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升
(南皮縣廣播電視臺,河北 南皮 061500)
?
淺析記者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侯東升
(南皮縣廣播電視臺,河北南皮061500)
摘要:我們都知道“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要想獲得廣博的知識,只有通過工作、生活、學習中的日積月累,才能不斷充實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思維空間。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注重知識積累。從事新聞工作20年的筆者認為,養(yǎng)成積累資料的習慣是寫好稿、出佳作的重要途徑。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積累運用好資料卻往往不是那么盡如人意,這也是我們每位記者應該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知識積累;好記者;采訪;新聞寫作
我們都知道“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要想獲得廣博的知識,只有通過工作、生活、學習中的日積月累,才能不斷充實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思維空間。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注重知識積累。從事新聞工作20年的筆者認為,養(yǎng)成積累資料的習慣是寫好稿、出佳作的重要途徑。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積累運用好資料卻往往不是那么如人意,這也是我們每位記者應該探究的問題??h級電視臺人手少,一個人負責多項工作,不但要采訪還要會編輯。因此,每位記者就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否則,采訪起來就像“茶壺里煮餃子——有口說不出”。
(一)有廣博的知識是做好記者的前提
外出采訪時,我們聽采訪者侃侃而談,卻不知道他在講什么,也就無法進行深入采訪,只能是他在說,我們在聽。因為我們聽不懂他講的一些典故、名言,讓采訪處于被動狀態(tài)。平時注意資料積累就能找準采訪的切入點。如果我們有豐富的知識,了解采訪對象的背景,掌握了基本情況,就能輕而易舉地完成一次采訪。我們在做第一期《國學講堂》節(jié)目時,因為節(jié)目邀請的都是有名望的學者、老領導,所以一般都會在采訪前先溝通一下,看看需要提哪些問題,讓雙方都有個大致的了解。既然《國學講堂》重點突出一個“講”字,那就得講通、講透,節(jié)目中有好多名言佳句筆者都沒聽說過,搞得非常尷尬。于是筆者就下定決心搜羅和本檔節(jié)目相關的素材并加以整理,之后節(jié)目進行得特別順暢。
(二)有豐富的知識能使我們從多個角度采訪,活躍氣氛
一般的采訪我們都是按照既定的提綱有問有答,看起來比較呆板。在采訪過程中被采訪者可能會不經(jīng)意地吐露出另一個話題,我們可以借題發(fā)揮,讓采訪順利進行下去,達到雙豐收,不至于顯得場面尷尬,讓采訪氣氛“言而不盡”。例如,在和殘聯(lián)下鄉(xiāng)慰問活動中,南皮鎮(zhèn)季九撥村的季志朋和我們聊得很投機。我們了解到盡管他身有殘疾,但他有一顆不甘落后的心,他想幫助家人減輕負擔,開一家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商店。殘聯(lián)的領導了解到這些情況,決定拿出一間房給季志朋并舉行圓夢儀式。我們這次采訪可謂一舉多得,不但寫出日常新聞報道《縣殘聯(lián)下鄉(xiāng)慰問殘疾人》,還寫出專題報道《愛心小屋溫暖殘疾人》,既傳播了正能量,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捐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知識積累幫助記者找準采訪的切入點
在采訪前,如果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了解了采訪對象的背景,掌握了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就能輕而易舉地完成一次采訪。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我臺推出了《紅色記憶》專欄,為大家講述老紅軍、老戰(zhàn)士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的故事,解讀他們的無悔人生。先后推出宋連義、崔秀芳、孟兆亭、王墨林、王寶貴、孫玉明等6位老紅軍的故事。剛接手這個欄目時,筆者有點發(fā)愁,因為面臨著尋找這些歷史資料的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每天必看歷史影片、戰(zhàn)爭片,經(jīng)常去縣志辦、資料室、圖書館。在對每個人物的年代、背景、性格深入了解后,我們開始入村采訪。老紅軍們畢竟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有的對過去的記憶有點模糊,有的問這答那,于是我們就和他們住在一起,看那些抗戰(zhàn)影片、聽抗戰(zhàn)故事……慢慢地,采訪順暢了,他們打開了“話匣子”,講述了那個年代的老紅軍、老戰(zhàn)士的英勇事跡。節(jié)目播出后,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四)有豐富的知識讓新聞寫作得心應手
我們在采訪回來后,感覺無從下筆,該怎樣來報道采訪的內容,又是一大難題,而在網(wǎng)上搜羅、模仿別人的稿子就沒了新意。但是如果有豐富的知識寫起稿來就會得心應手、妙筆生花。筆者剛接觸寫稿時,每天倒是很認真,問了很多問題也記錄了很多,但真寫起來卻是千頭萬緒無從下筆,等寫完了,領導一審把稿退了回來,這樣幾次差點灰心。好在領導鼓勵筆者多觀察、多學習、多動腦,于是筆者又重新按照領導教授的寫作技巧來寫。終于,筆者的第一篇大作“出爐”了,不僅得到了領導的認可,還在全市優(yōu)秀作品評選中獲獎,筆者也由此體會到了動眼、動腦、動手積累知識的重要性。
筆者平時是這樣做的:一是文字保存,也就是紙質保存,并在電腦做備份;另一個是影像保存,刻在光盤上或保存在電腦硬盤或云盤上。我們可以在“萬寶囊”中找取資料。
文字保存:筆者把資料剪下來粘貼在不用的舊雜志上,分為政治、經(jīng)濟、文學以及各時期工作簡報、領導講話等,標注日期,做好目錄,隨用隨查。在電腦中建文件夾,分門別類地存放,并做好備份,這樣查閱起來也比較方便。
影像保存:把有價值的信息翻錄下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某個部門的過去及現(xiàn)在的情況,作為第一手詳實的資料。筆者每天都會把自己拍攝的素材采集下來,分類歸納整理,堅持定期整理,每一張照片、視頻都注明信息,包括拍攝的技術信息和照片視頻的時代信息,避免因為時間過長而被遺忘。同時刻錄成影像,不管是在以后的制片還是還原舊景,都能很輕松地找到。對這些珍貴的資料,還可以在特定的展覽、比賽時隨時拿出自己拍攝的歷史影像。
記者可以說是歷史的見證人。相對來說,筆者20年來采訪拍攝的人物、街道、場景等,都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說每一位記者一定要注意資料的保存。保存資料不是為了把它們當作“檔案”,而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拿出來查閱。另外,平時還要多瀏覽檢查,隔段時間再充實內容。
記者成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積累,知識積累、思想積累和文化積累;二是機遇,要能碰到充分表達這種積累的題目?!边@是新聞學者梁衡說過的一句話。確實,記者擁有了豐富的資料,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新聞寫作就會方便快捷、事半功倍。記者素來被稱為“雜家”,這要求記者不但要盡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且積累的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名篇、佳作。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