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華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實驗中學)
逆轉(zhuǎn)古今,談談古文的“穿越”教法
曾敏華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實驗中學)
教師在課堂設計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說古語,運用古字,以古文來翻譯現(xiàn)代漢語,創(chuàng)設情境,使古代文化滲透在現(xiàn)代情境中,借多種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大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課堂,讓古文課成為學生回味無窮的課堂。
穿越;古文;課堂教學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深感當下古文教學的不易。學生一見“之乎者也”就暈頭轉(zhuǎn)向,一聽“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就整個人都不好了,一做古文就“藍瘦”“香菇”。教師費勁心思讓學生愛上古文課,但學生總是一副“臣妾做不到”的可憐樣子。
在教學的不斷嘗試中,我發(fā)現(xiàn)轉(zhuǎn)換一下“古文”和“現(xiàn)代漢語”的角色,嘗試讓學生穿越古今,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古文教學更有效。下面就教學所得舉幾個例子。
古文由于年代久遠,產(chǎn)生了大量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學生熟悉古文常用詞的用法,學古文就能事半功倍。教師多花點心思,巧妙地設計些“穿越”題,往往可讓學生耳目一新,學得別有一番滋味。
例如,在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國也》有個重點詞“走”?!白摺钡墓帕x是“跑”。由于“走”“跑”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與走路相關(guān),而在粵語中,“走”還保留“跑”的古義,粵語“走路”就是“逃跑”之意,“毋走”就是“不要跑”,所以廣東地區(qū)的學生易忽略“走”的古義,翻譯古文“走”時常直接保留其字。我在上課的時候,設了這樣一道題目:
填空: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有賊入室,逾墻而 ,追之不得。
學生對這道題極有興趣,提出了“翻墻而逃”“逾墻而跑”等意見。我就順勢引導學生用詞要地道,指出他們的答案有不完美的地方。經(jīng)這一提示,學生紛紛發(fā)現(xiàn)“跑”“逃”處應用“走”。
如此一來,學生對“走”的古義印象十分深刻,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高高興興地就達到了講解字詞的目的。
高考要求理解四種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這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傳統(tǒng)的教學大都列舉古文的典型句子加以講述。而我在講述這個知識點時,作了一個變化,運用逆向翻譯,將現(xiàn)代漢語譯成古文,同學們學以致用,效果不錯。以“賓語前置句”為例,我設計的問題是:
請同學們用古文翻譯以下句子:(1)時間不等待我。(2)金錢有什么可惜的?(3)推薦人只任用人才。
學生在第一次翻譯時相應的譯句是:(1)時不待我。(2)錢有何惜?(3)舉人唯任才。
這時我針對學生的譯文,提出語法要得當,引導學生觀察語序。學生學以致用,很快就答出“時不待我”“錢,何惜之有?”“舉人唯才是任?!?/p>
當學生能靈活地運用古文的語法,說明他們已掌握這個知識點了。這樣的逆向翻譯,易于操作,學生課后余味無窮。古文原來也可以這么有意思!
教育部考試中心對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進行了修訂,明確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nèi)容。古代文化常識是教學重點。而古代文化,往往和時代脫節(jié),光靠死記硬背很難掌握。若巧妙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使用古代文化常識的情境,不但可以完成教學任務,還可以增加課堂趣味。
例如,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文言文單元選了《陳情表》《段太尉逸事狀》《游褒禪山記》《報任安書》等多種古文文體,關(guān)于古文文體常識,在這里就可以做一個總結(jié)。我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未學過的《諫太宗十思疏》設了一道題目:
魏征要給唐太宗寫一封奏折,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你覺得他應該選擇哪一種奏議? ( )
A.書 B.表 C.狀 D.記
通過這道題,我詳細地給學生介紹了“書”“表”“狀”“記”的區(qū)別。
再例如,在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氓》中有“總角之宴”一句,由這里“總角”會延伸講述古代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古人的年齡常常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小明爺爺今年八十多歲了,小明十五歲,是個男孩,請問與他們相對應的年齡稱謂是: ( )
A.束發(fā) B.耄耋 C.花甲 D.期頤
除上述幾個年齡稱謂,其他關(guān)于古人年齡的稱謂“襁褓”“孩提”“齠齔”“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等都可詳細講明。
古文不是沉睡的文字,現(xiàn)代漢語是古文的繼承與發(fā)展。在古文課中,教師可以不斷發(fā)揮智慧、多點心思、嘗試創(chuàng)新、逆轉(zhuǎn)古今,讓學生“穿越”到古代,激發(fā)學生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課堂,讓古文課成為學生回味無窮的課堂。
[1]魏云軒,李桂菊.初中文言文教學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1(19).
[2]姚鳳林.古文教學的魅力[J].成人教育,1984(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