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610059
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大學生科技德育優(yōu)化途徑探析
張雪*
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610059
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科技德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科技德育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生態(tài)文明建設必須發(fā)揮高??萍嫉掠谋容^優(yōu)勢;科技道德教育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人才需求具有內在契合性。當前,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科技德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教育主體素養(yǎng)水平欠缺、教育內容不明晰、教育方法單一、教育管理體系不完善。為此,要提高科技德育工作者主體素養(yǎng),增強協同性;明晰科技德育內容體系;改進科技德育方法,實現多元化;健全科技德育管理體系。以此,通過多種途徑合力提升教育實效。
生態(tài)文明;大學生;科技德育;公共政治課;專業(yè)課
張雪.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大學生科技德育優(yōu)化途徑探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5):107-112.
Zhang Xue.Optimization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Sci-tech Ethics—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ivilizatio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18(5):107-112.
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內容,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針。針對當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意見》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綠色倫理觀的樹立以及綠色科技的進步。而大學生教育處于我國教育體系的最高端,負責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社會所需人才,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綠色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因此,在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加強高校大學生的科技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加強科技德育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隨著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興起,人類文明也進入了發(fā)展的快車道。每一次科技的重大進步,都會帶來社會的巨大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資本的運作相結合,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chuàng)造出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在享受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巨大成果時,人類也日益陷入了“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之中,沉溺于向自然界無所顧忌的索取和排放惡性循環(huán)之中,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愈演愈烈,盲目自大,致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如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人與自然的關系岌岌可危,人類文明陷入了發(fā)展的困頓之中。對此,恩格斯曾經告誡道,“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1]。受制于經濟發(fā)展基礎低、國內外環(huán)境壓力大等原因,事實上我國也未能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發(fā)展路徑,“GDP中心主義”在社會各領域中影響廣泛。在這種背景下,諸多企業(yè)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yè)滿足于低水平技術所帶來的短期利潤,社會各界科技創(chuàng)新動力嚴重不足,而大型國有企業(yè)也未能承擔起綠色科技研發(fā)的重任,綠色科學技術的落后成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羈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萍嫉赖略谏鷳B(tài)文明建設中具有調節(jié)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以及評價—命令功能[2]。因此,要發(fā)展綠色科技以支撐生態(tài)文明建設,加強科技德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科技倫理思想、全面看待科技的雙刃劍作用,必不可缺。
1.2生態(tài)文明建設必須充分發(fā)揮高??萍嫉掠谋容^優(yōu)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加快自主創(chuàng)新步伐、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成為國家大政方略的偉大實踐中,科技在社會各系統中的地位愈發(fā)重要。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畢業(yè)之后,將從事各行各業(yè)的工作,其中不免與科技緊密關聯,從事著科技的創(chuàng)新、管理與應用等相關工作。同時,大學生畢業(yè)之后,也必將成為科技產品的消費主力。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的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也是其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大學生科技道德觀的高低在推動綠色科技、加快生態(tài)文明建設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是培育高級專門人才的主陣地,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發(fā)源地。據統計,70%以上的諾貝爾獎項目來自于高校。因此,高校理應成為大學生科技道德觀的孵化器。而且,高校在這一任務當中具有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專家學者云集,知識資本雄厚,學科門類眾多,利于科技道德觀的精細化滲透,又擁有完整的教學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等。因此,高校應當成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領頭羊、宣傳者、教育者和踐行者,在提升大學生和社會的科技道德水平中發(fā)揮應有作用。
1.3科技德育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人才需求具有內在契合性
