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中元
(重慶市巫山縣朝云小學)
影響小學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決策略初探
陶中元
(重慶市巫山縣朝云小學)
小學四年級學生由于正處在身體與心理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參與,這樣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對于孩子的教育不單單是家庭或者學校某一方的責任,雙方也只有認清這一點,在家校共育問題上主動承擔起各自所承擔的責任,才能實現(xiàn)雙方所預期的教育目標。主要對影響家校共育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給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生的家校共育問題提供一些可參考性意見。
小學;家校共育;影響因素;解決策略
家庭和學校作為孩子的主要成長環(huán)境,對于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以及良好習慣的建立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的是家庭與學校間的緊密配合,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營造出最恰當?shù)纳钆c學習氛圍。當前,家校共育觀念成為被大多數(shù)家長與學校所理解的一種教育理念,雖然家校共育的推行和落實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家校共育的持續(xù)有效推進。下面,筆者將從家庭與學校兩個層面入手,對影響家校共育的因素進行分析,最終提出實現(xiàn)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徑。
1.家庭層面
(1)家長教育形式不當
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講究方式方法,也不會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一旦孩子出現(xiàn)某些過錯,家長便只會采取粗暴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保證絕不再犯。這種教育形式顯然是錯誤的,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恐懼心理,而且對于正在建立自身對外界初步認知的四年級學生而言,很容易產生反抗情緒,促使孩子叛逆心理的養(yǎng)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2)家長重智觀念較深
重智觀念是當前我國大多數(shù)家長都存在的一種育子理念,其直接表現(xiàn)便是十分注重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在孩子成績下滑時表現(xiàn)出強烈不滿,將分數(shù)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且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2.學校層面
(1)教師難以面面俱到
當前我國大多數(shù)小學班級都存在一個普遍性問題,那便是學生人數(shù)眾多,少則七八十,多則上百,眾多的學生人數(shù)帶來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教師管理難以面面俱到。對于一些成績十分優(yōu)秀或者成績排名十分靠后的學生,老師投入的關注較多,而對于學習成績處于中等的學生,教師付諸的精力難免會打折。因此,教師無法對班上每個學生的狀況都了如指掌,與學生家長的互動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教師評價體制單一
學校對老師的評價體制較為單一,大都以班級平均分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導致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多于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教師與家長在就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進行溝通時,也只是以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溝通重點,忽略了對孩子心理變化的觀察,也容易導致孩子遭受來自學校與家庭對于學習成績的雙面夾擊。
1.成立家長委員會
筆者作為四年級班主任,深深認識到家庭教育對于促進孩子學習進步、幫助孩子培養(yǎng)健康心理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因此,筆者通過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成立了班上的“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由班上學生的家長作為主要負責人,負責家長會舉辦期間的家長召集工作,并且協(xié)助老師進行班級管理。比如,學校在舉辦運動會期間,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參加運動會會影響學習成績,而且存在著較多的危險,因此,反對自己的孩子參與運動會。在面對這種狀況時,家長委員會幫助筆者與家長進行了大量的溝通工作,最終大多數(shù)家長都被說通,不僅鼓勵孩子參加運動會,還親自來到學校為學生加油助威,筆者的這一舉動也贏得了其他班級班主任的認可與效仿。
2.完善并增加家校溝通的渠道
在網絡技術無比發(fā)達的今天,家校溝通的渠道也變得豐富而便捷,筆者為了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特意建立了家長溝通微信群,每日都會將學生的家庭作業(yè)發(fā)布到微信群中,讓家長知曉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給予學生指導幫助。此外,由于一些學生家長工作繁忙,經常無法親自參加學生的家長會,筆者便選擇通過視頻通話的方式,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情況,家長也會就孩子最近在學校的表現(xiàn)進行詢問,盡量做到了對孩子成長的同步參與。
3.完善教師評價體制
筆者所在學校也十分重視家校共育的實際落實狀況,因此,在對教師的評價體制中新增了諸如與學生談心次數(shù)等選項供學生對教師進行全面評價。此外,學校還發(fā)布了網上投票,讓家長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最負責任的老師”,以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次數(shù)以及溝通質量等作為評價標準。學校對于當選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票數(shù)較少的教師還會組織批評談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激發(fā)起教師參與家校共育的責任心。
家校共育要想達到良好的成效,需要家長與學校教師共同努力。家校共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雙方的共同堅持。本文中筆者對于實現(xiàn)家校共育有效途徑的提出只是基于自身的教學經驗,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教師,但是筆者對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與實踐并不會停息,希望能夠為教師同仁提供一些新的育人思路,共同為小學教育而奮斗。
[1]李生蘭.美國學前教育機構《家長手冊》的特點及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5(8).
[2]劉翠蘭.影響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6(2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