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曹元弼《禮經(jīng)學(xué)·喪服例》述義與特色辨析

      2016-02-18 02:48畢研哲
      文教資料 2015年29期
      關(guān)鍵詞:特色

      畢研哲

      摘 ? ?要: 曹元弼《禮經(jīng)學(xué)·明例》中的《喪服例》一文,繼承和發(fā)展了清代禮學(xué)家凌廷堪的《封建尊尊服制考》的義例觀,并吸收了宋明理學(xué)的“三綱”理念,依照“服術(shù)”六原則統(tǒng)攝了全篇義例,將“尊尊”之例細化分為了親親中之尊尊例、君服純乎尊尊例、三綱尊尊之義例、宗法受重尊尊例、封建諸侯大夫尊降例、君臣服例六個方面,使《儀禮·喪服》義例更整齊完善,深刻地闡發(fā)了喪服制度中“親親”與“尊尊”理念的內(nèi)涵與關(guān)系,在喪服禮義的發(fā)掘方面也頗多可取之處。因此,曹氏喪服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鮮明的特色。

      關(guān)鍵詞: 曹元弼 ? ?《喪服例》 ? ?特色

      《禮經(jīng)學(xué)》成書于1907年,是曹元弼“十四經(jīng)學(xué)”的一部分。曹氏在《禮經(jīng)校釋》詮釋經(jīng)文的基礎(chǔ)上,對《儀禮》中的基本問題進一步匯編討論,遂成此書,因而具有相當(dāng)?shù)睦碚搩r值。全書分為明例、要旨、圖表、會通、解紛、闕疑、流別七卷,而以明例篇著力尤深。明例篇又分為尊尊親親長長賢賢男女有別五大義例、節(jié)文等殺例、喪服例、宮室例、職官例、經(jīng)文例、禮通例、記傳例、注例、疏例、校賈疏舉例、讀經(jīng)例、注疏通例。“喪服制度”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基礎(chǔ)結(jié)構(gòu),歷代以來的禮學(xué)家都非常注重喪服的研究,尤其是喪服義例的詮釋。曹元弼亦在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的基礎(chǔ)上為喪服作例。本文在逐條考察曹氏義例的基礎(chǔ)上,討論曹氏《喪服例》與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的理論關(guān)系,并著重總結(jié)其喪服例的體例內(nèi)涵及其所反映出來的特色,行文粗陋,萬望批評指正。

      一、曹元弼《喪服例》與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

      曹氏在研讀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之時,深感“凌氏之例善矣,唯《喪服》一篇大義雖舉,微言未析,疏略抵牾亦時有之”,于是“更定義例,改其參錯,掇其精要”[1]P17,著此《喪服例》篇,以補充完善凌氏之禮例。曹元弼文辭中提到的便是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中的《封建尊尊服制考》一文。

      凌廷堪非??粗貑史品瓌t,他根據(jù)《喪服小記》中“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2]P1303的宗旨,在《禮記·大傳》:“服術(shù)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2]P1360的原則上概括經(jīng)文,條分縷析,進而認定在“服術(shù)”的六個原則中,“尊尊”、“親親”是最核心的原則,而所“名”、“出入”、“長幼”、“從服”的原則都是以“尊尊”和“親親”為基礎(chǔ)制定的,處于從屬地位。

      另外,在“尊尊”方面,凌氏認為喪服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親親”原則在歷代禮法中仍然延續(xù)不絕,而“尊尊”原則“惟先王時有之,封建既廢則不行,陋者昧于古今世變,不得其解,往往穿鑿,遂成聚訟”[3]P237。因而凌氏“取經(jīng)與傳言尊尊之義者,別為輯一篇,名曰《封建尊尊服制考》”[3]P212,“根據(jù)封建制度下喪服制度中對‘尊尊的認定,闡釋何謂尊尊”[4]P275,以廓清迷誤,探尋喪服制度發(fā)生的本源。凌廷堪說:“所謂尊尊者,皆封建之服……先王制禮合封建而言之,故親親與尊尊并重。”[3]P212封建,即分封建國,在分封建國的制度下,家國合一,天子享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采地,為了維護土地之歸屬、爵位之繼承、宗族之傳重和人心之歸向,保證財產(chǎn)和臣民不被分割削弱,天子、諸侯、大夫、宗主等人必須享受他們的屬臣、旁親和庶民在禮法上的尊崇與優(yōu)遇,這便是“封建尊尊”。在“封建尊尊”下的喪服服制中,天子諸侯絕旁親,大夫降旁親,尊者加隆,卑者殺等皆是“封建尊尊”的表現(xiàn)。按照凌廷堪的說法,“尊尊之服”是在封建社會產(chǎn)生的,都是封建之服,“尊尊”直接等同于“封建尊尊”,體現(xiàn)封建之義,《封建尊尊服制考》中所涵蓋的群體,便全面包括“尊尊”所涵蓋的對象。但是,凌廷堪只用喪服條文說明“封建尊尊”之義,未對“喪服篇”全文立例,可能是他認為喪服條目本就質(zhì)樸清晰,如若再生條例,則有繁復(fù)之嫌,對于“親親”原則及“親親”、“尊尊”所附屬的其他喪服四原則,凌氏也沒有提及,因此凌氏之例在喪服制度方面稍顯欠缺。

