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敏
學生自主選擇。在選擇圖書時,或許是為了炫耀,或許為了展現自我,學生在選文上都動足了腦筋。《三字經》《弟子規(guī)》《讀者》《視野》《意林》,名人傳記、名著片段的精彩文段都相繼進入了學生的誦讀視野。在選文及準備過程中,他們逐漸結識了畢淑敏、史鐵生等一批優(yōu)秀的作家。有的學生還干脆自起爐灶,選讀自己的得意之作,可謂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把“課前二分鐘” 誦讀看作了一個展示自身潛能的舞臺。同時,搜集、選擇誦讀材料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感知、學習與積累的過程,學生在品讀、演練、交流中獲得了諸多收益。
師生親歷親為。身教重于言教,同讀同背,師生雙方都會有很大的興趣。每當我和學生一起誦讀時,他們都會越讀越起勁兒,誦讀對于他們已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在學生誦讀過程中,有時我還會邊聽邊隨機把一些重要的成語、易于誤讀的字及時板書在黑板上,有時還讓學生動筆參與、體味、積累。上百篇學生自主精選或經過我推薦的文章,以不同的文體、內容及語言風格出現在他們的視野里,存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使誦讀最終由教師的牽引逐步升華為學生的親歷親為。
成為勤勞小蜜蜂。一是學生每人自備一個積累本,并且要給這個積累本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比如“釀蜜集” “知識寶典” “花兒朵朵開”“好詞好句伴我行”……總之名字要既簡潔又能體現積累的意義。二是要學生摘記課外閱讀中學到的,譬如:成語、優(yōu)美的語句,還有古詩詞、名人名言、歇后語等。總之,只要是自己通過閱讀課外書親自獲取的知識都可以,目的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積累的習慣。