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學生立場”的數(shù)學解題思路的構建——從數(shù)列公共項問題的探究歷程談起

      2016-02-14 18:39:13白財明
      中學數(shù)學雜志 2016年10期
      關鍵詞:學生立場項是通項

      基于“學生立場”的數(shù)學解題思路的構建——從數(shù)列公共項問題的探究歷程談起

      ☉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培文實驗高級中學白財明

      引例已知數(shù)列{an}和{bn}的通項公式分別為an= 3n+6,bn=2n+7(n∈N*).它們的公共項由小到大排成的數(shù)列是{cn}.

      (1)求c1,c2,c3,c4的值;

      (2)求數(shù)列{cn}的通項公式.

      這是筆者評講必修5“數(shù)列”的復習題時遇到的一道試題,考慮到這類題目是初次遇到,需要進行題型思路的構建與方法策略的理解,筆者嘗試從審題分析、思路形成、方法的構建、思想的提煉與拓展等幾個方面,展開了一次深入的探究.通過探究,系統(tǒng)地掌握了等差、等比數(shù)列的公共項的特征及求解策略,親身經(jīng)歷了方法思路的形成與構建,同時也對例題教學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感悟之際,提筆記錄點滴感受.

      一、沿著學生的想法展開探究

      1.到底從哪里下手

      如果學生初次接觸公共項這個概念,對于什么是公共項,只有朦朧的感覺.如何分析并獲得解題思路?在教學中明顯感覺到,讓學生對“公共項”概念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應該成為分析思路的首要任務.筆者在上課的時候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師:你知道什么叫兩個數(shù)列的“公共項”嗎?

      生:知道,就是兩個數(shù)列共有的項,相同的項.(本以為學生回答不知道,或不太了解)

      師:既然明白,為什么這道題大家還是沒有思路呢?(學生思考片刻,但是仍沒有明確的思路)

      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師:你能找到幾個公共項?

      生:沒有,怎么找呀?

      師:心里明白但就是不行動,為何不去嘗試一下?其實我們還是沒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公共項”,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因此,教師在評講這個例題的時候,還是應該從認識“公共項”入手.只要學生稍微沉下心,分別寫出幾項看看,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規(guī)律:

      數(shù)列{an}: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

      數(shù)列{bn}: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

      可見,兩個數(shù)列的公共項是9,15,21,27,33,39,45等,所以c1=9,c2=15,c3=21,c4=27.再仔細地想一想,發(fā)現(xiàn)它的公差是6,則cn=9+6(n-1)=6n+3.這樣看來本題就變得很簡單了,學生不僅僅能夠知道“公共項”到底是什么,也能夠為進一步觀察探究“公共項”的性質特征奠定基礎.

      2.公共項為什么不是an=bn

      在教學中,不少學生還會有一種想法:兩個一次函數(shù)圖像相交,交點有且只有一個.而數(shù)列是一種特殊的函數(shù),它的第n項an是關于項數(shù)n的一次函數(shù),那么作為一次函數(shù)的等差數(shù)列,它們的公共項是不是最多只能有一個呢?這個問題可以從函數(shù)角度解釋.

      生:老師,我怎么老是感覺這道題目是錯題.

      師:為什么呢?

      生:你說關于n的方程an=bn是不是最多只有一個解?

      師:你說的不錯,從函數(shù)角度看,方程an=bn有解和方程f(x)=g(x)有正整數(shù)解沒什么區(qū)別吧?它們圖像交點的橫坐標就是方程f(x)=g(x)的解.

      生:對呀!

      師:但是兩個數(shù)列有公共項等價于方程an=bn有解嗎?

      生:不是嗎?

      師:請大家再來看看兩個數(shù)列的公共項,看看是否是他的所說所想,好嗎?