      曹元弼非常推崇凌氏的《禮經(jīng)釋例》,并將《禮經(jīng)釋例》的條文全盤收入《禮經(jīng)學(xué)·明例篇》。但在喪服方面,凌氏將“名服”、“出入”、“長幼”、“從服”等例置于“親親”之服與“尊尊”之服下,也未為喪服“親親”之服作例,于是曹元弼據(jù)凌廷堪的《封建尊尊服制考》中“親親”與“尊尊”并重的原則并根據(jù)自己理解進一步闡釋“親親”與“尊尊”的原則內(nèi)涵與關(guān)系。曹氏并沒有株守凌廷堪的“尊尊”便是指“封建尊尊”的本義,他認為“封建尊尊”服制雖已廢止不行,而“尊尊”之義也在歷代的禮法變革中延續(xù)了下來,于是將“尊尊”原則指導(dǎo)下的喪服服制拆分為親親中之尊尊例、君服純乎尊尊例、三綱尊尊之義例及封建尊尊例四種。前三者便是使“尊尊”原則在后世宗法制中的遺存,后者封建尊尊例便是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的進一步概括。除尊尊、親親外,曹氏又依據(jù)“服術(shù)”六原則中的其他四項,對喪服條目進行了詳細的劃分與歸類,最終形成《喪服例》一文。

      二、曹元弼喪服例的構(gòu)成與內(nèi)涵

      曹元弼在根據(jù)“服術(shù)”六原則統(tǒng)攝喪服義例,將此篇喪服例分為六部分即親親之例、尊尊之例、名例、出入之例、長幼之例、從服之例六個部分,曹氏依其“親親尊尊二者以為之經(jīng),其下四者以為之緯”[1]P17的義例,將全文劃分為親親服制之例、尊尊服制之例和其他四種服例三大部分。在尊尊之例下,又將之分為親親中之尊尊例、君服純乎尊尊例、三綱尊尊之義例、受重尊尊例、諸侯大夫尊降之例及君臣服例六個部分。其中親親中之尊尊例、君服純乎尊尊例、三綱尊尊之義例三者超越了“封建尊尊”的范疇,是歷代所沿革的喪服“尊尊”之義例,而受重尊尊例、諸侯大夫尊降例和君臣之例則為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所涵蓋的主要內(nèi)容。如此則此篇喪服例形制完善,結(jié)構(gòu)完備。曹氏之例凡63條,茲述如下:

      (一)“親親”服制之例。

      “親親”即親近自己的親屬。曹元弼認為,基于血緣關(guān)系的“親親”原則是“五服”發(fā)生的本源,其余各服則是“親親”本服的衍生。因此,在這節(jié)喪服例中,曹元弼陳述了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首先關(guān)于喪服本體,曹氏認為喪服本體包括“喪服”和“服期”兩個方面:喪服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服制,喪期指服喪時間,有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五等。五服和服期是喪服制度的表現(xiàn)形式。繼而曹氏申述了喪服制服的原則,即“服術(shù)”六原則與“三綱”倫常,曹氏認為“三綱”是“親親”與“尊尊”原則的基礎(chǔ),而“名”服等其余四個原則是“親親”與“尊尊”原則的擴展。最后講到親親本制下的服喪范圍:“親親”中最基本的服制“父子、昆弟、夫妻一體,皆期”,在此基礎(chǔ)上有上殺、下殺、旁殺、“四世而緦”和為旁親、外親的服制。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

