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夢薇,王炳江,岑 怡,程婕婷
(1.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貴陽 550001;2.貴州民族大學水書文化研究院,貴陽 550025;3.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貴陽 550025;4.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威海 264209)
?
道德修養(yǎng)與壓力應對:傳統(tǒng)儒家應對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
史夢薇1,王炳江2,岑怡3,程婕婷4
(1.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貴陽 550001;2.貴州民族大學水書文化研究院,貴陽 550025;3.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貴陽 550025;4.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威海 264209)
摘要:傳統(tǒng)儒家應對觀包含了壓力源、應對資源和應對方式三個部分。首先,儒家認為壓力的來源就是道德方面的缺陷;而儒家的應對資源是以道德修養(yǎng)為基礎的理想人格;儒家對壓力的認知和應對也充滿了道德因素??v觀儒家壓力應對的全過程,儒家既注重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又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傳統(tǒng)儒家應對觀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指導實踐的現(xiàn)實意義,既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還能提高個人完成目標、克服困難的動機,也給予個體更多的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
關鍵詞:傳統(tǒng)儒家;道德修養(yǎng);壓力應對
在健康心理學領域中,壓力與應對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課題。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社會利益的多元化,人們的心理壓力感不斷增強,由此引起的心理問題如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目前嚴峻的形勢需要有效的應對壓力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為此學者們開辟兩條道路:一條是以客位研究視角分析中國人的應對;另一條是使用主位研究方式,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構造適合本土文化的研究基礎??臀谎芯矿w現(xiàn)的是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其成果不能充分描述對中國人應對產生影響的文化特質。所以,研究適合中國人的應對方式就必須要從本國文化入手。而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因此探索儒家應對方法是尋找緩解中國人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哲學,其宗旨并不如西方哲學一樣,增加人們的實際知識,而是一種提高心靈境界的生活方式。事實上,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并不包含科學心理學中的客觀知識體系,也不存在描述和解釋一般心理現(xiàn)象的論述。但是,心理活動作為人的天然產物,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xiàn)代人;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都會有心理活動的。有心理活動,就必然有各種心理反應和心理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傳統(tǒng)儒家文化有著獨特的干預個人心理行為的手段,并可以對其心理生活進行引導、擴展和提升。
1傳統(tǒng)儒家應對觀的主要內容
早期心理學的壓力研究把重點放在壓力與心理、壓力與身體反應這兩個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個體的認知、具體的應對方式逐漸在壓力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從而形成了壓力的應對研究。Lazarus(1984)提出應對理論,他認為應對包括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個人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另一個部分是應對方式。一個完整的壓力應對過程包括壓力來源、應對壓力的資源以及應對行為,上述三個方面構成了傳統(tǒng)儒家應對觀的主要內容。
1.1壓力源
壓力源是能夠引起機體失調并喚起適應反應的事件與情境,不同文化中的個體能感受到的壓力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壓力是個人面對不可控制的事件或情境;而在東方文化中,壓力來源于個體內心的不平靜。相較于西方壓力更多來自外部因素,傳統(tǒng)儒家認為壓力大多源自個體內部——修養(yǎng)不到家。由于個人沒有達到道德的要求而產生憂懼,產生了壓力的體驗。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儒家思想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要求個人正心修身以遵守各種道德規(guī)范,只有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具有道德規(guī)范就能做好所有的事情。所以,重視道德也體現(xiàn)在對壓力的認識中,即壓力的最大來源是個人道德的欠缺,而不是物質的不足。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其關于倫理學的學說,其具體表現(xiàn)為對個人的心性修養(yǎng)的注重,即對“君子”的追求(張立文,1995)。那么“君子”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呢?“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司馬牛問什么是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可以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內心無愧,還有什么憂愁、有什么畏懼呢?”達到“君子”的狀態(tài)就可以沒有憂愁,沒有畏懼,自然就不會產生壓力體驗。
