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純武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楚天金報,湖北 武漢 430077)
新聞調查“逼視”式采訪風格漫談
饒純武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楚天金報,湖北 武漢 430077)
本文所談的“逼視”式采訪是一種尖銳的采訪風格,指針對損害公共利益的隱秘行為,在前期大量調查的基礎上,面對狡猾、刁蠻的采訪對象設置的障礙,要有絕不妥協(xié)的“死磕”精神;為回答公眾關切,敢于正面交鋒“硬碰硬”;為挖掘調查報道的“新聞核”,不懼對抗的“火藥味”,以期撥開迷霧探求真相,牢牢掌控采訪主動權。
調查報道;逼視采訪;采訪風格;公共利益;新聞倫理
調查性報道是一種以揭示真相為宗旨的新聞報道方式,是新聞工作者針對被掩蓋、被忽視的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以及社會問題,所做的獨立、系統(tǒng)、科學、有針對性的調查。艱苦性成為其五特點(新聞性、獨立性、科學性、艱苦性和轟動性)之一,一般新聞采訪的“五性”(準確、獨立、平衡、堅韌、合法)中也強調了堅韌性。
調查報道的采訪對象,有的非常狡詐,早已層層設防,調查采訪難度可見一斑。如果在調查采訪時,遇上一個稍縱即逝的時機,就應當果斷出擊,讓新聞當事人或新聞事件瞬間定格。這不僅是提高采訪效率的權宜之計,更是責任感、使命感使然。
武漢市卓豹路200米長的路段上,分布有10家歌城。涉惡團伙消費飛單,收保護費,強賣飲料,麻果、K粉“統(tǒng)購統(tǒng)銷”,屢屢砸店。筆者前往現場走訪時,許多歌廳老板敢怒而不敢言。
筆者凌晨暗訪得知,當晚11時許,有輛懸掛“桂”牌警車來到歌城外,與涉惡團伙聯系時,歌廳老板報警并跟蹤,民警將“桂牌”假警車截獲,從車上查獲麻果、K粉和吸食工具等。
凌晨2時,一名店老板突然驚慌地告訴筆者,涉惡團伙的馬仔又來了,正給每家歌城打招呼:警方調查時,不要說出收“保護費”的事,查出誰說了,就砸誰的店子!
筆者趕至現場時,商戶稱“打招呼”的馬仔正在上一輛轎車,準備離去。筆者當時還未下車,驅車直接沖向馬仔的車輛,將對方逼停并報警。正在附近巡邏的民警及時趕到,從被逼停的轎車中搜出麻果、吸管和管制刀具,車上兩名男子應聲落網。
此時,如果筆者“冷靜觀察”,而不采取逼停的方式應對,涉惡男子轉眼之間就會消失,涉惡團伙的“幽靈”仍會籠罩在商戶的心頭。正是這種緊逼式采訪,打擊了涉惡團伙的囂張氣焰,也讓新聞事件出現重大轉折,朝著廣大商戶和讀者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本文所指的逼視式采訪,重在采訪的第一現場?,F場不乏圍觀群眾,而逼視式采訪會使被監(jiān)督對象刻意保護的“秘密”過度曝光。但是,這種逼視式采訪傳遞的是一種正能量。
名貴藥材半價“賤賣”,展銷會上會有這等好事?2016年5月,知情人向筆者報料,武漢市青山區(qū)和平公園的展銷會上,有七家經營名貴藥材的展位銷售名貴藥材時均要求現場粉碎,否則拒售。
筆者暗訪發(fā)現,藥店賣上千元一公斤的三七,展位上可以半價“甩賣”。筆者要求直接買三七,但賣家強行倒入“粉碎機”中,經兩臺機器騰,最終拿出一包白色粉末。如果粉末調包,那么商家涉嫌欺詐。
因涉及藥材,還需要食藥聯合執(zhí)法。經筆者聯系,兩部門執(zhí)法人員先后趕到,可商家的態(tài)度非常蠻橫,拒不配合執(zhí)法人員的檢查。藥材展位雖不到10平方米,但四周被包圍,未留出入口,就連展臺下方也封得嚴嚴實實,進出展位只能從約1米高的展臺上翻越,可展位外的促銷員阻止執(zhí)法人員進入。
在雙方陷入僵局時,展會組織方勸筆者到一邊去“好好談一下”,記者當即厲聲回絕:“這里是新聞現場,不查清楚不會離開!”見此情形,食藥執(zhí)法人員撥打了110。
正在這時,詭異的一幕出現了,原本只有一名小伙子的展位內,突然又冒出一個年輕人。記者追問他在里面干什么?是不是將名貴藥材調包了?該小伙翻過展臺跑開了。
