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波
(黑龍江省大慶石化第七小學 黑龍江大慶 163714)
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的趣味性教學初探
于永波
(黑龍江省大慶石化第七小學 黑龍江大慶 163714)
現(xiàn)階段,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1600~1800個漢字的學習量較大,學生在參與識字教學活動中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孩子的成長特點,采用趣味性教學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孩子們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識字教學活動中。在識字趣味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編制識字歌謠,組織識字游戲活動,講解趣味小故事來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活動中。本文圍繞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趣味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展開分析,希望能夠促進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活動高效、優(yōu)化的開展。
小學 低年級 語文識字 趣味性教學
學生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其學習特點是好奇心較強,容易對新事物新知識產生興趣,但是很難長時間的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中。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其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中。尤其是在任務繁重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生動活潑的圖片、富有趣味的游戲以及聲情并茂的歌謠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得以充分的激發(fā),使學生積極主動進行識字學習。
學生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其思維模式是依靠形象、色彩、聲音等形成發(fā)展的。所以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生在長時間的學習中極易失去學習興趣,若是學生本身存在一定的識字障礙,那么其學習效果將明顯降低。針對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善于利用聲形并茂的圖片或者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識字教學活動中,使其在形象生動的直觀教學中加深對漢字的聯(lián)想記憶[1]。
例如,在“火”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火”的圖片,詢問學生圖片中的內容,學生在說出圖片內容名稱后,教師為圖片配上相應的漢字。并且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火”字從甲骨文時期到現(xiàn)代簡體字時期的演變過程,促使學生能夠對這個漢字形成較為深刻的記憶。通過這種聲形并茂的圖片、視頻教學可以使學生按照自身形象思維對文字加以理解和記憶,在實物與漢字相互映照的過程中,學生聽到這個漢字的發(fā)音就會想到實物的形象,使得漢字記憶速度得到顯著提升、學生漢字識別能力得以充分培養(yǎng)。
一切的學習活動的開展都來源于興趣的推動。為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識字教學活動,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有效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富有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其在輕松、愉快中學習漢字,促使其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最終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2]。針對識字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生動活潑的歌謠教學來豐富識字課程內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漢字本身的形象特點和含義編寫出風趣幽默的歌謠,促進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得到顯著提升,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歌謠教學活動中。
例如,“一木是小樹,二木是樹林,三木成森林?!边\用簡單的歌謠就能夠使孩子們進行聯(lián)系和記憶,進而快速的掌握“木”、“林”、“森”等結構相似的漢字。通過朗朗上口的歌謠使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得到顯著增強,促進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漢字意義,通過對漢字的理解加強了對漢字的記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編寫歌謠時,不要編寫過長的歌謠,過長的歌謠在記憶過程中難度較大,學生容易產生厭煩的感覺,所以教師應該盡量編寫一些簡短、通俗的歌謠,使學生能夠輕松的記憶。
生動活潑的游戲教學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一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游戲教學法更適合用來開展識字教學活動。例如,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猜字謎,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參與游戲教學的興趣,使學生在猜字謎中記憶漢字[3]。如“月亮太陽在一起”是“明”字等,學生通過猜字謎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想象思維,還可以使他們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編制字謎,然后再跟大家一起猜,學生在猜字謎或編字謎的過程中會將漢字不斷的拆分和組合,這個拆分和組合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另外,教師也可以組織識字比賽,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進行看圖識字比賽或猜字謎比賽等。對于比賽中獲勝的一、二、三名,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其在比賽中獲得勝利的喜悅,進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努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編制出一個個小故事。通過講解故事促進學生加深對相關漢字的記憶。例如,對于偏旁部首相似的漢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煜?,在運用的過程中極易發(fā)生錯誤[4]。通過相關小故事的講解,學生在理解其字義的基礎上就會準確的記憶下來。如“栗”和“粟”,這兩個都是上下結構的漢字,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栗”的下半部分是“木”,而“粟”的下半部分是“米”,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圖片將故事生動的講解出來。“栗”是長在樹上的,樹又是“木”,所以“栗”的下面就是“木”了。而“粟”又稱小米,小米是一種“米”,所以“粟”的下半部分就是“米”了。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1600~1800個漢字的學習任務量較大。學生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正是好動、愛玩的年紀,所以很難長時間的投入到識字學習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教師就應該采取趣味性較強的識字教學法,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模式,在課堂活動中借助生動活潑的圖片、富有趣味的游戲以及聲情并茂的歌謠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使其在富有趣味的教學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得到顯著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1]徐建春.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的趣味性教學[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3(16):170-170.
[2]陳志榮.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的趣味性教學[J].陜西教育:行政版,2012(4):45-45.
[3]蔡來榮.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的趣味性教學微探[J].小作家選刊,2015(36):67-68.
[4]何靜,譚鳳娟.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的趣味性教學[J].新課程·上旬,2015(1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