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辰
今天和女兒聊天,聽說她在學校午餐吃了刀魚。我問她:“你會挑刺嗎?”“當然會啦!”女兒輕松地回答。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前幾天在岳母家吃飯的情形。
那天,岳母也是做了女兒愛吃的刀魚。老人家顧不得自己吃飯,緊著把一塊塊魚挑好刺后往女兒碗里夾。妻子看不過了,說:“媽,她都多大了,你讓她自己挑吧!”岳母笑著說:“我整好了,她不就省事了嗎!”
女兒開始自己吃了,吃得很香,也很快。我一瞧,她只是吃了魚中間的兩三條整肉,剩下的全都扔到了裝魚刺的小盒里。
“你這不是浪費嗎!都撿回去,把魚肉吃干凈!”妻子的語氣嚴厲而不容辯駁。
女兒臉色很難看,撅著嘴,不吃了。
“來來來,姥姥把這些都吃干凈!”善良的岳母總是在危難時刻出手相助。
我趕緊說:“媽,我吃吧,我吃吧!”
接下來,女兒就著些花生米把剩下的飯吃完了,沒再吃刀魚就下桌了。
我一邊吃著她給我留下的“殘魚”,一邊接受岳父的批評。
“你們倆也是的,不給孩子挑魚刺,還嫌孩子吃得不干凈,那孩子還能吃好嗎!你看,就吃了幾?;ㄉ?。這么好吃的魚……一會兒給你們帶回去,明早再給孩子吃。記著,把刺都挑好了再給孩子!”
第二天早餐,刀魚熱好了,沒有挑刺就擺上了餐桌。女兒吃得津津有味,刺挑得也算干凈,就像前一天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我長舒了一口氣——看來女兒吃魚的能力已經(jīng)不用我擔心了。
吃魚挑刺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仔細想一下,吃魚時把魚肉留下,把刺吐出來,還要干凈,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想完成這個任務,至少需要舌、齒、唇、腮、喉幾個部位的協(xié)調(diào)配合,有時還要加上手眼才行。更重要的是,通常情況下,把刺從魚肉里找出來分離開的過程是在封閉的口腔中完成的,全憑觸覺。在這看似短暫的幾秒鐘內(nèi),各器官與腦之間要經(jīng)歷幾百次信息傳遞——翻找、判斷、分離、送到唇邊、吞咽沒刺的那一部分、吐出刺、再來一次……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維成長過程。
在孩子需要具備的眾多能力中,思維能力是最難培養(yǎng)的。它看不見摸不著,極難觀察指導。很多時候,成年人講了很多方法,卻并不知道兒童是否學會了,用答卷的方式能檢驗的思維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培養(yǎng)良好思維習慣的最佳方式是“做事”,在兒童做事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推測他的思維是否進入了最佳狀態(tài),并相機指導。而且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成年人的指導,兒童就可以邊做邊悟,邊反思邊調(diào)整,最終形成經(jīng)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在學校體制教育中表現(xiàn)并不出色的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卻時時處處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孩子在大量的實踐做事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越做經(jīng)驗越豐富,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必然帶來質(zhì)的飛躍。這樣的人成功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們和韓國、日本等國家被統(tǒng)稱為“筷子國家”,其他地區(qū)的人不如“筷子國家”的聰明,這已是國際共識。其實,筷子可以使人聰明的原理與吃魚挑刺一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年地“操作實踐”,都是要經(jīng)歷不會——嘗試——失敗——思考——調(diào)整——成功的過程,也就都是在潛移默化地訓練著人的思維。
多年來,有許多家長向我咨詢?nèi)绾文芴岣吆⒆訉懽髂芰Φ膯栴}。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讀書、行路、做事。讀書這一點已經(jīng)被家長們廣泛認可。行路能夠開闊視野和心胸,為寫作積累素材,現(xiàn)在許多家庭不遺余力地帶著孩子旅游,也有這樣一層目的。但“做事”就落實得不好了。像我的女兒吃魚一樣,長輩們要么是想方設法幫孩子排除一切困難,留給孩子的只剩“傻瓜式”步驟了,不用動腦筋也能完成;要么就總是很著急,看不得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橫加指責,嚴重地打擊他們的探索欲,使孩子自卑,習慣放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何談思維的成長呢?天長日久,孩子積累的詞匯、技巧、素材越來越多,但沒有相應高度的思維將這些零件統(tǒng)籌整合,它們就只能是散在那里,永遠也成不了一件精美的作品。
一條魚吃完了,如果仔細瞧瞧,魚刺沒準也是一件精美的作品。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