      (二)尊尊之例。

      曹元弼將尊尊之例分之為親親中之尊尊例、君服純乎尊尊例、三綱尊尊例及封建尊尊例。親親中之尊尊例講親族之間的尊尊,涉及的對象有正尊、旁尊、外親之尊。君服純乎尊尊例講君服只有尊尊之義,而無親親之義,是與親親中之尊尊例相對的概念。三綱尊尊例則是親親中之尊尊例與君服純乎尊尊例的理論基礎(chǔ)。在封建尊尊例中,曹氏又將之分為宗族受重尊尊例、諸侯大夫尊降例及君臣尊尊例。整體看,曹元弼尊尊四例,前面三例側(cè)重于后世的三綱倫理,封建尊尊例側(cè)重于宗周的分封建國,體現(xiàn)了不同的時代特征。

      1.親親中之尊尊例

      曹元弼認為,“親親”雖為“五服”制服的基本原則,但在親族關(guān)系上,古人以“尊尊”治“親親”,“親親”雖能聚宗族、成家事,但若無尊尊之法,則宗族之內(nèi)不能明上下、敬祖宗。曹氏此處的尊尊有別于分封建國制度下的受重與爵位之尊,他強調(diào)的是尊祖、尊長之義,這與后世的宗法制度是相適應(yīng)的。基于這種理念,他將《喪服》經(jīng)文中的相關(guān)條目分為正尊、旁尊、外親之尊、夫尊四種。

      2.君服純乎尊尊例

      曹元弼所說的“純乎尊尊”,“純”指純粹,也就是說為君服喪只有尊重君統(tǒng)的意味,而沒有“親親”情感因素的介入,這與上面所說的“親親中之尊尊”是有所區(qū)別的,二者是相對的概念?!凹兒踝鹱稹狈膶ο笾挥袨樘熳印⒕团?。曹氏認為這種服制與親親中之尊尊中尊父、尊夫的義例構(gòu)成了“三綱”尊崇的基本內(nèi)容,而其他所需尊重的對象都以此而衍生。

      3.三綱尊尊義之例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乾隆年間《欽定儀禮義疏》云:“子為父、臣為君、妻為夫,此三綱也,從此遞生他服而不為他服之所生遞殺他服而不為他服之所殺。制服之本存焉耳?!盵5]P749清代學(xué)者夏炘在《三綱制服尊尊述義敘》中,從宋明理學(xué)的觀點出發(fā),將“三綱”理念加以發(fā)揮,強調(diào)喪服制服的原則就是“三綱尊尊之旨”,認為“親親”等其他原則,并非制服之本[6]P321。曹氏以“服術(shù)”六原則統(tǒng)攝此《喪服例》全篇,對他們的觀點有一定的吸收,尤其強調(diào)“三綱”原則是“尊尊”之制的核心?!叭V”體現(xiàn)在喪服中,就是“父在為母期”,“婦人不二斬”,“子為父斬”,“臣為君斬”,“妻為夫斬”,及其所延伸的為“父之父母”、“君之父母”、“夫之父母”服期。值得注意的是,從喪服理論的發(fā)展看,三綱尊尊例是后世歸納得出的喪服義理,并非宗周封建之世尊尊服制的內(nèi)容。

      4.封建尊尊之例

      “封建尊尊”的涵義我們上文已經(jīng)作過討論,曹氏繼承了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的主要觀點,又將封建尊尊之服詳細劃分為宗法受重尊尊例、諸侯大夫尊降例、君臣服例。與凌氏相比,這種劃分使封建尊尊服制的眉目更加清晰。

      (1)宗法受重尊尊例

      宗法之制,側(cè)重立宗收族,具體體現(xiàn)在“尊祖、嚴(yán)父、貴適、重正”[1]P18。凌廷堪認為“受重者,受宗廟、土地、人民祿位之重,惟封建始有之,諸為后之服及宗法,皆封建之制”[1]P19。曹元弼發(fā)展了凌廷堪的觀點,將宗法受重尊尊與封建諸侯大夫尊降區(qū)分開來。此項宗法受重尊尊例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主要保證大宗、長子、嫡孫、為人后者及他們的正妻、長子的地位,使之居于正統(tǒng)地位,降低小宗、妾、庶子等旁親在宗族中的地位,使之處于從屬地位,目的是形成等級制度,維持宗廟的祭祀,協(xié)調(diào)家族內(nèi)部秩序,保證財產(chǎn)、爵位、人民等利益不會被分割和削弱,進而形成一個穩(wěn)固的群體,以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

