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 崢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
探析法制意識視域下的網絡輿論
鞏 崢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摘 要:網絡輿論作為我國當下的一種新的輿論形態(tài),發(fā)展速度很快。而網絡輿論自身卻存在著許多優(yōu)點和不足。其對當前法制建設的權威性、公正性和司法知識的傳播普及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網絡輿論也出現(xiàn)了頻頻干涉司法審判、影響司法獨立、造成司法威信受損和法制社會混亂的問題。如何利用好網絡輿論,加強網絡輿論對法制建設的監(jiān)督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借助網絡輿論,法制部門能夠更好地建設自身,二者相互共融和諧發(fā)展,才能造福于整個社會。
關鍵詞:法制;網絡輿論;司法公正;新媒體
走進新媒體時代,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各個行業(yè)和領域的新媒體化,而新聞領域的新媒體化也成為一種默認的趨勢。新媒體終端的研究與發(fā)展,拓寬了人們溝通和了解外界的渠道,以手機互聯(lián)網為媒介的新媒體正在蓬勃發(fā)展,以微博、微信和新聞類客戶端為平臺的信息發(fā)布渠道,已經成為廣大受眾發(fā)布和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徑。
網絡輿論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狀和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網絡輿論主要是借助網絡這個大平臺,對微博、微信或者論壇的某一典型事件進行持續(xù)關注,引發(fā)更多的人圍觀評論,繼而發(fā)酵,形成一個議程或者話題,并借助網絡多人參與的廣泛性和意見發(fā)表的自由性,把事件推向高潮,在短時間內升溫并達到火熱,引發(fā)人們持續(xù)討論。
借助網絡這一新興事物,輿論也從曾經的傳統(tǒng)媒體轉向網絡,這種力量和趨勢是勢不可擋的,網民的熱情參與把網絡輿論徹底捧紅,形成一種潮流,也是一種現(xiàn)存的事物形態(tài)。在網絡輿論的影響下,許多涉及法律法規(guī)的事件受到大范圍的持續(xù)關注,這種變化既是好事也有弊端,在不同層面都對法制產生了影響。通過網絡媒介,網民表達著自己的意見,而這些意見的傳播與交融也使得法制形態(tài)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一)網絡輿論對法制的正面影響
1.網絡輿論促進司法公開、公平、公正。網絡輿論仿佛成為當前一種固定的監(jiān)督模式,法律事件在網絡輿論的發(fā)酵和壓力下更加公開、公平和公正。這樣就更能促進社會的公平和諧,對于法制社會的良性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如“深圳見義勇為遭刑拘事件”,就是一個網絡輿論促進法制公正公平的典型事件。事件中涂某為了解救被宋某騷擾的女子而誤傷宋某,宋某報警,這位深圳見義勇為的涂某卻被拘捕。這一事件在網絡輿論的激烈呼吁和群眾聲音的影響之下,使得深圳南山區(qū)人民檢察院決定不批捕并釋放了涂某。
警民關系問題一直是熱度不減的輿論焦點,見義勇為本來就是一種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行為,對正在遭受侵害的弱勢群體伸出援助之手更是良心、道德和法律應當鼓勵和支持的做法。事件確實是涂某將宋某打傷,可是輿論的聲音傾向于支持涂某,認為他是出于正當?shù)姆佬l(wèi),這證明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明辨是非的社會,群眾是擁有社會責任感的群眾。相關部門對于涂某的拘捕和調查經過網絡輿論的推動,其考慮得更為廣泛和全面了,如果僅就表層現(xiàn)象來看,涂某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以往發(fā)生過很多見義勇為和做好事又承擔法律責任的事件,比如之前備受關注的扶老人事件。曾經這些事件一度讓社會變得冷漠無情、道德淪喪,如今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涂某見義勇為的行為最終以正當防衛(wèi)、見義勇為畫上句號,令人慶幸。網絡輿論對法制產生的壓力使得司法和監(jiān)察部門不得不進行公平公正地審視和裁決,只有這樣,好人才能得到更公正公平的對待,也支撐起了社會道德。
2.網絡輿論推廣和普及了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文明的法制社會,對于法律的認識和普及十分重要,網絡輿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動法律知識及法律意識的傳播和普及的作用。當前社會無論何種領域、年齡、性別,何種地位和角色的人,幾乎都有手機上網的需求,也就是大部分人都能參與到對網絡輿論的關注和助推中去,這就便于法律知識的傳播。面對一些網上熱議的輿論事件,一些曾經不了解法律或者對于事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識不熟悉的人開始接觸和熟悉法律知識,這也是建設文明社會、法制社會所需要的良好現(xiàn)象。
