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闡釋的超越與回歸
      —— 強制闡釋論與中國當代文本闡釋批評的理論拓展*

      2016-02-26 18:03:53段吉方
      學術研究 2016年12期
      關鍵詞:闡釋學伽達默爾解釋學

      段吉方

      學術聚焦

      闡釋的超越與回歸
      —— 強制闡釋論與中國當代文本闡釋批評的理論拓展*

      段吉方

      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論在當代理論發(fā)展態(tài)勢下,試圖將文本闡釋的問題從西方文論的理論依賴下擺脫出來,努力從文本批評的角度重審批評立場,為當代文學理論批評的文本闡釋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啟發(fā)。在文本闡釋的核心問題上,深入辨析文本闡釋批評中的前見、主觀預設、場外征用與闡釋的循環(huán)等理論問題,是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文本闡釋研究需要進一步強化的內(nèi)容。超越西方文論的理論路徑依賴,在闡釋的實踐中找到文本闡釋的問題性策略,是當代中國文本闡釋研究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強制闡釋論 文本闡釋學 闡釋的循環(huán) 批評的倫理

      強制闡釋與當代西方文論的有效性辨識問題是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界集中討論的問題,也是影響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發(fā)展與建構的一個重要的“理論事件”?!皬娭脐U釋論”從2014年在中國當代文論界提出,2015年得到了較為集中的討論研究,至今為止相關的理論觀念仍然在發(fā)展。前見,闡釋域、闡釋邊界、作者意圖、場外征用、主觀預設、理論中心論等問題的探討得到了深化,學界反響熱烈。在中國當代文論中,強制闡釋論的研究已經(jīng)明顯起到了西方文論反思的理論支點作用,它的理論價值不但在于對當代西方文論的知識論論域和實踐過程提供了闡釋分析的批評框架,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文本闡釋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文本闡釋問題更多地是在西方闡釋學的理論視域下進行的,尚缺乏充分的本土化理論,更缺乏超越西方闡釋學理論路徑的有效的理論方式,這方面,強制闡釋論研究在當代理論發(fā)展態(tài)勢下將文本闡釋的問題從西方闡釋學及其當代西方文論中剝離開來,將西方文論的反思問題從一種批判性觀念上升為文本闡釋的理論建構,試圖在當代西方文論反思中重返文本闡釋學的理論與方法,從而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中的文本闡釋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發(fā)。在深化與推進當下的強制闡釋論研究中,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文本闡釋研究需要解決的仍然是西方闡釋學理論的有效轉化與借鑒的問題。超越對西方闡釋學的知識論層面上的理論路徑依賴,在具體闡釋實踐中找到文本闡釋的問題性策略,是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文本闡釋研究需要進一步強化和解決的問題。

      一、強制闡釋論的提出與文本闡釋問題

      強制闡釋論是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界提出的問題。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江教授提出了當代西方文論中的強制闡釋問題,并以強制闡釋論描述分析當代西方文論的理論缺陷與特征,進而在當代中國文論研究中掀起了西方文論批判反思的理論熱潮。張江在提出他的強制闡釋論觀點的時候強調(diào),他的目的是以當代西方文論中的強制闡釋問題為線索,“辨識歷史,把握實證,尋求共識,為當代文論的建構與發(fā)展提供一個新的視角”。[1]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強制闡釋論的研究引發(fā)了有關當代西方文論的熱烈討論,并就當代西方文論中的文本闡釋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究,可以說,已經(jīng)在辨識歷史、把握實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者也對強制闡釋論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指出了強制闡釋論的提法及理論研究中的不足之處,但從整體上而言,強制闡釋論在當代文論研究中還是起到了較為積極的理論推動作用。這方面的理論爭鳴文章已經(jīng)很多,其中,關注強制闡釋論、討論強制闡釋論以及批評強制闡釋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焦點就是強制闡釋論與當代西方文論中的文本闡釋問題。關注文本,試圖回到文本,努力從文本出發(fā)破除當代西方文論的闡釋弊端以及有效建構一種當代的文本闡釋觀念,是強制闡釋論研究中凸顯出來的重要問題,也是對西方文論中的文本闡釋有較為明顯的理論呼應的內(nèi)容。