相反,“君子”人格的對立面則是“小人”人格。小人一般指道德品質低下的人,“毀人之善以為辯,狡訐懷詐以為智,幸人之有過,恥人之學,而羞人之不能,小人也。(《孔子家語-顏回》)”小人被儒家所否定,不僅如此,小人這些特點還導致了最終結果的失敗。“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荀子-榮辱》)”總之君子光明磊落,所以胸襟坦蕩。而沒有達到君子的人格,處于小人的人格狀態(tài)則會多私欲,常有壓迫之感,不能達到心理的平靜狀態(tài)。
1.2應對資源
在應對過程中,個人擁有的外在條件或者內在素質來降低壓力體驗、提高應對行為,這些應對條件或應對的內在素質被稱為應對資源。個體對壓力的應對依賴于其具有的應對資源,一般來說應對資源包括生理資源、心理資源和社會資源。傳統(tǒng)儒家側重于心理資源,通過構建以道德修養(yǎng)為基礎的理想人格作為應對資源。
儒家理想人格的五種基本因素理論得到較多學者的認可,五因素理論即:仁、義、禮、智、信,此為五種儒家基本的道德修養(yǎng)(燕國材,劉同輝,2005)。“仁”實際上是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和體悟,具有人生終極觀的意義。意義的尋求可獲得生命秩序感、有效感,“仁”作為終極觀,使個人獲得關于生命意義的根本理念,有效的構筑了生命意義感(景懷斌,2012)。生命意義在壓力應對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其作用在于加強自我強度。個人的自我強度包括對刺激的梳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壓力時,自我強度會使個人意志堅定、不輕言放棄;也促使個人努力完成自己的責任,具有忠誠和寬恕的品質;而“禮”則要求個人遵從社會規(guī)范,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避免人際之間的壓力;而儒家對智慧的要求實際上就是鼓勵個人拓展生命智慧、社會生存智慧,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則使個人不停的自我反省以監(jiān)督自我動機,從而獲得內心的均衡與和諧。
1.3認知與應對行動
對壓力的認知方面,儒家首先強調了面對困難和壓力時的積極進取精神,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事業(yè)追求上,儒家都主張依靠剛毅的精神使自己不斷取得進步。遇到困難時,個人要自強自立,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戰(zhàn)勝困難。當壓力來臨時,要認識到壓力的積極作用。儒家認為壓力是存在的,是由個人不能左右的因素決定的。壓力可以磨練人的品質和能力,經受住壓力考驗的人才能成就事業(yè)。因此,要接受壓力,但不要自我放棄,借機鍛煉自己,為以后的發(fā)展做準備。當遇到通過個人努力并不能克服的困境時,命成為化解難題的辦法。個人在遇到挫折、困難時,不應該為這些困苦負責,因為它們是由個體不能左右的因素決定的。所以,個人遇到困境要接受,且不用為此負責。但是接受現(xiàn)實并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追求或逃避現(xiàn)實,忘記自己的責任,而是在外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不斷發(fā)展自己。而在發(fā)展自我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因此要保持對自己未來的樂觀性認識。
除了認知方式,儒家強調應對行動的重要性。儒家的應對行動分為內在和外在行動兩種。內省就是儒家強調的內在應對行動。儒家重視個人的責任,責任是個人必須履行的,但是個人的心理和行為不能時刻保持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狀態(tài),內省用來加強自我約束、對自己進行再觀察再認識,從而不斷強化自我的道德意識和倫理人格?!皟仁〔痪?,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只要做到內省,就會沒有憂慮和懼怕。儒家的自省具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我意識或自我把握的含義,而有研究表明具有自我把握能力會更有信心應對壓力(Pearlin & Schooler,1987)。
儒家重視道德,要求個人不僅要把道德內化成為自己的品質,還要通過實踐表現(xiàn)出來。而積極的外在的應對行動就是對道德品質的實踐。當人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實現(xiàn)人生的目標也要通過辛苦的付出才能達到。儒家式應對除了內省,更表現(xiàn)在外在的行動上,學習和行動對儒家應對壓力來說同樣重要。“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不埋怨命運、不怨恨他人,積極的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從而獲得人生的真諦。儒家倡導的學習內容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客觀知識,而是人倫日用的知識。這些知識并不能直接指導個人的應對行為,但是可以提升個人的能力和處世經驗,有效避免再次進入同樣的壓力情境。與此同時,行動也是壓力應對的重要方法?!熬佑G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與西方提倡針對壓力的積極行動不同,儒家的行動更多強調個人內在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彰顯。雖然儒家認為困苦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但是這并不代表個人在困難面前無所作為,還需要把日常接受、內化的道德表現(xiàn)出來,通過積極的行動解決問題?!疤煨薪。右宰詮姴幌?《周易》)”,在困境面前,君子懷抱奮斗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行動走出困境。
2傳統(tǒng)儒家應對觀的道德性及其心理學意義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并不如西方哲學一般重視知識論與邏輯,它的重點在生命與德性,出發(fā)點是敬天愛民、成仁成圣的道德實踐(牟宗三,1974)。儒家認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一切的根本,社會的興衰治亂、個人的前途命運和身心健康都與道德修養(yǎng)緊密聯(lián)系。道德涉及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在應對壓力方面,道德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整個壓力應對的過程中,不論是壓力來源、應對資源還是應對方式,傳統(tǒng)儒家壓力應對都有深深的道德烙印。
