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兒,施義方
消化性潰瘍228例胃鏡分析
顏紅兒,施義方
目的 探討消化性潰瘍胃鏡檢查的特點。方法 收集胃鏡檢查出的消化性潰瘍228例,分析消化性潰瘍的種類、年齡、性別、季節(jié)分布及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情況。結果 在2454例胃鏡檢查中共檢出228例消化性潰瘍,其中胃潰瘍69例,幽門螺旋桿菌陽性38例,十二指腸潰瘍141例,幽門螺旋桿菌陽性82例,復合性潰瘍18例,Hp陽性10例。結論 本地區(qū)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在潰瘍種類、年齡、性別分布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方面有一定特點。
胃鏡;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復合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發(fā)生的炎性反應與壞死性病變,病變可深達黏膜肌層,其中以胃、十二指腸為最常見。消化性潰瘍病呈全球性分布,約1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患此病[1]。本文選取經胃鏡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的228例患者,分析其性別、年齡、分類、潰瘍分布部位、數(shù)量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 10月至2013 年4月寧波市海曙區(qū)白云衛(wèi)生服務中心(寧波市海曙區(qū)胃病研究所)對有上消化道臨床癥狀的2 454例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共檢出消化性潰瘍228例,其中男155例,女73例;年齡15~84歲,平均(47.6±13.5)歲。
1.2 方法 每例檢查均經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日本進口PENTAX-3500型數(shù)碼電子胃鏡,常規(guī)活檢(幽門、胃竇、胃體),并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試劑不顯色為陰性,粉紅色為陽性,深紅色為強陽性。統(tǒng)一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類型、部位、病理報告及幽門螺旋桿菌情況等信息,所有資料均由電腦胃鏡工作站儲存,回顧性分析時統(tǒng)一調取。本研究排除消化道手術史、吻合口潰瘍及潰瘍型胃癌等情況。
2.1 消化性潰瘍分類 本組2454例患者檢出消化性潰瘍228例(9.3%),其中十二指腸潰瘍141例(61.8%),胃潰瘍54例(23.7%),復合性潰瘍18例(7.9%)。
2.2 消化性潰瘍的年齡分布 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平均(44.6±13.9)歲,胃潰瘍患者平均(52.2±10.7)歲,復合性潰瘍平均(53.6±13.9)歲。按照≤20歲、21~40歲、41~60歲、≥60歲劃分年齡段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41~60歲年齡段無論是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還是混合性潰瘍都最多,分別為68例(48.6%)、48例(69.6%)和9例(50.0%)。
2.3 消化性潰瘍的季節(jié)分布 按照3~5月、6~8月、9~11月和12~2月劃分,3~5月均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及混合性潰瘍最多發(fā)的月份,分別為55例(39.0%)、24例(34.8%)和 5例(29.4%),其次是9~11月,6~8月最少。
2.4 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部位 根據(jù)本組檢查者胃鏡下所見,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生部位最多為球部前壁,共82例,占58.2%,其次為后壁(34例,24.1%)、小彎側(13例,9.2%)、大彎側(10例,7.1%)和球后(2例,1.4%);胃潰瘍易發(fā)部位最多見于胃角,共31例,占44.9%,其次為胃竇(21例,30.4%)、幽門管(7例,10.1%)、胃體(5例,7.2%)、胃底(1例,1.4%),4例多發(fā)(5.8%)主要位于胃竇、胃體等部位。
2.5 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分布 228例中有44例未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測試驗,130例幽門螺旋桿菌陽性,54例幽門螺旋桿菌陰性,胃潰瘍有69例,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強陽性、陽性、陰性分別為18例、20例、14例,陽性率為73.1%;十二指腸潰瘍141例,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強陽性、陽性、陰性分別為34例、48例、36例,陽性率為69.5%;混合型潰瘍18例,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強陽性、陽性、陰性分別為5例、4例、5例,陽性率為71.4%。
消化性潰瘍是主要發(fā)生于十二指腸和胃的慢性潰瘍,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胃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復因素之間散失平衡有關[1]。近年來,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率雖然有下降趨勢,但目前仍然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王文平等[2]研究發(fā)現(xiàn)消化性潰瘍的平均年齡為40.1歲,十二指腸潰瘍?yōu)?5.4歲,胃潰瘍?yōu)?3.0歲。而本組資料顯示,潰瘍病男多于女,男女比例為2.1:1;十二指腸平均發(fā)病年齡44.6歲,早于胃潰瘍(52.2歲),但均以41~60歲年齡段發(fā)病最多。從潰瘍分類來看,十二指腸潰瘍明顯多于胃潰瘍;從潰瘍分布部位來看,十二指腸潰瘍以球部前壁為最多,其次依次為后壁、小彎、大彎側和球后;胃潰瘍易發(fā)部位以胃角最多,其次依次為胃竇、幽門管、胃體、胃底,除4例多發(fā)外均為單發(fā),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3]。
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病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大量研究已證實,消化性潰瘍病患者的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不同部位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潰瘍的機制不同[4]。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均有相當高的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尚有相當比例的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并沒有患消化性潰瘍,說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僅是其中的一種致病因素。
綜上所述,本地區(qū)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在潰瘍種類、年齡、性別分布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方面有一定特點。
[1]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2013年,深圳)[J].中華消化雜志,2014,34(2):73-76.
[2]王文平,陳亞麗.消化性潰瘍1142例胃鏡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4): 309-311.
[3]杜華英,呂宏.消化性潰瘍2387例胃鏡分析[J].中華內鏡雜志,2001,18(1):30.
[4]饒龍華,李松崗,吳文廣,等.臨床胃鏡檢查適宜人群選擇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8):708-709.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6.024
R573.1
A
1671-0800(2016)06-0746-02
2015-10-10
(本文編輯:陳志翔)
315000寧波,寧波市海曙區(qū)白云衛(wèi)生服務中心(寧波市海曙區(qū)胃病研究所)
顏 紅 兒,Email:3172678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