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鳳
(孔子研究院,山東 曲阜 273100)
?
【歷史文化研究】
先秦時期的孔氏家學考論
陳以鳳
(孔子研究院,山東 曲阜273100)
先秦時期孔子教育子孫,傳授經(jīng)書,初創(chuàng)孔氏家學,開古代中國家學之先河。其后經(jīng)孔伋、孔穿、孔謙、孔鮒等孔氏后裔的繼承、恪守與弘揚,形成了“儒林相繼”“世業(yè)不替”的家學范式。他們保存典籍、傳習經(jīng)書、著書立說、弘揚儒道,代代相承,促使孔氏家學逐步發(fā)展與興盛,并對于儒學及中國古代學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先秦時期;孔子;孔氏家學
孔氏家族號稱“天下第一家”,是我國乃至世界延續(xù)最長、聲名最顯赫的家族。這一家族的安富尊榮既與王朝尊孔崇儒的治國思想密切相關,也是孔氏家族成員們自覺努力的結(jié)果??资献訉O以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精忠報國,堅守讀書教學,傳承與弘揚道德人家的本色,使孔氏家族逐漸成為經(jīng)師多有、獨具特色的文化世家。在這一文化世家形成中,家學的傳承功不可沒,其由先秦時期的孔子創(chuàng)立,代代傳承于家族內(nèi)部,歷代綿延不絕,所積累的學術成就斐然可觀,堪為我國古代學術發(fā)展的一條重要線索。在這條線索之端,先秦時期的孔家學人傳習經(jīng)籍、教育子弟、弘揚儒道,對當時和此后的學術發(fā)展影響深遠。然而,因?qū)τ谝恍皞螘钡谋嬗么嬗袪幾h,目前學界對先秦孔氏家學尚乏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即在梳理、辨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試對此作一論述。
孔子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敏而好古,“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服膺先王之道、誦習禮樂文化,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整理上古三代的文化典籍。在學有所成后,他首開私家講學之風,“有教無類”,廣收弟子,“以《詩》《書》《禮》《樂》教”。[1]同時還非常注重家庭教育,授學子孫,要求他們尊師道、守禮制、修德明仁,初創(chuàng)孔氏家學。具體表現(xiàn)以下幾方面:
首先,孔子督子勸學。《論語·季氏》①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下文所引皆此版本,不再注明。載: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p>
此處孔子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并闡明學《詩》《禮》的重要意義,可謂語重心長?!摆呁ァ币辉~亦因之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成為承受父教的代稱?!墩撜Z·陽貨》又載:
子謂伯魚:“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p>
此處孔子又具體要求孔鯉研究《詩》之《周南》《召南》?!墩撜Z》中的這兩段記載,簡要而生動地描述了孔子在家訓子的情況,堪稱我國士人家學的最佳寫照。
綜上即是史料所見孔子在家教子的情況,雖資料相對匱乏,仍可從中管窺其重視家庭教育之一斑??柞幰舱窃诳鬃拥挠H自教導下明《詩》《禮》、通儒術的。
其次,孔子對其孫子思(孔伋)也進行了諄諄教導?!犊讌沧印?《孔叢子》一書曾被疑為“偽書”,其內(nèi)容雖有不真的成分,但據(jù)當代學者考證記載孔子、子思、子高的三部分內(nèi)容均有原始材料,文字基本上屬于采輯舊材料或據(jù)舊材料加工而成,故可選擇使用。參見黃懷信:《〈孔叢子〉的時代與作者》,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本文所用《孔叢子》,為《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書店1989年版,下文所引皆此版本,不再注明。之《記問》篇記載了不少孔子答子思問學的事跡,即是明證。如云:
子思問于夫子曰:“為人君者,莫不知任賢之逸也,而不能用賢,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譽為賞,以毀為罰,賢者不居焉?!?/p>
子思問于夫子曰:“亟聞夫子之詔,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禮樂也。管子任法以治齊,而天下稱仁焉,是法與禮樂異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禮樂哉?”子曰:“堯舜之化,百世不輟,仁義之風遠也。管仲任法,身死則法息,嚴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專任法,終必亂成矣?!?/p>
子思問于夫子曰:“物有形類,事有真?zhèn)?,必審之,奚由?”子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謂圣,推數(shù)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圣人難諸?!?/p>
當然,上述記載或許經(jīng)過后人潤色,但子思曾問學于孔子,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又《孔叢子·雜訓》載子思答子上曰:“吾昔從夫子于郯遇程子于涂,傾蓋而語,終日而別,命子路將束帛贈焉?!笨梢娮铀即_曾隨于夫子身旁。所以,孔子對子思亦必有家教,前引《記問》篇所記,當有可信者??傊鬃釉H授學問于子思,祖孫二人在問答中相互切磋,相得益彰。
孔子身體力行,教育子孫,使得孔氏家學初步創(chuàng)立,而真正最終形成,還需其后人不懈的努力?!蛾I里文獻考》載:孔子死后,其子孫“即宅為廟,藏樂服禮器,世以家學相承,自為師友”。“自為師友”說明其教育者為孔氏后裔,其受學者亦不超越孔氏子孫??芍鬃拥难孕猩钌畹赜绊懥怂砗蟮目资献訉O,家族內(nèi)部有了學術相承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的孔氏家學也由此開啟。
孔子的第一代后人孔鯉早卒,未能為孔氏家學的發(fā)展作出突出的貢獻,但其子孔伋后來居上,上承與下傳,擔當起了發(fā)展孔氏家學的重任?!犊讌沧印び泦枴份d有孔子與子思的對話:
夫子閑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弊铀紝υ唬骸皝秤谶M膳,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瘉趁克贾?,所以大恐而不懈也?!狈蜃有萌恍υ唬骸叭缓??吾無憂矣。世不廢業(yè),其克昌乎!”
