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從構式語法分析英語被動句
崔海燕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本文以構式語法為基礎,對英語被動句進行分析。英語中被動句不僅表達的是被動的意思,句子的整體意義是由詞項和構式共同承擔。同是被動句,視角不一樣,凸顯的意義就會不同;識解的方面不一樣,句子的意義也就會不同。
構式語法;被動句;凸顯
在認知語言學中,構式語法是句法表征的一個主要的理論。基本原則是:一個句法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個構式,即是一個形式和意義的配對體,且形式和意義不可分離。Langacker 認為構式是一個復雜的象征結構,一個復雜的單詞、由一個及一個以上的自由詞素組成的短語或者一個句子都可以是一個構式(Langaceker,1987:2008)。
根據(jù)Goldberg 的觀點:假設C是一個獨立的構式,當且僅當C 是一個形式和意義的配對體,無論是形式或者意義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從這個構式的組成部分或另外先前已有的構式推知(Goldberg,1995:56)。在此定義中Goldberg 強調構式的不可預測性。后來Goleberg 對該定義做了修改,一些可以從組成部分中推知的語言結構,如果有足夠的出現(xiàn)的頻率也可以看做構式(Goldberg,1998:38)。這就擴大的構式語法的運用范圍,可以用到常規(guī)句法中。
首先必須清楚的是,被動語句不是簡單的從主動語態(tài)中轉換而來的。它的使用取決于使用者的意圖。按照原型理論范疇,可以把被動語態(tài)分為典型被動語態(tài)結構和混合被動語態(tài)結構,可進一步分成四中類型:有實施者的被動語態(tài)、無施事者的被動語態(tài)、固定結構額被動語態(tài)和一些混合結構的被動語態(tài)。
首先我們來看下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即構式:形式和意義的配對體。形式是:X be done by Y;意義是:something happens to X,which is caused by Y。
2.1 有實事者的被動語態(tài)
A Electrics is invented by Edison.
B Theory of Relativity is created by Albert Einstein.
英語中施事者經常被省略,但一旦出現(xiàn)在句子當中,就會有它的價值。A 例句凸顯的是電的發(fā)明者Edison,為圖形;electrics是背景。電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熟悉的,但是它的發(fā)明者對一些人來說是未知的,所以在這里強調的是發(fā)明者。根據(jù)Goldberg 的理論,句子結構獨立于其中的詞匯,本身就攜帶意義。B句同理,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相對論,但是我們潛意識里把它作為舊信息,即背景。而它的創(chuàng)造者Albert Einstein作為新信息,即圖形。根據(jù)構式語法該句子想要強調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者——Albert Einstein。
2.2 無施事者的被動語態(tài)
這是一類比較常見的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日常交流中為了凸顯受事者,施事者一般是不出現(xiàn)的。
Mary was given a book in the classroom.
此例中沒有施事者,Mary得到凸顯為圖形。說話者想要強調Mary得到了一本書,但誰給的并不重要或者說話者不想透露。這一層意思我們單純從句法中是推不出來的,因此一個構式本身是有意義的,并不是詞項承擔了整個句子的意義。
2.3 被動語態(tài)的固定表達式
在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有一些固定形式,像 it is said reported umored that 有些人不被他們稱為被動語態(tài),但除此之外它并沒有其他所屬。
A It is said that Mary is going to Beijing.
B It is reported that America declares a war on Japan.
在這里這兩個句子凸顯的不是主語也不是賓語而是后面的從句的內容,施事者沒有出現(xiàn)一是為了使句子更加靈活緊湊,富有節(jié)奏感,二是為了表達一種曖昧不想讓聽話者知道或者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沖突。A 句子只是凸顯了 Mary 要去北京了這一消息,但是消息從哪里來的并不重要或者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沒有表達出消息的出處。B句子同樣,此類句子一般出現(xiàn)在新聞中,可能是為了避免國家間的沖突;或者談話者閑聊的一句,說話者本身也不知消息的出處。第一種類型的被動語態(tài)一般不會鑲嵌在第三種類型中,因為在有施事者的被動句中要求表達清晰,不需要曖昧。
2.4 混合被動語態(tài)
英語中有一些動詞他們既可以表達動作,但其過去分詞形式也可以表達一種狀態(tài),我們把他們叫做混合被動語態(tài)。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wind.
如果該句子是妻子對丈夫說的且窗戶壞數(shù)天了,此時broken表達的是一種狀態(tài)而非動作。妻子想要表達的意義是想讓丈夫去修窗戶,而不是告訴窗戶破了這一事實。如果例句是兒子對爸爸說的,broken 表達的可能就是一種動作。兒子害怕被罵,強調是風而非他打破了窗子。對這一句子的不同識解產生了不同的意思,說明構式是有意義的,句子的意義不只是有詞項承擔。
構式語法對英語中被動句的分析,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新的視角。句子本身不具有生成性,使用者根據(jù)不同的目的來生成其需要的句子。語法來源于生活經驗,正是因為對語言的反復運用,才產生并決定了與此相對應的語法結構。
[1] 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崔海燕(1991-),女,漢族,山東人,英語碩士,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學專業(yè)。
H314.3
A
1671-1602(2016)24-02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