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崇明
中學體育教學模式多元化研究
◆于崇明
梳理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現狀,提出體育教學模式多元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此基礎上對一些典型的教學模式進行剖析,希望能夠為課改后的中學體育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教學模式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3.094
目前,我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課程改革,教學模式的改革作為新課改實施階段的重要內容,是決定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原有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求,體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似乎已經勢在必行。因此,中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研究對于新課改下的中學體育教學開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體育教學模式同一般的教學模式相比,自然會表現出體育教學活動的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就體現在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中。在這個環(huán)境里師生都會受到影響,從而達到共同發(fā)展的目的。因而,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學活動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為具體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一定的服務功能。
目前,對于體育模式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主要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時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大多是以搜索體育教學方法為主要內容,對教學模式進行研究。
第二個時期主要在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的體育教學模式研究對象為其概念和原理的實驗研究,還屬于探索發(fā)展的階段。這個時候出現的研究理論比較豐富,例如:鐘秉樞進行的排球教學研究中運用的是程序教學模式;李杰凱進行籃球教學的研究運用的是發(fā)現教學模式;此后“體育教學實踐研究”在李晉?!鞍宋濉苯逃恳?guī)劃課題的子課題中出現;“5種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探討”也由天津市河西區(qū)教育局提出??偟膩碇v,這一時期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已經呈現出綜合化研究的態(tài)勢。
第三個時期為新世紀以后。這個時期,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已經從理論上升到方法論的層面,最為典型的就是提出了體育教學實驗這一方法。2002年,周曉明更是在浙江省召開的第二屆體育教學模式研討會中將63所中學的實驗情況進行了總結性的概括,并且提出教學模式是未來發(fā)展方向的主張[1]。
因此,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概念、分類、結構、應用等幾個層次,這些研究方向都處在爭議之中。教學模式實驗的研究重點在改進教學方法上或是優(yōu)化教學組織形式上。所以,目前體育教學模式處在多元化并存的狀態(tài)中,但這種多元化的合理性還未得到確定。而且在中學,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只是在理論層面上受到了重視,在實踐中有運用的可是少之又少,一些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還未動手,沒有任何改變。
由于體育教學模式的分類很多,讓很多一線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更別提教學模式的靈活使用度。過去很長時間,我國對國外先進的教育模式借鑒往往是照搬硬套,根本不考慮國情而只學形式,不認真領會其實質,骨子里還是之前老一套的東西,最終大都成為一種失敗的學習。
現在體育課教學交流最為流行的一種形式就是觀摩課。一位教師和一群學生在操場中央進行示范,其他教師則在周圍觀看,看到精彩的時候就喝彩連連,課后教師一哄而散,剩下那些表演的學生,而為了這場示范,他們已經為此排練了很多遍。這樣的觀摩課教學法的繼續(xù)存在已經出現危機,如何能夠盡快走出形式主義的誤區(qū),確實令人深思。
除此之外,體育教學模式中哪一種模式流行了,全國各地區(qū)都開始跟風,成為一種虛假的繁榮,體育教學模式實質上根本沒有任何的突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自2001 年9月頒布以后,一輪新的體育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起來,這引起中學體育教師與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但是,體育研究人員與中學教師之間并未形成默契的協(xié)作,教學過程中依舊出現很多問題,造成課程改革難以進行[2]。多元化模式是如今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對于中學體育教師來說,按照學校實際情況構建新型的多元化體育教學模式,才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
因為目前課程標準的教學大綱中對教學內容沒有做具體的規(guī)定,只有教學目標,也沒有對評價方法或是評價方案有具體的規(guī)范,這些都為體育教學模式的實驗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huán)境。同時,我國的體育教學專家一般都集中在高等院校,這樣與中學體育教師的學習和交流無形中就形成一種阻礙,使體育教學專家的研究成為閉門造車,其實踐只能跟著感覺走。現在,這種不良的局面正在悄然改變,為以后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理論水平,中學體育模式多元化的成功實施得到理論和人力資源的支持指日可待。
教學模式能夠體現和反映一定的價值觀念,因為它受到教學價值觀的支配,當然體育教學模式也是如此。雖然教學價值目標不同,但是對紛繁復雜的教學模式可以進行歸納整理,這樣會方便了解當前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方式類型以及各種模式上的優(yōu)勢。
學科取向的體育教學模式學科取向的體育教學模式一般都是教學大綱中所規(guī)定的技術、體能考核項目,在我國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已經應用已久。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擁有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但是這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為運動技術或是體能的訓練與考核并不等同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所以它并不適合新課程理念追求的教學目標。
興趣與發(fā)展取向的教學模式學生體育興趣和發(fā)展取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為參考,將學生的興趣與發(fā)展作為關鍵點的組織教學活動,它將整個教學過程看成學習的經驗。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并未在實踐中得到主體地位,但是它的支持者一直都是趨之若鶩[3]。具體來講,這種取向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成功、小群體等體育教學模式板塊,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學生之間要養(yǎng)成相互協(xié)作、相互尊重的行為,并且將之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樣便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便于教師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梢酝ㄟ^這樣的途徑同社會體育取得聯(lián)系。
社會問題取向的教學模式社會問題取向的教學模式將以適應社會生活作為目標,把主要的社會問題組織聚集在一起,為學生適應或是融入社會做出必要的準備,主要包括體育合作、體育課堂社會實踐、解決社會問題的教學模式。當然,這種體育教學模式是通過學生的體育活動,逐漸培養(yǎng)起他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行為。在體育活動的參與中,教師要求學生對每一個目標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實現。這樣便可養(yǎng)成學生自我導向的意識,學生從內心中便可獲知參與的方式、努力的方向,并積極嘗試通過自我的行為規(guī)范實現對社會做出承諾。而這種嘗試不能局限于課內,要上升到個人對社會負責的層面上。
混合取向的體育教學模式所謂的混合取向的體育教學模式,是指教學把學科規(guī)律、學生的心理需求、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等幾個取向組織在一起,使學校教學的本質上升到三個目標的統(tǒng)一體。人的經驗原本就是整體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人為地將人的經驗分割一部分從整體中抽離出來,必然會損害經驗的全面發(fā)展[4]。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最為經典的便是杜威所提出的經驗自然主義教學模式。他認為教學應該消解兒童、學科、社會三個部分兩兩之間中心與邊緣的對立,真正實現在經驗基礎上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整合。這樣一來,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不僅可以體會到體育活動的樂趣,而且能對社會和人生形成一定的認知。因此,混合取向的體育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發(fā)展、社會實踐與運動技術的提高,它十分重視學生的親自參與,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實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多元化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因此,多元化價值觀承載的現代體育教學模式正在向更合乎信息時代精神的方向轉化。當然,多元化的出現可能會引起一些混亂,這就需要對目前的教學模式進行審視,用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進行分析總結,并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幾種規(guī)范性的教學模式,這是很有必要的。
[1]周曉明.論構建高中現代體育教學模式的新理念[J].浙江體育科學,2002(6):22-24.
[2]毛振明.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1998(6):5-8.
[3]吳志超.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4]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1996.
G633.96
B
1671-489X(2016)13-0094-02
作者:于崇明,煙臺市實驗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2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