      (2)封建諸侯大夫尊降例

      曹元弼認為,諸侯大夫尊降與封建宗法受重尊尊不同,宗法受重尊尊側(cè)重于宗廟、士禮,而此處這些條目,更加強調(diào)分封建國的爵位之尊,即明確突出天子、諸侯、大夫及其與他們?yōu)橐惑w的嫡子、嫡妻等人的地位,“嚴(yán)尊卑之分,明支主之義”[1]P19,強干弱枝,以保全國家的繼承,爵祿的維持,土地之權(quán)屬,人心之歸向。“封建之世,諸侯有國,大夫有采,父子相傳,惟為后一人實有之”[1]P19,如果分理不明,就會骨肉紛爭,生民涂炭。所以,圣人制禮,明支庶旁親之不同,諸侯絕旁親,大夫降一等,嚴(yán)格劃定尊卑界限,“定民志,塞亂源,以尊尊保全親親也”[1]P19。

      (3)君臣尊尊例

      此項義例側(cè)重于君、臣、民之間的服例。君臣尊尊例涉及的范圍包括君的涵義、臣為君服制、陪臣為天子服制、君為臣服制、民為君服制等方面,是封建尊尊的表現(xiàn)。

      (三)名服例、出入例、長幼例、從服例。

      曹氏認為“親親尊尊二者以為之經(jīng),其下四者以為之緯”,“名”、“出入”、“長幼”、“從服”則在“親親”與“尊尊”之下。曹元弼對“名”、“出入”、“長幼”、“從服”的闡釋,主要依據(jù)服傳、鄭注、賈疏,所做義例未有重大改變。

      名服例方面,曹元弼繼承孔穎達《禮記正義》的觀點[2]P1356,認為名服不僅包含為尊行的那些以母稱之人,而且包含卑行所涵蓋的這些以婦人,為婦人報服時,亦是以婦之名,為之報服。錢玄先生說“名服是親親原則的擴大”[7]P459,族親中的沒有直接血緣關(guān)系的世叔母等人,因為嫁入族內(nèi)而成為親屬,取得了“母”的稱謂,所以要為之服喪,稱之為“以母名”。同樣,作為輩分低的婦人嫁入族內(nèi),取得“婦”的稱謂,其家人以“婦”之名為之服喪。從母因為與母為姊妹,有“母”之名,故亦為之服喪;從母昆弟兼姊妹有昆弟之名,故亦為之服“名”服。名服的對象一般都為異姓親屬,沒有直接的血緣關(guān)系,如果從母與母嫁入同一個宗族,那么從母昆弟便是同姓之人。

      出入之服方面,曹氏之例中本親正常的出入有二,即女子子出嫁和出為人后。女子子在室未嫁,服與男子同,若其出嫁就成為外族之人,所以本親與其相互服喪各降一等;若女子子離婚返家,則仍為本宗之人,相互服喪如同男子。出為人后者,對本親需要降服,對所后之人服如子。“出入”是“尊尊”與“親親”原則的擴展,反映了“親親”與“尊尊”原則因“出入”而產(chǎn)生的差降。除親族的出入之外,子跟從母親改嫁而為繼父服喪也是出入的另一種形式。

      長幼之服反映在喪服上就是殤服。古人重視生命的價值,雖然親人未成年而死,但要通過服喪來表達哀念,殤服要比成人喪服輕。具體來說,殤服可分三等,長殤比成人服降一等,下殤降兩等,中殤或從上或從下。殤服為降服,其升數(shù)除殤服緦麻外,皆重于正服。為未成年者服喪符合“親親”的原則。

      從服所服對象都是異姓,兩者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需要一個中間親屬作為紐帶,方能相互服喪,比如妻從夫為夫之昆弟之子服大功、臣從君為君之父母服期,這里的夫與君皆為中間親屬。但是曹元弼謂“子為母,妻為夫之父母,皆親親兼尊尊之從服”則有失妥當(dāng),子為母屬于至親之服,子母之間是直接的親屬關(guān)系,不可稱為從服,父沒之后加隆至齊衰三年,亦可以稱為親親中尊尊之服。錢玄先生《三禮通論》謂,從服是親親原則的擴大[7]P459。

