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芬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學)
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
◆羅 芬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學)
素質教育是通過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和勞動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開發(fā)潛能的國民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廣大高中歷史課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不僅注重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還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運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工作,才能將素質教育落到歷史教學的實處。
高中歷史 素質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yǎng)
學生學習不好,常常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不會學習。學校首要的任務就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加強對學法指導的研究,結合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上,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教會學生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分析與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指導學生學習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指導學生學會預習;指導學生提高聽課、記筆記的能力;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復習指導;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信息反饋。好的學習方法能使我們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識缺陷,帶著問題學習和探索,比盲目地、抽象地學習更深刻、更有效。指導學生既學好文化課程,又博覽群書,這樣學生思想才會開闊,頭腦才會靈活,從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同時還要注意指導學生積累經驗,相互交流心得和體會,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規(guī)律,這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會大有益處。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能夠隨時了解和掌握歷史專業(yè)內容發(fā)展變化的脈絡,在更高層次上駕馭教科書,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書。例如,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自1978年以來,已經經過了4次大的修訂,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著謬誤。近十年來,史學界研究的成果豐碩,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涉獵歷史上重大歷史現象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并恰當地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澳欠N把知識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而產生的知識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迷信和以固定觀念看待事物,以老經驗處理新問題等都是阻礙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因素”。
同時,我們強調創(chuàng)新思維精神,并不是說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創(chuàng)新思維精神的培養(yǎng)相比,是處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脫離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那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精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并重的,更無主次之分,沒有必要作一個“排隊”。輕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專注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最終將會使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的訓練流于形式,從而出現前面所說情況。只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而忽略創(chuàng)新精神的思維訓練也違背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初衷。
古往今來,多少歷史風流人物,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樣一代代地流傳至今。古有不辱使命、忍辱負重的蘇武,精忠報國心不改的岳飛,寧死不屈、忠貞不渝的文天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賣梨重信諾的趙柔,等等。一個個歷史人物因為他們的美德而名垂千古,至今仍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
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一直是我國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早在漢代,就有舉孝廉的選官方式,直到唐朝之后才被科舉替代。如今,黨和國家提倡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凝聚全社會的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鼓舞廣大人民的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時代的道德風尚。
在歷史教育中,我們可以用鮮活的歷史人物事跡來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美德,讓學生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
我國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驕傲的科學文化成果。如舉世聞名的四大發(fā)明,不僅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正是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造紙術的發(fā)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tài)。再如,公元132年張衡發(fā)明的地震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東漢的名醫(yī)發(fā)明的全身麻醉的藥物——麻沸散,是醫(yī)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對推動醫(yī)學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南朝的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的數學家,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這些文明成果對世界的貢獻不勝枚舉。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尊重學生主體性參與的地位,讓中學歷史教學氣氛活躍起來,對于改變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窘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良方,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為此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對此,我們是有信心和決心的。
[1]楊興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探索[J].現代閱讀,2013,(22).
[2]熊揚偉.新教學方式在高中歷史的研究[J].現代閱讀,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