縱觀儒家壓力應對的全過程,儒家既注重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又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內在道德修養(yǎng)從現(xiàn)代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內在的主觀感受,道德修養(yǎng)會培養(yǎng)出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個人感受到的積極的、快樂的情感體驗,同時在自覺自愿基礎上的自律和自控。更重要的是個人通過道德修養(yǎng)可以體悟生存的意義、乃至更高的存在,成就天人合一的境界。實質上,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就是自覺的塑造自我的性格、實現(xiàn)個人潛能的過程。與此同時,個人也保持內心的平衡、滿足的狀態(tài)、并擁有正確對待外部影響的心理能力。儒家認為個人的道德品質僅僅停留在內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具體實踐中。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也是傳統(tǒng)儒家應對壓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內在應對方式——內省,就其本質來講是自我控制,帶來的實際應對效果有二:查找自己的不足之處使個人在接受壓力的同時還能避免類似的壓力情境。而外在的應對行為——“學”和“行”也是與道德緊密聯(lián)系的,在應對的實際效果上,“學”是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擴展自身的應對資源;“行”則是問題集中式應對方式。外修是建立在內養(yǎng)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體驗、實踐內養(yǎng)達到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身心一體、天人相通的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下,個人的所作所為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外修為手段,個人的品質得以呈現(xiàn),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最高理想。外修的最終結果使得外在規(guī)范不再是死板的、僵硬的約束,而是與自我內心追求合一的表達。這樣,外修使個人能夠自覺的遵從社會規(guī)范,減少個人感受到的外部壓力。而且通過外修行為,強化了個人的信仰,增強其追求最高理想的力量,客觀上提升了個人對壓力的耐受性。
兩者的并存預示著儒家應對方式既看重個人的內在道德修養(yǎng),又看重內在道德的外在表現(xiàn),二者是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離不開個體的外在表現(xiàn),良好的外在表現(xiàn)為個體提供積極、愉快的心理感受。當然,良好的外在表現(xiàn)也需要個人主觀的構建。理想的應對方式應該是個人內外協(xié)調一致的狀態(tài),因此要想有效地應對壓力就要從內外兩方面共同努力,既要加強內在的修養(yǎng)、增強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斷的完善自己。從外在行為來講,就是把內在的道德品質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當中,以恰當?shù)摹⒂幸娴男袨闇p少壓力事件產生的機率以及對自我心理產生健康、積極的影響。
3傳統(tǒng)儒家應對觀的現(xiàn)代意義
儒家通過各種修心、修身以及一些實踐活動在自我提升的同時,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因此,儒家式應對在當前保持國人心理健康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儒家應對觀賦予個體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個人面對困難時也會堅持并且尋找解決的辦法。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儒家把個人的追求放在日常道德生活中,通過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天下這一套循序漸進的階段和要求,把理想的實現(xiàn)落實在個人日常生活的可尋之處。個人只需做好基本的內在道德修煉,然后依次一步步的打點好家庭最后治理天下,達到儒家的最高理想。從日常生活入手就能達致理想,這樣的途徑大大增加了個人完成理想的期望值,即便遇到困難,也會有積極的情緒反應并且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其次,儒家應對觀把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甚至是天道聯(lián)系在一起,個人的行為因此充滿了神圣性、個人也有了更高的責任感,提高了個人完成目標、克服困難的動機。儒家總結天道的特征并據(jù)此推演出理想人格——君子的準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朱熹,1983)”在天地萬物的運轉演化中,儒家得到做人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把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指向天道,只要個人照規(guī)范做事便是踐行天道。個人遭遇困境時,依天行道的思想化解了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為其應對行動找到終極意義。另外,儒家提倡的個人行為準則由于是天道的演化,無形中增加了個人的責任感,同時也使個人在壓力面前多了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最后,儒家應對觀給予個體更多的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傳統(tǒng)西方文化堅持二元論的基本思想,認為世界是一種人與物、思想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二元構成,這種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已成為指導西方臨床醫(yī)學、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準則。