隨后,民警趕至,將展位兩人控制。執(zhí)法人員這才翻入展位內,在展位下方發(fā)現幾包黃色粉末,而且從外觀上看,都是藥材的原材料。誰也沒有想到,在展臺下方,竟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早已磨好的粉末,以及偷梁換柱的第“三只手”。
遺憾的是,報料人所稱的粉碎機進料口可人為操控,投下的名貴藥材進入另外的容器,粉碎機的響聲來自粉碎雜果這一情況,執(zhí)法人員稱設備太重,沒能將“較真”進行到底。
無論是坑蒙拐騙的奸商,還是為非作歹的惡人,在作案時均設法加以掩飾,不讓其“秘密”暴露在陽光之下。筆者在對該展位進行暗訪時,15天的會展已進入倒計時,現場幾乎沒有可供取證的視角和機會。即使展位背面有個小孔,但展會現場人來人往,秘拍也容易引人注意,且展臺下方隱藏的男子,抬頭就可看清展位的對面。在此情況下,筆者在展臺正面“死磕”兩個多小時,工商、食藥、公安齊上陣,才讓神秘的名貴藥材展位曝光在大庭廣眾之下。
筆者采訪的過程引發(fā)了大量的群眾圍觀,更引來消費者的投訴。65歲的鐘婆婆在該展位購買了480元的藥材三七,得到的是一包粉末,服用后上吐下瀉。而鐘婆婆此前在藥店購買的三七粉,服下后并無明顯副作用。鐘婆婆現場向食藥執(zhí)法人員投訴,圍觀群眾也紛紛譴責調包害人的展商。
正如魔術大師在抖包袱前的口頭禪:“現在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逼視式采訪往往也是在揭開最后一層面紗,還原真相的時刻,縱深推進新聞調查。
大眾媒體是社會公器,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而調查報道,針對的是被掩蓋、被忽視的損害公共利益行為以及社會問題。因此,新聞逼視也被嚴格限定在維護公共利益的范疇之內。
2016年4~5月,筆者兩次采寫有關渣土的調查報道,均遭遇執(zhí)法人員態(tài)度曖昧的狀況。筆者采訪時如果純客觀記錄,報道就會軟弱無力,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會繼續(xù)存在或死灰復燃。
渣土車夜晚在武漢江北瘋狂填塘,不僅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且侵擾數十米之外的小區(qū)居民。筆者跟蹤發(fā)現,渣土車來自約五公里之外的建筑工地。凌晨時分,筆者舉報城管執(zhí)法人員趕至現場。
在筆者的要求下,執(zhí)法人員趕至出渣土的工地,問了句:“今晚沒有出渣土吧!”筆者毫不給情面地質問道:“哪有像你這樣執(zhí)法的,你摸下挖掘機是不是熱的?”執(zhí)法人員一時語塞。
另一起涉渣土調查,筆者跟蹤歷時一月,已掌握其“核心機密”,即從長江抽水,將岸上的渣土山沖成泥漿,再用管道排入長江。此舉不僅污染了長江水質,還可能影響航道、行洪,但其排污作業(yè)并無規(guī)律,且選擇在江水上漲的汛期。調查采訪時,要鎖定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證據并非易事。
渣土山四周被打圍,筆者找到一個民房高點。5月18日,發(fā)現四支水槍正在沖洗渣土??墒牵拍喙艿劳ㄏ蚪呠O船,而連接躉船的棧橋加裝了一道鐵門,從岸上無法進入躉船,泥漿最終去向也就難以取證。
筆者聯系航道執(zhí)法人員,乘快艇從江中靠近躉船,船上值守的男子見狀撒腿就跑,逃上岸并鎖上棧橋的鐵門,航道執(zhí)法人員無法上岸。在此期間,筆者深入6000噸級的躉船的船艙,見到一根直徑約40厘米的管道穿過半個船艙后,最終經船頭的錨鏈孔直插江中。時值長江汛期水位偏高,船頭并未見水明顯變渾濁,需要深入高查才能鎖定完整的鏈條。
為此,筆者又聯系了城管、水務、環(huán)保等執(zhí)法部門,執(zhí)法人員先后趕至筆者與航道人員被阻礙的棧橋。傍晚6時,岸上執(zhí)法人員電話匯報時稱:“已到碼頭,未見任何異常!”