      西方闡釋學的理論傳統(tǒng)較為漫長,理論研究視域廣闊,思想交叉跨越明顯。這些因素構成了西方闡釋學理論復雜的思想內(nèi)涵,也是闡釋學的理論觀念能夠不斷跨越學科限制走向理論的開放性的重要原因。在闡釋學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文本問題曾是理論的核心,在著名的西方闡釋學理論發(fā)展的“三階段”即施萊爾馬赫、狄爾泰以及伽達默爾的理論發(fā)展中,文本闡釋不斷從闡釋學的理論元問題中凸顯出來,特別是在施萊爾馬赫的理論中,有的研究者直接地說:“施萊爾馬赫關注的是文本”。[2]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觀念是解釋學理論從經(jīng)典解釋學到哲學解釋學的重要中介,普遍解釋學的觀念就是從文本出發(fā)的。施萊爾馬赫強調(diào)闡釋的目的是對作者文本意義的了解,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必要的方法和技巧。施萊爾馬赫將這些技巧和方法的研究上升為一種普遍性的原則,從而將解釋學推進到了一個普遍性理論的階段,實現(xiàn)了普遍解釋學的理論發(fā)展。由于施萊爾馬赫的倡導,闡釋學中的文本觀念占有一定的位置,正是由于文本的權威性,解釋學不僅僅是一種理解和闡釋特定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的理論,而是從普遍性的角度理解一個對象的思想的藝術,這個普遍性的角度不排除作者的意圖,施萊爾馬赫進而把這種理解的藝術概括為“直覺的方法(divinatory method),“所有的人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即每一個人都包含他人的因素,一個人可以通過自我的理解達到他人的理解”。[3]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理論原則后來得到了伽達默爾的糾正。在《真理與方法》中,伽達默爾曾申明:“詮釋學的問題從其歷史起源開始就超出了現(xiàn)代科學方法論所設置的界限。理解文本和解釋文本不僅是科學深為關切的事情,而且也顯然屬于人類的整個經(jīng)驗世界。詮釋學現(xiàn)象本來就不是一個方法論問題,它并不涉及那種使文本像所有其他經(jīng)驗那樣承受科學探究的理解方法,而且一般來說,它根本就不是為了構造一種能滿足科學方法論理想的確切知識?!盵4]伽達默爾對解釋學這一理論主旨的深化和發(fā)展,改變了解釋學理論的發(fā)展方向,開啟了哲學解釋學的理論邁進過程,也極大地扭轉了施萊爾馬赫解釋學中對“文本”地位的堅持。伽達默爾提出,哲學解釋學的目的不是建立一門關于理解的技藝學,“藝術家作為解釋者,并不比普通的接受者有更大的權威性。就他反思他自己的作品而言,他就是他自己的讀者。他作為反思者所具有的看法并不具有權威性。解釋的惟一標準就是他的作品的意蘊(Sinngehalt),即作品所‘意指’的東西”。[5]文本的問題在施萊爾馬赫和伽達默爾之間產(chǎn)生了理論上的分歧,但就闡釋學理論而言,這種分歧不是理論的抵牾,而是更深層次的合流。按伽達默爾的理解,首先,解釋不是從文本出發(fā)的,解釋是歷史的過程,施萊爾馬赫從文本出發(fā)的解釋學把文本放置到一部文學作品的整體關系中,在邏輯中會產(chǎn)生解釋的循環(huán);其次,文本的中心性會破壞理解的真理性和歷史性,施萊爾馬赫把文本的解釋看做是一種對原來產(chǎn)品的再生產(chǎn),這是把文本視為脫離它的認識內(nèi)容的一種闡釋,這其實是一種“文本闡釋學”,即“根據(jù)語言的標準范例對于任何語言性事物的理解”。[6]在伽達默爾的理論中,文本的概念受到了影響。但并非文本在解釋學中不重要了,而是文本解釋的不同傾向在起作用。從哲學的層面而言,伽達默爾的解釋學理論對文本其實是提出了一種修正式的理解,在他看來,施萊爾馬赫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但對文本闡釋的方向需要完善,在這樣的意義上,伽達默爾對文本的修正不但沒有對解釋造成障礙,反而是一種重要的理論補充。

