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大國
歐洲逮捕令對我國區(qū)際逃犯移交制度的借鑒
權大國
歐盟成員國在引渡制度之外創(chuàng)設了歐洲逮捕令這種移交逃犯的刑事司法合作新機制,其確立的逃犯移交制度相較傳統(tǒng)引渡制度有了很大創(chuàng)新。歐洲逮捕令在制度設計上,審查主體更為單一、審查程序更為快捷、移交原則更加開放,這對于我國一個主權框架下亟需建立的兩岸四地區(qū)際逃犯移交制度具有很好的啟示借鑒作用。
歐洲逮捕令;區(qū)際逃犯;移交程序;借鑒
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兩岸四地人員往來頻繁,案犯的跨區(qū)域、跨法域流動越來越普遍,由此衍生的司法合作需求日趨緊迫。據澳門檢察院統(tǒng)計,2014年澳門共對4609名嫌犯提起刑事控訴,其中澳門居民2293人,中國內地居民1640人,香港居民234人,臺灣23人,其他國家419人;中國內地和香港居民占被提起刑事控訴人數的四成。為防止成為對方犯罪人的避罪天堂,使其受到應有懲罰,兩岸四地司法機關應該協(xié)助其他各方逮捕逃犯并將其移送給對方。
近年來,兩岸四地司法機關之間進行了許多移交逃犯的個案合作,積累了一些有益經驗。但是,合作總體上仍采取個案協(xié)商的方式進行,存在移交效率低、移交成本高、不確定因素多等方面的問題。澳門終審法院曾作出裁決宣告,鑒于澳門和內地之間沒有移交逃犯的區(qū)際法律和澳門法律,任何執(zhí)法機關不能為了把被國際刑警組織通緝的人移交內地而拘留該人員①。澳門自身遇到了類似的尷尬,港澳之間也缺乏相應移交制度安排。盡管澳門初級法院在香港富豪劉鑾雄和羅杰承未到庭的情況下,于2014年3月缺席宣判其賄賂和洗黑錢罪名成立,分別判處監(jiān)禁5年零3個月,但目前依然逍遙法外,凸顯了兩岸四地之間移交逃犯制度缺失的弊端[1]。
反觀處于不同主權之下的歐盟成員國之間,歐洲逮捕令制度在逃犯移交問題上開創(chuàng)了一條迥異于傳統(tǒng)引渡制度的全新路徑,為其他共同體,更為我們一國主權下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鏡鑒。2001年“9·11”之前,歐盟很長時間內一直努力在1957年《歐洲引渡公約》的架構下解決成員國之間的逃犯移交問題,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11”恐怖襲擊事件對歐盟的觸動很大,歐盟各國在歐盟范圍內建立新的逃犯移交制度迅速達成共識,徹底放棄了謀求在成員國內部對繁瑣復雜的引渡制度實施改造簡化的努力。歐盟于2002年6月通過立法,2004年1月1日開始逐步在成員國之間實施歐洲逮捕令制度,從而邁出了具有歷史性創(chuàng)新意義的一步。截至2009年,歐盟共簽發(fā)54689份逮捕令,11630份被執(zhí)行,移交逃犯實際所需的時間從歐洲逮捕令實施前的平均1年縮短到48天,在被請求人同意移交的情形下,該時間更縮短至14-17天①。
(一)移交主導機關的變更
傳統(tǒng)引渡是外交機關會同其他中央行政機構通過行政途徑來解決,行政審查幾乎是所有國家不可或缺的程序。司法機關無論是參與的程度還是產生的影響都非常有限,其往往只發(fā)表法律意見,提出引渡與否的建議,對政府按引渡法實施的行為并沒有拘束力。
與傳統(tǒng)的引渡制度相比,歐洲逮捕令近乎夸張地突出了司法機關在移交中的主導地位,具有決定將被請求人從一個成員國轉移到另一成員國進程的權力,而行政機構的決定則被排除在外。《框架協(xié)議》正文第1條明確規(guī)定,逮捕令是成員國之間簽發(fā)的請求逮捕并移交某人的司法決定。這就繞過了國家行政機構主導實施的傳統(tǒng)引渡程序,基本排除了移交的政治因素,使其轉變?yōu)橐粋€真正的法律問題。
(二)移交審查程序的簡化
歐洲逮捕令制度創(chuàng)建的目的是在成員國之間強制快捷地移交逃犯,免除了復雜且不確定的行政審查程序,不要求簽發(fā)逮捕令一方提供關于犯罪事實的充足證據材料,而執(zhí)行逮捕令的國家不再需要實質審查這些證據是否達到足以簽發(fā)逮捕令的程度或者簽發(fā)的逮捕令是否合法。按照成員國相關刑事法律,被請求人可能判處監(jiān)禁刑或者法定最高刑為1年以上的羈押命令,或者在已經被判處了4個月以上的監(jiān)禁刑或羈押命令時,就可以簽發(fā)歐洲逮捕令,尋求其他成員國幫助。只要成員國一方對被請求人簽發(fā)了按照規(guī)定格式填寫的逮捕令,被請求方司法機關即應該根據逮捕令對被請求人實行逮捕,在經過比較簡單的司法審查后,就可以將其移交給請求方司法機關[2](P7)。
