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宇+王敏娜
白山黑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了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尤其是孤懸于敵占區(qū)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以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牽制了數(shù)十萬日本軍隊。
為及時得到幫助和指導,東北抗聯(lián)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和嚴密盤查,和共產國際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不僅通過電臺傳遞消息,還建立了專門的交通線路,這條線路被稱為“紅色交通線”。
1931年9月18日,東北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日本關東軍炮擊東北軍北大營,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于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到第二年2月,東北全境即告淪陷。
日本用武力征服中國的企圖暴露后,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奮起反抗。由部分原東北軍、中共抗日游擊隊、農民暴動武裝、義勇軍等組成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日本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在斗爭的過程中,東北抗聯(lián)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指導。 ”東北抗聯(lián)史實陳列館一位研究人員這樣告訴記者。 1934年,共產國際將德國共產黨員烏爾蘇拉·漢布爾格派往奉天(沈陽)。
漢布爾格是一位紅色國際特工,曾在上海執(zhí)行任務,此次奉天之行就是要建立共產國際與抗聯(lián)之間的電臺聯(lián)系。
當時,東北的斗爭環(huán)境極其嚴酷。日本關東軍到處搜捕抗日的愛國志士,并在“滿洲”邊境加大了盤查力度。漢布爾格和她的同事恩斯特將發(fā)報機拆成零件,裝在隨身攜帶的行李箱中,躲過了日軍的盤查。
到了奉天,漢布爾格發(fā)現(xiàn)組裝發(fā)報機整流器所必需的變壓器竟然缺失,而且這種變壓器在奉天根本就買不到。無奈之下,恩斯特只能前往上海購買變壓器。為了躲過日軍的搜查,恩斯特將變壓器藏在一把沉重的安樂椅底座內,用鐵絲固定在彈簧上,托運到了奉天。
組裝發(fā)報機必需的零件雖然齊全了,但找到一處可以安全收發(fā)電報的地方十分不易。當時,奉天所有的空置住宅都被貼上封條,剩下的都是逃跑的東北軍將領們的豪華別墅,這些地方目標太過明顯,而且日本關東軍有專門偵測電臺的特別憲兵隊,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
經過不斷的考察,漢布爾格最終以低廉的價格租了一棟石砌的二層小樓。 1934年6月的一個深夜,當整個奉天城都已經安靜時,嘀嘀嗒嗒的電波聲在這棟不起眼兒的石樓里回蕩。
為了將抗日武裝的消息及時傳遞出去,漢布爾格一口氣發(fā)出了300組密碼。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海參崴,一名紅軍報務員正在接收這些消息。
這樣的工作大約每周都要重復一兩次。通過無形的電波,漢布爾格和恩斯特向共產國際匯報關于抗日武裝的行動計劃和成果,通報最新的、值得關注的時局動態(tài)。
除了電臺,東北抗聯(lián)與共產國際之間還存在另一個聯(lián)系通道——地下國際交通線。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蘇聯(lián)共產黨保持秘密往來,依靠的就是地下國際交通線,
地下國際交通線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者和早期領導人在出席重要的國際性會議以及派往蘇聯(lián)學習工作時,都是通過這條地下國際交通線出入境的。
1928年,中共中央決定于6月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各地代表也分別按照規(guī)定的地下國際交通路線前往蘇聯(lián)。
另一方面,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給予關注和支持,派人沿中東鐵路到中國和其他東方各國傳播馬列主義,都要依靠地下國際交通線。