      三、曹元弼喪服例的特點辨析

      (一)以服術(shù)六原則概括喪服全篇義例。

      曹元弼完全依據(jù)《禮記·大傳》所云“服術(shù)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的原則統(tǒng)攝全篇義例。這里所講的六大“服術(shù)”,是先秦兩漢學(xué)者對于“五服”制服原則的高度概括和系統(tǒng)總結(jié),后世學(xué)者在詮釋喪服經(jīng)文之時,也大多因循此說,但清代的一些學(xué)者往往認同“三綱”為最根本的服制原則。

      凌廷堪在清代學(xué)者中,最看重“五服”的制服原則。他在《封建尊尊服制考》中認為,在“服術(shù)”六原則中,“尊尊”與“親親”是其他諸原則的基礎(chǔ),并且“尊尊與親親并重”,在其他諸原則上,他認為無論是“名”、“出入”、“長幼”、“從服”,皆是從“親親”與“尊尊”衍生而來。例如,凌廷堪將“從服”分成兩類,一類是尊尊之從服,一類是親親之從服,凌氏在《封建尊尊服制考》中只討論了尊尊之從服,包括“為夫之君”、“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君母之父母、從母”、“君母之昆弟”四條[3]P225。凌氏對“服術(shù)”原則的認知,又為其弟子胡培翚所繼承,對后世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曹元弼批判繼承了凌廷堪的服制原則,以之統(tǒng)領(lǐng)全篇義例。在此篇喪服例中,曹元弼并沒有如凌廷堪那樣,將符合“名”、“出入”、“長幼”、“從服”的義例歸并尊尊與親親的義例中,而是為之單獨劃分,使義例體系更整潔規(guī)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禮學(xué)家對義例的劃分非常細致,如夏燮著《五服釋例》設(shè)20大例,黃以周亦另立報服、名服、加服、生服等義例,但這種細致的劃分難免失之破碎。曹氏以“服術(shù)”六原則為本,將“尊尊”原則進一步細致劃分,從宏觀方面看,形成一個比較嚴(yán)密的體系,在微觀上詳略得當(dāng)而不繁瑣。

      (二)對清代學(xué)者的學(xué)術(shù)觀點擇善而從,并有所突破。

      曹元弼繼承發(fā)展凌廷堪《封建尊尊服制考》中“尊尊”制服的涵義。曹元弼在凌氏“封建尊尊”服制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親親中之尊尊、君服純乎尊尊、三綱尊尊三種條例,又將封建尊尊劃分為宗族受重尊尊、諸侯大夫尊降、封建君臣相服三個方面。曹元弼認為分封建國的制度雖已經(jīng)分崩離析,但是“尊尊”之義在宗族生活與君臣關(guān)系上仍然延續(xù)不絕,但只表現(xiàn)在尊父、尊夫和尊君三個方面,這與封建尊尊的尊受重者、尊大宗、尊爵位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曹元弼并不完全排斥夏炘、夏燮提出的“三綱”倫理作為喪服制服根本的觀念。凌廷堪撰述《封建尊尊服制考》,深入考索喪服經(jīng)傳,將“尊尊”服術(shù)還原到封建制度當(dāng)中去闡釋。這是漢學(xué)家的學(xué)術(shù)主張,當(dāng)然是合理的,但清代的宋學(xué)家并不這么認為。例如,夏炘《三綱制服尊尊述義敘》駁斥淩氏的說法,推翻《禮記·大傳》中的六大“服術(shù)”之說,強調(diào)喪服制服的原則就是“三綱尊尊之旨”,只有“尊尊”才是喪服制服的根本原則[6]P321。這種觀點得到曹元弼的部分認同,但是曹氏并沒有將之置于全篇之首用以提綱挈領(lǐng),只是認為“凡親親、尊尊之服又以三綱為經(jīng),余服為緯”[1]P17。曹元弼在《存古學(xué)堂策問》中指出“學(xué)無所謂新舊,三綱五常,六經(jīng)諸史,萬古常新,無時而舊;禮器尚象,變通趨時,其事則新,其禮則舊”[8]P714,這反映了曹元弼在清末劇烈變動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將禮制解釋與社會變遷相互結(jié)合,打破漢宋藩籬,堅持唯實求經(jīng)學(xué)理念的努力。

