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
簡析《正史、列女傳》中烈女選擇標準
——以《后漢書》、《遼史》等為例
劉丹丹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列女傳》是我國古代正史中的女性類傳。自《后漢書》開始每一部正史中均設有《列女傳》,據(jù)本人查閱,《遼史》、《金史》、《元史》中選烈女的標準和漢唐正史中的或多或少存在不同之處,因此,本文中對漢唐宋元時期的正史之《列女傳》進行比對,簡要分析一下遼金元時期對女性的道德觀念及標準與漢唐時期的不同之處,同時分析和探討其形成的原因。
關(guān)鍵詞:烈女;道德標準;比較研究;正史之《列女傳》
1選烈女的標準
1.1《后漢書》選烈女的標準
《后漢書·列女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出現(xiàn)于正史中的女性類傳。劉燁寫的《后漢書·列女傳》,卷八十四,所載烈女17人?!逗鬂h書》選烈女有一定的標準:(第一)奉養(yǎng)舅姑,盡孝義。(第二)守節(jié)。(第三)撫育孩子,教育子女。典型的有:漢中成文矩妻。(第四)孝親,在父母去世后非常哀痛。(第五)為孝烈,為父報仇。(第六)以夫為天、保護夫、為夫坐牢、代替夫死。
1.2新舊《唐書·列女傳>》選烈女的標準
新舊《唐書·列女傳》所載烈女54人。唐書中選烈女有一定的標準:(第一)守節(jié)女性: (第二)為支撐家庭奉養(yǎng)舅姑撫育孩子而守寡。(第三)保衛(wèi)家園,懲奸除惡的烈女子。(第四)為孝烈,手刃仇敵。(第五)為孝親,以墳墓為家,在這些女性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們將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第六)教育子女有成,主要是對子女嚴格要求,幫助子女成才。
1.3《遼史》選烈女的標準
元脫脫等寫的《遼史﹒列女傳》卷一百七,一共記載了4個女性,遼史選烈女的標準:(第一)貞靜柔順,智慧見識的女性。(第二)守節(jié)貞女。非常有才華,終身沒嫁。(第三)自殺殉夫。(第四)被賊害了。耶律奴妻蕭氏,知禮法,賊到的時候被害了。
1.4《金史·列女傳》選烈女的標準
元脫脫等《金史·列女傳》卷一百七,記載了22個烈女,金史選烈女有一定的標準:(第一)守衛(wèi)家園,帶兵驅(qū)賊的烈女子。(第二)殉烈女性,烈婦。為了守節(jié)遭賊人殘酷殺害,或者遭家人逼嫁自殺了,或者為守節(jié)自殺了。 (第三)孝親。典型的有聶孝女。
1.5《元史·列女傳》選烈女的標準
元脫脫等《元史·列女傳》卷二百,記載了187個女性,元史選烈女的標準: (一)殉烈女性。(第二)反抗權(quán)貴和社會惡勢力的逼婚搶婚而自殺,或者遭父母或舅姑的逼嫁而自殺。 (第三)自殺殉夫。(第四)守節(jié)婦女。
2《列女傳》中選烈女的標準之不同之處
2.1《后漢書》、以及《唐書》中選烈女的標準里女子帶兵領(lǐng)將英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以這種標準被選為烈女的女子很少,與之相反《金史》、《元史》中女子帶兵領(lǐng)將英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以這種標準被選為烈女的女子很多?!逗鬂h書·列女傳》中保家衛(wèi)國的烈女幾乎沒有,《唐史·列女傳》中一共記載了54個烈女而保家衛(wèi)國的烈女有五個人,而《金史·列女傳》中一共記載了21個烈女而保家衛(wèi)國的烈女有三人。
2.2《后漢書<列女傳>》共收錄20位女性,其中主要記載17名的事跡,附帶提起另3名?!哆|史》列女傳共記載了4個婦女,2人為貞節(jié)烈女?!督鹗贰妨信畟鞴灿涊d了22個婦女,其中19人是貞潔烈女。 因此,對“婦德”的要求就變得更加嚴格,所以貞節(jié)烈女觀念加強了,守貞逐漸演變?yōu)椤皨D德”中最重要的道德信條,所以就有了大量貞節(jié)烈女的出現(xiàn)。
2.3《后漢書》和《唐書》中選中的烈女里很多都是漢族女性,而《金史》和《元史》以及《遼史》中選中的烈女里有很多別族女性。如:《遼史》中的列女傳里一共寫了5個烈女,其中4個是契丹族。 這個史料反應了遼金元時期很重視女性比漢唐時期的只寫漢族女性相比遼金元時期撰寫的烈女很廣泛。
2.4《金史》、《遼史》、《元史》中《列女傳》里被選中的烈女因拒收繼的習俗寧愿守寡而被記載下來了。如: “王氏,成都李世安妻也。年十九,世安卒,夫弟世顯欲收繼之。王氏不從,引刃斷發(fā),復自割其耳,創(chuàng)甚。親戚驚嘆,為醫(yī)療百日乃愈。”這個史料反應了遼金元時期的選烈女的標準被那個時期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了。
2.5《金史》、《遼史》、《元史》中的《列女傳》里因丈夫犯罪或做錯而被賜給近侍或被賊殺了?!百F哥,蒙古氏,同知宣政院事羅五十三妻也。天歷初,五十三得罪,貶海南,籍其家,詔以貴哥賜近侍卯罕。卯罕親率車騎至其家迎之。貴哥度不能免,令婢仆以飲食延卯罕于廳事,如廄自經(jīng)死?!?/p>
3《列女傳》取材標準變化的主要原因
一為以父權(quán)— 夫權(quán)為主導的社會性質(zhì)制度決定了《列女傳》的取材內(nèi)容。這種社會性別制度由父系權(quán)利的家庭制度、長子繼承制度、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以及“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社會分工制度構(gòu)成,女性便逐步淪為從屬、附庸的地位。 二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婦德的話語變化是《列女傳》的取材變化的原因。正史《列女傳》的取材標準亦發(fā)生了一個由“才識與貞節(jié)并重”到“惟尚節(jié)烈”的變化過程。正史《列女傳》逐漸將“貞節(jié)”作為唯一的標準??计湓蛴卸浩湟辉谒枷雽用嫔?,程朱理學對婦德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其二在國家制度層面,統(tǒng)治者對“貞節(jié)”典型的標榜漸趨制度化。
總之,比漢唐時期烈女遼金元時期的女性,首先,烈婦、節(jié)女類女性人數(shù)增加,數(shù)量上比漢唐代多。其次;女性們在捍衛(wèi)“貞節(jié)”的方式比以前更加慘烈,大量女性選擇殉夫;再次,“貞節(jié)”更表現(xiàn)在女性日常的思維和行為中。最后;女性因政治、軍事甚至識人上的突出表現(xiàn)也可以被選入《列女傳》,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漢唐選烈女的標準是以某一道德行為準則的?!稘h書》、《唐書》中的女性分為七種類別,即“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孽嬖”。 而《遼史》、《金史》、《元史》中女性母親類形象群體的消退了,孝烈類形象群體也消退了。正因為統(tǒng)治階級漸漸重視了女子的貞操,所以就有了大量貞節(jié)烈女的出現(xiàn),而母儀、孝烈類群體消退了。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