      (學生重新審視:對于數(shù)列{an},公共項分別是a1=9,a3=15,a5=21,a7=27,a9=33,a11=39等,對于數(shù)列{bn},公共項分別是b1=9,b4=15,b7=21,b10=27,b13=33,b16=39等)

      生:(恍然大悟)公共項是a1=b1,a3=b4,a5=b7,a7=b10,a9=b13,a11=b16等,真的不僅僅是an=bn,還有更多的公共項,它們在不同數(shù)列中項的序號是不同的.

      師:你說得對.既然不能單純地用an=bn來研究公共項,那么這個公共項應該怎樣表達?

      生:(激烈爭辯之后)公共項滿足am=bk,m,k∈N*.

      師:我們也明白了.如果我們把兩個數(shù)列的公共項組成的數(shù)列記為{cn},第n項是cn且滿足cn=am=bk,那么,cn應該在數(shù)列{an}中的am也是數(shù)列{bn}中的bk.

      二、把學生的想法適時導引到有意義的思路上來

      1.站在高考的高度審視答題的規(guī)范性

      本例題很容易在分析掌握公共項的特征之后,直接通過列舉觀察獲得一個等差數(shù)列,但這是不完全歸納法,顯然作為解答題的解題過程,是很不嚴密的,我們還需要嚴格的推理證明,這一步不能省略.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怎么證明等差數(shù)列,完善解題過程.

      師:到現(xiàn)在,你覺得求兩個數(shù)列的公共項應該怎么求?

      生:寫出兩個數(shù)列,觀察他們的公共項,可得兩個數(shù)列的公共項是9,15,21,27,33,39,45等,它是一個公差是6、首項是9的等差數(shù)列,因此cn=6n+3.

      師:對,答案非常正確.不過,大家想一想,這里是不是存在一個技術性的問題?

      生:不規(guī)范!

      師:對.大家想一想,本題解題過程缺少什么?那么應該怎樣完善呢?

      2.從認識規(guī)律的角度分析探究解題思路

      本題我們已經(jīng)觀察到兩個等差數(shù)列的公共項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構成一個等差數(shù)列{cn},接下來就需要證明這個數(shù)列是等差數(shù)列,這是下一步的主要目標.

      導引1:對于一個數(shù)列,要證明是等差數(shù)列,可以采用定義法.對于數(shù)列{cn},要證明數(shù)列{cn}是等差數(shù)列,只需證明d=ck+1-ck(d為常數(shù)),怎樣找到ck,ck+1,它們和an,bn存在何種聯(lián)系?

      根據(jù)c1=a1=b1,c2=a3=b4,c3=a5=b7,c4=a7=b10,可以發(fā)現(xiàn)必然存在這樣一個等量關系ck=am=bn,其中1≤k≤m,1≤k≤n,k,m,n∈N*,且3m+6=2n+7.可見ck,ck+1就是數(shù)列{an}中的兩個相鄰的公共項或者是數(shù)列{bn}中的兩個相鄰的公共項.

      導引2:在數(shù)列{bn}中尋找和數(shù)列{an}中相同的項,就是要找到相鄰公共項bn+t,bn之間的遞推關系.

      假如我們得到ck=bn,ck+1=bn+t,那么ck+1-ck=bn+t-bn=t×d.

      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若bn=2n+7,則bn+1=2n+2+7=2n+9;bn+2=2n+11;bn+3=2n+13.

      導引3:等量關系ck=am=bn是一個重要的隱含條件.

      上面的幾個項的表達式分別是2n+7、2n+9、2n+11、2n+13,它們怎么可能是等差數(shù)列{3n+6}中的項?從表面上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但是回頭想一想,2n+7就是第k個公共項ck,那么它能不能從表面上看得出是公共項?這就是問題的突破口.

