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八云
自新課標倡導“對話”理念以來,盡管我們的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令人欣喜的改變,但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很多教師誤將“對話”簡單地理解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內(nèi)在對話。于是,各種簡單而毫無意義的偽問題充斥在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將原本靈動和諧的課堂肢解成零散、無效的教學空間。為此,我們的閱讀教學應盡量回避這些毫無價值的瑣碎問題,而應增設有效的話題,給學生以一定的語言實踐空間,從而促進學生言語能力不斷提升。
一、依循文本特質(zhì),設置適當話題
話題的設置既要能夠關注到文本,為學生感悟理解文本奠定基礎,也要能夠充分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自身體驗。只有在這樣的話題中,學生才能真正對文本有步驟、有層次進行解讀,才能不斷提升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時,很多教師都習慣于圍繞課文引導學生進行研讀文章:為何學畫?如何學畫?結果如何?如果就這樣按部就班地感知課文,其實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故意切割,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筆者在教學中,卻將這三個問題整合成為一個能夠輻射全篇的核心話題:徐悲鴻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不管是其學畫的動機、學畫的過程,還是學畫的結果,都是其人物品行一脈相承的真實寫照。
正是這個具有統(tǒng)領性問題的浸潤,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始終以整體的視角介入,才能真正在思考與感悟中喚醒內(nèi)在體驗,激發(fā)情感共鳴。
二、緊扣認知需要,取舍中心話題
話題的設置應該從教學目標出發(fā),舍棄閱讀價值不大的內(nèi)容,去偽存真,甄別是否契合教學實際且有價值的話題,為學生合作、探究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fā)準確地解讀出文本所蘊藏的價值主題:之所以說母親的力大無窮,主要在于母親能夠挑上100多斤重的擔子,還能背上作者和妹妹在道路崎嶇的山嶺上翻山越嶺。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就緊扣“力大無窮”這個詞語,將教學的流程設置成為以下幾個板塊:感受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難過與愧疚——體會母親的力大無窮——洞察文本母親的偉大與艱辛——回歸感恩母親的價值主旨。
在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并沒有將過多的情感宣泄和融入,更沒有無端地將文本的價值主旨進行拔高,更沒有真正脫離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而是緊密結合認知實際甄別出鮮明的教學話題,才形成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思路。正是在這種輕與重的比照之中,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母親的淳樸與真實,促進了學生對教材文本的深切理解與感知。
三、尊重認知規(guī)律,鑄就生成話題
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圍繞著文本進行生命對話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閱讀教學中的話題設置并不完全要在教學之初去完成,有時需要教師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反應進行調(diào)節(jié)。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認知需要和障礙,都是教師進行話題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調(diào)整的重要資源。
例如在教學《牛郎織女》時,教師原本設置的話題在于感受王母娘娘對于人類生活自由的干涉與管制,但在教學中話題卻逐步向深處漫溯。很多學生嘗試著從天庭制度的合理性等更為深刻的層次入手。這樣的話題與感知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的根本宗旨以及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正可謂是相得益彰。于是,教師立即調(diào)整文本教學的話題,引領學生深入其中,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不斷深入到文本教學過程中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強化整合提煉,形成綜合話題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更是主體。任何目標的制定和策略的選擇都必須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關注學情,才能契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激發(fā)學生沉睡的認知欲望,才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內(nèi)在意識。很多教師喜歡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從學生的認知障礙中遴選較為適合研究的話題,這是一種非常有效且尊重學生的話題設置策略。但遺憾的是,不少教師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時,卻不能做到及時總結與提煉,從而導致話題散亂,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例如在教學《日月潭》的傳說時,教師在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后,就逐步放手讓學生逐步自主質(zhì)疑,學生前后提出了十多個問題,然后教師就死板僵硬地按序教學,結果很多不值得探究的話題也納入到課堂教學體系中,浪費了課堂教學的寶貴時間。但是有的教師則在教學中能將學生的問題提煉出綜合性話題:你覺得大尖哥和水社姐哪一個符合英雄的氣質(zhì)?不僅化零為整,更升華了文本主題,一舉兩得。
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對話主題,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逐步向文本的深處漫溯,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煥發(fā)出別樣的激情與動力?!簦ㄗ髡邌挝唬航K省如東縣豐利小學)
□責任編輯: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