網絡輿論高度關注的“孫志剛事件”就是網絡輿論影響法制健全的一個切實案例。2003年,在廣州打工的湖北青年孫志剛因缺少暫住證,被警察送至廣州市“三無”人員收容遣送中轉站收容。在這里,孫志剛受到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收容人員的野蠻毆打,并死于這家救治站。這一事件的最終結局促使《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和收容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一些制度和法律在時代發(fā)展的洪流中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一事件也是一種反思,是對當前法制條例與社會是否適應的反思。
3.網絡輿論推動了法制問題與道德問題的融合。我們的國家是一個社會主義的新型國家,對于法制和道德的要求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我國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理念,因此法律和道德的融合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許多網絡輿論的焦點問題涉及道德層面,同時也牽涉出法律問題,這些焦點問題能否順利解決對于道德的發(fā)展,法律的健全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6年,江蘇的“彭宇案”,在網絡輿論熱潮中,成為一個典型的事件,直到現(xiàn)在類似的事件和問題還是會引起網絡輿論的極度關注。案件中的彭宇因為好心攙扶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起訴為肇事者,要求賠償。這一事件經過輿論的推動,曾一度在社會上造成了道德滑坡,許多人再也不敢也不愿意好心去攙扶摔倒的老人,許多在路上摔倒的老人竟然無人問津,老人摔倒扶不扶成為社會的一個道德熱議話題。
因為法律的介入,道德和法律之間的矛盾和問題突出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問題在于好心攙扶老人鑄就社會道德的扶梯,卻被法律判決賠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這本身就是一個輿論推動下法律和道德關系的話題。
(二)網絡輿論對法制的負面影響
1.網絡輿論影響法制權威性。網絡輿論對于法制權威性的影響使法制權威受到了極大沖擊,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以法律為準繩,網絡輿論再大也大不過法律。輿論的效力和實力自然不容小覷,但是也需要在公正合理且符合正確價值觀的情況下,才能顯示輿論的力量的。網絡輿論的影響范圍極廣,但這并不能說明網絡輿論就可以左右一切、決定一切。網絡輿論更應該充當監(jiān)督、把關的角色,對于不公正的現(xiàn)象能夠及時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糾正其錯誤,這樣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2.網絡輿論左右司法公正。司法不公的現(xiàn)象一直存在,但我們也要看到這只是極個別的情況,我們的司法公正性還是一直為人稱道的。司法人員堅守司法公正和權威是他們的職業(yè)道德。然而近些年,個別事件想要通過網絡輿論的炒作或者網絡輿論的壓力影響司法公正,確實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司法不公現(xiàn)象。一些司法程序和司法人員,礙于網絡輿論的炒作和壓力,對個別事件進行改判或進行不公正判決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這種情況的存在無疑是一種誤區(qū),無形中放大了網絡輿論的影響力和涉及的范圍。
3.網絡輿論道德審判問題嚴重。網絡輿論在當今社會的存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由于網絡輿論涉及的事件和問題與社會生活和社會道德總是息息相關,并且是受眾最關注和關心的問題,因此網絡輿論也總是無形地站在道德的角度對事件進行放大化處理,這就往往會造成道德審判和道德綁架。
網絡輿論道德審判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情緒或者一種個體的愿望,并不是法律的嚴正規(guī)定。例如,之前出現(xiàn)的“對拐賣兒童的人販子處以死刑”的輿論,在道德上,人販子確實罪大惡極,他可能毀掉了無數(shù)家庭,無數(shù)孩子和父母,但是在法律上卻沒有構成死刑的條件,因此不能單純從道德的角度這樣去判定,那是不理性的。網絡輿論頻頻站在道德角度進行道德綁架,想要占據(jù)審判權,這種現(xiàn)象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三)網絡輿論與法制的相輔相成互補共融發(fā)展趨勢
網絡輿論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其不足也十分明顯。網絡輿論的壓力和監(jiān)督對于法制權威性的樹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對于司法不公正的監(jiān)督、糾正也是其巨大優(yōu)勢。這就使司法案件更加公開化、透明化,對于我國建立完整、公正、合理的法制體系有巨大的幫助。但是網民素質參差不齊,思考角度也不盡相同,從而使網絡輿論感性化傾向更加嚴重,相對于法律的理性化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網絡輿論如果能夠保持其優(yōu)勢,對其不足方面進行糾正,就能很好地與法律融合在一起。遇到典型事件,網民的反應不應當是人云亦云、跟風追風,而應當帶著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并且參與網絡輿論,這樣才能推動網絡輿論的正常良性發(fā)展,才能更好地為法制服務。法律在不同層面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如果能夠積極地將網絡輿論的力量進行良性的運用,那么法制軌道就會更加順暢,法制體系也就更加健全,法律也會更加公平公正。