      (三)注重受重與尊降的禮義發(fā)掘。

      曹元弼在其宗法受重尊尊例后的總結(jié)語中講到,封建宗法關(guān)系最主要體現(xiàn)在“受重”?!笆苤卣?,受宗廟、土地、人民、祿位之重”[1]P18,即近人概括的嫡長子繼承制。封建宗法制度體現(xiàn)在“尊祖、嚴(yán)父、貴嫡、重正”[1]P19上,而“貴嫡”、“重正”兩項便是“受重”的最重要的范疇。因此,作為受重者的長子,作為法理上的繼承人,受先祖之正體,必須得到尊崇的地位。這便是宗法制度制定的出發(fā)點。因此,“受重”是宗法制度賴以維持的基礎(chǔ),必須堅守此道才能“上之,祿位祭祀有永保之祚;次之,子姓兄弟有敦睦之好;下之,鰥寡孤獨無死亡之憂”[1]P19。只有“正倫理”,才能“篤恩義”[1]P19,喪服便是根據(jù)這些禮義而發(fā)展開來的,所以對于這些重要的禮制,特意闡釋。

      另外,曹元弼還發(fā)掘了尊降的禮義。他認為尊降的出發(fā)點在于“嚴(yán)尊卑之分,名枝主之義”[1]P19。曹氏認為“在封建之世,大夫有地,諸侯有采,父子相傳,惟為后一人實有之”[1]P19,才能維持分封之后的家國關(guān)系,如果沒有厘清與旁親的關(guān)系,那么勢必“骨肉紛爭”,甚至威脅到民眾的穩(wěn)定生活。因此,圣人制禮,對于“旁親支庶、尊不同者,諸侯絕,大夫降”,用以“嚴(yán)尊卑之分,明支主之義,定民志,塞亂源”[1]P19,進而以尊尊之道保全親親之義。

      曹元弼《喪服例》補足了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之闕,使《儀禮》之例更完備合理,對于后人讀書疏通喪服經(jīng)文義理,明晰喪服制度的變遷具有重要作用。曹氏潛思默運將鴻篇巨帙的《儀禮》濃縮成一部條理分明的《禮經(jīng)學(xué)》,對于研究《儀禮》具有突出的價值。但智者千慮,偶或一失,曹氏《喪服例》中部分條目存在些許不當(dāng)之處,比如“凡大夫之妻於族親以尊降,妾不得體君,不降”,大夫之妻為其私親到底尊降與否,喪服經(jīng)文并無明文,這個問題仍有討論空間。又如為昆弟逆不逆降,曹氏說法亦無明確依據(jù),又如上文提到的“子為母,為親親兼尊尊之從服”誤失更明顯。但曹元弼治學(xué)紹承漢唐注疏,又能超越漢宋之爭,突破吳皖藩籬,講求實學(xué),提攜后進,撰寫“十四經(jīng)學(xué)”,焚膏繼晷,傳薪授學(xué),這種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值得推崇。

      注釋:

      ①《禮記·大傳》曰:“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笨追f達正義曰:“異姓,謂他姓之女來為己姓之妻。系夫之親,主為母、婦之名。夫若為父行,則主母名;若為子行,則主婦名。治,正也。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昏姻、交接、會合之事?!?/p>

      參考文獻:

      [1]曹元弼,著.周洪,校點.禮經(jīng)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2]鄭玄,注.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凌廷堪,著.彭林,校點.禮經(jīng)釋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4]張壽安.十八世紀(jì)禮學(xué)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5]欽定儀禮義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夏炘.景紫堂文集[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7]錢玄.三禮通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8]曹元弼.復(fù)禮堂文集[M].中華文史叢書[Z].中國臺灣:華文書局,1969.

      [9]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特色
      中醫(yī)的特色
      幼兒園的特色課
      一座文化特色館點亮一個村
      特色種植促增收
      特色“三四五六”返貧監(jiān)測幫扶做實做細
      中醫(yī)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黨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溫州市特色街創(chuàng)建 初見成效
      《傲慢與偏見》的藝術(shù)特色解讀
      辽源市| 酉阳| 乐山市| 峨眉山市| 高邮市| 宜宾市| 时尚| 广安市| 天台县| 恭城| 临朐县| 库车县| 邓州市| 正宁县| 芦山县| 虞城县| 宜良县| 大新县| 南京市| 宜都市| 聊城市| 花垣县| 永年县| 东阳市| 韶关市| 通海县| 建德市| 增城市| 麻城市| 丰顺县| 婺源县| 德钦县| 新津县| 闸北区| 湘西| 米易县| 拉萨市| 南康市| 清水县| 宝清县|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