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特殊教育學校的文化建設
李勤
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建設校園文化,協(xié)力打造精致校園、傳承大愛無疆精神、創(chuàng)新校園生活體驗,從而構建和諧生活家園,促進學生快樂成長。
生活教育;特教學校;校園文化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對于殘疾學生而言,生活教育是最適合的教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結合殘疾學生特點,提出了“有愛無礙,快樂成長”的辦學理念,并將之滲透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讓殘疾學生在快樂生活中接受快樂教育,快樂成長。
校園文化的基石是各種硬件設施,也就是校園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作為一所招收三類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學校,我們認為,學校的亭臺樓榭、一草一木都是風景,要使學校每個角落閃爍智慧的光芒。
學校走廊上展示著學校校史、特教知識、師生作品等。在室內美化方面,我校以教室、宿舍、餐廳、活動室為主陣地,做好班風、學風建設。教室里設立學生作業(yè)、美術作品展示區(qū),職教實踐、文藝演出等圖片展覽區(qū),使學生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蓬勃朝氣。宿舍和餐廳按“溫馨家園”的理念建設,有生活自理常識介紹、節(jié)約糧食宣傳展板、文明宿舍評比欄等,讓殘疾孩子感受集體溫暖,懂得自食其力,學會節(jié)約糧食。
我校長期以來形成的“大愛”精神——愛崗敬業(yè)、愛生如子、愛校如家,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得到了詮釋,使之得到更好的傳承。
操場邊的文化墻是以愛祖國、愛學校、愛學習、愛勞動、愛運動、愛生命、愛生活為主題的圖文并茂的“大愛墻”,目的是讓殘疾學生通過通俗易懂的內容學會以愛心接納社會、融入社會生活。
綜合樓正面被我們布置成主題墻,上面有“博學善導、愛生樂教”(教風)的和“尊師守紀、勤奮向上”(學風)十六個紅色大字,以提醒全校師生以此為標桿努力工作、勤奮學習、積極進取;綜合樓大門兩側墻壁和展示櫥窗展示著學校歷年來獲得的榮譽獎牌和獎杯,主題為“今天我以特校為榮,明天特校為我驕傲”,每個獎牌都有介紹,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以激勵教師愛崗敬業(yè)、奮發(fā)有為,鼓勵學生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綜合樓一樓大廳正對面是“我的夢想舞臺”,背景是由全體教職工的笑臉組成的一顆愛心,每月一次的學生集體生日聯歡會等活動在這里開展,讓每個殘疾學生都能感受到“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大家庭溫暖。[1]
學生宿舍樓為“愛心樓”,這里有愛心服務崗,生活老師就是他們的愛心媽媽。學生想家時可到親情室通過網絡視頻和電話與親人聯系,傾訴思念之情。
殘疾學生將來能融入主流社會生活是特教學校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對之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注意按照殘疾學生的不同層次開展體驗活動,讓殘疾學生盡可能多地體驗各類角色,從而感受快樂、感悟道理、感知生活、快樂成長。
(一)體驗自主管理,實踐生活教育
我校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自主的生活環(huán)境,讓來自三明十二個縣(市、區(qū))的寄宿生在衣食住行的生活細節(jié)中自主監(jiān)督、自主管理。為此,學校組織成立了學生膳食監(jiān)督委員會,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由學生自己選出的代表擔任。監(jiān)督委員會每個月到食堂與司務長算經濟賬,了解每個月伙食費的支出情況,與司務長一起將每月的收入與支出繪制成表格,在校務公開欄里公開,接受同學們的監(jiān)督;進行市場調查,了解物價,收集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供司務長參考;組織“當一天炊事員”體驗活動,輪流安排學生到食堂去幫廚,體驗洗菜、切菜、炒菜等。在生活中實現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校園主人翁意識,從做中學。
(二)體驗文明勸導,夯實品德教育
文明禮儀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部分。學校從學生自主管理角度出發(fā),設立文明監(jiān)督崗,選拔優(yōu)秀學生干部上崗,每天檢查同學們的儀容儀表、個人衛(wèi)生情況、文明言行等,及時勸導不文明行為,幫助同學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文明監(jiān)督崗成員還參與學校文明班級、文明宿舍的評比,協(xié)助值日教師監(jiān)督學生的日常行為。他們以積極、健康、向上的小主人姿態(tài),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以自己的文明行動帶動全校學生,為創(chuàng)建文明學校添磚加瓦。學生管理別人的過程就是教育自己的過程,通過體驗文明勸導,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我約束、自我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提高了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三)體驗安全管理,創(chuàng)設和諧校園
校園安全管理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除在課堂教學及教育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外,還將安全管理融入生活。學校組建學生安全巡邏隊,與值日教師一同承擔巡視校園的任務,并建立周匯報制度,使保衛(wèi)科根據匯報進行整改。學生親身參與安全管理,不但能夠及時發(fā)現一些安全隱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四)體驗勞動實踐,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
學校開辟了“種植園”“養(yǎng)殖園”“植物園”3個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體驗勞作過程,享受收獲的快樂。“種植園”里開辟了6塊菜地,分別承包給不同的班級,由班主任組織學生分工負責,讓學生在勞作中體會勞動的意義、認識簡單工具及用途、掌握基本技能,從而形成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珍惜糧食以及熱愛環(huán)境、保護資源的美德。
(五)體驗結對幫扶,營造助人文化
特殊兒童常被作為弱勢群體接受幫助,往往缺少助人意識。我校是一所集學前教育至高職教育于一體,招收三類殘疾兒童的特教學校,學生年齡差距較大,有著不同的障礙,為此,我校在學生中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的精神。一是開展“大帶小”活動,即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結成對子,高年級學生在生活、學習上幫助低年級學生;二是開展“聾幫盲”活動,即聾生幫盲生提水、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等。我們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互幫互助的意義,按照就近原則安排幫扶對象,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實行幫助。學校每學期評選出1名“助人為樂”之星,并予獎勵。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營造了助人為樂、樂觀向上的校園文化。
(六)體驗志愿服務,推崇奉獻美德
特教學校的發(fā)展得到了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我校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鼓勵特殊兒童以實踐行動來回饋社會。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回報社會,激發(fā)學生奉獻社會的意識,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2]由學生組建的志愿服務隊,在校內幫助同學理發(fā)、縫補衣服、維修桌椅,在教師組織下深入社區(qū)、街道、福利院及企業(yè)開展環(huán)保宣傳、垃圾清理、慰問孤寡老人、生產勞動等便民服務。讓教育服務于社會,讓特殊孩子在奉獻他人的同時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學校也在這一舉措中踏出了融合教育更加堅實的步伐。
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引下,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立足“有愛無礙,快樂成長”的辦學理念,本著“健全人格、殘而有為、自食其力”的育人目標,以傳承“大愛”精神、構建三個特(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打造三個園(生活家園、育人學園、成長樂園)為主線,努力繪就全體師生的特教夢。
[1]李勤.育人無痕——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走廊文化建設[J].福建教育,2014,(43).
[2]陳志忠.“陶”園遍開科教花——惠安二中科技教育談[J].福建陶研,2015,(1).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3650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