      若ck=bn=2n+7,且bn=am,即3m+6=2n+7;

      bn+1=2n+2+7=(2n+7)+2=(3m+6)+2=3m+8,令3m+8= 3k+6(k∈N*),而k=m+?N*,所以bn+1不是數(shù)列{am}中的項,即bn+1?{am},不是公共項;

      bn+2=2n+4+7=(2n+7)+4=(3m+6)+4=3m+10,同理可得bn+2也不是公共項,bn+2?{am};

      bn+3=2n+6+7=(2n+7)+6=(3m+6)+6=3m+12=3(m+2)+6,即bn+3是數(shù)列{am}中的第m+2項.

      導引4:證明公共項從小到大順序排列后構成一個等差數(shù)列.

      根據(jù)上面的討論,在ck=am=bn的前提下,必有am+2= bn+3,即ck=am,ck+1=am+2或者ck=bn,ck+1=bn+3.由于d=ck+1-ck= am+2-am=2×3=6>0,或者d=ck+1-ck=bm+3-bm=3×2=6>0,從而可以證明數(shù)列{cn}是等差數(shù)列,其中公差d=3×2=6,即兩個數(shù)列的公差的最小公倍數(shù),所以cn=6n+3.

      導引5:求兩個等差數(shù)列的公共項的一般步驟.

      (1)列舉獲得公共項的首項;

      (2)確定在哪一個數(shù)列(比如{bn})中找公共項;

      (3)假設ck=am=bn,奠定相互轉化的基礎條件,也是隱含條件;

      (4)在數(shù)列中依次驗證bn+1,bn+2,bn+3,…,直到找到第k個公共項ck后面相鄰的第一個公共項ck+1;

      (5)證明ck+1-ck=d(d為常數(shù)),根據(jù)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求出公共項的通項公式.

      上述探究公共項的解題思路的過程,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雖然費事費力,但是學生體驗到了一個問題由不會到會的探究過程,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得到初步的提高.

      三、從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和體驗思想方法的構建

      1.在同類問題的簡單變式中,體驗和熟悉解題基本程序

      有了對公共項初步的解題體驗,并不等于學生就能夠獨立求解一般的類似問題.課堂上還需要隨機地設計幾個簡單變式題,只有簡單變式題才有利于再次熟悉和快速鞏固剛剛獲得的成果,同時也有利于固化解題程序,在解題中體驗到解題方法的優(yōu)缺點.

      案例1數(shù)列{an}與{bn}的通項公式分別為an=4n-1,bn=3n+2,它們的公共項由小到大排成的數(shù)列是{cn},求{cn}的通項公式.

      學生完全可以模仿獲得下列解題過程:

      設an=bm=ck,則ck=4n-1=3m+2.

      所以an+1=4(n+1)-1=3m+2+4=3(m+2)?{bn};

      an+2=4(n+2)-1=3m+2+8=3(m+3)+1?{bn};

      an+3=4(n+3)-1=3m+2+12=3(m+4)+2∈{bn}.

      所以ck+1=an+3,所以ck+1-ck=an+3-an=12,所以{cn}構成公差為12的等差數(shù)列.

      又c1=a3=11,所以cn=11+12(n-1)=12n-1.

      從這個解題過程中,學生至少可以取得三個收獲:

      (1)規(guī)范了解題步驟,再次鞏固探究成果,還可以對上面的解題程序推廣到非等差的問題的求解.

      (2)補充強化判斷一個數(shù)屬于某個數(shù)列中的項.本題采用直接將表達式和bn=3n+2相比較,可以直接判斷出該項屬于數(shù)列{bn}中的某一項;當然也可以采用多元方程是否有整數(shù)解,來判斷是否是公共項.

      (3)體驗到選擇數(shù)列{an}或者{bn}的優(yōu)劣程度:本題選擇數(shù)列{an}進行討論,需要討論an+1,an+2,an+3三項,便可找到公共項,而選擇數(shù)列{bn},則需要討論bm+1,bm+2,bm+3,bm+4四項.道理一想便知,公差越大,該數(shù)列中的公共項離得越近,因此,可以獲得新的經(jīng)驗,盡量選擇公差大的討論.

