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健
(西安工程大學 藝術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
媒介意象的不真實性
顧 健
(西安工程大學 藝術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
在科學技術與網絡技術日新月異、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媒介作為人與人、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傳遞信息的載體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并無時無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以及思想等各個方面。但在這個雜糅的信息傳遞過程中,總會有些為迎合受眾心理而通過媒介傳遞的一些信息,因而能夠辯證地認識媒介傳遞的信息的優(yōu)劣顯得尤為重要。意象則是通過創(chuàng)作主體自身對客觀事物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認知后所進行的加工創(chuàng)作,因而媒介意象并不是我們所看到或者心里所體會的,表面?zhèn)鬟f給我們的那些盡善盡美的信息,所以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也就是說,媒介意象具有一定的虛假性,我們需要辯證地認識它。本文從意象的四個特性,即模仿意象、感性意象、象征意象和符號意象研究分析,正確認識媒介意象的虛假性,使人們揚長避短,提升人們的審美品位以及審美的生活化,從而促進人們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媒介;意象;不真實
中國意象說興起于周代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從唐朝至明清時期發(fā)展成熟。影視意象由“象”和“意”兩個核心要素構成。所謂的“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融入其獨特的思想情感以及自身的理解所進行的加工創(chuàng)作,其核心就是一定會融入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情感,簡單來說就是借物抒情。尼爾·博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指出:“隨著媒體的興盛、介入門檻極低的媒介的普及,所有的信息包括政治、宗教、哲學、藝術等形而上的內容,都變成了娛樂的泛化?!?/p>
在娛樂至上、娛樂至死的今天,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納和吸收國外的一些新鮮事物。中國的綜藝節(jié)目起步較晚,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于內地綜藝節(jié)目在借鑒和學習境外娛樂節(jié)目取得顯著成功的前提下,各大電視臺開始紛紛效仿和借鑒大量的境外綜藝節(jié)目。例如,真人秀類、搞笑類、談話類、八卦類、惡作劇類、益智類、探險類、交友類、播報類等綜藝節(jié)目。由于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以及創(chuàng)新點匱乏,為了迎合受眾的喜好,各大電視臺便大量購買國外綜藝節(jié)目的版權,并不斷與之融合,學習其成功經驗,如湖南衛(wèi)視的戶外生活類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戶外旅行類真人秀《花樣爺爺》,東方衛(wèi)視的戶外競技類真人秀《一座為王》,以及最近在西安熱拍的第三季的戶外競技類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等都是通過購買國外版權并且取得成功的優(yōu)秀例子。
身體是人生命的載體,是一個人最根本的物質存在,是一個人一舉一動最本質的發(fā)出者。身體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交流與傳播媒介之一,是一種元媒介,是社會敘事的永恒主題。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明星作為一種承載生命的載體,他的自我形象的梳理與塑造也是以一種符號的形式存在的。明星也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普通人只要適應扮演某個角色,按照一定的模式進入這一系統(tǒng)就可以成為一個明星。例如,普通人參加選秀節(jié)目,通過海選,一路晉級、一路PK后,通過層層關卡和層層選拔,最終經過媒介塑造,儼然一個閃耀的明星已經呈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如從《中國好聲音》里走出的吳莫愁,《超級女聲》里脫穎而出的李宇春、張靚穎等。
“意象”作為古典美學范疇中的一個詞,最初活躍在古代詩人的詩歌中,慢慢地逐漸延伸到小說以及各種敘事作品的領域中來。作為電影中的審美意象,往往都是通過作者大量的思想情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時代特征以及鮮明的時代背景和身后的情感烙印。意象在鋪墊故事情節(jié)、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貫穿整個故事的架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認為,“一般來說,色彩直接影響心靈:色彩宛如鍵盤,眼睛好比音錘,心靈好像繃著許多弦的鋼琴,藝術家就是彈琴的手,有意識地接觸各個琴鍵,在心靈中引動震撼?!鄙首鳛殡娪暗囊环N表現(xiàn)形式,始終貫穿在整部影片之中。著名導演張藝謀堪稱電影界的繪畫大師,他在電影中運用的色彩十分耀眼、十分突出。張藝謀常常大量運用單一的色調或者兩種強烈的色彩進行冷暖對比,從而達到營造濃厚氛圍的目的。紅色是張藝謀電影的主色調,圈子里也常常認為“他是擅長以及偏愛運用紅色的導演”,在張藝謀的眾多電影作品中,如紅高粱、紅燈籠、紅棉襖、紅肚兜兒、紅染坊、紅衣女子都是對紅色的運用……張藝謀電影作品中的紅色大多具有民間文化特有的奔放、熱情、張揚的特點。正如康德認為,“紅色能使人的內心情調趨于崇高”一樣,張藝謀在電影中運用的紅色,正代表了他對人性和生命價值的與眾不同的理解。
[1] 切特羅姆.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A].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2.
[2]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A].汪流,等.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35.
[3] 楚夢.傳統(tǒng)電視新聞傳播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發(fā)展方向探索[J].卷宗,2014,15(9):125-126.
[4] 孫悅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傳播的發(fā)展和方向[J].大觀,2015,33(9):74-75.
G206.2
A
1674-8883(2016)24-0108-01
顧?。?992—),女,河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