但是,主體與客體的地位實際上并不平等,主體總要優(yōu)于客體。西方心理學自然也承襲了這種理念,應對方式非此即彼,很少能夠融合在一起。例如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方式和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方式很少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應對行為中。而儒家賦予個人更多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把西方文化中相對立的應對方式融合起來,形成儒家式的應對觀。儒家應對觀把精神性應對方式與非精神性應對方式結合在一起,既有積極的解決問題的非精神性實際行動,又有通過轉變認知、尋找生命意義的精神性應對方式??傊寮覒獙τ^把西方文化中不相容的應對方式融合在一起,豐富了自我調節(jié)的內容和個人應對壓力的方法。
4結語
儒家注重道德修養(yǎng)尋求內在超越的同時也強調積極的實踐,這就從內在道德修養(yǎng)和外在行動兩個方面化解壓力、解決現(xiàn)代社會所帶來的心理問題。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精神心理問題的根源是“物”文化,導致現(xiàn)代人在“心與物”、“內與外”、“形與神”之間更看重外在的物質占有和形體的享樂,出現(xiàn)了精神貧乏和信仰危機。這些精神、心靈層次的缺乏必然引起現(xiàn)代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產生各種壓力體驗。因此,當前許多關于壓力的負面體驗并不是普通的心理咨詢或是治療能夠解決的,需要解決個人的內在精神世界。
儒家認為個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特定的身心修煉達到對身心自我控制的目的。身心控制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提升自我境界、體認更高的存在以達到個人與社會、自然融為一體的狀態(tài),而應對壓力只不過是自我控制的一個次要功能。壓力在儒家看來主要是因為個人修養(yǎng)不夠,應對之道就是通過醒悟、認識等方式尋找自己的不足并改正。總之,儒家思想認為有德行的人并不會有壓力,感知到壓力的存在必定是修養(yǎng)不到家,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個人內在心靈與外在行為的努力提高道德修養(yǎng),從而緩解或消除壓力。儒家應對在本質上就是充實、完善個人的日常生活,擁有積極的、能夠獲取人生真諦的生活方式就能夠達致崇高的人生境界,就可以坦然地接受人生的壓力與困境。建立一套抵御壓力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著在現(xiàn)實中就沒有煩惱、沒有壓力,而是通過這樣一套生活方式能夠不斷的體悟人生的完美和意義,遇到任何痛苦、不順能夠泰然處之,正確的看待壓力。
參考文獻
景懷斌.(2012).孔子“仁”的終極觀及其功用的心理機制.中國社會科學,(4),58-61.
牟宗三.(1984).中國哲學的特質(p.2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燕國材,劉同輝.(2005).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五因素人格理論.心理科學,28(4),780-783.
張立文.(1995).孔子仁學形上學.孔子研究,(1),25-29.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p.54).北京:中華書局.
Lazarus,R.S.,& 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Pearlin,L.,& Schooler,C.(1978).The structure of coping.JournalofHealth,19,2-21.
Morality and Stress Coping:Traditional Confucian Coping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Shi Mengwei1,Wang Bingjiang2,Cen Yi3,Cheng Jieting4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2.The Sui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3.Tourism and Service Colleg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4.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Law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 264209)
Abstract:Traditional Confucian coping contains source of stressors,coping resources and coping style.Source of stressors is defect of moral;Coping resources is based on the ideal personality;Cognition and coping are full of ethical considerations.Traditional Confucian coping 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but also has to guide practice.It i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self-efficacy,but also improve the motivation of the individual to complete the goal,and give the individual more self-regulation approach.
Key words:Confucian;ethics;coping
*基金項目:貴州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社科博[2013(7)]。
通訊作者:程婕婷,E-mail:chengjieting@126.com。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6)03-01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