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
復沓,是詩歌或散文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也可以成為主線教學的一種特殊手法,起到活化文境、突出重點、強調感情、調控節(jié)奏等作用。我市一位教師教學《歡樂的潑水節(jié)》一課時,在圍繞“歡樂”建構教學主線的過程中,巧用復沓,對幾個平平常常的詞語,進行獨特解讀和智慧處理,將詞語的言外之意凸顯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多維具象中復沓
教學課文第2自然段的“這一天,人們提著桶,端著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上”一句,教者引導學生通過“早早”一詞,感悟人們盼望已久、急切參與的心情,再緊扣看似平常的“人們”,多維具象,引導學生進一步含英咀華。
師:瞧,在這歡樂的節(jié)日里,老人——(示意第一位學生讀)
生:提著桶,端著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上。
師:看,在這高興的日子里,孩子——(示意第二位學生讀)
生:提著桶,端著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上。
師:再瞧,在這開心的日子里,姑娘——(示意女生齊讀)
女生:(齊)提著桶,端著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上。
師:再看,在這激動的日子里,小伙兒——(示意男生齊讀)
男生:(齊)提著桶,端著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上。
師:在這狂歡的日子里,男女老少——(示意全班齊讀)
生:(齊)提著桶,端著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上。
教者充分利用文本資源,獨具匠心地將第2自然段第4句的“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與這里的“人們”互文觀照,將“人們”多維具象,將歡快熱烈的場面動態(tài)化,激活語言文字,展現(xiàn)“人們”一詞富有的張力,使學生對“人們”有了更豐富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引領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體會傣族人民過節(jié)的愉快心情。
二、在多種表演中復沓
課文第2自然段的“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一句,“瓢”“盆”“灌水”和“潑水”看似平常,但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為了幫助學生披文入境、入情,感受互相追趕的熱鬧,教者帶來“瓢”“盆”道具,引導學生在表演中,轉換文本的言與意。
師:人們是怎么灌水的?又是怎么潑水的?誰來表演表演?(兩名學生拿著道具,在老師指導下,模擬“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
師:同桌相互演一演。
(全班同學以同桌為組,徒手模擬)
師:你拿瓢往我背包里灌,我端盆向你頭上潑。
(全班同學以同桌為組,徒手模擬)
師:你拿瓢往我口袋里灌,我端盆向你臉上潑。
(全班同學以同桌為組,徒手模擬)
師:同學們,追趕起來。開心嗎?熱鬧嗎?讓我們再次感受這里的熱鬧吧!
生:(齊)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
以表演為手法,以還原場景為重點,引導學生將“灌水”和“潑水”演化為豐富的生活場景,使“灌水”和“潑水”產(chǎn)生動感,學生灌得開心,潑得盡興,歡樂之情溢于言表,朗讀之味觸及內心,進而喚醒了語言意識,促進了文本言與意的轉換。此處的復沓不在于表演,而在于表演時學生的內心體驗,聽著,做著,讀著,“潑水節(jié)”便有聲有色了,學生便沉浸于熱鬧的狂歡中了。
三、在多元揭示中復沓
在學生悟得濕淋淋的人們?yōu)槭裁慈绱丝鞓泛?,教者呈現(xiàn)散落于文中的“水”的不同意義,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多元揭示“清水”的象征意義,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師:這是彌漫香氣的水——(示意第一位學生讀)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師:這是撒著花瓣的水——(示意第二位學生讀)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師:這是表達快樂的水——(示意男生齊讀)
男生:(齊)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師:這是祝福別人的水——(示意女生齊讀)
女生:(齊)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師:這清水富有這么多意義,老師想潑給你們,祝你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師模擬潑水)
師:這么好的清水,你們想潑給誰?祝他(她)什么呢?
生:我想潑給奶奶,祝她長命百歲!
生:我想潑給媽媽,祝媽媽永遠漂亮!
生:我想潑給老師,祝您工作順利!
生:我想潑給同學,祝大家天天開心!
教者借用有關“水”的文中表述,引導學生多元品悟,具象理解,然后聯(lián)系生活,活化和豐富了“水”的象征意義。學生感受了“水”的魅力,悟得了“水”的內涵,體會了傣族潑水節(jié)的獨特風俗,也讀懂了潑水的象征意義,實現(xiàn)文本言、意、情的有效轉換。
(作者單位:高郵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