從中可見,子思以孺子之年即懷繼承祖業(yè)之大志,以昭明圣祖之德為己任,并不懈于學,因而孔子為后繼有人而忻然無憂。事實上,確如孔子所愿,子思“世不廢業(yè)”,在學仕著述中繼承發(fā)展了孔子思想和孔氏家學。具體表現(xiàn)在:
首先,繼承發(fā)展了孔子思想。子思生逢戰(zhàn)國初年,面對著整個社會禮崩樂壞、人倫不理、生靈涂炭的嚴峻局面,他踵武其祖,力倡儒學,或?qū)W或仕,為恢復有道之治而四處奔忙。據(jù)《禮記》《孔叢子》等書載,子思早年曾在魯國收徒授業(yè),后又周游宋、齊、衛(wèi)等國,并有過魯、衛(wèi)從政的經(jīng)歷。盡管最終“為其事而無其功”,以儒家思想治世的方案并沒有得到當政的認可與采納,但這并沒有動搖他持守儒道的志向。出自其手筆的《子思》二十三篇當為發(fā)明孔子思想之作,現(xiàn)在所見的《中庸》《坊記》《緇衣》和《表記》及楚簡《五行》等,即屬于此。子思學術對孔子思想做了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成為儒學名派——思孟學派的邏輯起點,對后世儒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其次,傳承儒家文獻。除了孔子思想,子思所傳承的還包括儒家文獻?!犊讌沧印ぞ有l(wèi)》載他曾與宋大夫樂朔討論《尚書》,年僅十六的子思就精熟《尚書》,其書學造詣當與家學有關。又《禮記·檀弓上》載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于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喪三年,以為極,亡則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2]《檀弓下》又記子思答穆公問“為舊君反服”之禮。可見他也頗諳熟禮學,這自然當?shù)靡嬗趶母赣H那里就開始的學《禮》的家學傳統(tǒng)。
再次,下傳家學?!犊讌沧印るs訓》記載了子思對其子孔白子上的悉心教導和家學傳授之事。如云:
子上請所習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焉:學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厲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
子思謂子上曰:“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學則寤焉;吾嘗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高則睹焉。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則無惑矣?!?/p>
他直接以“先人之訓”為教,要求其子學《詩》《書》《禮》《樂》,并注意學思結(jié)合。他還提醒兒子要立志于學,要有一顆平常心,使“欲不累志”,如《居衛(wèi)》載:
子思謂子上曰:“有可以為公侯之尊,而富貴人眾不與焉者,非唯志乎?成其志者,非唯無欲乎?夫錦繢紛華,所服不過溫體;三牲大牢,所食不過充腹。知以身取節(jié)者,則知足矣。茍知足,則不累其志矣。”
子思不僅面授機宜于兒子,而且還以書信相教?!峨s訓》載:子思在魯,使以書如衛(wèi)問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書伏讀。
遠在他鄉(xiāng),子思還要以書問子上,督促其學業(yè),可見家教之嚴??装滓嗖回摳竿份d他“通習群書,又善兵法”,[3]61成為一名博有專長之士,以賢能聞名于世,曾被齊威王兩次傳召為相。
總之,子思上承其祖,下啟其子,習儒弘道,是孔氏家學得以發(fā)展和傳承的關鍵一環(huán)。
繼子思之后,孔穿子高、孔謙子順皆為當時名儒,他們通曉經(jīng)籍,在學與仕中,不遺余力地宣傳孔子思想精義,成為傳承與發(fā)展孔氏家學的杰出代表。
孔穿字子高,孔子六代孫,史載“篤志博學,沉靜清虛,有王佐之才”。[4]從《孔叢子》之《公孫龍》《儒服》《對魏王》《執(zhí)節(jié)》諸篇可見,他曾與公孫龍辯論、答魏王問、答信陵君問、答齊王問、與齊君論車裂之刑,在言行中宣傳儒道、弘揚家學,是一個相當活躍的政治人物,在當時有“天下之高士也”之美譽。
子高還曾著書立說,促進了儒學和孔氏家學的發(fā)展。據(jù)《孔子家語·后序》載:“子高名穿,亦著儒家語十二篇,名曰《讕言》”。[5]《孔氏祖庭廣記》亦曰:“七代穿,字子高……著儒家之語十二篇,名曰《蘭(讕)言》?!盵3]62考“《讕言》十篇”著錄于《漢書·藝文志》。但班固自注“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6]使得《家語·后序》之言難以完全取信于人。不過,班固謂其書“陳人君法度”,而今《孔叢子》之《公孫龍》《儒服》《對魏王》三篇,恰有符合這一命題的內(nèi)容。如子高答魏王“人主之所以為患”“如何可謂大臣”,答信陵君問“古之善為由國者其道何”之類,無疑可以屬之。而這三篇敘事具體詳盡,作者應該就是子高本人。結(jié)合《孔叢子》一書多輯前人之書而叢編的性質(zhì)來看,《公孫龍》等三篇應該就是取自“《讕言》十篇”之書。所以,《孔子家語·后序》之言亦可信,《讕言》當為孔穿所著。子高專著儒家語之書,也正是對孔子儒道和孔氏家學的弘揚和發(fā)明。
