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田田
(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 貴陽 550081)
淺論圖書編輯的市場意識與責任意識
陳田田
(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 貴陽 550081)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很多出版社都逐步完成了出版體制的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事業(yè)單位逐步轉變?yōu)槭袌鼋洕鷮虻某霭嫫髽I(yè)。作為新時期的圖書編輯,不僅需要滿足傳統(tǒng)意義上的要求,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市場意識。本文就圖書編輯的市場意識與責任意識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
圖書編輯;市場意識;責任意識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可以從網絡上快速獲取各種消息。這就對傳統(tǒng)的圖書出版行業(yè)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為圖書編輯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要確保圖書的地位不被動搖,作為編輯,就必須要具有良好的市場意識,學會把握市場先機,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
編輯工作的特性決定了編輯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編輯的職業(yè)操守和服務對象。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從事編輯職業(yè)的人員的職業(yè)準則是傳播我國先進文化,推進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為廣大民眾提供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是編輯義不容辭的責任。
編輯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編輯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學術修養(yǎng),同時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能力。
過去幾年,圖書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內容低俗、淫穢,教材、教輔質量低劣的作品,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部分出版社和編輯完全喪失了出版人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準則。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除了要達到一定的學識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時刻牢記為國家為黨,為廣大讀者高度負責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人格品質。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才能正確把控工作“導向”,這是編輯出版具有文化傳承價值和精品圖書的基礎。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他在會上首先表示:“文藝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文藝戰(zhàn)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zhàn)線?!背霭嫔缡俏尹h重要的宣傳陣地。作為出版社的圖書編輯,重任在肩,要時刻牢記向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在圖書出版的整個流程中,時刻牢記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最終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習總書記的講話不僅是對文藝工作者提出的工作要求,同時也為出版人指明了工作方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出版社的編輯在圖書選題的策劃過程中,首先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編輯還得認真考慮圖書進入市場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出版社是文化企業(yè),在圖書出版的整個經營活動中,不能不談經濟效益,并且要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出版社的經營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經營環(huán)境。事實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共存的,如果出版的圖書在市場上得不到讀者的認可,讀者不愿掏錢購買,那么出版的圖書只能堆積在倉庫中。這種現(xiàn)象是圖書市場和讀者都不認可的,無權談社會效益,更不可能給出版社帶來經濟效益。因此,出版社的編輯在圖書的選題策劃和整個圖書的經營活動中,要自覺遵照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作品。”
在計劃經濟時期,出版社與市場、讀者是單一的供給關系,出版社出什么書,市場就銷什么書,讀者也就讀什么書。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出版社與市場、讀者的關系是雙向的供求關系,這種關系的轉變預示著圖書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左右。但是,作為出版人,我們肩負著社會文化的導向和傳承的使命,向讀者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是出版人義不容辭的使命,我們“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在出版圖書的活動中不能完全受市場的左右,既要了解讀者的需求,同時也要牢記出版人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引導讀者閱讀積極、健康的,能啟迪讀者智慧和心靈,在其人生中有指導意義的精品力作。同時,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品能夠得以世代傳承。
在強調責任意識的前提下,我們還必須具備市場意識。市場意識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競爭意識。沒有競爭,就沒有發(fā)展。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出版社也一樣,只有提高圖書質量,多出精品圖書,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品牌效應,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編輯在圖書的出版過程中起著“導演”的作用,圖示內容質量的高低、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的綜合素養(yǎng)。編輯的政治理論素質、學識素養(yǎng)、工作態(tài)度、市場意識等,集中反映在其編輯的圖書之中。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圖書市場中,圖書編輯應有強烈的競爭意識。通過競爭,迫使編輯提高圖書選題、內容、裝幀的質量;開拓市場,去策劃、組織高品位、高質量的精品力作。事實證明,誰的選題對路,有創(chuàng)新意識,誰就能占領圖書市場。當然,如果在競爭中置社會效益于不顧,這種不正當?shù)母偁幮袨椋罱K只能給自身帶來致命的傷害。
當下在圖書出版的競爭中,出版社和從事編輯工作的從業(yè)者應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創(chuàng)新、求新,獨樹一幟。出版的圖書影響的讀者越多,出版社的社會效益就越好,經濟效益才能越好,這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tǒng)一。
[1] 黃慶發(fā).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編輯的意識[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1(03):50-52.
[2] 李愛真.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編輯的意識[J].出版廣角,2013(04):70-71.
[3] 蘇靖.淺談圖書的品牌化戰(zhàn)略與編輯市場意識[J].出版廣角,2015(07):72-73.
[4] 任文京.時刻不忘強化圖書編輯責任意識[J].中國出版,2012(06):45-47.
[5] 張利軍.試論圖書責任編輯的責任意識[J].傳播與版權,2014(04):54-56.
G232
A
1674-8883(2016)22-02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