“生態(tài)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一客觀規(guī)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huán)、全面發(fā)展、持續(xù)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tài)”[3]。生態(tài)文明本質上要求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谏鷳B(tài)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在未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人才隊伍道德觀培養(yǎng)方向上,應當更為全面,不僅應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也應當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yǎng)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具備生態(tài)人格的高素質人才,從而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害,全取決于人”[4]。自科技道德觀產生于科技進步之后,是對“人—科技—自然”三者關系的深刻思考,是對傳統道德觀和道德規(guī)范的新拓展[5]。與傳統的道德觀相比,科技道德觀不僅強調共性的“善”,還強調客觀存在的“真”,做到真與善的統一??萍嫉赖掠^教育的目的是力求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窠臼,對人、自然、社會及其關系充滿責任感和正義感,對代際發(fā)展存有自覺警醒意識。而生態(tài)文明建設所需求的生態(tài)人格,事實上便是強調真與善的統一,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yǎng)的統一,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一,使人不為了實現價值而隨意擺脫真理。由此可見,科技道德教育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所需人才本質上是契合的。
總體上看,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科技道德觀是偏好的,但是遠未成熟。從教育的角度看,當前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大學生科技德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2.1科技德育工作者主體素養(yǎng)水平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階級性、主體性、客體性的特征,在教育活動中擔當著教育職能、管理職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能,必須首先具備良好的素質。良好的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發(fā)揮自身主導作用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教育主體的素養(yǎng)要求是不同的。當前,涉及的高??萍嫉掠ぷ髡咧饕泄舱握n教師、學生輔導員以及專業(yè)課教師等。從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角度審視,這些教育主體素養(yǎng)水平還存在欠缺。在高??萍嫉掠I域,大學學科門類眾多,涉及的專業(yè)知識龐大,文、理、工、醫(yī)之間知識體系與思維范式相差較大,不同專業(yè)學生間對科技知識的認知程度與認知興趣也相差極大,這對教育者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很難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公共政治課教師,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師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旨在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科技德育也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內容。然而,由于公共政治課教師的人文社科類專業(yè)背景導致其對科學技術知識掌握程度有限。以筆者所在的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例,該學院教師隊伍共計53人,學科背景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全部為人文社科類,而這種學科背景基本上是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師資結構的常態(tài)。這便容易導致其教學當中更多強調德育“善”向度的導向,對科技德育的“真”向度的把握不足,不利于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的接受。輔導員隊伍的學歷現在也呈現上升的態(tài)勢,學科背景也較為多元化,但是學生的日常行政事務牽涉了其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德育工作投入較少,更遑論科技德育。專業(yè)課教師隊伍是學生成長成才十分重要的力量,在學生心目中往往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其他類型教師所無法比擬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專業(yè)課教師,尤其是理工科專業(yè)課教師往往只講授其專業(yè)知識,對其中的科技德育較少提及甚至從不提及。
2.2科技德育內容不明晰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根據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要求,針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經教育者選擇設計后有目的、有步驟地輸送給教育對象的帶有價值引導性的思想政治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要突出教育內容的政治性、目的性和先進性,必須注重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必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等[6]。當前,高??萍嫉掠膬热荽嬖诓幻魑膯栴},主要體現在尚沒有專門的科技德育教材或教育內容板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中,僅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科學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等節(jié)段中關涉到科技德育,并且也未能明確撰寫,而是寓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主旨當中?!缎蝿菖c政策》課程也極少涉及科技德育教學模塊。而在各門專業(yè)課教材體系中,往往又都是科技知識的內容,沒有專門章節(jié)講述相關的科技德育。此外,通識課、選修課是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根據調查,目前成都理工大學通識課、選修課中直接關涉科技德育的課程僅有《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一門通識課,其他課涉及較少。顯然,當前科技德育內容建設嚴重不足,呈現出知識架構零碎化的特征,不符合生態(tài)文明建設下大學生科技德育的要求。
