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賀寧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理性選擇與認同
吳賀寧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摘要:理性選擇理論對個人行為選擇的分析著重運用系統(tǒng)方法進行研究,以達到解釋行為發(fā)生原因,預測行為前景的效果。對于個人確立身份并建構身份認同和形成消費認同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引導個人在差異中確定身份,從文化、經濟等層面完成身份建構,避免個人因在身份認同上與群體的偏離而產生發(fā)展的滯后性,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實現(xiàn)個人的身份認同,以便找到個人的群體歸屬感。
關鍵詞:理性選擇理論;建構;身份認同;消費認同
1理性選擇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科爾曼在社會學領域對該理論做出過充分地闡釋,認為這一理論借助合理性的行動連接了作為研究起點的個人行動和作為研究目標的社會系統(tǒng)行為,也即通過個人行動的集合促進社會制度的完善。[1]科爾曼的這種分析要通過對個體、資源、制度和組織等系統(tǒng)的各種因素開展綜合分析,然后達到對社會系統(tǒng)運行方式或運行模式的把握??茽柭芯康幕c是個體的有選擇的目的行為,其實就是比經濟人的經濟選擇行為寬泛一些的理性選擇行為。理性選擇理論在分析個人行為的選擇上,重視邏輯的推斷,著重從個人選擇的動機、個人信念、個人偏好以及個人選擇時說面臨的限制以及對選擇后對收益的期望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判斷。運用理論假定的方法推導出個人選擇行為可能產生的效果,以達到解釋行為發(fā)生的原因、預測行為發(fā)生前景的效果。
這種理性人的假設是由于“理性人”實質上是社會人,所以理性選擇行為的進一步研究就一定要在社會層面上展開。展開的第一步是:理性選擇不僅是個體行為,更重要的是個體之間的互動??茽柭f:“最簡單的行動系統(tǒng)是兩個人交換資源”,“由于行動過程中只有一個行動者,所以這種行動不具有社會意義(除非他的行動影響他人)。[2]新經濟社會學的產生使社會學能夠面向真實的經驗現(xiàn)實,既看到社會結構中的個人選擇行為,也看到限制著個人選擇行為的社會結構;而且還使社會學與取得輝煌成就的經濟學共同面對人類社會生活的中心——經濟生活,進而開展深入具體和廣泛豐富的對話,擺脫困擾社會學多年的邊緣化困境。[3]
2職業(yè)與身份認同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身份和身份認同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與角色、社會化等概念相聯(lián)系,解釋著社會中的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通常意義而言,一種身份就標志著個人屬于某一種職業(yè)群體。這也賦予的身份具有某種群體性的特征,擁有共同身份的人普遍認同本群體的行為準則、具有本群體的歸屬感,而這些屬性都有助于實現(xiàn)群體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所屬群體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認可程度和接納態(tài)度。[4]
3階級與消費認同
個人處在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擁有著一樣的階級地位,經過理性化的選擇,形成了相同的消費認同。這種相同的社會空間究竟是如何影響人們的階級實踐的,布迪厄的階級概念將社會空間、實踐、慣習、品味結合在一起。強調階級是一群在社會空間中有著相似位置,被置于相似條件,并受到相似約束的行動者主體的組合;同時由于這些行動者具有相同的位置,便有了相同的生活處境,因而也會有著相似的秉性或階級慣習。處于不同階級慣習中的人們存在不同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偏好,并逐漸形成有別于結構層級化的消費模式,產生一定的消費認同。生活在不同場域的群體的消費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反過來又強化了階層身份認同和階層結構。所謂認同是一個“求同”和“存異”的過程,有兩個對立的意思:一種是同一性,即“自我分類”與他者共有的素質或者狀況;第二種是個性,即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實體的個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鮮明個性。而對于特定階層群體這樣的一種認同正是一種求同和存異的共進過程。[5]這種消費認同的建構正是展現(xiàn)出來階級之間社會距離的建構過程,以及在這種建構階級身份的定位過程。
4總結
認同實質是一種群體認同,個人以自身區(qū)別于它群體的身份來建構。身份認同和消費認同的建構可以從語言、文化、記憶等層面來著手,因為個人普遍認為自己擁有這一群體的特質以及在上述方面的相似性;同時在當個人承擔的身份遭到質疑或威脅時,以具體的行動保持身份原初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行為也是完成認同最初的建構的一個重要方面。理性選擇理論在個人做出選擇身份的行為之前,以系列因素為參照點,對個人的決策做理論指導,使得其后的身份認同行為獲得了堅實的認同基礎,賦予個人在內在意愿和外在行動上進行身份認同的動力從而形成一定的消費認同。在建構認同的過程中,由于個人對行為選擇后收益的期望和身份選擇行為前景的預測,促使個人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尋身份認同的著力點、調整個人認同情感的切入點,既在思想上也在行動上實現(xiàn)一致的個人身份和消費的認同。在理性選擇理論的指導下,確立身份并有效地建構身份認同、形成消費認同,其目的是為了使個人在做出行為選擇后,提高自我的認識程度,更好的生活并且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格林·沙皮羅[美],徐湘林,袁瑞軍譯.理性選擇理論的病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科爾曼,鄧方譯.社會理論的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3]劉少杰.理性選擇研究在經濟社會學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J].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6期.
[4]黃鈴.我國中小學心理教師身份認同感現(xiàn)狀分析[M].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
[5]李友梅,肖瑛,黃曉春.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53-01
作者簡介:吳賀寧(1991.7-),遼寧沈陽人,就讀于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