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琪
(未央?yún)^(qū)玄武路錦園中學 陜西西安 710016)
如何使孩子讀懂魯迅作品
鄧 琪
(未央?yún)^(qū)玄武路錦園中學 陜西西安 710016)
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難教難學,如果能在時代背景下把握作品內(nèi)容,在時代特色下把握作品風格,在時代局限下體味作品語言,就可以開啟魯迅作品的大門。
魯迅作品 作品內(nèi)容 作品風格 作品語言 藝術欣賞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還有幾篇論述、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這個數(shù)目幾乎占全部課文的十二分之一。一個中學生在六年的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知名作家將近二百人,而魯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見魯迅作品的重要地位,因此魯迅作品的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也一直是個“重頭戲”。從初中第一冊開始選起,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故鄉(xiāng)》、《紀念劉和珍君》、《藤野先生》、《孔乙己》等等,都是堪稱經(jīng)典的優(yōu)秀作品。在教學中,很多中學語文教師感到魯迅作品很難教甚至無法教,很多中學生仍如我當初的感覺,覺得魯迅作品很難懂甚至無法理解,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費勁。以下是我自己在教授魯迅作品時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與大家一起探討。
魯迅,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的時代造就出的特定作家,要讀懂他的作品,首先要從了解他生活的時代。魯迅創(chuàng)作的高產(chǎn)時代,是我國近代史上較為混亂,也是思想較為自由的一個時代。在20世紀初始至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國內(nèi)知識分子本身對于自身出路的思索及國外新思潮的涌入,引發(fā)了著名的新文化運動,各種思潮沖擊著中國知識分子的腦海,許多人因此而迷惑,太多的選擇使他們不知所措,有一些人甚至無所適從到了走向極端的地步。魯迅先生身處這樣的時代,并沒有隨著大潮盲目狂熱,他給了這個火熱的時代最需要的一劑藥:冷靜!《故鄉(xiāng)》中的蕭條衰敗怎樣來,何處去?而今再讀這一類的文章,仍能感受到他冷靜、理智的思索。此文不僅適宜于當時的讀者,且適宜于現(xiàn)在的人閱讀和接受,同時也適宜于未來人的閱讀和接受,他們是已經(jīng)進入一個民族的語言作品庫的作品,不但這個時期的人要讀,未來多少代的人都要讀,其語言也是一個民族的語言的基本構成因素。這也即是所謂的“經(jīng)典”之稱,而并非僅僅從當下時效來感受、判斷的“時文”。了解了時代,了解了時代里的人及人的思想,再去看魯迅的作品,我們可以發(fā)出同《阿Q正傳》、《祝?!?、《藥》之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共鳴,可以和先生同嘆同憤。有了這種認同,可先打動自己,帶情去教學生,以此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哀共憤,學生如果對魯迅生活的時代有了整體的把握,理解起作品就不會很難了,在此也可以把學生引導到情境教學中。
魯迅的作品,向來以文筆犀利、思想深刻著稱,公論日:投槍匕首。通俗地說,即“罵死人不流血”,罵得淋漓暢快,常令人有酷熱中之飲寒冰的透爽。這一風格自然也與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魯迅是中國白話文小說的第一人,在此前的文人們作文是雅事,仍然習慣著“子日、詩云”的含蓄、孺雅,內(nèi)涵深廣的中華民族不喜歡大聲吶喊,甚至于吵架都要引經(jīng)據(jù)典。長此以往,鋒刃盡失,本該帶有鐵骨的錚錚男兒止不住地染上了些許女兒氣。試看同時代的作家,如曾遭魯迅批判過的胡適、梁實秋、徐志摩等,都以細膩的文風見長。在這樣的時代特色下,不得不站出來一位一身傲骨的真男兒、偉丈夫。時勢造英雄,英雄即魯迅!魯迅是近代雜文的鼻祖,是后代文學的豐碑,能言人之不敢言者,真文士也!更何況,對于一堵幾千年來形成的溫吞吞、軟綿綿的文字屏障來說,唯有用鐵釘、槍、刀才可刺得破,或流點血,讓人覺得痛。因此,教學中不可將其內(nèi)涵固定化,而是該帶動學生進入感受、理解、欣賞的過程中去,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使學生成為敏感的人,而不要似遲鈍的木。教師更不該因作品的時代已遙而厭倦,相反,要把自己帶入重新感受,重新理解,重新欣賞之中去,應當永遠感到自己是在與同學們一起探索一個作品,體驗一個作品,而不是在最終判斷這個作品。在此基礎上再去辨認魯迅作品風格,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高度是遠立于同代人之上,行進在彼人之前的。
在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史中,魯迅先生不是第一個提倡白話文寫作的作家,然而,他卻是一個竭盡全力身體力行于白話文創(chuàng)作的先行者。當然,白話文脫胎于文言文,后人必須踏著前人的足跡去走新路,而不是憑空去開創(chuàng)一條路。因此,一開始的白話文創(chuàng)作免不了要帶上一些文言的味道,而這是與已熟練使用了數(shù)十年白話文字的今人迥然不同的,如果用現(xiàn)在人的語言習慣去衡量和要求幾十年前的文學創(chuàng)作,那無疑是可笑的。推而廣之,對于魯迅作品的語言,就不得不在了解這個時代局限的基礎上去認識了。