      2.在問題本身的拓展引申中,不斷地提高對問題本質的認識

      同類問題的順利解決,也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礎打牢固了,自然要想一想上面的解決辦法是否是安全的,是否是解決更復雜的問題的通性通法.因為數(shù)列的公共項不僅僅只有等差數(shù)列才有,上述解法對于含有等比數(shù)列的問題是否也同樣適用?

      案例2數(shù)列{an}與{bn}的通項公式分別為an=2n,bn= 3n+2,它們的公共項由小到大排成的數(shù)列是{cn},求{cn}的通項公式.

      解析:設an=bm=ck,則ck=2n=3m+2.所以an+1=2·2n=

      an+2=4·2n=4(3m+2)=3(4m+2)+2=b4m+2∈{bn},所以ck+1= an+2,也就是當ck=an必有ck+1=an+2.

      上述問題中,等比數(shù)列{an}由于它的項變化要比等差數(shù)列的快,數(shù)列中相鄰的公共項之間的距離只間隔一項,即ck=am,ck+1=am+2,而等差數(shù)列中相鄰的公共項之間的距離就相當遠,假如bn=ck是第k個公共項,那么下一個公共項是b4m+2=ck+1,再次驗證了兩個等差數(shù)列的公共項,應該盡量在公差較大的數(shù)列中找ck與ck+1之間的關系.

      此外,對于一個等比數(shù)列與一個等差數(shù)列的公共項問題,前面案例中所研究的解題方法同樣適用.可以看得出,變式訓練不僅是一種鞏固,更多的是讓我們不斷地加深對解題方法的本質的認識.

      至此,我們也許會想,既然等差數(shù)列之間、等比與等差數(shù)列之間的公共項,都可以采用在項的大小變化較快的數(shù)列中尋找ck與ck+1之間的關系,同樣兩個等比數(shù)列的公共項,上述解法是否仍然適用呢?

      案例3數(shù)列{an}與{bn}的通項公式分別為an=2n,bn= 4n,它們的公共項由小到大排成的數(shù)列是{cn},求{cn}的通項公式.

      解析:在等比數(shù)列{an}中尋找ck與ck+1之間的關系.

      設an=bm=ck,則ck=2n=4m.所以an+1=2·2n=2×4m?{bn},an+2=4·4n=4m+1∈{bn}.所以ck+1=an+2,也就是當ck=an時必有ck+1=an+2.

      看得出,兩個等比數(shù)列的公共項也可以從一個數(shù)列當中逐項查找另一個數(shù)列中的相同項.驚喜地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通法了.

      綜上所述,例題教學始終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展開的探究活動,是基于學生立場,尊重學生實際,把教師自己置身于學生的境地,設想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產(chǎn)生什么困惑,現(xiàn)有哪些經(jīng)驗,適時地引導主動探究,使學生感悟數(shù)學活動中的思維過程,理解問題本質,主動學習,提高解題能力.

      猜你喜歡
      學生立場項是通項
      數(shù)列通項與求和
      n分奇偶時,如何求數(shù)列的通項
      巧求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
      求數(shù)列通項課教學實錄及思考
      二項式定理優(yōu)卷(B卷)答案與提示
      有趣的語言數(shù)列
      2017年數(shù)學高考模擬卷(二)
      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增長點
      小學班主任工作三要素
      以“學生立場”為基點構建課堂新生態(tài)
      海口市| 丹凤县| 衡阳市| 财经| 延津县| 泽库县| 巨野县| 普洱| 那坡县| 桐城市| 景洪市| 上栗县| 赤城县| 西华县| 大同市| 平江县| 鄂温| 包头市| 延长县| 五大连池市| 南京市| 利津县| 林州市| 远安县| 抚远县| 溆浦县| 林西县| 两当县| 咸阳市| 华池县| 延寿县| 遵化市| 新疆| 澄迈县| 双鸭山市| 林西县| 汕尾市| 榆树市| 抚宁县| 博爱县|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