2.3科技德育方法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宏觀上可以分為顯性教育法和隱性教育法[7]。根據各高校現狀來看,當前高??萍嫉掠ぷ髦饕扇★@性教育法,通過思想理論課作為主渠道,而這又屬于典型的理論教育法。理論教育法的實行主要依賴于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和它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在理論教育法中,當前又主要采取講授講解法,這容易忽視青年學生的主體性,一味灌輸和說教,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效果難以保障。此外,隱性教育方法在高??萍嫉掠幸驳玫搅艘欢ǔ潭鹊倪\用。首先,活動載體區(qū)別于其他載體之處在于活動本身,是教育者通過參與活動親身感受,使自己思想發(fā)生變化,受到教育。在調查成都理工大學等高校中,公共政治課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普遍采取這一方法,往往是以參觀展覽館、博物館、科技館的形式來進行。然而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教學經費有限,通常情況下只能每個自然班選取1—2人去參加活動,回來之后由參與學生進行參觀過程和參觀感受的分享。參加活動的學生普遍反映收獲很大,然而在分享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事實上轉變?yōu)橐环N介于理論宣講與活動教育法之間的形式,教育效果相對活動教育法要大打折扣。此外,學生社團也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屬于朋輩教育,學生的認可接受度較高。然而,當前高校文化社團更多集中在文藝、環(huán)保、志愿服務等領域,科技社團由于對知識的專業(yè)度要求較高,尤其是對文科類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導致參與人數不多,社團活動也較少,在學生中的影響較小。其次,文化載體指充分利用各種文化氛圍與產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目前,高校對文化載體重視度較高。關涉到的具體形式有圖書館建設、科技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然而,總體上看圖書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往往都是綜合性的,針對科技德育的專項文化建設較少,致使容易出現投入較大而效果不顯著的情況。而在科技館建設中,比如成都理工大學的恐龍主題科技館,教育主題往往定位于讓學生認知物種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然而,這種意識怎么進一步延伸,怎么轉化為學生科技研發(fā)、應用、管理、消費中的具體行為,這一方面工作尚未進行,只依賴于學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從而使得科技館的教育功能沒能實現最大化。再次,傳媒載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當前校園網站、校園廣播、校報等傳媒載體中,鮮有科技德育方面的報道。最后,管理載體方面,高校相關規(guī)定主要體現在實驗室廢料的處置等,但是在生活踐行層面,比如廢舊電池分類回收等僅限于輿論倡導層面,制度建設不足。
2.4科技德育管理體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動,是人類管理規(guī)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領域中的應用,具有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決策、執(zhí)行、總結反饋。審視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大學生科技德育,其間的管理體系遠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中心集中于共性的“善”的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對科技道德觀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很大程度上尚未進入決策者的議事日程,這直接影響了整個科技德育工作的進行;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缺乏必要的人財物資源,執(zhí)行很容易落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結反饋環(huán)節(jié)也缺乏對科技德育的考核衡量,致使無法找到成績和差距、經驗和教訓。
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成為整個國家戰(zhàn)略的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科技德育工作的優(yōu)化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1提高科技德育工作者主體素養(yǎng)
針對科技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教育主體自身學緣結構等原因,在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科技德育教育主體方面,建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對策。對于理工科學生,由于學生自身科學技術知識儲量和科技知識求知欲望比較強,建議構建以專業(yè)課教師為主,公共政治理論課和輔導員為輔的教育主體隊伍。其中,應通過培訓、引導、管理等方式,使專業(yè)課教師意識到科技德育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在以后本領域的科技研發(fā)、應用、管理過程中,考慮生態(tài)效益,承擔社會責任。導師在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中發(fā)揮著重大引導作用,導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對此建議特別要加強本科生導師、研究生導師制,在具體指導工作過程中增加科技德育環(huán)節(jié)。對于文科類學生,鑒于自然科學知識基礎較為薄弱,采取公共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其他為輔的教師隊伍結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崗位培訓時,建議增加科技德育方面的培訓,邀請科技專家、科普專家予以授課,提高教師隊伍科學素養(yǎng)。以此,增強不同教育主體之間的協同性,增強針對性,增加教育實效。
3.2明晰科技德育內容體系
不同的科技德育工作者隊伍模式的順利開展,有賴于教育內容的科學、系統。其一,專業(yè)課教材方面,建議設置專門的章節(jié)講述科技德育,作為教師必教、學生必學的內容,增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度。而且此種編寫模式也結合了各個科技領域的專業(yè)性知識,更加具有針對性。其二,公共理論課教材方面。將科技德育滲透到各門公共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內容體系當中,分別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上思考“人—科技—自然”的關系,《中國近現代史》課上梳理國內外科技德育工作的進展和實效情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上總結歷代領導集體的科技德育智慧,《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上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道德觀,《形勢與政策》課集中講述最新的科技道德觀相關話題。此外,可以在教輔用書編寫中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便于教師的學習與傳授,提高公共政治課在科技德育方面的教學實效。其三,通識教材和選修教材方面。建議適合的學校將科技德育作為本科生的通識課程,集中不同學科的教師力量編撰高質量的通識教材。同時,鼓勵有興趣、有條件的老師編撰選修課教材,滿足更多樣化的、更高層次的學生需求。以此,通過多種途徑健全、明晰科技德育教材體系,占領高校教育陣地的制高點。