因為這畢竟是一個從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的舊文人家庭出生的孩子,年少時,他一定也寫過不少“之乎者也”的古文以練筆,就像時至今日,仍有一些老先生在言辭之中不經(jīng)意間說幾句文縐縐的話一樣,語言習慣的扭轉是個緩慢的蛻變過程,如《膝野先生》中:“但不知怎的,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贝颂?,“師的”就是一個明顯的文言轉白話的詞,推測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在我所認為的我?guī)熤校挥秩纭豆枢l(xiāng)》以及其他作品中對女性第三人稱稱作“伊”,這是典型的“五四”風格,時人是完全讀得懂的,然而在今人的口中,就無論如何也有些別扭了。因而,在教學中.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要引導他們找出這種不同,共同討論,明確意義,這樣的話,語言障礙消除了,就不會再產(chǎn)生對作品的陌生感了,那么,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也能更貼近,更深刻。
魯迅有很高的語言藝術素養(yǎng),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語言藝術主要表現(xiàn)為形象、生動、幽默、潑辣、精警、有力、富于音樂性等幾個方面,在教學時可結合藝術欣賞引導學生向魯迅的藝術語言學習。
動詞和形容詞是語言中最為生動、形象的部分,魯迅極善于使用動詞、形容詞,特別是動詞中的單字動詞和形容詞中的比喻形容詞。如《藥》中寫康大叔賣人血饅頭時的性格化了的單字動詞“搶”、“扯”、“裹”、“塞”、“抓”、“捏”等,就簡直把一個兇惡蠻橫的劊子手寫活了。在《祝福》中也有很多用得很好的單字動詞,如寫祥林嫂的眼珠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中的“輪”字,就可以引導學生與“轉”字比較,體味其把名詞“輪”作動詞用,不但寫了眼珠的轉動,而且還顯示出其眼珠特別的圓,這樣,就形象地活畫出一個精神失常的婦人的眼。我認為魯迅作品的語言在今天中學的語文課中不但有其教學意義,而且有極其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時必須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認真地進行語言教學。
誠然,我們說要加強魯迅作品的語言教學,并不是說要學生去生吞活剝魯迅作品中的生僻字、詞,去死記硬搬魯迅作品中那些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為表達特定的內(nèi)容而采用的特殊的句式;我們指導學生學習魯迅語言,既不是機械地要學生的語言向魯迅作品的語言靠攏,也不應只停留在讓學生“大體了解其語意就行”上。我們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向魯迅作品的語言學習更多的有益有用的東西。
語文課中的語言教學不光是語言形式的教學。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語言教學本身就結合著情、意及其表達的教學。語言是思維的形式,語言教學也必然結合著思維的教學。魯迅是革命家、思想家,魯迅作品的語言里燃燒若革命的火焰,噴射著思想的火花。魯迅不是一般的革命思想家,他還是個科學的思想家。他有很深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根基。眾所周知,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曾精心地攻讀過各門自然科學,后來他又刻苦地鉆研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所以,他的思想和語言自有其深刻性,他的思維和語言是縝密而深邃的。因此,結合思想教學、思維訓練來進行魯迅作品的語言教學自有其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魯迅小說塑造人物的藝術語言,魯迅雜文散文中的縝密邏輯語言,魯迅在那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里,為了戰(zhàn)斗的需要而鍛煉出來的好用反語,幽默潑辣,曲筆含蓄的語言,以及從上述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的魯迅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魯迅精到的思維方法、表達方法等等。如要求學生學習應用的也可以有:魯迅煉字、鑄詞的方法,嚴密組織句子的方法,犀利、明快的表達方法,靈活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地表達內(nèi)容的方法,提煉警句表達深刻思想的方法,吸收古代語言、外來語言、方言中有用成分并加以改造的方法等等。全面的了解了魯迅,學生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其實魯迅作品并不是有多難懂,相反學懂了挺有意思,會對自己有某種理性的提升。
北師大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曾說:“只要是真正好的文學作品,聽眾或讀者是不可能一次性地完全明確地掌握它的,即使像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邵雍的《山村》這樣的小詩,我們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感受到全部的好處。
因此,無論是學習還是欣賞魯迅作品,如果能夠握住“時代”這把鑰匙,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多方面去了解魯迅,審視魯迅,是可以開啟魯迅先作品大門的。
[1]曹宇明. 《發(fā)揮魯迅作品的現(xiàn)實教育作用》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1996年第4期
[2]張國鐘. 《讓魯迅作品在學生心中活起來》 《中學語文教學》 ,2005年第5期
[3]魏風. 《雜談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二〉》 《中學教學研究》 ,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