      強制闡釋論對西方闡釋學理論中的文本觀念有明顯的理論呼應,強制闡釋論首先是從當代西方文論中的文本闡釋問題出發(fā)的。張江提出,當代西方文論“構建理論以預定的概念、范疇為起點,在文學場內(nèi)作形而上的糾纏,從理論到理論,以理論證明理論。開展批評從既定的理論切人,用理論切割文本,在文本中找到合意的理論材料,反向證實前在的理論。在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上,用局部經(jīng)驗代替全局,用混沌臆想代替具體分析。獲取正確認識的路徑不是從實踐到理論,而是從理論到實踐,不是通過實踐總結概括理論,而是用理論閹割、碎化實踐”。[7]所謂實證與共識的研究正是從文本出發(fā)的,文本闡釋的問題仍然是闡釋和強制闡釋的認識論根源問題。在這個認識論根源上,張江提出,當代西方文論的主要局限有:“脫離文學實踐,用其他學科的現(xiàn)成理論闡釋文學文本、解釋文學經(jīng)驗,并將之推廣為普遍的文學規(guī)則;出于對以往理論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顛覆,將具有合理因素的觀點推延至極端;套用科學主義的恒定模式闡釋具體文本?!盵8]這是強制闡釋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指向,那就是對西方文論的反思其根本要義是找到重建中國文論的路徑。張江認為:“當代西方文論生長于西方文化土壤,與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語言差異、倫理差異和審美差異,這決定了其理論運用的有限性。中國文論建設的基點,一是拋棄對外來理論的過分倚重,重歸中國文學實踐;二是堅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國語境,充分吸納中國傳統(tǒng)文論遺產(chǎn);三是認識、處理好外部研究與內(nèi)部研究的關系問題,建構二者辯證統(tǒng)一的研究范式?!盵9]可以說,這兩個方面的理論設想最終都落實到了文本闡釋的焦點上,這也正是強制闡釋論有效呼應當代西方文論的文本闡釋觀念進而提出中國當代文論構想的地方。在現(xiàn)代闡釋學的理論發(fā)展中,如何有效地理解文本原意及其“真理呈現(xiàn)”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研究重點,強制闡釋論將研究落實到文本闡釋的問題上,既是在深化這個理論重點,同時又對文本闡釋的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正因為著眼于此,才獲得了一種理論探討的可能性。在當代文論研究的視野內(nèi),反思當代西方文論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也曾引起當代學者的普遍關注,但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研究的理論目標和定位很明確,首先是對西方文論的反思,其次是中國當代文論的構建,反思與構建的過程都是努力從文本闡釋出發(fā)廓清中西文論的闡釋間隔問題。無論是當代西方文論中的文本闡釋觀念,還是強制闡釋論中的具體問題,有了立足文本從文本出發(fā)的理論觀念,反思批判與理論建構才有了方向與目標,這也是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研究具有學理提升價值的內(nèi)容。

      二、主觀預設、前見與視域融合

      主觀預設是強制闡釋論所提出的理論問題。張江在《強制闡釋論》一文中提出,所謂主觀預設是指“批評者的主觀意向在前,預定明確立場,強制裁定文本的意義和價值。主觀預設的批評,是從現(xiàn)成理論出發(fā)的批評,前定模式,前定結論,文本以至文學的實踐淪為證明理論的材料,批評變成對文本和文學作符合理論目的的注腳”。[10]在文本闡釋的過程中,主觀預設是否存在?主觀預設的批評是否導致強制闡釋?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深究。張江的看法是,主觀預設的批評導致了文學批評闡釋中的前置立場、前置模式和前置結論。當代西方文論及其批評實踐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主觀預設的批評,原因有二:其一是當代西方文論的場外征用使然,其二是理論過度膨脹的結果——“各種理論思潮此消彼長,令人目不暇接。與之相應,在理論和文本的天平之上,理論的分量越來越重,人們對理論的熱情、對理論的期待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相反,文本反倒成了配角,不但喪失了理論誕生源頭的地位,在功能上也淪落為理論的佐證和注腳?!盵11]主觀預設的問題還是圍繞著文本闡釋展開,其問題的根本在于文本解釋的主觀性、文本及其意義闡釋的有效性。這個問題在當代西方文論的文本闡釋中也有所提及,那就是解釋學理論中的“前見”問題。西方解釋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伽達默爾認為,任何理解或解釋都是現(xiàn)在與過去的對話,面對一個文本,一方面我們針對文本發(fā)問,聆聽它們,另一方面,我們不可能憑空地理解和判斷事物,而必須以前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為前提,這樣就意味著我們有一種從過去所接受的用以對事物作出理解和判斷的“傳統(tǒng)”和“前判斷”。這個“前判斷”構成了解釋學文本闡釋的理論前提,也是文本闡釋的當下理解的基礎,它為文本闡釋預先規(guī)定了方向,而今天的理解又會成為明天的“傳統(tǒng)”和“前見”,因此,“前見”是保證解釋行為不斷延續(xù)的條件。

