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教學研究室 李娜
讀中品·品中悟·悟中達
——從一個課例談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與落實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教學研究室 李娜
通過《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課的教學實施,從教學目標的設置以及落實的角度歸納出語文教學確定目標的方向以及實施教學注意讀、品、悟、達的語文表達方式。
課例 目標 落實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戴望舒的又一代表作。本單元是新詩單元,以愛國和思鄉(xiāng)為主題,單元教學目標的設置上,主要是著眼詩歌教學的自身特點,要求在反復朗讀詩歌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基于此,設計課時目標時,考慮課標、單元要求以及詩歌自身的特點,宜從“讀”“語言”“形象”“情感”等幾個點來設置目標。相應的,教學實施的策略也就自然是閱讀、品析、體悟和表達的結合。筆者調研聽課聽了一節(jié)《我用殘損的手掌》,覺得很好地體現了目標的制訂和落實要求,是一節(jié)新詩欣賞的好課,就將這節(jié)課的特點歸納下來,以求舉一反三。
抓住詩歌主體形象,新巧構思。教者從破題開始,緊緊抓住“手掌”一詞,調動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頭腦中還原作者詩歌構思時的圖景,走進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世界。課堂的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破題、品詞、感受畫面、體悟形象都由“手掌”串起,其突兀,其動作,其冷暖,其虛實,正是詩歌要探究的幾個重要的點,做到了課堂教學形式與內容的有效結合,可謂新巧。
緊扣詩歌教學特點,以讀貫之。整個課堂安排了七次讀,有整體感知的初讀,有細讀探究的篩選,有理解之后的情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是課堂教學組織的又一條線。同時,讀有關節(jié),讀有任務,與品味、體悟緊緊結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又指導學生朗讀,讀品結合,相互生成和促進。教師對朗讀技巧的指導也滲透在品讀之中,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體驗了詩歌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實現了文本讀的教學目標。
深入研析詩歌語言,以言入文。品讀之中,帶著學生走進文本內部,通過對一些重點詞的品析,體悟詩人的情感,落實了課標“理解文本”的要求,沒有飄在文字的表面。比如對“掠過、沾了”“輕撫、貼”幾個動詞的咀嚼,以及對“堅固、柔發(fā)”和“寂寞的憔悴”的感受,引導學生分析得十分到位,真正讀懂了教材和作者,很好地貫徹了課標的要求,調動了學生內心的體驗,使悟情和理解主題有根。
飽含情感體悟形象,以情聚神。其實聽的這節(jié)課還有一條教者心目中的組織線條,那就是情感的引導。感情的誦讀、動詞的品析、形容詞的體悟、手掌的冷暖、背景的介紹,包括引出《獄中題壁》的情感映照,教者看似不經意的引導,其實是把學生情感凝聚,然后使之升華,自然而然達到對主題的理解。教師角色定位合適,發(fā)現學生答問中的細微之處,傾聽、追問、補充,把學生情感凝聚到詩歌所要表達的情緒上來,愛與恨、憤懣與向往,油然而生,情感把握的教學目標自然生成。
引導課堂教學節(jié)奏,輕重有度。仔細分析這節(jié)課例教學,師生在課堂占時比例是合適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讀詩、思考、體悟和表達是學生的主體活動。而教師并沒有退到教室的一角,反而不著痕跡地引導著教學的走向,掌控著教學的節(jié)奏,確保了目標的達成。
從這節(jié)課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學目標確立之后,實施目標顯得尤為重要。這里面,要注意幾個點:一是緊緊抓住文本落實目標,立足語言,走入文本,抓住語言文字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理解文本的框架內實現目標;二是語文課堂的達成目標的呈現形式應當是閱讀、思考、品味、表達幾種形式的綜合應用,要體現學科自身的特點;三是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要適時出手,引導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和方向。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總是充滿了張力,學生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達,彰顯了語文的“文氣”,教師也與學生的交流中有所收獲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