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樹
2015年9月2日和3日,張火丁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分別演出了《白蛇傳》和《鎖麟囊》,場場爆滿。9月6日,張火丁移師加拿大,在多倫多密西沙加市的演藝中心演繹經典劇目《鎖麟囊》,更為火爆,以至于在閉幕階段,加拿大的觀眾們“不依不饒”,幕布“五落五起”。而早在2015年2月,張火丁在上海大劇院演出《鎖麟囊》時,劇院不得不推出一張身份證只能買兩張票的限購方式。對于清冷的京劇票房來說,張火丁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
盯著對岸,就會忘記腳下的深淵
1971年元宵節(jié),張火丁出生于吉林白城。父親張一戲校畢業(yè),就職于白城文工團,后來調到評劇團。哥哥張火干四五歲時就表現出戲曲天分,會拉“云手”、演小毛岸英,8歲考上戲校學京劇,是妹妹心中的榜樣。
父親一度懷疑把張火丁的名字取壞了,火里淬丁,一聽就很辛苦。幼年的張火丁表現出對京劇的強烈興趣,父母鼓勵她考戲校,但這條路的曲折程度超過了想象。
10歲開始,張火丁連考三年吉林省戲校京劇科,每年都失敗。沒人認為她有學京劇的優(yōu)勢:她聲音略沉,身形也不算好,五官中正,但過于清淡,存在感不強。然而張火丁絲毫不放棄,選擇了“曲線救國”。13歲,她進了天津廊坊市評劇團,唱著評劇,心里愛著京劇,練著評劇的大嗓,再偷偷地吊京劇需要的小嗓。張一來看女兒,張火丁要他帶自己坐七個小時火車去考遼寧錦州戲校。張一心緒悵然:再考不上怎么辦?要不要告訴女兒,也許我們不是這塊料?
幾番思量,父親做了一個孤注一擲的決定:回到廊坊,幫女兒把評劇團的穩(wěn)定工作辭了,在北京請了位叫王蘭香的老師給女兒做一對一的京劇輔導。這就是父親的支持,讓張火丁在扔了鐵飯碗又沒學可上、最有可能沮喪與惶惑的時期里,仍然和自己的愛好忠實地在一起。
有一天,張一在《戲壇》雜志封底看到天津戲校校長馬超的名字,他給對方寫信,大意是:小女酷愛京劇,已辭職在家學戲,目前會唱兩出劇目,希望能進貴校深造,望校長可憐天下父母心,成全小女一生心愿。1986年,15歲的張火丁終于成為天津戲校京劇科的一名插班生。她被安排進一個代培班,同學普遍比她小兩三歲,都已正經學了起碼兩年戲。張火丁成了戲校歷史上第一個自費生,也是最勤奮的一個。
年方二八的年紀,張火丁的執(zhí)著與年齡嚴重不符,但她就是這樣一個女子——盯著對岸,就不會在意腳下的深淵。
命運總有一場隆重而神秘的安排
從天津戲校畢業(yè)后,張火丁和哥哥被分配到了戰(zhàn)友京劇團。這是一個有些邊緣的劇團,沒多少演出機會,年輕演員幾乎無事可做,兄妹二人每天唯有練功。在可見的時間里看不到未來,但兄妹倆絲毫不焦慮,泡在空蕩蕩的練功房里,日復一日。有時,哥哥問妹妹:“你著急不?”這個在哥哥眼里笨嘴拙舌的妹妹面無表情地對哥哥說:“我覺得練在自己身上,誰也搶不去?!泵妹谜f這句話時,哥哥很想哭,不是難過,而是慶幸妹妹內心如此強大,這份堅定讓他對那摸不到的未來充滿信心。
在天津戲校后期,張火丁開始比較專注地學習程派,她并不細亮的嗓音,和偏于頹郁、劍走偏鋒的程派更為相稱。程派青衣里,她最崇拜的是當時僑居美國的程硯秋(程派創(chuàng)始人)親傳弟子趙榮琛,后者68歲飾演《荒山淚》的錄像被張火丁看了無數遍。就在那段她反復觀看趙榮琛的錄像帶、獨自揣摩的日子里,突然接到程派藝術研究會的電話,對方問她是否愿意跟趙榮琛先生學戲。張火丁被這突如其來的驚喜驚得半天說不出話,她至今認為,這是命運對自己最隆重而神秘的垂青。
第一課,趙榮琛就教了《荒山淚》。在錄像里推敲過干百遍的動作出現在面前,張火丁“連話都不敢說”,在心里的神面前,她永遠只敢坐一條椅子邊。趙榮琛老師家的沙發(fā)背她從來都不曾靠過一下,有種敬畏從心蔓延至肢體。以至于師父去世二十多年之后,再提起他,作為趙榮琛的關門弟子,張火丁依然會下意識地挺直腰板,一臉嚴苛。
1998年,張火丁調入國家京劇院,張火干也隨即轉來。兩年后,院里提議,給張火丁成立工作室,建立個人品牌。工作室最初只有他們兄妹倆和一個胡琴師。一個偶然的機會,山東一個地方劇院慶祝百年,有人找到了張火干。兄妹倆于是從三團借了十幾個人,背著服裝,趕往濟南,張火丁主演。沒想到演了兩場,大獲全勝。團里之前有七個月沒發(fā)工資,這兩場戲的收入把欠職工的錢都發(fā)了。