      伽達默爾對文本闡釋的“前見”的理解有合理之處,但弊病在于“前見”能否完全說明闡釋中的主觀問題及其文本闡釋意義的旁落,或者說文本“真理性”呈現(xiàn)的確定性問題,這一點伽達默爾是語焉不詳?shù)?。在后來的理論推進中,伽達默爾解決前見問題的方法論原則是提出并申明解釋過程中的“視域融合”。①視域(Horizont),最初是由胡塞爾和尼采引進哲學的,指的是思維受其有限的規(guī)定性制約的方式以及不斷擴展的規(guī)律。在伽達默爾那里,視域標志著人從他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出發(fā)所能達到的理解范圍。所謂視域融合,是說每個人的理解都必須受到傳統(tǒng)和“前見”的制約,這意味著解釋者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歷史條件下,即處在某種“闡釋景況”之中理解文本的。“闡釋景況”決定了理解的范圍是有限的,是有一定的“視域”的。伽達默爾認為,文本闡釋的視域是不斷形成,不斷發(fā)展,也不斷擴展的,永遠不會固定下來。理解者和他所理解的對象(文本)都有各自的視域?!袄斫庹叩囊曈颉笔撬麖膫鹘y(tǒng)和前見中接受知識和經(jīng)驗所形成的前判斷,是一種對意義和真理的預先期待;“文本的視域”是作品置身于歷史之中,是文本在與歷史“對話”中形成的一種現(xiàn)存的連續(xù)性,包括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文本所做的一系列闡釋。在伽達默爾的理解中,正是由于文本闡釋中的視域融合,理解者和文本之間有了可以溝通的中介,文本闡釋的過程最終就是視域融合的結果。

      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概念及其理論分析向來在當代西方文論的文本闡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按照伽達默爾的理論,視域融合的出現(xiàn)不但有效解決了解釋的“前見”或說“前判斷”帶來的文本闡釋的障礙,而且更主要地是防止了解釋的主觀性的出現(xiàn)。因為視域融合是發(fā)生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的,有了基于文本解釋的對話性,文本闡釋的歷時性和共時性開始融為一體,主體和客體,自我和他者的界限被打破了,文本闡釋的過程不斷被新的闡釋視域所置換和發(fā)展。伽達默爾的這個理論觀念的確為現(xiàn)代文本闡釋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代表著文本闡釋思維的重大變革,其重要的理論表征是強調(diào)文本闡釋的歷史性和發(fā)展性,解決了傳統(tǒng)“赫爾墨斯之學”凝固的文本闡釋概念。但是,伽達默爾的觀點也不是完全無懈可擊,一個明顯的理論難題是視域融合的問題仍然是在語言的層面發(fā)生的,伽達默爾提出:“在理解中發(fā)生的視域交融乃是語言的真正成就”。[12]語言問題構成了“前理解”的基礎,也表征著理解的本質(zhì),更是文本闡釋意義之源。既然語言構成了視域融合的基礎,那么,文本闡釋的意義問題在語言中究竟是如何呈現(xiàn)出來的?在語言中發(fā)生的視域融合要不要主觀性,如何避免主觀的發(fā)生?這個問題恰恰是闡釋學理論中較為模糊的地方。強制闡釋論提出的主觀預設問題在學理的層面上正是由此而發(fā)。對此,周憲的看法是:“作為人文學科組成部分的文學理論,前置立場不但無法消除,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相當重要的。我始終認為,文學研究不同于其他知識系統(tǒng)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于文學研究者總是持有鮮明的價值立場,這一立場當然是前置的,或者更嚴密地說,文學研究者的價值立場甚至意識形態(tài)立場一定是先在的。我們很難想象在沒有前置立場的情況下發(fā)表自己的文學見解?!盵13]朱立元也肯定強制闡釋論中的主觀預設問題的反思,他認為張江強制闡釋論中的主觀預設的說法沒有完全否定西方解釋學理論,而是有所推進,他進而補充:“這個觀點是西方闡釋學史上一個重大突破和推進,它既揭示了人的認識、理解、闡釋的與生俱來的歷史性和有限性,也肯定了理解、闡釋的主體性、生產(chǎn)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地克服了古典闡釋學的純客觀主義局限。”“‘主觀預設’的特征,更準確、更擊中強制闡釋的要害?!盵14]