筆者沖向鐵門,打開手機攝像功能并開始拍攝,將聲調提高八度,大聲對岸上執(zhí)法人員叫道:“請問你是哪個部門的,要對所講的話語負責!”該執(zhí)法人員當即掛斷電話,與筆者和航道執(zhí)法人員溝通,并如實向上匯報。
當晚,多個職能部門負責人趕至現場調查,該排泥漿項目負責人辯稱:“是準備向江中排放,但目前只是在試機!”排污管線和設備當晚被強行拆除,向長江中排放污泥的“秘密項目”徹底破產。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和航道執(zhí)法人員被困的兩小時內,航道執(zhí)法人員曾表示,將組織更大的執(zhí)法力量次日行動,筆者堅持“不能過夜”,并請出多個執(zhí)法部門。試想,此次采訪過程中,如果保持“中立”和“理性”,稍作妥協(xié)就可能功虧一簣。
本文所指的逼視式采訪,是探索一種采訪風格,與“媒介逼視”并非同一概念,不會觸碰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底線。
2006年,《華商晨報》發(fā)表了貧父為救病女向劉永行、黃光裕等6位“中國富豪”寫信求助的報道,并報道了每位富豪的反應,形成輿論綁架。當年,我國新聞學者提出媒介逼視的概念,也稱新聞逼視。業(yè)界認為,這是對私人領域過度公開的報道行為,給報道個體帶來不應承受的壓力,也造成大眾傳媒功能失調,是新聞媒體社會角色的錯位(審判者和仲裁者)和失范行為。
調查報道寫作或表達的客觀、公平和公正,與鮮明的采訪風格并不矛盾。被譽為“世界政治采訪之母”的法拉奇,提問尖銳、言辭潑辣、對話犀利、咄咄逼人,其采訪風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名牌節(jié)目《60分鐘》,也將質疑式的采訪風格發(fā)揮到極致。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強調場域具有“關系性、相對自主性和斗爭性的基本特征”,是“力量較量”的場所。相關文獻顯示,2009~2014年,央視《新聞調查》播出278期,其中40%為負面的監(jiān)督報道,其生產過程受到內外場域的嚴格制約。
本文所探索的調查逼視,是針對損害公共利益的隱秘行為,是在大量前期調查的基礎上,為揭開監(jiān)督對象的種種面具,直擊監(jiān)督對象不可告人的秘密;為挖掘出社會大眾關切的真相,不惜與被監(jiān)督對象正面交鋒;為打造調查報道的“新聞核”,而采取毫不含糊的強硬態(tài)度。這些均非新聞失范行為,與新聞逼視的內涵有著本質區(qū)別。
在調查監(jiān)督類報道中,采用逼視式采訪,絕非“以暴制暴”的魯莽之舉,也不是“撞大運”的采訪冒進,而是經過仔細權衡的慎重決策。合理應用逼視式采訪,牢牢把握采訪的主動權,助力調查采訪的攻堅克難,能夠讓調查報道更具揭秘性,也定將更加出彩。
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關鍵時刻要“豁得出去”。這既是一種采訪手段,更是一種采訪態(tài)度,是對社會、讀者和媒體負責的一種采訪態(tài)度。
[1] 陳力丹,楊擊,王辰瑤.傳媒該如何對待窮人向富豪求助事件?[J].新聞記者,2006(03):39.
[2] 楊曉文,周娜.法拉奇采訪風格探究[J].新聞傳播,2008 (08):15.
[3] 常江,文家寶.中國電視調查性報道困境[J].新聞記者,2015(11):69+77.
G212.1
A
1674-8883(2016)13 -0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