3.3改進科技德育方法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改進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大學生科技德育的方法,尤其是要加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首先,保障活動載體,做到寓教于行。增加公共實踐課教學經費,使更多學生能夠參加實踐教學,參觀科技館等,在第一現場感受科技氛圍;支持科技類、科普類社團的成立,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求,增強朋輩教育的實效。其次,豐富文化載體,做到寓教于境。校園文化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應積極發(fā)揮校園文化在科技德育中的作用。建議高校多舉辦高??萍嘉幕?jié),讓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感受科技氛圍,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不符合生態(tài)文明要求的非科學道德和行為進行揭露、批判,在以人為本思想導引下崇尚科學、崇尚真理[8]。高校圖書館、高??萍拣^等也可以增加專題科技文化的舉辦,通過多種措施增加學生的科技道德觀引申教育。其三,充分發(fā)揮傳媒載體功效,做到寓教于情。利用高校網站、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微博等現代網絡新媒體宣傳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科技道德觀,宣傳務必做到通俗易懂,以故事、案例等生動形象的形式為主。其四,落實管理載體,做到寓教于管。在既有管理制度基礎上,加強對學生日常生活層面科技德育的管理制度建設。尤其是要加大對大學生生態(tài)消費觀的教育,摒棄消費異化現象,同時在廢電池回收等活動上力求制度化,以制度培育人的實踐行為。通過多種教育方法,增強教育合力。
3.4健全科技德育管理體系
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科技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管理的保障。首先,要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意識,真正意識到科技德育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科技強國、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這樣才能推動科技德育進入公共教育決策議程,從而做好科技德育的頂層設計。在關于科技德育的決策體系中,又可以分解為戰(zhàn)略性決策、管理性決策和工作性決策;決策的過程也要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做到科學性、民主性的統一。其次,建立以目標為導向,評估為手段的科技德育決策執(zhí)行機制。把科技德育的目標和具體決策要求分解落實到科技德育工作體系和管理體系中的每個部門和每個相關人員身上,即建立科技德育責任制體系,增強科技德育的執(zhí)行力度。同時,定期對相關機構和人員的科技德育成效進行考評,與單位評優(yōu)、津貼報酬、職務升遷等掛鉤。再次,做好總結反饋工作。對科技德育的執(zhí)行情況作出評價,檢查目標是否完成,找出成績和問題,從而為下一階段科技德育工作的開展和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促使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的科技德育走上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的道路。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的科技德育是生態(tài)文明時代的必然要求,針對科技德育工作者主體素養(yǎng)水平欠缺、內容不明晰、方法過于單一、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只有提出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方能促進教育實效的提升。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
[2]潘建紅.科技倫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觀點[J].中國高等教育,2008(11):43-49.
[3]潘岳.論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J].綠葉,2006(10):10-15.
[4]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92.
[5]姚敏.重視高校大學生科技倫理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4):18-20.
[6]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29-130.
[7]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8.
[8]王建華.論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科技維度[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4-30.
編輯:余少成
編輯部網址:http://sk.swpuxb.com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Sci-tech Ethics—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ivilization
Zhang Xue*
School of Marxism,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610059,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which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finds its foundation in that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is the requir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at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thatmoraleducationonsci-techethicssatisfiesthetalentdemandof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t present,major problems in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are:inadequate qualification of educators,unclear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content,lack of variation in education methods,and imperfect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In national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by improving the qualification of moral educators,by clearly defining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by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methods and by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in colleges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basic courses on politics;specialized courses
10.11885/j.issn.1674-5094.2016.07.23.02
1674-5094(2016)05-0107-06
G41
A
2016-07-23
張雪(1986-),男(漢族),山東泰安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管理。
四川省教育廳2015年度科研項目“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科技德育創(chuàng)新研究”(15SB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