      與伽達默爾的“前見”與“視域融合”概念相比,強制闡釋論提出的主觀預設問題不是否定“前見”的存在,而是在肯定文本闡釋中的主觀性與前理解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思考如何避免主觀預設的問題。當然,張江并沒有就如何解決主觀預設的問題提出理論解決的進一步方案,但正是借主觀預設的問題更深刻地思考了文本闡釋的有效性及其文本闡釋的確定性問題。在這方面,強制闡釋論的主觀預設研究既與西方闡釋學的相關理論有一定的重合之處,但又不完全在同一個理論發(fā)展方向上。而就文本闡釋的確定性以及在文本闡釋的主觀性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闡釋這個問題上,又有著理論主張的一致性。強制闡釋論提出的主觀預設問題沒有推進到伽達默爾所提出的“視域融合”這個理論層面,但在后來的研究中,特別是在意圖在不在場,作者能不能死等問題的研究中,張江又回到了如何避免闡釋的主觀預設的問題邏輯上,其理論著眼點仍然是在文本闡釋學的基本立場上,可以說,這也是張江對文本闡釋的主觀預設與“前見”、“視域融合”問題的一次有益的理論嘗試。

      三、場外征用與解釋的循環(huán)

      解釋學作為一種哲學理論是如何應用到文學批評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首先,解釋學的理論起點和動因是關于文本的闡釋。闡釋學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在作為“赫爾墨斯之學”的闡釋學理論的草創(chuàng)中,關于《圣經(jīng)》和《荷馬史詩》的“寓意闡釋”最早是從《圣經(jīng)》和《荷馬史詩》的文本(Text)出發(fā)的,闡釋學理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施萊爾馬赫時期”,強調(diào)闡釋的文字、意義與精神的合一,確立的是以文本為闡釋的核心位置,文本闡釋的問題成了經(jīng)典闡釋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狄爾泰開始的現(xiàn)代闡釋學,經(jīng)過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哲學闡釋學的理論發(fā)展,文本闡釋的核心要義逐漸被歷史闡釋的哲學方法所代替,“歷史即文本”、“理解即此在”、“闡釋即本體”,在這個理論發(fā)展的過程中,文本并沒有完全缺席,而是文本闡釋的觀念被充分哲學化、歷史化和本體化了,文本仍然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被提出來,文本的闡釋也有了融入批評實踐的可能。其次,在哲學解釋學向現(xiàn)代批評實踐躍進的過程中,藝術的本體闡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出并深入探究這個問題的仍然是伽達默爾。伽達默爾提出,在解釋學消除“前理解”和抵達文本“真理性”的過程中,藝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藝術的萬神廟并非一種把自身呈現(xiàn)給純粹審美意識的無時間的現(xiàn)時性,而是歷史地實現(xiàn)自身的人類精神的集體業(yè)績”。[15]這就需要闡釋,也就是所謂的“審美區(qū)分”,區(qū)分那種認識論和趣味論意義上的審美概念,藝術的真理性問題也由此進入了闡釋學的理論視域之內(nèi)。在伽達默爾看來,藝術經(jīng)驗的“主體”,不是經(jīng)驗藝術者的主體性,“而是藝術作品本身”,[16]所以對藝術進行闡釋就成了現(xiàn)代解釋學的一項基本的工作。伽達默爾考察了作為本體論闡釋入門的游戲,指出了游戲的存在方式及其對藝術本體闡釋的意義。就像藝術的存在方式不能由藝術者的主體性來代替一樣,“游戲的真正主體(這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那些只有單個游戲者的經(jīng)驗中)并不是游戲者,而是游戲本身”。[17]在這個過程中,伽達默爾通過游戲的本體闡釋,提出了闡釋學中的文本與解釋者、創(chuàng)作者與接受者的關系,并將闡釋學中的文本闡釋問題引入批評實踐,才有了文本闡釋學的理論發(fā)展。