(四)促進網絡輿論和健全法制共融的策略
1.建立司法公開窗口。司法公開不僅是對網絡輿論和法制共融的一個有力舉措,對于整個社會和整個法制體系的影響都非常大,之所以現(xiàn)在的網絡輿論影響力這么大,就是因為公眾對于司法的不信任感和模糊感,也正是由于司法不公正、不透明,導致網絡輿論力量不斷增強。
加強司法窗口的公開化,更有利于網絡輿論的合理監(jiān)督,對于網絡輿論與法制共融的發(fā)展極為有利。當前法制領域尚有很多地方還不是完全公開化和透明化的,很多問題都無聲無息地存在著,這無疑為網絡輿論的造勢提供了更多機會。
2.建立網絡輿論監(jiān)督相關法規(guī)。網絡輿論作為既有形態(tài),它的存在不容忽視,也必須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其加以規(guī)范,任何事物形態(tài)都是在法律規(guī)范的范圍內的,網絡輿論也不例外。不能任由網絡輿論肆意發(fā)展,也不能對它的發(fā)展視而不見。網絡輿論規(guī)范應當涉及很多方面,諸如,哪些事情在網絡輿論的范圍內,對于超出網絡輿論范圍的行為應當采取什么措施,以及造成不良影響的網絡輿論應該怎樣管理等。
網絡輿論的監(jiān)督應當在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網絡輿論對于法制的監(jiān)督,也只有這樣,法律的權威性才更加突出。建立健全網絡輿論監(jiān)督的相關法規(guī)已勢在必行。
3.促進公眾參與,提高網民素質。公眾的參與是促成事態(tài)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網絡輿論與法制共融也少不了公眾的參與。應當積極向群眾宣傳網絡輿論監(jiān)督對于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讓公眾積極參與到網絡輿論的規(guī)范化與法制共融的建設中去,只有公眾積極參與才能推動這項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和發(fā)展。
提高網民的素質也尤為重要,當前網絡輿論參與的網民的素質普遍不高,對于網絡輿論影響力和網絡輿論與法制建設的認識程度不夠,從而導致某些時候網絡輿論的惡性發(fā)展,最終難以控制。因而,提高網民的素質有利于網絡輿論的可靠性和積極發(fā)展,對于法制建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4.培養(yǎng)網絡輿論“把關人”,正確引導輿論監(jiān)督法制。對于網絡輿論的建設,也迫切需要能夠在其中調節(jié)和管理的“把關人”,當前網絡輿論之所以自由散漫,就是因為沒有專門的人員對其進行監(jiān)督和把控,有時候導致其發(fā)展惡化,對于擔當把關人角角的專門人員進行培養(yǎng)也是一項重要的舉措。
培養(yǎng)好網絡輿論把關人,就能夠加強網絡輿論的積極發(fā)展,而不至于使其混亂不堪、無法控制,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引導輿論監(jiān)督法制,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網絡輿論和法制的共融發(fā)展,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網絡輿論對于法制社會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首先,網絡輿論不僅開啟了新媒體、互聯(lián)網參與政治法制建設的一扇門,更是為一面受眾參與、人人都有發(fā)言權的旗幟。當前的網絡輿論處于常態(tài)發(fā)展的狀況下,對于網民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參與網絡輿論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對于通過網絡輿論進行普法建設是十分有利的。對于一些違法亂紀和法制不透明、不公開的監(jiān)督,是網絡輿論的主要內容。這就有利于建設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法制社會,從而保證法制體系的健康和健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真弼.亟待建立和完善網絡輿論監(jiān)督體系[J].領導科學論壇,2013(04):28-30.
[2]孫隨根.網絡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傳承,2011 (18):50-52.
[3]范真.試論網絡輿論與司法審判之間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上),2013(07):112-113.
[4]范會偉,孔祥承.網絡輿論對法治的影響以及解決方法之探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4):18-20.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6-0055-02
作者簡介:鞏崢(1989—),男,河北唐山人,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