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羅凱什·錢拉德及其《藏傳佛教造像》

      2016-02-18 10:14:58王啟龍王越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710062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藏學

      王啟龍,王越(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710062)

      ?

      羅凱什·錢拉德及其《藏傳佛教造像》

      王啟龍,王越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印度學術(shù)界最著名的當代東方學家中,羅凱什·錢德拉(Lokesh Chandra,1927-)應該是藏學、印度學以及佛教研究等領(lǐng)域的泰斗級人物,本文簡要介紹其學術(shù)生平及其在印度藏學領(lǐng)域的重要貢獻之外,對其主編的重要經(jīng)典著作《藏傳佛教造像》做一簡要評述。

      關(guān)鍵詞:羅凱什·錢拉德;藏學;佛教造像

      王越(1991-),女,山東青島人,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民族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藏學。

      在國外的藏學研究板塊中,印度藏學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對此,我們只要稍微梳理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印度藏學界響當當?shù)娜宋镆彩菤v歷可數(shù)的,比如:普蘭·吉里(Puran Giri,1743-1795)、克里希納·坎塔、波色(Khrishna Kanta Bose)、錢·達斯①、??死锾貋喲偶{②、巴格奇(師覺月)③、拉古·維拉④、古普塔⑤、羅凱什·錢德拉(Lokesh Chandra,1927-)、梅赫拉(Parshotam Mehra)⑥、辛哈⑦、斯瓦密(Subramanian Swamy,1939-)、阿赫邁德(Zahiruddin Ahmad)等等都是藏學界熟悉的人物。

      其中,羅凱什·錢德拉應該是當代最為著名的印度藏學學者之一。他的名字早已隨著他的著述傳播到中國,廣為學術(shù)界知曉。因此,談及國外藏學,尤其是談到印度藏學的時候,我們決不能忽略被印度學術(shù)界推崇為尊者的羅凱什·錢德拉教授,本文不揣冒昧,根據(jù)相關(guān)材料對其學術(shù)生平及其代表著作之一,《藏傳佛教造像》做一介紹。謹供學者參考。

      一、羅凱什·錢德拉學術(shù)生平述略

      用中國話說,羅凱什·錢拉德教授應該是出身于書香門第。1927年,他出生于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安巴拉區(qū)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其父即是拉古·維拉(Raghu Vira)教授,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印度大學者之一,主要研究梵文、藏學,為亞洲文化的傳播和印度語言學的發(fā)展做出過杰出貢獻。

      羅凱什·錢拉德教授曾任印度歷史研究協(xié)會主席,印度文化關(guān)系委員會副主席,印度文化國際學院院長,印度上議院議員等職。其中,印度文化國際學院由其父親創(chuàng)立,是亞洲文化研究的重要機構(gòu);而印度文化關(guān)系委員會則是印度規(guī)格極高的官方學術(shù)機構(gòu),享有極高的國際學術(shù)聲譽。2014年10月27日起,羅凱什·錢拉德教授被任命為印度文化關(guān)系委員會主席,一直擔任至今。

      在父親的影響下,錢拉德早期更傾向于語言學研究,他研習過梵文,古印度語及其分支巴利語(Pali)和帕拉克里語(Prakrits),他還學習過古希臘語、拉丁語、中文、日語、阿維斯特語、古波斯語和其他對人類文明進步起發(fā)揮重大作用的古典語言。當然,從其一生的學術(shù)貢獻來看,他一定學習過藏文。此外,錢拉德教授還研究印度語族的孟加拉語、烏利雅語、古吉拉特語、埃納德語、泰米爾語和馬拉雅拉姆語。

      1943年,他協(xié)助父親翻譯《印度地名中文辭典》,這本書于公元517年根據(jù)漢文游記編纂而成。大學求學期間,他就和父親合作,將化學、物理學、數(shù)學、植物學、動物學術(shù)語的印度語術(shù)語規(guī)范化。

      1947年,他獲得位于拉合爾(Lahore)旁遮普大學的碩士學位。1948-1949年間,他借助最新發(fā)現(xiàn)的手稿編印吠陀文獻《閣密尼耶梵書》(Jaiminiya Brahman)中的大祭伽波摩衍那(Gavamayana)部分,并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將文本復原。1950年,為表彰他所作出的這些貢獻,荷蘭國立烏德勒支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Utrecht)授予他文學與哲學博士學位。