(三)拒絕移交理由的限制
執(zhí)行一方司法機關在收到請求方按照統(tǒng)一格式簽發(fā)的逮捕令后,除非遇到有應拒絕執(zhí)行或可以拒絕執(zhí)行的理由外,即應執(zhí)行逮捕令[3](P121)。拒絕執(zhí)行歐洲逮捕令的理由包括:執(zhí)行方對于逮捕令針對所依據的犯罪事實具有管轄權,執(zhí)行方已經給予被請求人特赦不再提起訴訟,或者刑罰已經執(zhí)行完畢;被簽發(fā)的逮捕令缺乏必要的信息,或者不能據此辨別被請求人的身份[2](P8);此外,執(zhí)行方認為請求方不具有刑事管轄權,犯罪事實不是發(fā)生在逮捕令簽發(fā)國境內;執(zhí)行方認為執(zhí)行歐洲逮捕將違背該國法律的基本原則,為該國法律所禁止亦可以成為拒絕執(zhí)行的理由。
(四)傳統(tǒng)引渡原則的突破
1.取消了本國國民不引渡原則。歐洲逮捕令移交程序確立的一個理念就是在整個歐盟框架內,所有成員國公民不僅是其本國的國民,也是歐盟的公民。因此《框架決定》徹底取消了本國國民不引渡原則。
2.限制了特定性原則。在傳統(tǒng)引渡制度中,特定性原則是為了防止引渡請求國規(guī)避有關拒絕引渡的事由而提出虛假請求。它是基于國家對彼此之間刑事法律制度的不信任,為保護被引渡對象權利而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框架決定》規(guī)定了不適用特定性原則的幾種情形:當被請求人被成功移交后,在請求國經釋放有機會離開該國而在45天內不離開,或離開后又重新返回的;在被請求人被逮捕后同意移送的情形下也視為放棄特定性原則;被請求人被移交后,明確表示放棄特定性原則的,那么也可以不適用[4](P74)。
3.突破了雙重犯罪原則?!犊蚣軟Q定》規(guī)定,只要犯罪在逮捕令的請求國可能被判處較重的刑罰或羈押命令,而在被請求方只需觸犯刑事法律構成犯罪,就成就執(zhí)行逮捕令的條件,至于所判處的刑罰輕重甚至是否應受到處罰就不再予以考量。不僅如此,《框架決定》第2條又通過犯罪清單的方式排除了雙重犯罪原則的適用,對于列出的32種危害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嚴重罪行徹底拋棄了該原則,只要犯罪行為在逮捕令簽發(fā)國可能被判處3年以上監(jiān)禁或羈押命令,收到逮捕令的成員國一方便可適用更簡便的審查移交程序,直接決定執(zhí)行逮捕令,而不再考慮這些行為是否觸犯被請求國法律或者所觸犯的罪名是否與逮捕令簽發(fā)的罪名相同,這是對傳統(tǒng)雙重犯罪原則的徹底顛覆。
兩岸四地間相互移交逃犯關系到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是保障各法域法制權威的先決條件。當前,兩岸四地民間和官方都意識到達成刑事司法互助協(xié)議,搭建移交逃犯的制度通道十分必要。許多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希冀早日制定相關互助措施。司法機關也對此問題進行了多次商談。相比較在跟外國簽訂引渡條約進展較為順利的同時,一個國家內部的區(qū)際司法協(xié)助多年來卻沒有取得根本進展,不能不令人惋惜。在我國區(qū)際間進行移交逃犯問題磋商時,每個法域應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充分尊重各方的法律實踐,而不能過分強調各自法律現狀,不愿做出必要的讓步,這實際上是一種法域優(yōu)越的思想在作祟,不利于開展深層次的區(qū)際刑事司法合作。
法律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取長補短,可以使具體法律文化獲得長足的發(fā)展[5](P38)。我國區(qū)際逃犯移交制度的構建也可以從其他法律制度獲得借鑒和補償。盡管歐盟成員國之間和我國兩岸四地之間的所面臨社會背景和法治傳統(tǒng)并不一致,然而歐盟成員國之間都能跨越主權國家之間的一系列障礙,站在歐盟法治需要的角度不斷深入合作,最終達成歐盟逮捕令的產生。兩岸四地在地理位置上聯為一體,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共同的語言文字,中國區(qū)際間逃犯移交理應要比主權國家間的移交方便得多、順利得多。既然歐盟在不同的主權國家之間可以實行如此簡便的逮捕令程序,那么,同屬一個中國框架下更沒理由采取保守的做法。我們有可能,也有必要借鑒歐洲逮捕令比較成熟的合作模式,將相互間移交逃犯合作制度設計得較為便捷,構建起我國特色的區(qū)際逮捕令制度。
