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露(成都市溫江區(qū)光華實驗小學 四川成都611100)
?
你會問嗎
——提高課堂提問技巧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譚露
(成都市溫江區(qū)光華實驗小學四川成都611100)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庇纱丝梢?,課堂提問對于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然而,如果一節(jié)課無休止地問,連給孩子思考的空間都沒有,給孩子閱讀品味文章的時間也沒有,那還叫什么語文課?這樣的語文課有如何有效?
那么,到底是問還是不問呢?當然要問!一定要問!關(guān)鍵在于“問什么”、“怎樣問”。膚淺性提問,是非性提問,模糊性提問,習慣性提問,懲罰性提問,這些類型的提問弊多利少,不如不問。而有效提問不但能激發(fā)學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也有積極意義。如何保證提問的有效,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1.抓重難點提問
一篇課文,從開頭一節(jié)開始,依次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下教的教法并不適合每節(jié)課。有時,只有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突破難點,盡可能地多設(shè)計幾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使他們在討論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暗示,才能引發(fā)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層意蘊,提高課堂有效性。如教學《遲到》,抓住父親對我的“嚴厲”和“疼愛”這對看似矛盾的詞語,引發(fā)學生思考:父親對我的“嚴厲”表現(xiàn)在哪里?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父親?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明白父親對我嚴厲正是因為疼愛“我”,正是父親這樣的愛讓作者改掉了壞習慣,終生受益,教學的重難點就這樣迎刃而解。
2.抓學生的興趣點提問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比如教學《海底世界》,圍繞“你認為海底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讓學生自主交流:例如:我認為海底世界是個奇妙的世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在文中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繪的“神奇”情景,最后通過匯報交流,啟發(fā)形成新一輪探究興趣。
3.抓線索提問
葉圣陶先生說過:“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比绻處熢O(shè)計的問題能提示課文的思路,學生便能順藤摸瓜,較好地理解課文。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文的線索為中心問題順藤摸瓜使頭緒紛繁的課文條理化、簡約化。如《生死攸關(guān)的燭光》一課,圍繞線索“燭光”,引發(fā)學生思考:這燭光幾次點燃、熄滅?你從中感受到什么?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的方式,并配合自由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指導,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死攸關(guān)”的含義,更深入地體會到人物表面平靜自若而內(nèi)心波濤洶涌的巨大反差,從而體會這里對比手法運用的好處:能夠更加突出故事情節(jié)的矛盾沖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主導者,因而在選擇問題時要把握一個度,即難度。教師所提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或“不是”。只問“是”“非”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都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的心理,養(yǎng)成不愿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教師應(yīng)善于提出條理清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問題,這樣能夠激活學生的課堂思維,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如教學《李時珍》一課時,可抓住“完善”一詞,層層設(shè)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為什么要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編寫“完善”的藥物書,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藥物書《本草綱目》是“完善”的藥物書嗎?這樣以“完善”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完善”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的要求,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小世界”,課堂上就要靈活把握問的時機。針對問題的難易,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切忌“蜻蜓點水”、“我呼你應(yīng)”、即問即答,要使學生在充分思考后產(chǎn)生頓悟。如:不問作者這樣寫為什么好,而問不這樣寫行不行,為什么?再如:一個小故事,一條民間諺語,一句順口溜引出的提問,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由于語文教材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時可以從政治、歷史、地理、音樂、美術(shù)的角度提出問題,這樣既能給學生以新鮮感,又有利于溝通各種知識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大膽發(fā)揮想象,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yīng)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當學生答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chǔ)上,應(yīng)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nèi)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
總之,只有加強和提高語文教師的課堂提問技能,真正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才能促進課堂教學任務(wù)的順利完成,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