      伽達默爾對藝術經(jīng)驗闡釋的理論推動對解釋學有重要的價值,伽達默爾的研究者,美國學者帕特里夏·奧坦伯德·約翰遜認為,伽達默爾對藝術經(jīng)驗的闡釋有效克服了哲學中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有助于人們克服異化,而理解藝術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他們是誰”。[18]強制闡釋論中的“場外征用”問題與伽達默爾闡釋學中提出的從哲學意義上的文本闡釋應用到批評實踐的過程有較為深入的理論聯(lián)系,但理論方向與重心是不同的。所謂場外征用,在張江看來,是當代西方文論諸多流派的通病,“許多‘學派’和‘主義’都立足于此,他們依據(jù)文學場外征用理論,對文本和文學做了非文本和非文學的強制闡釋”。[19]他提出,上世紀初開始,除了形式主義及新批評理論以外,其他重要流派和學說,基本上都是借助于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構建自己體系的。按伽達默爾的理解,場外征用似乎是合理的。王寧也從跨學科的角度談場外征用的問題,認為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提出場外征用是可能的,但對于文學理論研究的場外征用,他認為:“一方面說明文學批評自身的理論匱乏,它無法像以往那樣從自身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實踐中提煉抽象出理論,因而不得不借助于非文學的教義來武裝批評家和研究者。另一方面則說明,非文學的理論話語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于它受到文學批評家和研究者的熱情擁抱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盵20]場外征用不僅僅是面對當代西方文論的強制闡釋所提出的問題,回到伽達默爾的闡釋學,伽達默爾對文本闡釋問題的理解也存在著對場外征用的探討,只不過,伽達默爾沒有明確提出,他們共同指向的是文本闡釋批評的“現(xiàn)實著陸”問題。伽達默爾倡導的文本闡釋和藝術本體闡釋是從哲學層面著眼的,強制闡釋論中的場外征用是從方法論批判立論,但二者目的是一致的,在理論層面上都體現(xiàn)出了如何有效解決文本學闡釋的理論路徑問題。強制闡釋論提出的“場外征用”的“場”既是整體意義上的文學場,也是狹義上的文本的場,說白了,就是文本批評如何有效回到文本意義的真理性的問題,這恰恰是伽達默爾所強調(diào)的。只不過,與西方闡釋學的文本闡釋理論路徑不同的是,強制闡釋論中的場外征用是以一種理論質(zhì)疑的方式提出并從批評生成的角度考慮文本闡釋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強制闡釋論中的場外征用還有另一個層次的意義指涉,那就是它超越了簡單層面上的中西文論的矛盾立場與闡釋間隔問題,更多地在文學批評實踐層面上將當代西方文論中的解釋的循環(huán)問題引向深入。

      “解釋的循環(huán)”問題的提出與克服是當代西方闡釋學理論傳統(tǒng)的重要階段,也是闡釋學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論洗禮。所謂“解釋的循環(huán)”是指闡釋過程中的文本整體與詞句的關系的循環(huán),即對一個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從個別詞句開始和完成的,但這種個別詞句的意義闡釋又必須依托文本的整體意義來完成,這樣,文本的整體意義和文本中個別詞句的意義闡釋之間就構成了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在闡釋的過程中,這種循環(huán)闡釋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強制闡釋論中提出的場外征用問題也有這個特征,之所以有場外征用的發(fā)生,其根本上是闡釋過程中所謂的“場外”和“場內(nèi)”的循環(huán)論證造成的。每一個自覺不自覺應用場外理論的批評者都暗含了對一個文本整體意義的文學性理解的合法性,這就必須通過“場內(nèi)”的文學性詞句的理解來完成對“場外”理論的闡釋。“場外”和“場內(nèi)”同樣是一個互為前提、互為因果的循環(huán)論證過程。在具體的文本闡釋中,之所以有闡釋的循環(huán)發(fā)生,主要是文本原意的呈現(xiàn)和批評闡釋的過程是有距離的,既有歷史距離,也有時間距離,所以伽達默爾說“‘閱讀’是與本文的統(tǒng)一相適應的”。[21]強制闡釋論與伽達默爾的闡釋學理論的著眼點和理論方向有重合之處,也在這個層面上有所展現(xiàn)。在解釋學理論中,不解決闡釋的循環(huán)就難以抵達文本意義的“真理性”,而忽視文學理論研究中的場外征用問題就會導致文本闡釋中文學性意義的偏頗。在文學理論研究中,不排除有些場外征用是合理的,乃至是成功的,對文學理論的意義建構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解釋學的解釋的循環(huán)有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批評活動一樣。對某些文學作品而言,文本闡釋過程中的闡釋的循環(huán)有時難以完全避免,但是,文本闡釋中,如果不有效解決闡釋的循環(huán)和場外征用的問題,就難以達到真正客觀的闡釋效果,在這方面,場外征用和解釋的循環(huán)問題都是一種闡釋的缺憾。西方闡釋學理論對闡釋的循環(huán)問題的理論解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理論邁進,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狄爾泰,方案是在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回到事物本身”觀念上對施萊爾馬赫的自然實證主義傾向予以糾正,建立一種以人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為核心的解釋學,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科學,強調(diào)闡釋是理解的藝術,這樣就可以做到不完全依靠文字的記載去理解作者的本意。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就像克服場外征用一樣是艱難的,克服了解釋的循環(huán)就解決了文本闡釋的合理性及其限度的問題,避免了場外征用,就對文本闡釋的哲學方法和理論批評在文本分析中的“有效著陸”有明顯的促進,雖然理論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是有理論難度的,但仍然為解決文學理論的現(xiàn)實危機提出了問題和解決方案,所以理論的勇氣和效應仍然值得肯定。