(一)區(qū)際逮捕令的目的
歐洲逮捕令產生過程和十余年的運行實踐充分說明,刑事領域的相互承認不僅可行,而且有利于刑事司法合作。我國區(qū)際之間現在已簽署多份關于民商事方面相互承認的協(xié)定,但在刑事方面卻一直囿于某些觀念,遲遲沒有取得根本進展。區(qū)際間移交逃犯不一定也不應該固守著傳統(tǒng)的引渡思維,采用基本上是比照引渡法律的規(guī)定來處理,可以也應當尋求其他更為快捷高效的移交模式。1957年后歐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尋求更快捷簡便的引渡程序,并兩次修改歐洲引渡公約,但由于引渡制度固有的復雜冗長的行政與司法交織的審查模式很難徹底改變而被迫放棄。我國在區(qū)際逃犯移交的問題上,也應及早改變思路,借鑒歐洲逮捕令模式,構建自己的區(qū)際逮捕令制度。
構建區(qū)際逮捕令首先需要明確區(qū)際逃犯移交所要達到的目的,這有助于我們創(chuàng)建更為合適的制度去實現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區(qū)際之間開展相互移交逃犯合作所要所要實現的目標至少包括:(1)使犯罪分子受到及時、有效的懲治;(2)使兩岸四地居民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3)使兩岸四地社會法治得到可靠的保障[6](P134)。在進行合作時,兩岸四地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在不干預、限制或約束任何一方司法機關訴訟行為的前提下,快速、便捷、有效地追捕和移交逃犯,使他們不能利用各法域的法律差異而逃避應有的制裁。
(二)區(qū)際逮捕令的審查程序
區(qū)際逮捕令以司法機關之間的相互合作作為逃犯逮捕和移交的渠道,既免除了不必要的行政審查,也免去了復雜且結果不確定的司法實質審查,使得請求方司法機關簽發(fā)的逮捕令經被請求方司法機關簡便認可后,逃犯就可以因此而被逮捕并移交。司法機關對區(qū)際逮捕令應只進行形式性審查,不進行實質性審查。這是由于各法域關于拘捕罪犯的條件各不相同,掌握的證據材料未必完全符合另一方的證據標準。過高要求請求方提供關于犯罪的證據材料,極有可能會導致移交的失敗。另一方面,為了不斷增強彼此的司法互信,各方在簽發(fā)逮捕令時需要對證據進行較為嚴格的掌握,避免錯誤拘捕的發(fā)生,防止增加對方的司法負擔,削弱本法域的司法權威。
將區(qū)際移交的審查程序簡化為對逮捕令的認可程序,各法域只需要在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對逮捕令狀的形式要件予以明確規(guī)定,滿足要件便予以認可,而一旦認可便立即在本法域執(zhí)行。在司法機關進行形式審查時,只要請求方司法機關發(fā)出了按照統(tǒng)一商定格式簽發(fā)的逮捕令,有關行為亦屬于被請求方認可的犯罪,便可對該人進行逮捕,在經過簡捷的審查程序之后決定是否予以移交。
(三)區(qū)際逮捕令所涉犯罪的確定
在區(qū)際逃犯移交實踐中,各法域刑法存在著較大差異。當前社會形勢下,罪犯的跨法域流動呈現增長趨勢,需要移交的逃犯數量比較多,為促進逃犯移交制度的健康發(fā)展,條件不應該過寬,輕微違法行為不宜簽發(fā)區(qū)際逮捕令[7](P199)。歐洲逮捕令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較低的逮捕令簽發(fā)條件而造成逮捕令簽發(fā)過多,增加成員國司法機關的負擔,也引發(fā)了不利于嚴重犯罪打擊的擔憂,這需要我們引以為鑒。要避免出現將所有輕微犯罪都進行移交,使得司法機關疲于應付。但是,也不宜限制過于嚴苛,以免給逃犯移交設置諸多障礙,無法滿足逃犯移交的實踐需要。
兩岸四地可以借鑒歐洲逮捕令模式,各方理智地看待各自的差異,雙重犯罪原則并不必然意味著按照彼此法律,犯罪人的行為所觸犯的罪名及該罪名成立的條件是完全相同的。對一般犯罪可以規(guī)定依據簽發(fā)地的法律應被請求人應被判處2年以上剝奪自由的刑罰,在被請求方法域應觸犯刑事法律,而不論其罪名是否相同以及是否應予以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一定刑罰。符合這樣的條件就足以簽發(fā)區(qū)際逮捕令,其他法域應予以認可。對嚴重犯罪通過協(xié)商確定一份必須移交的嚴重犯罪清單,觸犯清單中的罪行,要排除雙重犯罪原則的適用。只要被請求人足以被判處3年以上剝奪自由的刑罰,則各法域司法機關有義務立即執(zhí)行逮捕令。由于各法域犯罪分類的標準不盡相同,清單中須考慮各法域特定罪行的范圍。各種犯罪的表現,可以對犯罪行為以描述的方式列舉,即使該行為在不同的法域構成不同的罪名,應處以不同的刑罰,只要被認定為犯罪即可。通過行為的描述,可以在一個類罪中涵蓋較多的犯罪具體行為[8]。此外,還應該保持犯罪清單的開放性,根據逃犯移交實踐遇到的問題和各法域刑事司法協(xié)助狀況,適時進行補充和修訂。
