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很熱鬧,熱鬧得像個大市場,賣什么的都有。我看不慣給小說、童話里的人物起洋名,彼得、哈雷、蘿莉;也看不慣搞笑的俗名,胡圖圖、皮瓜瓜、豬小蹦。本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人家愛起啥名,是人家的權利,但是我沒有宰相的肚子,撐不開船,我就賭氣不讀那樣的書。也許那書里有很好的故事,但是人名牙磣,我咽不下去。為了與俗世抗爭,我要寫烙有中國印的小說。
我是不是有點傻呢?帶有洋名俗名的故事書大受歡迎,我為什么要鉆這個牛角尖呢?我很孤獨,而且我一直就是個很孤獨的人。上學的時候,同學們熱捧的卡通連環(huán)畫,我看不懂,我愛讀魯迅和豐子愷的書;上班了,午休時同事們打撲克,我在辦公室里練書法。我跟大家不一樣,是想修煉自己,為了活出一點人生的意義來。有一天,我靜靜地坐在書房里,眼前忽然浮現(xiàn)出一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那座山叫溪山。那座廟是石魚禪寺。那個和尚是個機智善良的少年,法號慧寬……其實,很多作家寫呀寫呀,都是在寫自己,自己的心靈世界就是靈感之源。我一意孤行,固守自己的想法,只是希望自己好,社會好,世界也好。大家都好好熱愛生活,度過美好的日子,該多好。然而,現(xiàn)實總是不那么完美。大千世界,和樂完美,這不僅是小和尚慧寬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我相信,人人都有這樣美好的愿望。
很好,我會寫小說,我用我的筆描繪了溪山、禪寺、桂花樹,描繪了一群孩子們的成長足跡。讀了小和尚慧寬的故事,有人問我:“你信佛嗎?”我說:“我只是喜歡佛文化,就像喜歡儒文化、道文化一樣?!弊鳛橐环N文化現(xiàn)象,佛教思想早就滲透到了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徹大悟、三生有幸、自作自受、前因后果、一絲不掛、伸手不見五指……這些日常用語,原本都是佛教用語。出門游玩,人們也常常躲不開青煙繚繞的寺院。那里的建筑、雕塑、裝飾,已經(jīng)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了。
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這種塑造是不知不覺的,所以,寫小說是件很神圣的事,尤其是寫少年小說。我們的少年很忙,有那么多功課要學、作業(yè)要寫,能擠出時間讀小說,是在忙里偷閑,吸收精神食糧。擠占在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市場里,我要努力把短篇小說寫好,讓它變成中國風味的營養(yǎng)大餐,富含蛋白質(zhì)、維生素、膳食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