子高之子孔謙字子順,也是一代大儒。他受惠于深厚的家學積累,學識淵博,曾為魏安釐王相,以“圣人之后,道德懿劭”聞名諸侯,還曾擔任趙、魏兩國國師,積極向當政者宣揚儒家的為君治國之道,對家學的傳承發(fā)展貢獻突出。據(jù)《孔叢子·陳士義》載:
子順相魏,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諸喪職秩者不悅,乃造謗言。文咨以告,且曰:“夫不害前政而有成,孰與變之而起謗哉?”子順曰:“民之不可與慮始久矣。古之善為政者,其初不能無謗。子產(chǎn)相鄭,三年而后謗止。吾先君之相魯,三月而后謗止。今吾為政日新,雖不能及圣賢,庸知謗止獨無時乎?”文咨曰:“子產(chǎn)之謗,嘗亦聞之,未識先君之謗何也?”子順曰:“先君初相魯,魯人謗誦曰:‘麛裘而芾,投之無戾。芾之麛裘,投之無郵?!叭?,政成化行,民又作誦曰:‘袞衣章甫,實獲我所。章甫袞衣,惠我無私?!蔽淖上苍唬骸澳私裰壬嗖划惡跏ベt矣!”
上引文,子順言“民之不可與慮始”,與《論語》所載孔子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出一轍,可見其傳孔子之道;又言“吾先君之相魯”“先君初相魯”,念茲在茲地以先祖為例,繼承祖業(yè)弘揚家學之心切,于此亦昭然可見。
子順有弘揚孔學儒道之心,亦有其才,他熟稔《書》《詩》《禮》?!犊讌沧印?zhí)節(jié)》載:趙王以平原君及鄒文之事問子順,而子順答曰:“先父之所交也,何敢不知?”可見父學子承,學有所源。尤其是知《詩》《書》《禮》《春秋》,更與孔子、子思以來的家學有關。子高、子順都繼承其家學傳統(tǒng),通過學行著述發(fā)展了孔氏家學。
孔子八代孫孔鮒,亦是先秦孔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他在戰(zhàn)亂之時,恪守儒學,保存典籍,為孔氏家學的繼續(xù)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孔鮒又名孔甲,字子魚,《孔叢子》之《獨治》《問軍禮》《答問》《詰墨》諸篇,記錄了他的學術事跡。如《獨治》記:“子魚生于戰(zhàn)國之世,長于兵戎之間,然獨樂先王之道,講習不倦?!逼溆鸭緞t對他不合時宜的做法很不理解,勸道:“今先生淡泊世務,修無用之業(yè),當身不蒙其榮,百姓不獲其利,竊為先生不取也?!笨柞V對曰:“武者可以進取,文者可與守成,今天下將擾擾焉,終必有所定。子修武以助之取,吾修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可見孔鮒生逢亂世,卻傾心家學,對傳承家業(yè)矢志不渝,有修文之恒心,對先祖孔子之儒道亦抱有堅定的信念。后來他終成深受時人器重的一代名儒賢士,有“通才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慮無形”之譽。
在思想方面,孔鮒繼承了孔子重禮的思想,對各類禮制有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如《孔叢子·獨治》記載了孔鮒答陳涉所問社會倫理之禮,《問軍禮》又記其答行軍出征之禮、命將出師之禮、將居軍中之禮。足見他精通各種禮制,而其所言諸禮,不見于其他典籍,必是家學傳承。
孔鮒博學多識,在學術上承祖業(yè),倡儒抑墨,竭力維護先祖孔子之學。他曾作《詰墨》一篇,對墨子誣稱孔、晏之事一一詰辨,維護了儒宗聲譽,對儒學之發(fā)展亦有重要影響??资霞覍W發(fā)展到孔鮒一輩,已卓有成績??柞V為彰顯家學,垂訓后人,特集祖上之嘉言懿行,編集了《孔叢子》一書,是書《隋書·經(jīng)籍志》有著錄,直署“孔鮒撰”。而后人多疑其偽,實則不盡然。據(jù)黃懷信先生考證,《孔叢子》中記孔子、子思、子高、子順的十六篇,確應是為孔鮒所收集編撰。[7]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孔鮒面對秦王焚書的命令,冒險藏書壁中,保存了先人典籍。《孔叢子·獨治》載:“陳余謂子魚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郁~曰:‘……然顧有可懼者,必或求天下之書焚之,書不出則有禍。吾將先藏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庇谑撬銓⒐盼摹渡袝贰墩撜Z》《孝經(jīng)》《禮》等儒家經(jīng)典藏于祖堂夾壁之中,以待后世之求??柞V不畏高壓的文化專制政策,藏書衛(wèi)道,為孔家后人進行學術研究、傳承家學提供了文獻資料,難能可貴,這在中國文化典籍流傳史上也是一段佳話,影響深遠。[8]
