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郭文靜
(邢臺日報社,河北 邢臺 054001)
?
淺談學習對提升新聞記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王露 郭文靜
(邢臺日報社,河北 邢臺 054001)
新聞記者常被人們稱作“無冕之王”。原因之一,是因為記者綜合素質強,不但肩負引導正確輿論導向的重任,還需要兼具較強的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利用水平。好的新聞記者,不光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還要追求報道是否貼近熱點焦點、深刻生動、新穎獨特,同時,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工作作風。然而,這些本領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聞記者,大多在采寫新聞稿件時,存在知識量匱乏、新聞洞察力不夠敏銳、采訪思考不夠深入、新聞策劃能力欠缺的問題,并開始在學習中不斷完成蛻變。本文就從學習新聞語言的運用、學習寫作手法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三方面,結合筆者工作經(jīng)歷,談談學習對提升新聞記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語言是新聞的血液。新聞語言運用得好壞,直接影響讀者對新聞作品的接受程度。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有較好的語言功底,在短時間內寫出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感染力的新聞作品。如果記者在撰寫新聞稿件時,因知識儲備不足而導致詞窮,就應該加強新聞語言的學習。
這里說的學習,可以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多看新聞寫作方面的書籍,堅持業(yè)余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量;也可以是學習同行撰寫的類似新聞稿件,在對比中查找差距,明確努力方向。
筆者曾參與邢臺當?shù)匕剜l(xiāng)葡萄和北京物美超市實現(xiàn)農超對接一事的報道,寫出稿件《大汪葡萄進北京》,其中有一段現(xiàn)場描寫:“大汪村大街上停滿了大卡車、小三輪,車上都是葡萄。村南,是一大片無公害葡萄種植基地,滿眼綠色的、紅色的、紫色的葡萄,讓人垂涎欲滴?!蓖サ耐韴笥浾呤沁@樣寫的:“挑選、過秤、裝箱,時候不長采購車就裝滿了。”河北經(jīng)濟日報記者這樣寫:“柏鄉(xiāng)縣大汪村葡萄園內一片忙碌景象:果農們把剛剛采摘下來的葡萄分裝成箱,裝入北京物美超市的配送車內待時而發(fā)?!毕啾戎?,筆者認為自己寫的現(xiàn)場感更強。
可是這樣一對比,筆者的語言問題也暴露出來了。雖然畫面描寫細致,但是首段概括性文字太長,切題效果不佳。相比之下,《牛城晚報》一開頭就寫:“早起還在枝頭掛,下午上市北京城。8月20 日11時許,首輛滿載葡萄的‘農超對接’進京車駛離柏鄉(xiāng)。5小時后,這些鮮葡萄就擺上北京市民的餐桌。”文章開頭上來就是一個彰顯功力的對仗句,然后利用時間數(shù)據(jù)把對仗句解釋得明明白白,短短兩句話,實實在在,緊扣主題。河北《經(jīng)濟日報》則通過被采訪人的話巧妙地引出了農超對接這一主題:“果農栗鳳嶺告訴記者:‘我們的葡萄直接進了北京超市,每斤還能多賣2毛錢呢!’”而筆者的稿件竟然看到第四句才能知道主題:“柏鄉(xiāng)葡萄直運物美超市,實現(xiàn)農超對接?!?/p>
柏鄉(xiāng)葡萄與北京物美超市實現(xiàn)農超對接了,在誰看來無疑都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通過筆把這件事情說給不知情的人,讓他們看到之后,也能為之振奮呢?“早起還在枝頭掛,下午上市北京城”這樣極富感召力的對仗句,短短14個字,比長篇大論來得更言簡意賅,同時不失現(xiàn)場感,可謂一舉兩得。
如果說,記者要掌握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是前提。那么,記者要把同類的線索寫出不同的味道,前提則是在寫作手法上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那么,新意從哪兒來?筆者認為,最有效的途徑,是多看多學大報、先進地市報紙的新聞寫作手法,活學活用,必有收獲。