      1954年他完成整本《閣密尼耶梵書》的編校工作。1955-1960年間,羅凱什·錢拉德教授編著完成《藏語梵語字典》,這是介紹西藏文獻與文化最早、最全面的辭典。這部辭書規(guī)模龐大,正編12卷,附編7卷。大大有助于正確理解和研究藏文文獻及其文化。

      羅凱什·錢拉德教授編印過許多重要的藏文古籍,其中重要的有《桑耶寺志》、《蒙古的著名藏文博學者》,分別介紹西藏的第一座寺廟桑耶寺的歷史和19名蒙古博學家的生平事跡。除此之外,他還編印蒙古Tsawa Tamdin的《黃金史綱》。他的三卷本《西藏文獻歷史資料》用多維度的視角分析雪域高原的精神生活和幾個世紀以來蒙古對西藏的用兵。

      羅凱什·錢拉德教授與其父拉古·維拉教授合作完成了20卷本《新的西藏——蒙古眾神》,此書所涉范圍遠致西伯利亞和伏爾加地區(qū),為跨喜馬拉雅的佛教造像藝術(shù)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錢拉德教授的研究從最初關(guān)注吠陀文獻中古老的印度精神表達的必要性,發(fā)展為印度與西藏地區(qū)、蒙古、中國內(nèi)地、韓國、日本、東南亞及菲律賓等的文化交流。匈牙利科學院認為他所編纂的108卷蒙古文本《甘珠爾》是一項非常杰出的學術(shù)貢獻,他也因此成為該學院的榮譽成員,這是數(shù)百年來首位獲得此榮譽的印度學者。

      羅凱什·錢拉德教授的學術(shù)研究還包括自然科學領(lǐng)域。他曾編印過國際學術(shù)雜志《植物科學前沿》1-30卷。其中包括有關(guān)植物形態(tài)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病理學、經(jīng)濟植物學、植物細胞學、遺傳學、園藝學、古植物學以及植物科學的其他領(lǐng)域。

      當然,錢拉德教授最重要的學術(shù)成就還是西藏的宗教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佛教造像研究》(Buddhist Iconography)、《印度對世界思想與文化的影響》(India's Contributions to World Thought and Culture)、《西藏的先驗藝術(shù)》(Transcendental Art of Tibet)、《日本手印》(Mudras in Japan)、《印度文化地平線》(Cultural Horizons of India)、《佛教造像辭典》(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15卷本)、《藏傳佛教造像》(The Tibetan Iconography of Buddha)等,發(fā)表論文若干。

      為了表彰他為學術(shù)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貢獻,2006年印度政府授予他“蓮花裝勛章”(Padma Bushan,又稱印度公民榮譽獎)。

      二、《藏傳佛教造像》

      毫無疑問,錢德拉與他人合著的《藏傳佛教造像》是其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此著是他與弗雷德里克·本茲(Fredrick W.Bunce)合著,當然是在他的率領(lǐng)和主持下進行的。

      《藏傳佛教造像》英文原著題為The Tibetan Iconography of Buddhas,Bodhisttvas and other Deities,Unique Pantheon,由新德里普里恩沃茲(D.K.Print-worlds)出版社2002年出版,開篇有羅凱什·錢德拉所撰的序言(preface)、弗雷德里克·本茲撰寫的引言(Introduction)等,共xxiii頁(23頁)。正文部分長達784頁,另有360幅圖,參考文獻、索引等等。卷帙浩繁,可謂一部巨型專著。

      這部巨著是在編著者長期積累和研究的基礎(chǔ)上的集大成之作,早年錢德拉教授就專門研究過佛教造像,并發(fā)表過重要的學術(shù)著作《佛教造像研究》。更為重要的是,他主編過15卷本的巨型《佛教造像辭典》(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1999年就已經(jīng)出版。辭典承接20世紀30年代拉古·維拉教授的工作,主要任務是描繪佛教眾神的豐富和演變的過程。最大的特點是在整理和編纂印度佛教眾神的基礎(chǔ)上加入日本和西藏的佛教眾神,所涉及的時間和空間范圍都是前所未有的。錢拉德教授將他前期整理的西藏佛教眾神資料添加到辭典之中。

      當然,這些都是最終完成《藏傳佛教造像》的堅實的學術(shù)基礎(chǔ)。此著實際上是錢拉德教授與弗雷德里克·本茲教授合作對《諸佛菩薩圣像贊》進行整理、編撰和翻譯的結(jié)果。這個對佛教藝術(shù)和造像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團隊,為學術(shù)界帶來了令人愉悅和歡喜的佛教藝術(shù)享受和美學意蘊。在未改變原有圖像的基礎(chǔ)上,為讀者呈上一場印-藏佛教眾神造像藝術(shù)的視覺盛宴。共有360尊佛像,每幀圖像均用梵文、中文、滿文、蒙古文和藏文五種文字標明其佛號。多語種的使用打破語言造成的學術(shù)屏障,推動了世界佛教造像的研究。

