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農(nóng)
淡語皆有致淺語皆有情
——李密《陳情表》導(dǎo)讀
邱建農(nóng)
“表”是臣子向君王奏事陳情的一種文體?!蛾惽楸怼愤@篇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在八個字上,即“愿乞終養(yǎng),辭不赴命”。但是要讓晉武帝接受這個請求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李密是一個“少仕偽朝”的“亡國賤俘”,且四次征召四次拒絕,這很容易使晉武帝產(chǎn)生疑忌,認(rèn)為李密心存二心,在懷念舊朝,不滿新朝。在等級森嚴(yán)的封建社會,違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批龍鱗逆圣聽輕則難保性命,重則株連九族。更何況他是一個“至微至陋”的蜀漢降臣。可是李密的這次陳情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反而使晉武帝由“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急于星火”到感慨萬千,“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允其不仕”。并“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一篇普通的陳情奏章竟會有如此大的說服力,其陳情藝術(shù)值得我們做一番探討。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敘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開頭八個字“臣以險釁,夙遭閔兇”概括出了作者幼年時期的悲慘遭遇,落筆酸楚,感情基調(diào)低沉哀婉?!半U釁”“閔兇”既是作者生不逢時,命途多舛的窘境概述,也是后文具體描寫的總括。具體說來就是父喪母嫁、家門零落、內(nèi)外無親、孤苦伶仃、祖母體弱多病,且祖孫相依為命?!白婺竸懗脊氯?,躬親撫養(yǎng)”一句既寫出了父喪母嫁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也寫出了祖母劉氏對孫兒無比真摯愛憐的感情。正是祖母的慈愛關(guān)懷和精心照料,李密才得以僥幸地生存下來,他怎能不感激祖母撫養(yǎng)的恩情呢?這就是作者后文闡述“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原因,下面圍繞“孤”“弱”二字展開,“弱”表現(xiàn)在“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至于成立”;“孤”表現(xiàn)在“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皟?nèi)外無親”進一步寫出了作者單根獨苗、缺親少故、無依無靠的苦況。最后總寫家庭悲涼零落的困境,“外無期公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睒O寫人丁稀少形單影只的悲涼氣氛,把讀者一下子帶進了一種悲涼冷寂的氛圍之中,使人對少年李密頓生同情之心,而祖母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描寫了在祖母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作者對祖母劉氏的真摯照料與周到奉養(yǎng),祖孫更相為命的依存關(guān)系也寫得淋漓盡致。這些描寫凄楚哀婉、惻然動人。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并沒有一開始就直奔主題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因為從當(dāng)時處境來看,如果李密一開始就直言不諱地提出請求不僅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相反,可能性命難保。因此,李密上來不談上表目的,而是迂回曲折地從回顧自己悲慘的童年開始極盡鋪陳之能事,婉轉(zhuǎn)敘述,情深有致,感人肺腑,為下文陳述請求作了必要的鋪墊。這也是陳述請求,辭不赴命的最有力的依據(jù),也為后文乞求歸養(yǎng)奠定了必要的感情基礎(chǔ)。
說服晉武帝既要動之以情,又要曉之以理。所以李密在陳述自己遭遇及處境之后,便敘述歸晉以來自己受到皇上優(yōu)寵而多次征召,自己并非無奉詔之心,作者歷數(shù)“察臣”“舉臣”“拜臣”“除臣”的恩典,極寫劉病日篤“告訴不許”的狼狽處境,把盡忠不能盡孝的苦衷揭示出來?!霸t書特下”“尋蒙國恩”“猥以微賎”“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特”“蒙”寫出了圣朝對自己這一“亡國賤俘”的重視和禮遇,以及內(nèi)心深處的無限感激。甚至他還曾想過 “欲奉奔馳”,“奔馳”二字形象寫出了作者恨不能立即奔赴京都上任就職以效忠武帝的迫切心情。敘述這些內(nèi)容的目的在于讓武帝知道自己確實想有所作為,以不負(fù)武帝的一番器重之心和眷愛之情。但是作者馬上用“則”字一轉(zhuǎn),又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困難,并寫出了自己進退維谷的苦悶心情?!俺加钤t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biāo)角椋瑒t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幾句寫得情真理切,含蓄精當(dāng),對武帝的赤誠之心、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一一從胸臆流出,字里行間暗含著“愿乞終養(yǎng)”的請求,對晉武帝一方面動之以情,一方面曉之以理。
作者在第三部分一開始擺出了武帝的施政綱領(lǐng)“圣朝以孝治天下”,并把晉朝以孝道治天下作為理論依據(j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用語流露出作者對晉武帝功業(yè)的贊頌,委婉表明辭不赴命的原因是符合晉武帝孝治天下的要求的。然后圍繞“孝”字大作文章,接著宕開一筆,舉出了“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例子。這從表面上看是在歌頌武帝的清明教化和朝廷盛德,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為自己上表陳情作的鋪墊。這樣安排既把握了晉武帝的心理,又自然而然地化解了武帝的疑慮。
當(dāng)然僅僅表白自己對祖母的一片孝心估計還是難以觸動晉武帝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對晉武帝是否心存忠誠不能不提及,這一點也顯得至關(guān)重要。細(xì)讀《陳情表》,不難發(fā)現(xiàn)李密對晉武帝耿耿忠心的表白實在用心良苦,巧妙萬分,稱謂上的靈活多變最能說明這一點。二三兩段李密屢表耿耿忠心,首先以卑微姿態(tài)來表現(xiàn)自己的忠誠,或匍匐稱臣,或稱武帝為“陛下”,或奉西晉為“圣朝”,或稱蜀漢為“偽朝”,稱謂上的尊卑褒貶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以臣自稱意味著俯首帖耳、歸順降服。同時自稱“亡國賤俘”,自云“至微至陋”,自述“過蒙擢拔,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臣不勝犬馬恐怖懼之情,謹(jǐn)拜表以聞”的謙卑姿態(tài)足以表明自己對圣朝的敬畏之與臣服之意。而“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的錚錚誓言進一步表明自己對晉武帝的赤膽忠心與感恩戴德。
文章第四部分懇請武帝批準(zhǔn)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開頭李密就表示了自己鮮明的態(tài)度:“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睆摹八氖摹薄熬攀眱蓚€數(shù)字的對舉、從“長”“短”兩個反義詞的對比具體地說明了自己尚在中年,報國有日,同時也說明了終養(yǎng)祖母不會有礙于報效國家效忠武帝,這一句寫得含蓄深沉,用詞極為精確,是前文陳情的延續(xù),并且合情合理地提出了盡忠盡孝暫時發(fā)生矛盾的解決辦法,然后在申述忠君之事來日方長的基礎(chǔ)上以烏鳥之情作比,委婉地向皇上提出“終養(yǎng)”的請求顯得水到渠成。最后以生死必報大恩的保證“生但殞首,死當(dāng)結(jié)草”結(jié)束全文。忠愛之情溢于言表,更顯示出請求的迫切、辭意的誠懇。
總的看來,《陳情表》一文不以構(gòu)思奇妙見長而以感情的樸實真摯深沉、行文的流暢婉轉(zhuǎn)、敘事的具體生動、措辭的得體貼切取勝。文中的每一句話皆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故而雖造語平實,卻光彩照人,真正達到了“淡語皆有致,淺語皆有情”的藝術(shù)境界。正因為此,南宋學(xué)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常州市前黃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