      四、闡釋的超越與回歸:強制闡釋與文本闡釋學中的中國問題

      在西方闡釋學理論發(fā)展過程中,關于文本闡釋的研究曾在不同理論階段起過重要作用。在闡釋學批評中,文本闡釋是一種“呈現(xiàn)”、“隱逸”和“再度意義化”的過程,并以此進入學理化和哲學化的建構之中。哲學闡釋學和本體闡釋學實現(xiàn)了闡釋學從認識到方法再到本體的轉折和變化,但無論闡釋學理論朝著什么方向發(fā)展,其意義建構與發(fā)展真正落地生根仍然離不開若隱若現(xiàn)的文本闡釋。就文本闡釋的問題而言,西方闡釋學理論,特別是伽達默爾的闡釋學非常強調(diào)文本闡釋中的對話性,認為理解與闡釋在根本上是闡釋者與世界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決定了文本闡釋的行為與過程具有一定歷史性,因此不存在超越時間和歷史的純粹客觀的解釋。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研究與西方文論中的闡釋學理論具有不同的理論形態(tài)和主張,但很多具體的理論觀點,如主觀預設、場外理論、作者意圖等,與西方文論中的文本闡釋觀念又有一定的理論暗合之處,正是由于這種理論的暗合之處,二者之間才更容易產(chǎn)生一定的理論碰撞,這也是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研究極易與西方文論中的闡釋學理論發(fā)生聯(lián)系的地方。但從根本上,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研究還是與西方文論中的闡釋學理論具有不同的理論取向和價值傾向。這個取向更多地還是以強制闡釋研究或者說以當代西方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現(xiàn)象作為理論研究的突破口,來反思西方文論的理論旅行及其產(chǎn)生的具體影響,從而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建構與發(fā)展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

      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研究不是對西方文論中的解釋學理論的“接著說”,而是從中國當代文論研究的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一種根源性理論探討,因而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是基于中國當代文論研究的現(xiàn)實境況而提出的,也是在當代西方文論發(fā)展的歷史轉折時期作出的理論判斷。張江提出:“從20 世紀初葉開始,西方文藝理論步入一個新的混沌震蕩時期。這個時期的開端,在哲學上,實際上由此前的尼采開啟?!系鬯懒恕@個驚世駭俗的口號,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理性膜拜,推動了20 世紀西方文論的根本轉向。一百多年過去,文藝理論的成長路徑蜿蜒曲折,混沌交錯,模糊了幾千年人們對文學和藝術的基本認識,撕裂了上一個時期的理論穩(wěn)定和共識,消解了曾經(jīng)相對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基本認同的方法,各種新的觀點、學派、思潮生起且混雜,各種對立、分歧、論爭尖銳且充滿生氣。就目前西方文論的發(fā)展狀況看,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劇烈震蕩期,它的發(fā)展趨勢和進一步的走向尚未清晰。但是,種種跡象表明,當代西方文論正面臨并開始一個重要的轉折。這個轉折的基本方向是,向一個新的系統(tǒng)整合階段邁進,即上文所定義的新的理論規(guī)范逐步成型,大量的新概念、新范疇、新定律,組合熔煉為新的體系,學科以至理論建設進入穩(wěn)定共識的更高階段?!盵22]這種判斷是恰當?shù)?,同時也是及時的。當代西方文論的發(fā)展確實正經(jīng)歷某種轉折,但無論怎么轉,作為一種知識形態(tài)的文論研究仍然離不開具體的問題性和批評研究的有效性,當代中國文論更不應該在西方文論的轉折中更加亦步亦趨地緊跟他們的步伐,強制闡釋論在這方面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中國當代文論不能緊跟西方文論的步伐,就必須要立足于我們自身的理論研究和問題,在破除對西方文論的理論路徑依賴之后,強制闡釋論研究對中國當代文論提出了明顯的理論建構的訴求,這一點也是強制闡釋論能夠引起諸多關注的原因。