      《諸佛菩薩圣像贊》的作者為乾隆國師三世章嘉呼圖克圖若必多吉(1717-1786)。他幼年進京,不僅是乾隆皇帝的幼年玩伴,更成為乾隆的國師,兩人關(guān)系密切。若必多吉是非常著名的學者,能夠流利使用藏文、中文、蒙古文和滿文。除此之外,還創(chuàng)作了有關(guān)哲學、拼寫法、圖像學等領(lǐng)域199部作品。

      360幅圣像共分為上師(Teachers)、佛(Boddhas)、菩薩(Bodhisattvas)、天女(Goddess)以及護法神(Protective Deities)六類。弗雷德里克·本茲教授認為《諸佛菩薩圣像贊》的獨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收進了大量在其他現(xiàn)存眾神殿所沒有出現(xiàn)的神;二是佛像具有鮮明種族特征;三是表現(xiàn)了平和安詳?shù)纳駪B(tài);四是不同自然背景的使用。

      關(guān)于圖像是否是由傳統(tǒng)木刻印刷的問題作者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盡管引言中明確指出印刷技術(shù)上的改進提高了圖像的質(zhì)量,而這些是傳統(tǒng)木版技術(shù)所做不到的。最有可能的是,這些作品的原版擁有者自己或雇傭他人運用新技術(shù)制作出私人收藏的復制品,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些佛像。

      將《諸佛菩薩圣像贊》和其他現(xiàn)存的眾神,例如Astasāhasrikdā Pantheon,Bhadrakalpika-sūtra,《百圣佛像集》(sKu-brNyan brGya Pantheon),蒙古文《甘珠爾》眾神像、納塘版《甘珠爾》諸神像相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使用了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文獻資料。有趣的是上面提到的《百圣佛像集》與《諸佛菩薩圣像贊》為同一作者,兩書有很多的相似點。《諸佛菩薩圣像贊》中的神佛造型有中國特色,比如,基座的設(shè)計、背景圖、人物身體比例和面容更接近中國人,最特別的是白布祿金剛手中的蛇替換成典型中國元素的代表龍。和其他眾神像集有很大差別的地方在于,其他的眾神圖像集憤怒神像占53.4%,而《諸佛菩薩圣像贊》只有21.9%,很明顯書中更傾向于表現(xiàn)神態(tài)平和的神。而他的《百圣佛像集》也具有同樣的特點,慈祥平和的佛像占74.4%。

      這部作品最鮮明的特色在于對背景圖像的不同處理,所有的植物都被放置在佛像主體和頭部光暈之后。天神的背景會根據(jù)神格做出處理,例如,上師包括龍樹(Nagarjuna)、魯伊巴(Luipa)、那若巴(Naropa)、阿底峽(Atisa)、仲敦巴(Dromtonpa)等,他們的背景圖充滿山、石、繁茂的樹,而有的神的背景圖只在光暈的左側(cè)有一顆枯萎的樹。在保持神像原貌的情況下,藝術(shù)家發(fā)揮他們創(chuàng)造力,通過改變背景圖、鮮花和樹的方式來豐富神格。在菩薩的部分,每幅神像周邊的精靈更加有生命力,突出菩薩給人的安詳感。佛教眾神的形象不是自古就有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地趨于完善。

      和之前的眾神佛像集相比,《藏傳佛教造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所突破。公元初年,佛教開始出現(xiàn)佛的形象,在此之前多是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象征,之后佛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造型也不斷復雜化。公元7世紀密宗出現(xiàn)之后,佛教眾神開始系統(tǒng)化,分為不同的譜系。錢德拉教授將佛教眾神的演變歷程劃分為十個階段。佛教在印度發(fā)展成熟之后,傳入西藏,同時佛像藝術(shù)也傳到西藏,《五百佛像集》是西藏最早的眾神佛像著作,在體例上沿襲印度。之后的《三百佛像集》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將佛像劃分出不同的類別,也進一步促進西藏佛教的發(fā)展。同時佛教的傳播也未停止,以西藏為中心向外擴張。佛教在離開印度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同時,要稍作調(diào)整以適應當?shù)匚幕?,而視覺上,表現(xiàn)為傳達佛教信息的佛教造像上發(fā)生一些細微變化。以曼陀羅(Mantra)為例,印度和西藏的世界觀體現(xiàn)在曼陀羅中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空間,而漢地和日本將他們的世界觀融入其中,認為曼陀羅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對不同國家中曼陀羅的比較研究能夠以小見大,反映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同時可以通過佛像的演變追溯佛教的傳播過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佛教傳入西藏后,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融入西藏元素。藝術(shù)形式多樣化,壁畫是西藏佛教藝術(shù)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此外還有木刻印刷、雕刻藝術(shù)。佛的數(shù)量也有增加。

