鎮(zhèn)原人,天水師范學院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