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 陳萍
讀者意識:兒童習作教學的新概念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 陳萍
習作教學中提倡“讀者意識”,強化“對話感”,對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是一項有益的嘗試。
讀者意識 兒童習作 新概念 自我性 對話感
兒童習作不僅是敞亮自我的過程,更是與他人進行有效對話的過程。由此,在兒童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兒童寫作的“讀者意識”,同時要讓兒童也能做一名“真正的讀者”,能夠用心讀懂他人的習作,傾聽他人的話語。換言之,在習作中,在班級這個“習作圈”中,兒童習作不僅僅是敘說自我、傾訴自我、表達自我、展示自我,更是欣賞他我、聆聽他我、分享他我的過程。
接受美學家伊賽爾認為,“作家創(chuàng)作文本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隱性讀者’”,這個“隱性讀者”就是作為公共的、他者的、共同的審美規(guī)則在作家心中的反應。讀者可能是個體性讀者,也可能是群體性讀者。在兒童習作教學中,讀者意識有兩方面的內(nèi)涵,即兒童既要做習作的“讀者”,也要在習作中學會“想象讀者”,讀者意識是兒童習作應有的立場。在兒童習作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喚醒、激活、弘揚兒童的“讀者意識”。
1.自我性。
兒童習作首先是表達自我、敞亮自我的過程。要教育孩子寫作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而是為了讓“真我”顯山露水。習作是為了表達自我的感知、感受,如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習作也是為了表達自我的情感,如快樂、憤怒、郁悶等。要引導兒童在習作中說真話、訴真情,讓兒童真實地袒露自我的所見、所思、所感。寫作首先是讓“自我”看,讓“自我”成為創(chuàng)作文本的“第一讀者”。在習作教學過程中,要引領兒童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閱讀。唯有自己讀順了,他人才能讀得順,讀得暢。
2.他我性。
兒童習作不僅僅是表達自我的過程,更是敞亮自我的過程。在兒童的習作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兒童“假想讀者”,讓兒童的習作過程擁有對象性。具體言之,即讓兒童用兒童彼此間的言語、彼此間的無言規(guī)則、彼此的審美特質(zhì)等來進行習作。在兒童習作中,如果兒童沒有對象意識,往往會說假話、套話、空話。長此以往,不利于兒童的習作品性的養(yǎng)成,也不利于激發(fā)兒童的寫作動機、寫作動力,更不能看到兒童真實的自我。由此,在兒童習作過程中,必須培養(yǎng)兒童寫作的“讀者意識”,讓兒童學會在習作交流與展示,學會通過習作交流、溝通、交往,增進兒童分享習作的智慧。
一直以來,兒童習作教學由于缺乏“讀者意識”,導致兒童的習作動力不足,認為“寫作就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性作業(yè)”;導致兒童的習作思維固化,習作時不是發(fā)揮想象,而是為了符合所謂的習作規(guī)定和要求;導致兒童寫作的品格扭曲,即為了迎合老師的胃口,而說假話,無病呻吟,等等。凡此種種,都導致了兒童習作的“異化”。兒童習作教學要回歸寫作的本位,必須讓兒童有著強烈的“讀者意識”,由此凸顯兒童習作的意義和價值。
1.激發(fā)兒童的“習作動機”,還兒童的“習作動力”。
習作教學首先要讓兒童明白寫作的目的,即“為什么寫作”的問題。寫作不是為了“外在的要求”,寫作就是為了敞亮自我。一如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因為我知道的必得流露出來?!蓖瑫r,寫作也是為了交流。教育兒童不能像現(xiàn)代著名作家卡夫卡那樣,將自己的作品鎖起來,幽閉起來。唯有在與他者的習作交流中,寫作才能得到尊重和認可。唯有將自己敞亮出來、發(fā)掘出來,寫作才有著價值與意義。
2.激活兒童的“習作想象”,還兒童的“創(chuàng)作能力”。
兒童在習作過程中,唯有心中裝著讀者,他們才會更加在乎自己創(chuàng)作的文本。兒童才能不斷地對自己的文本進行“打磨”,不斷地想象“怎樣寫”“怎樣寫得更好”。如此,不斷激發(fā)兒童的寫作想象力,開掘兒童的寫作創(chuàng)造力,增進了兒童多層面、多視角地審視自己創(chuàng)作文本的能力。
