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瓊
(浙江省溫州甌海茶山一小)
“咬”定文體,“言”之不盡
——以人教版五下《橋》為例談文體意識關照下的小小說教學的言語實踐
陳瑤瓊
(浙江省溫州甌海茶山一?。?/p>
小小說作為一種文體,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短句的運用、故事情節(jié)簡單卻一波三折、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出人意料的結尾等。然而長期以來,小小說卻處于被忽視狀態(tài),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重內容分析輕語言訓練等現象嚴重。對于小小說教學的探索刻不容緩。在小小說文本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努力做到:語言訓練,立足于學生主體;語言訓練,著力于表達形式。
小小說;言語實踐;表達形式;學生主體
首先,“小小說”文體性被忽視。從1984年小小說成為文學大家族中的一種文體開始,小小說在當代主流文學的格局中,仍然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小說。四川省社科院研究所的向榮認為:“小小說在主流文學的權利結構中,還沒有真正的話語權?!痹谖膶W界被忽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同樣如此。記敘文、散文、說明文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而小小說作為一種文體卻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小小說的課文被教師一帶而過,或者將小小說上成普通的記敘文,其獨有的文體特點未能充分體現。
其次,重教師輕學生。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蔽蚁脒@種方法就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渴望,才會主動學、多學。但現實中我們多以“教師想教”代替“學生想學”。比如,我們在《橋》第一次磨課時,以體會老漢形象為主線展開教學,未曾想學生課前對課文理解得這么透徹,形象體會也很到位。很多老師和我們犯了同樣的錯誤,不顧學生起點和需求,將重心放在分析人物上,學完小小說,卻不會讀小小說,更別說寫簡單的小小說或者是短句了。這樣的教學可以說是無效的,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再次,重內容輕言語。王崧舟老師說:“語文老師必須睜大兩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視思想內容,一只眼睛聚焦語言形式?!比欢L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偏重內容分析,忽視語言形式。在小小說教學中,大部分老師會以情感線為主,通過內容的分析,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卻鮮有人從大處著眼,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逐步了解小小說的文體特點:短句的運用、故事情節(jié)簡單卻一波三折、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出人意料的結尾等,也就是以文本為例子來學習小小說的閱讀方法。
(一)言語實踐,著力于表達形式
語文課程改革從偏重內容分析到關注文本表達形式,是閱讀教學美麗的轉身。而《橋》這篇文章用詞準確,是學習小小說這種表達形式很好的“范例”。教師可以抓住文本這一特點進行言語實踐,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感受小小說的語言特點。
片段一:書聲瑯瑯,認識“短句”
這個環(huán)節(jié)抓得非常細致,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悟說出來,讀出了洪水之大、猛、急,體會了情況的危急,思考并發(fā)現了語言表達上“短句”的秘密,體現了濃濃的語文味。
片段二:品詞析句,體悟“修辭手法”
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課文中找描寫洪水的句子,再引導學生抓住詞句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感悟洪水兇猛的同時,體會遣詞造句方面的獨到之處,即語言雖然簡短卻能巧妙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言語實踐扎實有效。
片段三:咀嚼文字,揣摩“用詞準確”
從語言文字的細節(jié)入手,一個字、一個詞,反復推敲斟酌,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文字真味,在品出老漢形象的同時,更深深體會小小說語言用詞準確的特點。
片段四:平中見奇,感受“出乎意料”
這樣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卻用一種非常平淡的方式來處理,平淡的范讀,無論是語氣還是在每句結尾處的長長的停頓;平淡的分析,讓學生自己發(fā)現,不渲染感情不做過多講述。
這些看似平淡無心的處理,學生內心早已被深深震撼,恰恰體現了小小說在結構上出人意料結尾的特點,故事情節(jié)簡單卻一波三折,故設懸念,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教學方式與文本的特點那么天衣無縫地銜接,妙哉!快哉!
(二)言語實踐,立足于學生主體
片段一:“靜中有思”,體會形象
研讀課文時,讓學生默讀課文做批注,又用一個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積極性的問題讓學生自讀自悟——老漢的哪些言行深深地觸動了你。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分析、感悟,感受語言的張力,與文本對話,寫下感受,為下一步組織語言進行最優(yōu)化表達奠定了基礎,達到“此時無聲卻有聲”的美妙境界。
片段二:“小組合作”,遷移練筆
這是一篇很好的小小說范例,孩子們在感悟了語言特點后,進行練筆實踐是很有必要的。課堂上,我們引導孩子學著老漢的喊話將哈爾威船長的喊話改成短句,出示練習:
精心設計課堂練筆,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將內容改寫成短句,寫完后的交流讓學生互評,再修改。在“獨立思考—同伴討論—全班交流”的替換形式里,使探究、合作、交流產生的火花在課堂上不斷迸發(fā),使練筆高效,也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表達、質疑、組織、反思的能力,很好地體現生本理念。
以小小說《橋》為例,闡述了小小說教學的言語實踐,無非是想闡明一個事實:小小說教學要“溯本求源,尋言得美”。溯本求源,即言語實踐要立足于學生主體,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做到靜中有思、小組合作;尋言得美,即言語實踐著力于表達形式,通過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等手段發(fā)現小小說語言表達上用詞準確、短句等特點,感受其藝術的美感。以語言文字為根本,以言語實踐為途徑,以學生為主體,以表達形式為著力點,使小小說的語言文字得到充分體會,也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學會了讀小小說,寫短句。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夯實了語言訓練這個小學語文教學的根基。
[1]楊文忠.讓學生走進小小說的世界:以《橋》的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5(3).
[2]汪國良.《橋》一課的教學處理[J].小學自然教學,1998(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