比如,筆者曾采寫的一篇通訊《一袋垃圾的“生命之旅”》,展現(xiàn)一袋農家垃圾從產生到被科學處理的全過程,一改傳統(tǒng),以擬人手法,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第一人稱,從一個側面反映內丘縣大留村以及全市5000多個農村衛(wèi)生治理的成效,就是學習借鑒了《浙江日報》一篇新聞報道的寫作手法。
作品刊發(fā)后,收獲評語:“語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xiàn),充滿情趣?!眻蟮喇斕?,作品被河北省政府網(wǎng)站、長城網(wǎng)等省級網(wǎng)站轉載。許多讀者說,看完這個題目后,一口氣把這篇稿件讀完了,沒想到一篇農村環(huán)境整治稿件能寫得如此生動,好像自己也化身成了那袋垃圾,走了一遍“生命之旅”。作品獲評河北省新聞獎二等獎。
文中有一段,筆者至今印象深刻:早上8點,主人就用小推車將我送到村口的垃圾收集點。早就聽說這個垃圾收集點不一般,他是一個自卸式垃圾車的車廂,平時嵌在地下做垃圾箱,收集全村人的生活垃圾;裝滿后會被拉出地面,作為車廂,隨環(huán)衛(wèi)車一起運送垃圾。我正想看看他的廬山真面目,還沒等看清,猛然間就被翻進了他的肚子里。這里已經(jīng)有好些同伴了,他們來自不同的農戶。
如果換做傳統(tǒng)寫法,這段話可以直接寫成:早上8點,農戶們紛紛推著裝著垃圾的小推車,來到村口的垃圾收集點集中傾倒。據(jù)介紹,這個收集點就是一個自卸式垃圾車的車廂,平時嵌在地下,裝滿后會被拉出地面,用于運送垃圾。
不過這樣一來,是不是又落于俗套,滲出些許“公文味”呢?讀者更喜歡哪種寫法呢?答案想必不言而喻。
日常工作中,筆者養(yǎng)成了常看報、多看報的習慣,每次學習借鑒他山之石刊發(fā)稿件后,記錄心得體會。這些心得進一步激發(fā)了筆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幫助筆者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寫作風格。
要寫好新聞,記者自身還要堅持培養(yǎng)良好的工作作風,注重學習相關業(yè)務理論,努力提高業(yè)務素質。認真對待每一次采訪,每一個采訪對象,每一篇新聞稿件。最重要的是,堅持深入基層,才能獲取最真實、鮮活的線索。
2014年7月,筆者接到采訪邢臺市環(huán)衛(wèi)處垃圾收集員魏克凡的任務。因對前期采訪不滿意。7月30日,筆者再次致電魏師傅。電話里,魏師傅說,他下午要去北郊收垃圾,挺遠的,中午在家。于是,筆者中午12點趕到魏師傅家,正好趕上一鍋炒餅剛剛出鍋。
出于禮貌,魏師傅沒有馬上吃飯,而是選擇了先接受采訪。但是不善言辭的魏師傅,不管怎么問他,他都是一句“唉,這也沒什么好說的,咱就是干這個的。”了解到魏師傅的愛人也是環(huán)衛(wèi)工,筆者改變方案:“讓嫂子說說吧?!?/p>
被問及環(huán)衛(wèi)工作的酸甜苦辣,魏師傅的愛人打開了話匣子。她說:“你們報紙寫環(huán)衛(wèi)工,都說環(huán)衛(wèi)工是馬路上的天使,是城市的美容師,但實際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瞧不起我們環(huán)衛(wèi)工,不了解環(huán)衛(wèi)工作。比方說,收集門店垃圾,按規(guī)定,我們就負責收集,不負責清掃。但有的沿街商戶就把垃圾直接倒在門口,還說‘我交著錢呢,你們就是干這個的,拿著這份工資就該給我掃干凈?!癁榱瞬缓蜕虘趑[矛盾,我們即便心里委屈,也還會把垃圾掃干凈。誰讓我們就是干這行的呢?!?/p>
12點半,筆者采訪完,魏師傅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吃完炒餅,又騎上三輪車出門工作了。
這半個小時,魏師傅給筆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笑。那笑容好像在說:“累點兒沒什么。累點兒也值得?!?/p>
采訪結束后,筆者深刻體會到,環(huán)衛(wèi)工人是平凡的。他們平凡得不為人知曉,不被人看重。然而,正是這些平凡的人,日復一日地用自己的一身臟,換得萬家凈。他們不叫苦,不抱怨,為了城市的整潔,付出超出常人的勞動?;貋淼穆飞?,筆者不禁自問,我們在享受整潔宜人環(huán)境的同時,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這些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勞動成果,不為他們點個贊呢?
筆者也深深明白,記者必須堅持深入一線,報道一線,從基層一線挖掘最真實的新聞素材,在基層一線錘煉自己的工作作風,從一個接地氣的新聞記者做起,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