      就強制闡釋論所涉及的文本闡釋問題而言,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文本闡釋在很多層面上也是依賴西方理論、范疇與話語的。這個狀況由來已久。西方闡釋學理論路徑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哲學化和美學化,這種過于哲學化和美學化的文本闡釋不一定對中國當代文論中具體的文學問題研究奏效,過于哲學化和美學化的文本闡釋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走向了理論主義的誤區(qū)。在這方面,強制闡釋論對中國當代文本闡釋學的建構方向與目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剖析,其切入點是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關系問題。張江提出:“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可以從兩個視角來把握。一是現(xiàn)實性視角。從這個視角看,實踐明顯高于理論,因為它有改造客觀世界的特殊品格。二是普遍性視角。從這個視角看,有人會以為,只有理論才有這個特性,而實踐沒有,因此,理論高于實踐,不僅可以指導而且可以閹割實踐,如同一些當代文論用理論閹割文本一樣。這是錯誤的。實踐同樣具有普遍性品格。因為現(xiàn)實中的實踐含有共同的規(guī)律,只要具備了大體相同的條件,就可能得到大體相同的結果。這恰恰是普遍性的含義?!盵23]這種理論探討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研究與理論建構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就當代文論建設而言,由于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復雜原因,中國當代文本闡釋學的理論建構在系統(tǒng)性、實踐性和批評的可操作性方面都有欠缺,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文學理論發(fā)展與中國旅行,中國學界普遍認識到了那種具有自身理論語境特征和問題意識的理論批評建設的重要性,但這種批評建設不能完全是向西方學界的理論傳統(tǒng)尋求闡釋框架,理論資源的有效借鑒不能變成完全意義上的理論路徑依賴,特別是中國當代文論的理論發(fā)展與建構,更應該從自身的問題中把握理論發(fā)展的方向,充分觀照中國當代文本闡釋的理論方法。在這方面,強制闡釋論不失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批評個案,它所揭示的當代文論研究的文本闡釋學的批評實踐與理論拓展的問題,正是中國當代文論理論批評發(fā)展與建構重要的理論參照。目前,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研究已經(jīng)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者的充分關注,它對中國當代文本闡釋中的西方文論的理論路徑依賴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對中西文論不同理論傳統(tǒng)和語境特征做出了深入的辨析,并對文論研究中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等問題做出了深度闡釋,在西方文論的整體反思與中國當代文論建設的理論探討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引發(fā)的理論爭鳴及其理論建構的效應也是積極而明顯,同時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出認真的總結和深入探究。

      [1][7][10][23] 張江:《強制闡釋論》,《文學評論》2014年第6期。

      [2][3][18] [美]帕特里夏·奧坦伯德·約翰遜:《伽達默爾》,何衛(wèi)平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4、14、21頁。

      [4][5][6][12][15][16][17][21]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卷,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17、250、255、490、126-127、133、138、212 頁。

      [8][9][22] 張江:《當代西方文論若干問題辨識——兼及中國文論重建》,《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

      [11] 張江:《強制闡釋的主觀預設問題》,《學術研究》2015年第4期。

      [13] 周憲:《前置結論的反思》,《學術研究》2015年第4期。

      [14] 朱立元:《關于主觀預設問題的再思考》,《學術研究》2015年第4期。

      [19] 張江:《關于場外征用的概念解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20] 王寧:《場外征用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再識》,《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責任編輯:王法敏

      I02

      A

      1000-7326(2016)12-0001-08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項目“當代西方文論有效性辨識與強制闡釋問題研究”(GD15CZW0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15ZDB023)、2015 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 “文化轉向視閾下的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范式與基本問題研究”( 15Y19)的階段性成果。

      段吉方,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 廣州,510006)。

      猜你喜歡
      闡釋學伽達默爾解釋學
      《意象之美
      ——意象闡釋學的觀念與方法》簡介
      美育學刊(2023年1期)2023-02-18 02:58:56
      “闡釋”與“訓釋”——中國古典闡釋學的語文學形式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不同翻譯研究范式與批評中的批評者闡釋學立場①
      翻譯界(2021年1期)2021-01-06 12:21:44
      李永剛著《歷史主義與解釋學》推介
      “生活轉向”的解釋學意圖
      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內(nèi)在話語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6
      論伽達默爾的經(jīng)典觀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4
      “友誼”作為哲學問題的深刻意蘊與當代意義*——伽達默爾實踐哲學中的一種理解和詮釋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2
      朱熹《孟子》學的解釋學考察
      文山县| 资阳市| 榕江县| 郧西县| 荔波县| 赤峰市| 贵州省| 孝感市| 华宁县| 洪雅县| 丰镇市| 黔西县| 阿城市| 四平市| 杭锦后旗| 栖霞市| 织金县| 神农架林区| 栖霞市| 沾化县| 华宁县| 饶阳县| 永济市| 莱州市| 兰州市| 鄂温| 宁城县| 华蓥市| 商城县| 奎屯市| 梅州市| 湖口县| 江孜县| 太湖县| 新河县| 孟津县| 都昌县| 达州市| 平山县| 湟源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