(四)拒絕執(zhí)行區(qū)際逮捕令的理由
拒絕執(zhí)行逮捕令進行逃犯移交的理由應該明確地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設計:被逮捕人不是逮捕令所針對的人;逮捕令所列舉的犯罪不屬于嚴重犯罪清單中的罪行或未達到足以判處3年以上監(jiān)禁刑罰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行為人犯罪時未達到相應刑事責任年齡;所犯罪行已經過處理或經過赦免;本法域對案件享有管轄權,已經或即將進行司法追訴等。同時,應排除適用政治犯罪不移交、本法域居民不移交和限定性原則??紤]到廢除死刑是法治發(fā)展的一個趨勢,澳門和香港已經廢除,內地和臺灣地區(qū)雖然保留了死刑,但對于死刑都遵循少殺慎殺的司法原則,嚴格控制并慎用死刑的趨勢也非常明顯,近年來死刑罪名逐漸減少,適用死刑的條件更為嚴格,對于死刑犯不移交原則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通。
歐洲逮捕令制度相比傳統(tǒng)的引渡制度在許多方面都有重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在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屏蔽了行政機關的影響作用,免除了刑事法律方面龐雜的協(xié)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我們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不僅是其制度的設計科學先進,更為重要的是不同主權國家之間能夠徹底拋棄引渡公約的羈絆而另辟蹊徑的創(chuàng)新思想。我們同為一個中國的兩岸四地應該具有更大的法律智慧和擔當勇氣,共同開創(chuàng)我們的逃犯移交制度創(chuàng)設。要不拘泥于各自現有的引渡觀念和刑事法律,以區(qū)際逮捕令的構建出發(fā)避開許多糾纏不清的實體法律問題和政治分歧,防止自說自話難以達成共識而導致制度安排一拖再拖的窘境,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fā)展而逐步完善以更加符合各法域的實際情況和福祉利益。
[1]網易財經.香港富豪賄賂澳門前高官罪成 被判監(jiān)5年零3個月[EB/OL].http://money.163.com/14/0314/17/9NAI5CIA00254TFQ.htm l,2014-03-14.
[2]黃風.引渡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3]洪期榮,陳荔彤.新歐盟逮捕令及解送程序架構規(guī)定與傳統(tǒng)國際法引渡制度的比較研究[J].軍法???011,(1).
[4]高秀東.歐洲逮捕令及其對我國區(qū)際移交逃犯的啟示[J].法學雜志,2010,(4).
[5]黃金蘭.法律移植研究——法律文化的視角[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6]柯良棟.論中國區(qū)際移交逃犯應遵循的原則及其模式[J].法學家,2008,(4).
[7]黃芳.國際犯罪國內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8]陳暉.中國區(qū)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 2007.
[責任編輯:索原]
權大國,澳門大學法學院2014級比較法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國家檢察官學院廣西分院講師,澳門999078
D93/97
A
1004-4434(2016)09-00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