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yī)院肛腸科龍巖 364000)
改良掛線療法治療肛瘺的效果評價及分析
李勝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yī)院肛腸科龍巖 364000)
目的:評價并分析改良掛線療法治療肛瘺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肛瘺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掛線療法,觀察組采取改良掛線療法,比較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愈合時間、脫線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為(0.39±0.31)分,愈合時間為(35.42±4.83)d,脫線時間為(10.19± 1.83)d,與對照組對比,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且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掛線療法治療肛瘺療效顯著,能加速患者病情的康復,減少患者痛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肛瘺;掛線療法;肛腸動力學;臨床療效
肛瘺是肛腸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治療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肛腸科醫(yī)師的醫(yī)療水平,由于掛線療法治療肛瘺療效確切,其應用較為廣泛,在對肛瘺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以我院80例肛瘺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分別采取傳統(tǒng)掛線療法和改良掛線療法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80例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肛瘺的臨床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存在肛癰病史,肛周有流膿和潰爛現象,均知情同意參與,并簽署書面同意書。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33~57歲,平均年齡(45.26±2.16)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的12年,平均病程為(6.25±1.13)年;復雜性肛瘺12例,復發(fā)性肛瘺5例,坐骨直腸窩瘺9例,高位括約肌肌瘺8例,6例為高位肛瘺。觀察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4~57歲,平均年齡(45.86±2.79)歲;病程最短9個月,最長12年,平均病程為(6.38±1.39)年;復雜性肛瘺10例,復發(fā)性肛瘺6例,坐骨直腸窩瘺10例,高位括約肌肌瘺9例,高位肛瘺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掛線法治療。找到內口確切位置,對外括約肌深部以下主管及支管進行切開引流,沿瘺管垂直將瘺管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依次切開,直至內口擴創(chuàng),采用探針從外口經瘺管在內口穿出,根據探針引導,使用無菌粗絲線或橡皮筋,從內口經瘺管在外口引出,結扎要適當收緊,過松不易勒斷瘺管,根據內口數目合理使用橡皮筋數量,收緊絲線或橡皮筋前,要切開皮膚及括約肌皮下部,以減輕術后疼痛,縮短脫線日期。將瘺管切除,并擴創(chuàng)使之呈勺狀,然后將其余支管全部進行擴創(chuàng)引流,并充分止血,最后固定包扎。
1.2.2 觀察組采用改良掛線法治療,即低位減張縫合修補高位虛掛線法。(1)低位減張縫合修補術:采取鈍銳相結合的方式對暴露的瘺管壁和內括約肌進行分離,內括約肌的游離長度約為0.5 cm,并根據肌束的走向,將游離部分分為2股,保持游離部分長度一致,于不同的部位對肌頭進行切斷。對離斷側使用4.0可吸收縫合線進行結扎,對另一側進行間斷縫合,完成內括約肌的減張縫合。(2)高位虛掛線法:肛瘺通常發(fā)生于齒線部,若患者內口存在硬結應進行全部切除,患者內口邊緣有明顯充血時,可采用絲線對其黏膜結扎。采用橡皮筋從腔隙頂部或內口上的瘺管穿入,然后從內口引出,橡皮筋股數根據患者間隙大小進行調整,確保處于松弛狀態(tài),修建內口邊緣組織以便引流通暢。對死腔進行仔細檢查,并采用刮匙將瘺管壁殘留的壞死組織清理干凈,破壞原瘺管壁形態(tài),以促進管壁的新生肉芽生長,并置入橡皮筋。
1.3 觀察指標[2]比較兩組疼痛評分、愈合時間和脫線時間。疼痛評分參考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方法,分值為0~10分,0分為無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用%表示兩組肛瘺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行χ2檢驗,用()表示兩組肛瘺患者的VAS評分、愈合時間和脫線時間,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VAS評分、愈合時間和脫線時間對比觀察組VAS評分、愈合時間和脫線時間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愈合時間和脫線時間比較()
表1 兩組VAS評分、愈合時間和脫線時間比較()
組別nVAS評分(分)愈合時間(d)脫線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40 40 0.39±0.31 1.28±0.86 35.42±4.83 39.71±4.74 10.19±1.83 13.11±3.25
2.2兩組并發(fā)癥對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在臨床肛腸科中,對于高位復雜性的肛瘺治療較為困難,若在手術治療中加大切除范圍或增加對患者括約肌造成的損傷,則有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大便失禁等并發(fā)癥,但是手術中若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括約肌功能,則可能導致患者手術后的復發(fā)率增加[3]。據臨床研究發(fā)現,在對肛瘺患者的治療中,采用掛線法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傳統(tǒng)的掛線法通常在患者肛瘺內口掛線,這種傳統(tǒng)的掛線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患者的肛瘺會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加劇患者術后的疼痛,而且患者經過治療后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夠恢復,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4]。
改良掛線療法是在傳統(tǒng)掛線療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而成,經過改良后,將其運用于肛瘺患者,與傳統(tǒng)掛線法的療效對比,有以下優(yōu)點:對患者造成的疼痛較輕,改良后的掛線法采用的是分段掛虛線不收緊方式,不會對患者的創(chuàng)口造成擠壓,因此疼痛較輕。患者在治療中瘺管無需切開,可明顯減少患者的換藥次數[5]。由于肛瘺患者在采用改良后的掛線療法治療后,其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小,對于開放性創(chuàng)口相對較小的患者,可轉為門診治療,能夠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降低患者疾病治療成本。改良后掛線法對患者實施掛虛線方式,對患者肛周的組織損傷較小,對患者肛門括約肌和肛周皮膚感覺功能的影響也相對較小,由此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將顯著降低。采用改良后的掛線療法治療后,患者肛周外觀相對更加整齊[6]。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肛瘺患者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觀察組VAS評分、愈合時間和脫線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改良掛線療法治療肛瘺患者療效顯著,不僅可有效加速患者病情康復,減輕患者疼痛,而且可明顯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1]林宏城,任東林.掛線療法治療難治性肛瘺52例臨床分析[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7(1):42-44
[2]雷超,王業(yè)皇.掛線療法對高位肛瘺的治療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7(2):125-127
[3]唐偉節(jié).掛線療法在肛腸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22):1771,1773
[4]張佩福.掛線療法在肛瘺治療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23(8):4598
[5]徐靖,李國棟.掛線療法治療高位肛瘺的研究(附105例報告)[J].中國醫(yī)刊,2011,46(12):66-68
[6]聶偉健,李峨,李國棟,等.中醫(yī)掛線療法治療高位肛瘺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2,27(10):1268-1270
R657.1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2.024
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