綜上可知,先秦時期孔子教學子孫,傳授經(jīng)書,開創(chuàng)了孔氏家學。以孔伋(子思)、孔穿(子高)、孔謙(子順)、孔鮒(子魚)為代表的孔子后裔,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忠實繼承者與發(fā)展者。他們保存典籍、研習經(jīng)書、著書立說、積極入仕、弘揚儒學,促進了家學的興盛與發(fā)展?!犊讌沧印?zhí)節(jié)》記載趙王對孔子順言曰:“寡人聞孔氏之世,自正考甫以來,儒林相繼,仲尼重之以大圣,自茲以降,世業(yè)不替,天下諸侯咸賓禮焉。先生承緒,作二國師,從古及今,載德流聲,未有若先生之家?!奔凑蔑@了先秦時期孔氏家族數(shù)百年的家學傳承,這一家族也因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道相承的傳統(tǒng),“載德流聲”,為世人敬仰。而先秦時期孔子、子思等孔家學人的嘉言懿行、優(yōu)良學風,深深影響了后世孔氏子孫;其所傳治的儒家經(jīng)典、所著或編集的諸多作品,為孔氏后裔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這些都成為后世孔氏家學興起的淵蔽。孔氏家學與中國古代學術的密切關系在先秦也初顯端倪,并在兩漢時深度發(fā)展,此后也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在歷代學術發(fā)展的圖景中。
[1]司馬遷. 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938.
[2]孔穎達.禮記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1275.
[3]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M].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
[4]孔德成總裁,孔廣彬等編次.孔子世家譜[M].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0:72.
[5]王肅注.孔子家語[M].四庫全書第6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9.
[6]班固.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1725.
[7]黃懷信.《孔叢子》的時代與作者[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32-35.
[8]舒大剛.典范初成:西漢儒學文獻的發(fā)展與演變[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
[責任編輯朱小琴]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fucius Family Learning in Pre-Qin Period
CHEN Yi-feng
(ConfuciusResearchInstitute,Qufu273100,Shandong,China)
Confucius, the forerunner of Chinese ancient family learning, started up Confucious family learning by teaching Confucian classics to his descendants. KONG Ji, KONG Chuan, KONG Qian, KONG Fu and the other Confucius’ descendants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Confucious family learning model by preserving ancient books, studying classics scriptures, writing books for their thoughts and propagating the Confucianism.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onfucious family learning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ancient systematic learning.
the pre-Qin period; Confucius; the Confucius family learning
2015-11-10
陳以鳳(1981—),女,山東曲阜人,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儒家文獻研究。
B222
A
1008-777X(2016)03-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