      《藏傳佛教造像》一書致力于表現(xiàn)佛教眾神像的繁榮與演變的過程,以及印度佛教像在向外傳播的過程中,融合當?shù)氐乃囆g(shù)特色。通過對不同佛像派系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其中非常微妙的變化,以此為視角透視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眾神的再創(chuàng)造。該書在研究上使用比較學的方法,探索佛像的演變。過去幾十年對佛教藝術(shù)重要性的研究和熱情正在逐漸提高。它極大地拓寬了這些傳統(tǒng)繪畫和雕刻的研究的維度和深度。作為首次對佛教造像藝術(shù)的全面比較研究,它激發(fā)起人們重新思考神譜體系,他們的社會功能、政治目的以及精神信仰等等重要問題。

      總之,該書是非常重要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shù)文獻資料,對于任何對西藏佛教造像感興趣的人來說,它都是一個珍貴的信息資源庫。所有的佛像及其題記都可能是一段奇妙發(fā)現(xiàn)的重要線索。這部著作著實是研究中國藏傳佛教造像學的重要史料,值得重視和參考。

      [注釋]

      ①Sarat Chandra Das(1849-1917),印度西藏學家。曾任加爾各答大學佛學教授。畢生從事西藏學和佛學的研究。1878年,一位叫烏堅加措喇嘛的藏文教師幫助他辦理了入藏到扎什倫布寺的手續(xù)。1879年6月他在烏堅加措的陪同下離開大吉嶺入藏,這是第一次入藏,他們在藏半年,離開時帶走了大量梵藏文獻資料;1881年11月,他們再度入藏,考察了雅礱河谷,1883年1月回到印度,同樣帶走了大量藏文古典文獻。重要著作有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with Sanskrit Synonyms《藏英辭典(附梵文同義語)》(加爾各答,1902),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the Tibetan Language: with the texts of Situ Sum-tag,Dag-je sal-wai melong,and Situi shal lung《藏語文法導論》(附《悉都文法金剛明鑒》及《悉都講義》,Darjeeling Branch Press,1915)。兩書在西藏學研究者中頗受重視,多次再版。另著有Journey to Lhasa & Central Tibet《拉薩及中藏旅行記》(John Murray(England),1902)一書。

      ③Prabodh Chandra Bagchi(1898-1956),著名東方學家,出生于英屬孟加拉地區(qū),1918年畢業(yè)于克里希納納迦爾政府學院(Krishnanagar Government College),此后進入加爾各答大學攻讀古代歷史和文化方向研究生。研究生期間,他在來印訪學的法國東方學家列維的指導下學習,并陪同后者前往尼泊爾、印度支那半島和日本研究古典文獻。1922年,他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貒笕渭訝柛鞔鸫髮W教授,后任泰戈爾創(chuàng)辦的國際大學副校長,在國際大學中國研究專業(yè)以及印藏學系的建立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師覺月一生在印度學、漢學、藏學、佛學、梵文等領(lǐng)域著力甚深,代表著作有《印度與中國》(India and China: a thousandyears of cultural relations,New York: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1951)等。關(guān)于師覺月,還可參閱Language,第36卷,第2期,1960。

      ④Raghu Vira(1902-1963),印度國際文化學院創(chuàng)始人,著名的藏學叢書《百藏叢書》主編。他出生于印度西旁遮普地區(qū)的Rawapindi地方,從旁遮普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分別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荷蘭萊頓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此后他回國擔任恒法學院(Sanatan Dharma College)梵文系的系主任。維拉主要的學術(shù)貢獻在語言學方面,他曾編纂了《英印大辭典》(Greater English-Hindu Dictionary),并整理、出版了大量梵文、藏文書籍。他在藏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西藏壇城》。印度獨立以后,維拉開始投身政治,但由于與尼赫魯在對華政策上有分歧而辭職。1955年維拉曾應邀訪問中國,并于4月23日至7月25日期間在敦煌考察。但是,在政治上維拉對華立場強硬,不被印度政府所接受。1948年,維拉加入人民同盟(the Constituent Assembly人民黨前身),并擔任主席。1963年在參加競選宣傳活動時遭遇車禍去世。