3.喚起兒童的“交流需要”,還兒童的“展示動力”。
兒童的習作是兒童本質(zhì)力量的確證與表征,是兒童生命實踐活動的智慧結(jié)晶。在習作中,要讓孩子們明晰,自己和他人都是習作的讀者。在習作交流中,自己既是自我習作的展示者,也是他人文本的閱讀者、鑒賞者。要分享寫作經(jīng)驗,交流寫作心得,讓兒童對彼此創(chuàng)作的文本進行“互閱”“互批”“互改”。在交流中實現(xiàn)兒童“雙重讀者”的身份確證。
當兒童心中裝著“讀者”后,兒童的寫作就獲得了動力支持。兒童在文本中就會吐露“胸中的積蓄”,兒童的創(chuàng)作思路就不會堵塞,就會“不吐不快”。如此,兒童的創(chuàng)作就不再是外在的脅迫,寫作就不是一種“奴役”,而是兒童本質(zhì)力量的解放與舒展,是兒童的一種“詩意地表達”。
1.對話情境,喚醒兒童“讀者意識”。
兒童的寫作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羅杰斯語)。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將兒童豐富的“生活世界”素材引入課堂,喚醒兒童對生活中豐富的人、景、物、事的關注,讓兒童讀懂生活這部“無字書”,讓兒童捕捉“生活”中和“書籍”中的“習作點”。引領兒童有意識地觀察,讓兒童主動地看、聽。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8冊“習作1”,這是一次寫“春游建議”的習作。教學時,筆者首先和孩子們談話,讓孩子們說說到家鄉(xiāng)的哪個地方去春游;其次讓孩子們學習例文,領悟?qū)懛?。有同學認為,寫“建議性”之類的文章要用上“我建議”“我希望”之類的話語;有孩子認為,寫“建議性”的文章要把建議的理由陳述清楚;有孩子認為,在撰寫“建議性”理由時要詳略得當;有孩子認為,“建議性”理由可以是“條文介紹式”,也可以是“方位介紹式”……在對范文的品讀中,孩子們寫作的方向、方式、方法漸漸明晰。
2.對話讀者,激活兒童“讀者意識”。
兒童的寫作是兒童快樂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必須讓兒童彼此分享。在兒童的習作中,要引領兒童對“習作主題”“習作要點”進行討論。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10冊“習作1”,這是一篇“二八月,看巧云”的習作。由于孩子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對“云”的觀察比較零散,因此,習作有一點難度?;诖?,筆者在課上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二八月”云的風采多姿。引領兒童彼此交流,孩子們紛紛認為,要著力表現(xiàn)“云的變幻”,特別是造型和色彩。但是怎么表達。筆者再次讓孩子們討論,經(jīng)過對話,有的認為要抓住云的變幻順序;有的認為要抓住云的變幻過程;有的認為要抓住云的變幻特點……在寫作方式上,有的認為要多用比喻手法;有的認為擬人手法才能凸顯云的“婀娜多姿”。最后,孩子們在對話中寫作。
3.對話文本,運用兒童“讀者意識”。
兒童的習作創(chuàng)作完畢后,就需要展示,進而讓兒童的創(chuàng)作得到認可。在這里,教師要引領兒童對彼此的文本進行對話,在對話文本中生成兒童的習作反思、習作修改、習作評價、習作批判、習作鑒賞能力??梢哉f,對話習作文本賦予了“兒童習作”的交往功能。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7冊“習作2”,該習作的主題是介紹自己的長處、自己的本領。在孩子們完成了習作后,筆者讓孩子們從以下諸方面進行文本評析:自我介紹的本領是否詳實具體?自我介紹的層次性是否清晰?介紹的詞語是否準確?介紹的語句是否順暢?孩子們在對習作的評價中溝通見解,達成共識。
“讀者意識”的存在,讓兒童的寫作獲得了最持久的習作動力,最豐富的習作資源,最持久的習作指導。在習作創(chuàng)作過程中,兒童經(jīng)常有意識地打量自己的文本、反省自己的文本,將自己假想到“讀者位置”,審視自己的創(chuàng)作。由此,兒童發(fā)現(xiàn)并生成了寫作的豐富性可能?!白x者意識”是兒童習作教學的新概念,它孕育著兒童的精神底蘊,讓習作充滿著童真、童趣。飽含“讀者意識”的兒童習作是以兒童為主體的可持續(xù)性的習作創(chuàng)作,是兒童自我的一種樸素而真切的習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