最初的地下國際交通線路線是:由上海乘船到大連或營口,然后乘火車經沈陽、長春抵達哈爾濱;或從北京乘火車,經天津、沈陽、長春至哈爾濱。哈爾濱作為中轉站,可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前往蘇聯(lián):一是乘中東鐵路火車西行,經滿洲里出境,換火車或馬車到赤塔,再乘火車到莫斯科;二是乘中東鐵路火車東行,經綏芬河出境,乘馬車或步行到格羅捷闊沃,再到海參崴乘火車至莫斯科;三是走松花江、黑龍江到伯力。
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哈爾濱成為這條紅色交通線的必經之地。為了確保國際交通線的安全,中國共產黨在交通線的重要站點滿洲里、哈爾濱、牡丹江等地建立起多個交通站。
這些交通站承擔著傳遞黨內文件、情報,掩護人員往來等任務,通常是單線領導,時間、地點、暗號、密寫方式全由專人安排,秘密進行。這樣,就形成了一條以哈爾濱為中心,包括牡丹江、綏芬河、滿洲里、密山和博克圖等交通聯(lián)絡站的地下國際交通線。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對中蘇邊境采取了嚴密的封鎖措施。偽滿洲國成立后,派“國境警察隊”進駐滿洲里,加強對中蘇邊境線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共產黨人從那里出入國境。
為了方便與共產國際、蘇聯(lián)的往來,中共滿洲省委決定在滿洲里、哈爾濱、密山等地建立秘密交通站。此時,哈爾濱仍然是地下國際交通路線的中轉站,但交通線路已發(fā)生變化,大致有如下四條:一是從哈爾濱到滿洲里越境,再經伊爾庫茨克到莫斯科;二是從哈爾濱到黑河國際交通站,經海蘭泡至莫斯科或海參崴;三是從哈爾濱到牡丹江密山國際交通站入蘇境,經圖里洛格至海參崴;四是從哈爾濱到牡丹江綏芬河國際交通站入蘇境,再到海參崴。
在日軍的瘋狂掃蕩和圍剿下,東北許多抗日組織根本無法與中共滿洲省委取得聯(lián)系。共產國際七大之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決定撤銷中共滿洲省委,新建四個省委和兩個特委,對東北的黨組織進行全面改組。在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給東北共產黨組織的《六三指示信》曾經提出:“將黨的機關的一部分建立在游擊區(qū)里,改變黨組織龐大的機構(尤其是上層領導機關),縮小管理的區(qū)域,使之能靈活、巧妙地獨立工作,適應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 ”
1936年年初,中共滿洲省委正式撤銷。從1936年2月至1937年年初,在東北先后建立起中共南滿省委、北滿臨時省委、吉東省委和哈爾濱特委組織。1940年前后,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處境極為艱難。由于各地都建有領導機構,因此抗聯(lián)隊伍還在繼續(xù)與日本侵略者進行對抗。此時,中共北滿省委、吉東省委、東滿省委還都得到了蘇聯(lián)共產黨及遠東軍區(qū)的幫助和指導,東北抗日進入一個新階段。
起初,這些國際交通線由共產國際滿洲聯(lián)絡處統(tǒng)一領導。 1935年后,共產國際專設哈爾濱國際交通局。由于叛徒的出賣,1937年4月,共產國際交通局組織完全被破壞。為了與蘇聯(lián)遠東軍保持順暢的聯(lián)系,三個省委各自開辟了交通線,主要有以下三條:一是北滿省委及第三路軍經黑河或嘉蔭、蘿北,越黑龍江入蘇聯(lián)境內至伯力;二是吉東省委及第二路軍經饒河或虎林、密山,越烏蘇里江入蘇聯(lián)境內到伊曼、比金至伯力;三是東滿省委及第一路軍從綏芬河、東寧、琿春入蘇聯(lián)境內到雙城子等地。這幾條交通線的開辟,對東北抗日聯(lián)軍接受來自共產國際和蘇聯(lián)的援助,以及在必要時退入蘇聯(lián)境內提供了方便,增強了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生存能力和戰(zhàn)斗力。 1941年至1945年,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蘇聯(lián)野營整訓期間派遣小部隊返回東北也是利用這些交通路線。
這些地下國際交通線不僅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同蘇聯(lián)的聯(lián)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東北抗日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條件,地下國際交通線也因此被稱為 “紅色交通線”。
(摘自《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