      ⑤古普塔(Karunakar Gupta,1916-1987),1954年畢業(yè)于倫敦大學經(jīng)濟學院,獲國際關(guān)系(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并且是第一個獲得該學位的印度人。此后他一度在倫敦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國際關(guān)系。古普塔主要研究中印關(guān)系、中印邊界問題。主要著述有《中印邊界秘史》(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Sino-Indian frontier,1974)等。

      ⑥印度旁遮普大學歷史與中亞研究系的歷史學教授、前系主任,早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傳統(tǒng)西藏政治史、中印邊界爭端史等等。與藏學相關(guān)的代表著述有Essays on Frontier History: India, China and the Disputed Border(Oxford,2006),Tibet: Writings on History and Politics(Oxford,2012)等。

      ⑦Nirmal Chandra Sinha(1911-1997),早年畢業(yè)于加爾各答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yè)以后,他先后在加爾各答大學任教(1927-1941),在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任編輯(1942-1946),擔任國防部歷史研究所(Historical Section,Ministry of Defence)主任(1946-1949)、國家檔案館副館長(1950-1952)、信息與傳播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ting)研究參考部門主任(1953-1956)。1956年辛哈被派往錫金首府甘托克促建印度政治專員辦公室文化信息部,在此期間,他陪同兩位喇嘛前往西藏考察,并由此對西藏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開始進入藏學領(lǐng)域。1958年,他主持創(chuàng)建了南加藏學研究所(the Namgyal Institute of Tibetology),并三度出任所長(1958-1971,1974-1976,1982-1989),還親自擔任《藏學學刊》(Bulletin of Tibetology)的主編。此外,辛哈還曾擔任加爾各答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教授和北孟加拉大學喜馬拉雅高級研究中心主任,并且是英國皇家中亞學會會員。其藏學代表作有《西藏歷史與宗教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Religion of Tibet,1991)等。但是,辛哈強調(diào)印藏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否認西藏歷史上是中國一部分,為西藏分裂主義提供虛假的理論和歷史依據(jù)。關(guān)于辛哈,也可參閱Dawa Norbu的“A Committed Tibetologist Nirmal Chandra Sinha,1911-17”,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Vol.33,No.47,1998.

      [責任編輯陳立明]

      [校對趙海靜]

      中圖分類號:K8335.1;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388(2016)02-0083-05

      收稿日期:2016-02-28

      作者簡介:王啟龍(1964-),男,貴州興仁人,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學、藏學(歷史、宗教與語言文獻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代以來域外中國藏學研究經(jīng)典整理與研究”(項目號:14ZDB115)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藏學
      金·史密斯藏學文獻館古樂譜輯錄與研究
      天府新論(2022年4期)2022-07-11 08:31:52
      2021年全國報刊藏學論文資料要目索引(上)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6:50
      熱貢唐卡藝術(shù)與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芻議
      西藏研究(2022年2期)2022-06-09 08:06:56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扎什倫布寺全圖》述略
      西藏研究(2022年2期)2022-06-09 08:06:48
      王堯:新中國藏學風雨60年的記錄者與實踐者
      華人時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0
      匈牙利藏學家烏瑞學術(shù)生平及其藏學研究初探
      民族學刊(2020年1期)2020-06-11 12:45:46
      俄羅斯藏學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26
      新中國70年藏學研究的反思與前瞻
      西藏研究(2019年6期)2020-01-11 03:02:58
      開拓藏學研究的新領(lǐng)域——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西藏藝術(shù)研究工作坊會議綜述
      懷揣一生使命 勇攀藏學珠峰——訪中國民族語言學家瞿靄堂教授
      西藏研究(2017年2期)2017-06-05 11:31:22
      鞍山市| 阿拉善左旗| 连江县| 靖边县| 肇州县| 凤翔县| 威海市| 鹤峰县| 景德镇市| 茶陵县| 五华县| 历史| 抚松县| 吐鲁番市| 开封县| 石景山区| 鹤峰县| 富顺县| 开原市| 洪江市| 扬州市| 吉隆县| 邮箱| 东阳市| 洛宁县| 安宁市| 双流县| 织金县| 高雄市| 三都| 溧阳市| 海阳市| 应用必备| 鹤峰县| 罗源县| 板桥市| 商丘市| 鄂伦春自治旗| 达日县| 砀山县| 青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