回到北京,工作室被邀請參與電視劇《青衣》的拍攝。至此,工作室演出密度很大。一年大概有一百場,到一個地方演兩場,剩下的時間全在路上。其中的辛苦,張火干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害怕。可是,張火丁對此反應淡然,她只對自己的戲專注,其他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戲評人朱秀亮第一次看到張火丁的表演是在電視上。那是1994年,其時23歲的張火丁名不見經傳,揮著水袖認認真真扮著《鎖麟囊》里的薛湘靈。朱秀亮是河北人,從小聽著戲長大,他看了幾分鐘,已預料到這位年輕的青衣會有一個不可限量的未來。首先是她的極度規(guī)范,所有的唱念做打,毫無隨意性,沒有流露出一絲懈怠。其次是她的氣質,一個字:靜。
不是悄無聲息的靜,而是水滴石穿的靜,“隔著熒屏都能傳遞出來”。
“她就是京劇界的王菲啊。”十年前,央視戲曲頻道主持人白燕升,憑著一雙毒眼把張火丁給歸了類:擁有最大公約數的受眾,以及,以某種看起來并不熱情討好的姿態(tài)贏得了普遍喜愛。
站在泥里,仰望月亮
盡管舞臺上的張火丁贏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可生活中的她,低調到令人抓狂的地步——家里沒有電視,不會上網,沒有微信,很少接受采訪。粉絲在網上為她建了個論壇,名叫火之丁丁。有人將網友對她的評價打印給她,她看了,不置一言。這份高冷絲毫不影響她的票房。重要的是,在整體上沉默、微小、喑啞的戲曲市場,張火丁是火炬一般的存在。絕大部分戲曲演出有賴于政府的補貼,只有她有著如流行歌手一樣的票房號召力。她吸引的不僅僅是京劇票友,還有一大批現代意義上的粉絲——懂戲的人愛她的戲,不懂戲的人愛她的其他。
《游園驚夢》的導演楊凡曾從臺北飛到北京看張火丁的演出。他記得當張火丁唱到《鎖麟囊》的“春秋亭”一折,幾乎每一句唱詞都被臺下的喝彩聲淹沒。五次謝幕、兩次加唱,這是京劇嗎?瘋狂的觀眾看起來更像是在參加偶像歌手的演唱會。楊凡后來在他的新書《浮花》里寫,劇場里,不少人拿著手機拍照,一開始讓他覺得打擾,但當他回過頭,看到滿場年輕的臉時,他先是感到震驚,繼而開始原諒。這是青年們的方式,他們看戲、拍照,發(fā)到社交網絡上,在朋友圈“重放”,完成二次傳播——而京劇能有多少機會變得這么年輕?
2015年9月,張火丁將京劇帶到了紐約林肯中心??芸藙≡旱?500張票一早售罄,《紐約時報》稱她為“北京來的大明星”,用的是和1930年報道梅蘭芳訪美演出一樣的口吻。
出版人張立憲自稱是個嚴重偏科的戲迷,偏愛老生,并不關心青衣,直到一次別人送了套張火丁《春閨夢》的戲票。那晚,他坐在長安大戲院狹窄的座椅上,看著臺上那人水袖來回間只有兩掌那么薄的側面身影,如墜夢中。2006年,天津戲校五十周年校慶,張火丁應邀回母校演出。這是張立憲第三次在現場看《春閨夢》,當四周的掌聲像潮水一樣涌起,他無法不想起電影《霸王別姬》里,程蝶衣和段小樓第一次見識到角兒那幕情景。他在發(fā)給朋友的短信中如斯說:一種和一個角兒生活在同時代的榮幸,好聽慘了!
也是這場演出,讓張立憲起了要給張火丁做一本畫冊的念頭。他坐在劇場里,不斷被內心涌起的一種近乎痛惜的傷感情緒打擾,美的絕對如同它絕對的易逝,他想保留它們,哪怕以非常奢侈的方式。
斥巨資為偶像做一本書,算不算人類追星史上最痛快的行為?從2006年開始籌備,到2010年初,《青衣張火丁》成書,張立憲為此前后投入四年,耗費超過100萬元。
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張火???身處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也許很多人抱持這樣一種心態(tài):我可以走在泥水里,但我要看到天上有月亮。張火丁就是那輪月亮,高冷而執(zhí)著得寧靜,只對京劇這一件事癡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